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6904300000072

第72章 御人篇(7)

《姓氏录》和《氏族志》的最大区别在于:五品官以上都可入谱。有了这个规定,一个普通士兵就可以通过积累军功上升为氏族。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门户对当时人的重要性。有的人奋斗一生就是为了立门户,在等级森严的门阀社会里,一个家族从庶族升为士族,是家鸡到凤凰的飞跃,可以傲对当世,可以荫庇子孙。而士族凭借血统和礼法,拼命提高进入的门槛,让寒门既羡慕又痛恨。而《姓氏录》的出现实现了那些寒门官吏的梦想。杰出的战争英雄、皇后的亲信、科举的文士,随着皇后一起进入《姓氏录》。特别是军人,李世民死后,唐王朝又进行了大量的对外战争,又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然而这些新功臣都不可能在《氏族志》中得到应有的利益。而这时,像苏定方这样征服朝鲜半岛的大将,薛仁贵这样大败契丹的英雄都能成为钦定士族。武则天在中层以上的官员中,特别是在武官中,又收买到了一批拥护者。至少,他们在武氏与长孙无忌的斗争中,不会采取支持无忌的态度。军队一旦归心于武氏,称帝就是早晚的事了。用人点拨俗话说:“浇树要浇根,待人要带心。”但是,摸清了下属的心是成功用人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根据下属的心理状态、心理追求而采取行动,以收揽其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工作。

领导者必须摸清下属的内心的愿望和需求,针对下属的不同心理追求,领导者要尽量投其所好,并予以适当的满足,通过各种不同的攻心谋略和手段,使下属由衷地信任自己、敬佩自己、拥戴自己。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唐代宗时,郭子仪在扫平“安史之乱”中战功显赫,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女儿异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两口都自恃有老子作后台,互相不服软,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便打了她一掌,还愤懑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父亲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父亲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当这个皇帝。”在封建社会,皇帝唯我独尊,任何人想当皇帝,就可能遭满门抄斩的大祸。异平公主听到郭暧敢出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立刻奔回宫中,向唐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父皇会因此重惩郭暧,替她出口气。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不动声色地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得。

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说完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两口要和和气气地过日子。

在父皇的耐心劝解下,公主消了气,自动回到了郭家。

这件事很快被郭子仪知道了,可把他吓坏了。他觉得,小两口打架不要紧,儿子口出狂言,迹近谋反,这着实叫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治罪。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

“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吗:‘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听到老亲家这番合情入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轻松,眼见得一场大祸化作小事。

虽然如此,为了教训郭暧的胡说八道,回到家后,郭子仪将儿子重打了几十杖。

用人点拨

下属之间发生矛盾吵嘴是个常见的问题,有时候他们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领导如果句句较真,就将永无宁日。

作为一个上司,在所属的范围内,要人人满意似乎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可能因某一琐事而节外生枝,怨天尤人,甚至“骂大街”,讲领导的坏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去较真,就会愈加麻烦。相反,有经验的上司会避其锋芒,不听信他人的闲言,装痴作聋,来他个“难得糊涂”、“无为而治”,在事后心平气静时做思想工作,效果会好得多。因此,装聋作哑是谋略修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不妨来些“小恩小惠”

李大亮在唐太宗时代,一度曾出任凉州督,他虽然远离京师,对朝廷的事还是十分关心,经常上书皇帝,或对国事提出建议,或对皇帝有所规劝。

有一次,朝廷派了使臣来到凉州,看到凉州出产一种名贵的猎鹰,便劝李大亮献给皇帝。李大亮因此上书唐太宗说:“陛下为了集中精力处理国事,早已宣布不再打猎了,可是朝廷派来的使臣却索求猎鹰。这若是陛下的意志,表明陛下自食前言;如果是使臣自作主张,则又表明朝廷派遣的使臣不称职。”

虚心纳谏的唐太宗读后,感动李大亮忠直可信,除回信对他大加表彰外,还赐给他一只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胡瓶和一部史书《汉纪》,并在信中说:“胡瓶虽不是什么珍宝,却是我自己使用的物件;《汉纪》这部书,叙事条理分明,议论深刻博大,对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尽为臣之道,都有详尽的阐述,我赐给你,希望你在公事之余,认真阅读。”

所赐之物,真是微不足道,却别具一种亲切感,李大亮怎么能不备受感动呢?自然会更加效忠于皇帝了。他在戍边期间,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时,多有建树。后来唐太宗将他调到长安,负责皇宫和东宫这两大宫廷禁地的保卫工作,他恪尽职守,每当他值夜班时,总是通宵不睡,以致唐太宗感动地夸赞说:“你一值班,我便能整夜放心地睡觉。”

这其实是一种小恩小惠的手法,但却不可低估了它的作用,在臣下的心目中,这种“御用之物”的价值比千金之赏还要珍贵,因为它表示了君上对受赐者一种特殊的宠信、恩惠,千金易得,而这种特殊的宠信却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的。有这种幸运的人,很少不受宠若惊的。用人点拨要得到真正的杰出之士,只凭钱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情、义二字,要用情来打动他们,现代领导者也不妨给你的下属一些“小恩小惠”,利用感情投资来笼络下属的心,你的下属很可能因为你特殊的恩惠而感动,而恪尽职守。

领导对下属的感情投资,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正是他们愿意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人人都不希望被排斥在领导的视线之外,更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被炒的对象,如果得到了来自领导的感情投资,无疑会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唐庄宗出尔反尔失信用

923年,唐庄宗的部下李嗣源率养子李从珂任先锋,攻入开封,唐庄宗大喜,重赏李嗣源。唐庄宗对李嗣源说:我得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劳,我要同你共有天下。可是等到灭梁以后,他举手对功臣们说,我从这10个指头上得天下,意思是说你们都没有功劳。

他非但背信弃义、不赏功臣,反而用并无寸功的伶人做州刺史和武将。他任用孔谦管理财政,孔谦重敛急征,民不聊生,唐庄宗却授予孔谦“来财瞻国功臣”的“荣誉称号”。而对于李嗣源之类的功臣元勋,他却非但不兑现“与你共有天下”的承诺,相反,怕他们功高盖主,处处加以压制。这令功臣宿将及军中将士十分不满,开始与他离心离德。不久,部下李嗣源愤然率部攻入开封自立,严重动摇了唐庄宗的统治。用人点拨古人云:“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敬慎,败于骄忽。看似不甚重要的事情,可能最终事关工作的兴衰成败,小事决定最终的命运。

作为领导者、管理者,更应该讲信用,不能够出尔反尔,一日三变,这样势必影响到在下属心目中的形象。设想一下,一个在下属的心目中没有良好形象的领导,又如何能够管理好下属,赢得大家的支持,开展好工作呢?

李从珂骄兵不治失天下

自唐朝中后期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它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骄兵悍将不服管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代而不改,五代时期有许多国君、将帅就是因为骄兵不治而身死国灭的。后唐李从珂的遭遇就是一例。

,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又称废帝。年轻时随从庄宗李存勖及明宗征战后梁,骁勇善战,军功卓著。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故,儿子宋王李从厚继位,史称闵帝。闵帝优柔寡断,权臣朱弘昭、冯赞等趁机把持了朝政。朱冯二人为了利于专权,便致力于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当时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兼侍中,被封为潞王,地位很高,且享有较高的威望,自然成为朱泓昭等人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们就以李从珂不服从调任河东节度使的命令为由,派遣西都留守王思同率大军前去征讨。

征讨大军抵达凤翔城下后,王思同即下令攻城,志在必得。凤翔城城垣低矮,壕堑不深。在王思同督众猛攻之下,李从珂部死伤累累,形势十分危急。

李从珂眼见城将不保,便登上城楼,高声对城外军士喊道:“我年未20岁就跟先帝出征,出生入死,金疮满身,军士从我登阵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贼臣,残害骨肉,且我有何罪。”说罢放声大哭,声传数里,闻者莫不为之哀痛。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原就与朝廷权臣有隙,这时便乘机大喊:“大相公,君主也。”当即率领所部人马脱下甲胄,丢掉兵器,进入凤翔城西门向李从珂投降,并献上一张白纸,要求李从珂攻克京师登上帝位后,封他为节度使。李从珂便依言写上:“思权可任颁宁节度使。”与此同时,严卫都指挥使尹晖“亦引军自东门而入”,投降依附了李从珂。这样一来,王思同等见大势已去,只好落荒逃走。

降兵认为有功于李从珂,便纷纷向他讨功要赏。李从珂不敢怠慢,便倾尽城中财物犒赏将士,“率居民家财以赏军士”,甚至将釜鼎之类的器具也作价论赏。军营内酗酒赌钱,喧闹不已。李从珂传令发军东进,并遍告军士,凡攻入京都洛阳者,赏钱百缗。这些骄兵见有重赏,便随从他向洛阳杀去。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重镇。

李从珂率军东进的消息传来,闵帝及左右个个心惊肉跳,手足无措。大将康义诚见风使舵,企图率领侍卫军投降李从珂以擢大功,于是假意请求领兵往拒李从珂。闵帝不察虚实,欣然同意,并拿出府库钱物进行犒赏。

这些人骄横不可一世,身背朝廷赏赐出征“讨伐”李从珂,却一路扬言:“到了凤翔后,再向潞王取一份赏。”结果他们刚到新安,便纷纷丢盔弃甲,成群结队争先赶往李从珂军驻地请降。这样李从珂就畅通无阻地进入洛阳城,在冯道等人上表劝进下,登上皇帝宝座。

李从珂即位后,立即下诏开府库犒赏军士,岂知洛阳府早已空虚,而犒赏军费却需50万缗之多。百官竭尽所能搜刮财物,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搞到20万缗,尚不及半数。这些赏钱颁赐下去后,这些骄兵悍将欲壑难填,大为不满。在底下制造谣言,李从珂害怕军中有变,于是更加一味地迁就这些骄兵悍将。

正是由于李从珂平素治军不严,纲纪不明,所以后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打后唐时,手下部众立刻分崩离析,不战迎降。走投无路的李从珂本人也在石敬瑭兵临城下时,登楼自焚,喝下了自己骄兵不治、葬送天下的这杯苦酒。用人点拨管理者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对下属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约束,要严格要求部下,不能放纵,恩威并施是必要的。工作中,要用“威来体现制度与法规的威严,私下里,再用“恩来体现个人的关怀。

如果怀着做好人和下属交朋友,制度与法规体现在哪里?如果下属犯了错误,你怎么惩罚他?如果你不惩罚,你的威严又何在?如果你惩罚,下属会和你日常的行为对比,于是你就成了“阴险小人,“笑面虎,就会唱“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兄弟成为了对手,以后你的工作如何才能开展下去?

赵匡胤的御人之术

宋朝初年,沧州有一个叫张美的节度使,是一个大能人,把沧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日,赵匡胤收到了一位沧州老大爷冲破重重关卡递上来的御状。老大爷讲张美不但逼迫他最小的女儿做自己的小老婆,而且还索取百姓银两一批,这可是“逼婚”和“受贿”双重罪名。

赵匡胤略一沉吟,然后便运用起了他惯有的政治手法。

他问老大爷:张美没到沧州时,百姓生活如何?答:不行,日子苦啊!又问:张美到任后情况怎样?老大爷想了想,答:很不错,他来后,不仅天下太平,而且五谷丰登。

赵匡胤笑着说:这就对了。张美的贡献非比寻常,我要依法杀了他当然简单不过,但你们沧州百姓以后的日子怎么办?他抢去了你的女儿,不是什么大事情,他索取的银两我让他如数奉还,你看怎样?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啊!皇帝发话,老大爷哪敢不听,于是乖乖地撤了诉。

之后,赵匡胤又把张美的妈妈召进宫,对她讲了张美的事。张母赶紧叩头谢罪。赵匡胤又说:我给你儿子一笔银两,够他花的,告诉他,想要钱,找我,至于良家女儿,要好生相待才是。

张美知道这件事后,又是恐惧又是羞耻又是感激,立即改了毛病。说来有趣,从此后,张美更加用心治理沧州,沧州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十年之后,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沧州张氏”。用人点拨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对人才有敏锐的、全面的识别力。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秀外而慧中,当然最好。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也不在少数;相反,面目丑陋、笨嘴拙舌,却忠心耿耿、非常能干的也大有人在。

识别人才要凭感觉,凭直觉。但仅凭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理智的分析,辩证的综合。仅凭直觉识人,只能说明这种领导者心中对什么是人才没有主见,只好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判断,必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学会容短护短赵匡胤起于草莽,兴于行伍,周围武人居多,身边缺少能规划天下、崇文兴礼的人才。加之五代时期,世风堕落,缺乏有品德、有才能、有学识的治世之才,所以赵匡胤初得天下后十分爱才护才,对臣下优厚,绝少滥杀。

爱才护才有时要面临一个矛盾的选择:那些人犯了错误,是严格按照法制加以,还是曲意回护?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难以一概而论,需视性质、情节、环境而定。但有一点,统治术不是铁板一块,有时为了长远利益,可以对一些原则进行妥协。

赵普是宋初第一文臣,在草创国家方面是赵匡胤的臂膀。但他在金钱方面不够,常有贪小财的行为。为了留下这个难得的人才,赵匡胤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他贪小财不碍大德。

开宝六年,一天,宋太祖到赵普家中慰问。当时,吴越国王钱淑派遣使者送书信给赵普,还送了十瓶海产品。那些海产品全都放在走廊里,正好宋太祖来探望,赵普仓促之间来不及掩饰。宋太祖看见后问赵普那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把事情讲了。

宋太祖说“海产品一定很好”,就让人立即把瓶子打开,结果瓶中装的全部是金子。赵普很害怕,连忙跪下来叩头说:“我还没有打开书信来读,实在不知瓶中装的是什么。”宋太祖说:“你接受这些金子没有什么不可,这说明送礼的人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来谋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