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6904300000045

第45章 任人篇(7)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升晁错为内史。晁错与汉景帝密议国家大事,景帝言听计从,其得宠程度超过了九卿。在景帝的支持下,晁错又对许多法令进行了修改。当时的丞相申屠嘉对晁错很嫉恨,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打击晁错的借口。晁错所居住的内史府在太上庙的内外墙之间,从东门走不方便,晁错就命人穿凿外墙,重新开了个南门以便出入。申屠嘉闻讯大怒,想借此机会奏请景帝杀掉晁错。晁错得到消息后,连忙抢先向景帝说明了情况。申屠嘉来告发晁错的时候,景帝说:“这不是庙的内墙,而是外墙,不应当法办。”申屠嘉十分恼怒地退下,恶狠狠地说:“我应当先斩后奏,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抢先误了我的大事。”不久,申屠嘉病死了,晁错就更受到景帝的厚爱了。

景帝前元二年,晁错由内史升为御史大夫。担任御史大夫后,晁错上书景帝,请求景帝了解诸侯的罪行,削去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所辖的一些附属地区。上书后,景帝召集三公、九卿、宗室大臣商议,没有人敢反对,唯独窦婴提出反对意见。从此窦婴与晁错结下怨仇。晁错制定了改革法令三十章,诸侯都起哄反对晁错。晁错的父亲听说这事后,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王的封地,离疏刘家的骨肉,怨声很大,你何必这样做呢?”晁错回答说:“不这样,天子的地位就不能稳固,国家政权就不安稳。”晁错的父亲接着说:“这样做刘氏安稳了,可是我们晁氏就不安稳了。你跟我回家去,别在这里了。我不忍心看你大祸临头啊。”晁错不肯,晁父就当场饮毒药而死。晁错的父亲死了没几天,吴、楚诸王串通一气,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了武装叛乱。而窦婴、袁盎则里应外合乘机离间景帝和晁错的关系,于是景帝令晁错穿上朝服,处斩于长安东市。

晁错被处死,校尉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景帝汇报军事情况。景帝问道:“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经被杀了,吴、楚罢兵没用?”邓公回答说:“吴王阴谋反叛已经数十年了,发怒于削地,以诛杀晁错为借口,可是他们的用意并不在晁错,而是整个天下。我恐怕天下的有识之士不敢再谈论削地的事情了。”景帝问道:“为什么?”邓公说:“晁错是害怕诸侯强大而不能制服,所以请求您削弱诸侯的封地加强京师的实力,这是长远的打算。计划刚刚开始实行,晁错就被杀了,对内堵住了忠臣的嘴不敢再说话了,对外是为诸侯报了仇,为他们拔掉眼中钉,我认为这件事陛下做得不对。”景帝喟然长叹道:“你说得对,我也非常悔恨啊!”用人点拨晁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勇于改革,才智过人,是文帝、景帝时的重要谋臣。然而,为了缓和与七国之间的矛盾,保住自己的帝位,一向十分信任晁错的景帝竟然也听信了谗言,杀了晁错。可见知人不一定能善任,善任还必须出以公心。

凡是改革和革新,肯定会有守旧的人多方阻拦。那么作为领导者一旦下定了决心,就该让负责改革的人干到底,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极力帮助他解决,而不是扯他的后腿,只有如此,才能使改革顺利推行。既然把任务交给他了,就相信他,为他提供方便才对。

汉光武帝压邪扶董宣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人,他学问渊博,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大司徒侯霸对他很器重,向汉光武帝刘秀推荐他,被封为北海相。

北海郡武官公孙丹新盖了一栋豪华住宅。风水先生说此屋宅基不吉利,具尸体消灾。公孙丹就指使儿子,杀了一个无辜的过路人,摆在这栋新屋里消灾。百姓愤愤不平,强烈要求董宣惩办公孙丹,董宣即把公孙丹斩首示众。

公孙丹的宗族朋党三十多人在衙门前闹事,他们带着凶器打侍卫,砸宫门,叫喊着要董宣出来,还要他偿还人命。董宣急得没有办法,命人把他们全都抓起来杀了。

青州刺史得知后,指责董宣不该杀这么多人,将董宣等人逮捕处斩。正要开斩的时候,忽然听到“刀下留人”声传来,原来是汉光武帝接到了北海百姓联名要求赦免董宣的奏章,派使者持“免死牌”快马赶来救人。青州刺史见是皇帝的命令,只得派人将董宣等暂时免死收押在监。

使者调查此案实情后,向汉光武帝禀报。汉光武帝认为董宣处死公孙丹父子是为民除害,而他命令手下人处死闹事者是为了保卫地方治安。于是就宣布董宣无罪,并改派董宣为宣化县县令,以后又派他当了贼寇猖獗的江夏郡太守。董宣任宣化县令和江夏郡太守以来,仍然执法不阿,很受当地民众拥护。江夏郡的贼寇无法藏身,社会秩序很快稳定,百姓无不称赞董宣的作为。

许多皇亲国戚和达官豪强聚居在京都洛阳,他们中的一些权贵仗势欺人,常常抢劫民财,强抢民女,打死人命,人民怨声载道,经常到朝廷告状,鸣冤叫屈。汉光武帝为此头痛极了,他为了压抑这些非法权势,保护百姓利益,决心要换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来当洛阳令。他想来想去,觉得董宣很适合这个职务。于是,就任命董宣为洛阳令。

董宣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案件,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亲姐姐,他的侍从在一家酒楼调戏一个卖唱的小姑娘。姑娘的父亲上前阻拦,结果被这侍从一顿拳打脚踢,当场毙命。小姑娘奋力抵抗,也被活活打死。洛阳城的百姓都愤愤不平,强烈要求董宣惩办凶手。但是,湖阳公主存心袒护自己的侍从,将这侍从日夜藏在自己府上,不让他出门。根据当时的法令,地方官是不能随便到皇亲国戚家中搜查的,董宣为此心急如焚。

董宣终于想出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他一面保持镇静,给人们制造一个不敢受理这个案件,企图大事化小的假象;一面派人扮作普通平民,在湖阳公主府门前偷偷地观察动静,只要一有那个杀人凶手出来的消息,就马上来禀报他。

几天后,湖阳公主见风声没有那么紧,料定董宣不敢处理她的家奴,便毫无顾忌地带着这个家奴一起坐车出门。董宣派去观察动静的人,立刻回来禀报董宣。董宣闻讯,亲自带着衙役,飞步赶到湖阳公主车马必经之地———坡北夏门亭等候。

公主的车马果然来了。在行至夏门亭的时候,董宣拔出佩刀,大声喝道:“杀人犯××下来。”马车随即停下。湖阳公主说:“董宣休得无理,家奴犯法,只能由我禀报皇上处理。”董宣说:“我是洛阳令,凡是本地区范围的事情都由我处理。怎敢劳烦圣上。”说着便将那个家奴拉下车来。

湖阳公主气急败坏地说:“你小小的芝麻官,好大胆子,竟敢藐视圣上?”董宣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你的家奴。我作为洛阳令,理应为洛阳百姓做主,为皇上尽忠尽责,惩办杀人凶手,哪有藐视皇上之理。”说罢,当场将那个杀人犯处死。

湖阳公主怒气冲天地驱车直奔皇宫。他在汉光武帝面前哭诉,说董宣欺侮皇亲,要皇上为他出气。刘秀早就知道此事,听公主说董宣已经惩办了凶手,心里非常高兴。他说:“好,董宣执法如山,为民除害,请姐姐息怒,杀人偿命是自古以来的天理,董宣与你无冤无仇,惩办杀人凶手不是对你而言的。”湖阳公主说:“文叔(刘秀字名)当百姓时,家里也窝藏过逃犯和死囚,官府也不敢搜捕。如今做了皇帝,让一个小小的洛阳令杀死了姐姐的家奴也不管,还要强作正经,教育起姐姐来了,你太没有用处了。”光武帝说:“那是我当百姓时的事,现在做了皇帝,更要严于律己,带头严格执法。”

湖阳公主不听,在光武帝的宫内大吵大闹。光武帝没有办法,只好把董宣请来。在肯定董宣执法如山的行动后,要董宣给姐姐一个下台阶的机会,行个礼,说句处理过急的话。董宣说:“陛下,我没错,此礼不可行,此话不可说。”光武帝暗示两个小太监将董宣推到湖阳公主面前,按着他的脖子作行礼状。董宣硬挺着头颈,脖子怎么按也不动。

汉光武帝没有办法,示意董宣退下,说:“你这个脖子真硬,真是个强项令。”湖阳公主气恼地走了。事后,汉光武帝亲自来到洛阳府,大大表扬了董宣,赏给他三十万金,以资鼓励。董宣把这些金子都分给手下的官员和衙役。从此,董宣更加坚定不移地打击那些横行不法的强势,洛阳邪气开始受到压抑。“强项令”也就成为洛阳居民对董宣称赞的美名。用人点拨董宣是个严格执法的好官,光武帝用他做洛阳令是选对了人。光武帝支持董宣处死权贵公孙丹,处死湖阳公主的家奴,这些事情都反映了光武帝对董宣的支持和辅助。既然把权力交给下属,那么只要下属做得对,作为上级就该多多支持,不能因为自己的亲戚朋友犯法,就试图不遵守法律。只有领导者从自己做起,才能要求别人也遵守法律。

选择执法者就该选那些公正廉洁的人,同时作为法律的制定者也应该支持执法人员,不能徇私。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性。

刘秀不拘一格用人才

刘秀不拘一格用人才,因此在他身边荟萃了众多的人才,这为他夺取天下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从以下几个人的归附,我们就可以看出刘秀用人的特点了。

邓禹推荐寇绚给刘秀,说寇绚是“文物兼备,有牧人御众”之才。于是刘秀就封寇绚做了河内太守,并且让他行使将军的职权。刘秀对寇绚关怀备至,将其视为心腹大臣。

有个叫卓莽的人,亲仁友爱,官吏和百姓都不忍欺骗他,对他都十分尊敬,都说他很有治理地方的能力。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赋闲在家。刘秀听说这个人,就亲自去登门拜访,以“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为名拜其为太傅,封其为褒德侯。

伏湛是平原的太守,当时天下大乱,各处都在起兵,只有他安心治理自己的地区,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平和,没有让百姓遭受战争之苦。百姓们都很敬佩他,都说他是个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国家的大任。刘秀就封他做了尚书。

冯异跟随刘秀东征西讨,外号“大树将军”。他为人谦和不居功自傲,每次论功行赏,别人都在争功,惟独他却坐在大树底下休息,等别人都把功劳争完了,自己才肯出来,留下的已经是最差的了。因而大家都把他叫做“大树将军”,以此来形容他不争功的高尚品德。刘秀把他视为左右手,让他独当一面。

吴汉为人质朴,沉着而又有勇有谋,刘秀就封他做了大司马。

贾复勇敢善战,有决战千里的威名。他在真定大战中受了重伤,刘秀对此十分关心,亲自去他家里探望。听说他的妻子怀孕了,刘秀就对贾复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生了儿子,那么我就让我的儿子娶你的女儿为妻子;如果你生了儿子,我生了女儿,我就把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贾复听后非常感动,更加坚定了跟随刘秀,为他效忠的决心。

朱鲔曾经参与杀害刘秀的哥哥刘演的行动。后来,更始皇帝打算派刘秀去北伐河北,朱鲔认为这样会给刘秀兵权,于是劝皇帝不要这么做。更始帝死后,刘秀围困都城洛阳,朱鲔坚守洛阳,刘秀派人去劝降。:“做大事的人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朱鲔如果归降,我可以保证他的官爵,更不会杀他了。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绝不食言。”朱鲔听了这番话,命人把自己捆绑起来,亲自来到刘秀面前请罪。刘秀十分感动,亲手为他解开绳索,封他为平狄将军,扶沟侯。

马援曾经在蜀主公孙述那里任职,后来,来投奔刘秀。刘秀就穿着便衣去迎接他,并且笑着说:“卿遨游两帝(指蜀主公孙述与自己),今见卿,使人大惭!”马援深受感动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耳!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前至蜀,述陛戟(排好仪仗)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刘秀笑着说:“你不是刺客,而是说客啊!”马援说:“今天我看见陛下您恢宏大度,就好像当年的高祖刘邦一样,我就知道您才是真正的帝王啊!”用人点拨刘秀的领导核心由邓禹、冯异、贾复、寇绚等组成。邓禹善谋略,是刘秀的智囊;寇绚善于行政、理财;冯异、贾复等长于征战。正是在刘秀周围聚集了这些各式各样、所长不同的人,刘秀才能在各个方面都棋高一招,以至于最后取得成功。

作为一个企业、一个集团的领导者来说,不必事事亲历亲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像刘秀这样,在身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管理机构,每个部门、每个方面都有得力的人手。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刘秀示信解疑东汉初年,刘秀手下战将冯异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的时候,屡遭困厄,在一次行军途中,刘秀人困马乏,粮草断绝。饥寒交迫,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刘秀此时绝望到了极点。正在刘秀绝望之际,是冯异派人送来自己军队中仅有的豆粥麦饭,这才使刘秀摆脱困境。,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是冯异第一个建议刘秀称帝。冯异为刘秀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异此人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将军们胜利凯旋,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大树下休息,不和其他人争功。因此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大树将军”。可见这个人是多么的谦逊。

后来,冯异长期转战河北、关中,在他所走过的地方,百姓们都十分爱戴他,他的军队既不抢劫百姓财物,而且还处处为百姓着想,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因而,在冯异所管辖的西部地区,人们安居乐业,北部边防也得到巩固。有冯异守护汉朝西北,刘秀十分放心。这自然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他们不愿意看到冯异这样的威风,这样的深得皇帝信任。,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给刘秀,,说冯异控制关中,擅自杀官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

如此下去,冯异迟早会举旗反抗,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刘秀看到宋嵩的奏折,并不以为然。可是这个宋嵩还不死心,一个劲地上书给刘秀,一心想要把冯异置于死地。刘秀本以为不理睬他,他就不再上书了,不想他却不肯罢手,刘秀于是严厉地责备了宋嵩,并警告他以后不准再送这样的诏书。

冯异对自己久居在外,手握重兵,远离朝廷,心中也很是不安,担心刘秀猜忌。

于是一再上书,请示要回洛阳。说实话,刘秀的确对冯异不太放心,毕竟他掌握着朝廷的大部分兵权,控制着朝廷的西北边疆。可是西北地区却缺少一个像冯异这样的人才。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了冯异。这一招果然高明,既可以解释对冯异的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表示自己的忠心。

刘秀这才回书说:“将军您和我,从公义上说是君和臣的关系,从私下里说我们的关系就如同父子,您多次在我危难的时候帮助我,救助我,我怎么会对您心存猜忌呢?您尽管放心地治理西北,不必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