书城管理36计用人
6909800000012

第12章 容纳百川(2)

在任何一个公司里,新聘用的那些刚刚从大学或商学院毕业的优秀生最容易跳槽。他们是公司花了很大力气去争取的人才,他们是具有远大前程的人才。但令人悲哀的是,他们也是各公司容易忽视的人才。

一个精明的、怀着雄心壮志的员工如果在加入公司后被扔在底层,被人忽视,那么他很可能就要离开公司去寻找一个新天地了。

解决的办法是:在最初12个月内,将新的雇员看成一笔投资。如果你失去他们,确实是公司的损失,因为你只好在另外一个雇员身上投资。在这12个月里,观察他们培训他们,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公司最有能力的人员,促使他们负责一些稍超过其能力的项目。就像一切投资一样,这一项投资你不要希望立刻就回收利润。其实,他们在你的公司工作得越长,利润就越高。

(9)讨价还价

较高的报酬当然是吸引人们跳槽的最大的原因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你基本无能为力。尤其是你认为对某个雇员已经支付了与其能力相当,甚至超过其能力的工资。

可以试着与他们讨价还价,但这种方法在工资问题上无论对雇员或对公司都没什么益处。

不要忌才

给人才以公平的待遇,是留住优秀员工的办法。领导者还必须力戒个人私心,避免一些妒忌人才的表现,不使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从而愉快地为企业效力。面对卓越人才,切忌有以下行为,哪怕有一点点,也会让人心生厌倦,产生“弃暗投明”的心理。

(1)视卓越人才为威胁

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显示你未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主管。

(2)常以太忙为借口,逃避与他见面商讨公事

没有信心的人通常喜将自己藏在象牙塔中;明知下属的才能比自己优越,故意把自己装成大忙人,逃避现实。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不会持久,即使你骗过自己的下属,也瞒不过你的上司。

(3)对他的意见淡而处之,或吹毛求疵

如果你想假装民主,一方面表示欢迎下属提出意见,另一方面却将之搁置一旁;或毫无理由地将他的意见批评得体无完肤的话,你的计划肯定会失败。聪明的下属不会再将他最好的意见给你,也不会再视你为上司,因他不屑与你这种行为的人共事一室。

(4)对公事保持高度秘密,使他工作不顺利

凡事以公司机密为借口,要他自己摸索道路,借此打击他的信心,不要凡事有过度卓越的表现。如果你企图将他摒出局外,你会成功的;不过,当公司高层以同样的手段对待你时,你将受到同样的打击。

(5)将他的成就据为己有

这是作为主管最常见的错误,亦即所谓“邀功”。主管把所有功劳归于自己,向上级交代是自己的努力所致,抹杀下属一番努力。久而久之,主管的美好形象被破坏殆尽,工作中再也没有人愿意多使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情况充斥整个办公室。

(6)不断给他急件,要他立刻办妥

在他面前称赞他的才能,又谓此项急件非他办不可,次次如此,难免令他生厌,且怀疑你的居心。

正确对待部下的不足

求全责备还是舍短取长,这关系到领导能否知人用人。求全责备,大才也会被埋没,天下无可用之人;能舍短取长,人人可尽其力,天下无废人。领导应不拘一格识人才、用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以防让人感到你压迫人才,嫉才的嫌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对人才求全责备,即使有大才在身边也视之而不见。战国时卫国的苟变,很有军事才能,能带领五百乘兵,即三万七千五百人,那时能带领这么多兵,可说有大将之才了。子思到卫国,会见卫侯时向他推荐苟变,卫侯说知道这人有将才,可是,他当税务官时白白吃了农民的两个鸡蛋,所以不用他。子思听了,要他千万别说出去,不然,各国诸侯听到了会闹笑话。子思指出这种求全责备的思想是错误的,认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弃掉它。今处于战国乱世,正需要军事人才,怎能因白吃两个鸡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员大将呢?因子思的话说到点子上,卫侯的思想才转过弯来,同意用苟变为将。如果没有子思的推荐和开导,有大将之才的苟变就会因白吃两个鸡蛋而被卫侯弃置不用了。

领导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只不能知人,且会危害人才。历史上不少贤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如司马迁只不过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使他遗恨终生。苏轼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乌台诗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贬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历史上,因上苛求人小过,别有用心和溜须拍马之徒就趁机投井下石,极尽吹毛求疵之能事加以诬陷,因此,贤才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就更多了。

领导一定要能够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使用时,一定要有“力排闲言碎语”,不怕“吹冷风”的勇气和魄力。现在,在我们一些单位的人才使用中,常见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循一条所谓的“保险法则”,叫做“有反映者不要轻易使用”,由此往往导致一批贤能之士、开拓创新之才被拒之于门外,而某些平庸之辈却容易得到重用。

识人切忌求全责备,识人就是看本质,看主流,不能因有点短处而不见其长处。科学地对待人的短处和长处,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富于领导经验的同志总是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当他认为某个下级不得力时,他就着重问自己“这个下级有什么长处?”“现在交给他的任务能否发挥他的长处?”“自己为发挥他的长处创造了哪些条件?”如果这些都做得不好,“不得力”的责任就应该在自己,而不在这个下级。

高明的领导懂得,得力或是不得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用其所长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讳勉为其难。如果硬要下级干他不善于干的工作,自然难于获效,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

对待上级和同级也是如此。利用上级的长处,既有利于上级的工作,也有利于下级的工作。例如,有的上级善于从统计数字中看出问题,有的善于抓典型分析。下级就应当根据上级不同特长,给前者多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而给后者多提供有代表性的典型。这样,不仅给上级工作提供了方便,也便于上级了解下级的工作。对同级也是如此。用其所长,才能互相支持,要求人家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影响两家关系。

看别人的短处容易,看别人的长处难,这是阻碍我们“识人之长”的障碍。例如,对待下级,领导往往对其缺点和短处敏感,而使其优点和长处被掩盖。再如,选人,我们过去常常本末倒置,不是从使用出发,着重了解其所长,而是把注意点放到被选者有哪些毛病,一再细致地了解其短处,这样就算选到短处不多的人,但也很难得到很有本事的人才。其结果势必逼着我们去干那种用其所短,勉为其难的蠢事。选人的原则,应当不是选没有毛病的人,而是选有本事的人。往往长处明显的人,短处也明显,如果只着眼于短处的缺点,就会选不到有用的人,因此也就做不到用其所长。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不顾及缺点和短处。对待缺点和短处,领导的态度是,如果不影响交给他们的工作和长处的发挥就不必苛求。领导艺术的作用,是如何运用组织手段和思想工作,克服短处,使其不发生影响,而不是听之任之。譬如对于那些品质上存在某些缺欠的人,尽管他有一技之长,也不能忽视其问题,要在用其所长的同时,辅以必要的措施,防止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

识人切忌求全责备,这就要求我们的人事部门,尤其各级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都要知人之长,善用其长。如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舍其所长,用其所短,即使是委以重任,也是违背现代管理原则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唯物辩证法的语言说来,就是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同时有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对一个人来说,有长必有短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可谓人才,却有气量小这个很大的短处。诸葛亮足智多谋,治国治军出类拔萃,人们都由衷软佩,但“事必躬亲,后继无人”却又是其长中之短。

识人切忌求全责备,就要破“求全的心理”。切忌宁肯使用“低能好驾驭者”,也不愿起用“高能难驯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