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接着说:“绛侯周勃、东阳候张相如都被人称为德高望重的长者,可是这两个人都曾在回答问题时张口结舌、哑口无言,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怀疑他们,说他们不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同样,今天上林尉没有回答出您的问题,也是和周勃、张相如一样,并不代表他没有真本领,只不过是一时紧张罢了。既然如此,您就不应该否认上林尉的才能,而去封赏这个说话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难道您希望你的身边都是像这个啬夫这样的人吗?况且秦朝就是因为任用武文弄墨的人为官吏,他们在官场上竞相比试看谁办事快捷和督察苛细,造成的危害是徒具虚名而无其实,内心更缺乏仁爱同情之心。正因为这样,秦始皇才听不到对自己过失的批评而日益衰败,所以只传二世,天下就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因为啬夫善于辞令,之才就破格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争相效仿,只注重口辩之才而不管实际效果。而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回声还要快。因此,什么该办,什么不该办,不得不慎重考虑啊。”汉文帝耐心地听着,觉得张释之说得很有道理,自己太不慎重了,差点因此而毁了整个国家,于是他赶忙收回了任命啬夫的诏令。
从上面可以看出,张释之认为,在选用人才问题上,只凭一次回答问题,而未加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就破格提拔某一个人是十分不妥当的。尤其像汉文帝那样,只凭啬夫一次回答问题就予以重用,实在欠思索。况且,这样只能助长夸夸其谈的不良风气,而不利于朝廷了解真实的情况,确实弊处太多。为此,他用秦始皇因听不到对于他所犯过失的批评,致使二世而亡的教训来劝说汉文帝。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收回了诏令,表现了他一代明君的明智,值得决策者们效法和借鉴。用人点拨选人、用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如果只是凭借嘴上功夫,而没有真本领,那就不能用。就像故事中的啬夫一样,虽然伶牙俐齿,但却没有真本事,而周勃、张相如虽然没有那么能言善辩,但是却有真本事。因此,选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只凭别人的介绍或者他们自己的介绍,要看看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
没有真本事,光凭一张嘴,虽然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时间会检验一切,没有真才实学,永远不可能得到重用。
刘恒四次提升敢谏的张释之汉文帝刘恒的侍卫张释之,为人正直无私,见多识广,由于敢于直谏,容易得罪人,又不阿谀奉承,因而十多年来,没有得到升迁。中郎将袁盎看中了他的德才,向汉文帝推荐,请求将他提升为接待宾客、传达旨意的“谒者”。
汉文帝亲自召见张释之,要他讲治国的意见,张释之以秦亡汉兴的事实,提出当政者要吸取秦二世的教训和刘邦用贤纳谏的经验。他特别提出,为官者要善听逆耳忠言,善用忠臣,文帝觉得张释之果然有才,就任命他为“谒者”。
张释之随汉文帝去上林苑游览。文帝问上林尉这个苑里有多少种飞禽走兽?上林尉一时紧张答不出。管理苑中老虎的啬夫却抢着回答。而且说得有头有尾,滔滔不绝。文帝说这个啬夫是个人才,要张释之提升他为专管上林苑的上林尉。
张释之不同意,他说:“陛下,您重用贤才是对的,但不能光听其言。昔日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并无口才,但忠厚实干,功绩卓著,受人尊敬。秦二世偏信口蜜腹剑的赵高,致使亡国。陛下要用人,不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个啬夫熟知苑中的禽兽,是他的本职。但他所讲的对不对,为人如何,能否实干,都要做进一步的考察,不能单凭他对一个问题回答的好坏,决定取舍。”
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说得有理,于是取消了提拔啬夫的决定。他见张释之想得周到全面,敢于直言,于是又将他提升为管理皇宫正门事务的公车令。
不久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张释之上前拦住,不让他们进殿门,并告他们犯了不敬之罪。此后这事闹到簿太后那里,簿太后很生气,认为张释之胆大,竟敢不尊敬皇亲,要皇帝治张释之的罪。而文帝则说:“这本是我们皇族订立的规矩,张释之按规矩办事没有错。我的儿子违反规定,是我们教育不严。要惩处的是我的儿子,而非张释之啊。”
簿太后无言可对。汉文帝见张释之这样刚正不阿,便将他提升为负责议论朝政的中大夫,不久,又提升他为中郎将。
张释之随汉文帝来到霸陵,文帝对那里的石头很感兴趣,对随从大臣说:“我百年之后,用此山的坚石做外椁,把苎麻和棉絮度细塞住石椁的缝隙,再用漆浇灌椁的缝口。那么,即使是最高明的盗墓贼,也动不了里面的棺柩了。”随从大臣们都说好,到时候一定照办。惟独张释之提出反对意见,他说,贼人盗墓,目的是棺木中的财宝,如果棺里葬有珍珠宝贝,他们就会用各种方法,想尽办法把珍宝盗走,如果棺木里没有什么宝贝,那么根本无人会来盗,人死属土,带去贵重财物,本来就是浪费,最终送入盗贼手里,倒不如用之于国家和百姓好些。所以,陛下要带头薄葬。
汉文帝觉得张释之说得有理,于是嘱咐众臣将来要给他薄葬。以后,霸陵的随葬品都用瓦器,而不用金属品。
不久,文帝巡视,路经中渭桥,忽然看到一人从桥下钻出来,把銮驾的马吓了一跳。文帝命卫士把这个人抓起来,交给张释之处理。
张释之审问那个人,那人说:“我刚从乡下来到京城,‘御驾经过,禁止通行’的清道声后,急忙钻入桥底下躲避。等了好半天,也听不到皇上从桥上路过的声音,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这才走出来,不想正碰上皇上的马车。”张释之了解了情况,向文帝回禀说:“这人违反清道禁令,依法处罚金。”
文帝认为这样的处罚太轻,张释之就把此人惊马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说他并不是故意的,处以罚金是秉公执法,不能因为是惊吓了皇上的马而重加责罚,那样国人是不会答应的。
汉文帝无话可说,只好按照张释之说的办。
有一次,有人盗了汉高祖庙前的玉环,汉文帝命张释之惩处。张释之将盗者杀了,悬头于市。文帝大怒,说要全家问斩,张释之说:“如果有人盗了高祖的墓,怎么处罚?”文帝当然知道盗墓之罪重于盗玉环,盗玉环要斩全家,盗墓岂不是要亲朋都斩?汉文帝被张释之问得无言可对,最后还是同意了张释之的意见。
从此,汉文帝认为张释之定罪准确,敢于直谏,提拔他为管理全国司法的廷尉。
用人点拨
汉文帝四次提升张释之,每次都是凭他的勇于批评皇帝,在封建社会,这是十分不易的。汉文帝虽然遭到张释之的批评,但是每次都能够听从张释之的正确意见,而且越来越重用他,这就说明汉文帝是个善于用人的人。换作一般的人,下属敢公开指责上级,肯定会治下属的罪。
其实,作为上级,就该多多提拔那些敢于纳谏,敢于说真话的下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为你好的人。那些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人其实是在害你。善用贤臣,就得有宽容的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谁是真正为自己着想。
文帝醒悟赦魏尚
冯唐,祖父是魏国人,父辈迁移到代地。汉朝建立后又搬到安陵。文帝时,冯唐任郎中署长职。有一天,文帝坐着马车从冯唐身边经过。问冯唐说:“老人家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家乡在何处?”冯唐以实言回答了。文帝说:“我在代地居住的时候,负责我生活起居的太监高祛,曾多次向我说起赵国大将李齐,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以及他在巨鹿英勇作战的情况。因而我每次吃饭时,都想到他在巨鹿作战的情况。老人家您知道李齐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不如廉颇、李牧。”文帝问:“为什么?”冯唐接着说:“我祖父在赵国的时候,做过率领军队的军官,和李牧很要好。我的父亲原为代相,和李齐很熟悉,因此我知道他们的情况。”
文帝听后,显得非常高兴,于是拍腿惋惜说:“唉!惟独我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否则那些匈奴哪敢来侵犯呢?”冯唐说:“陛下,您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他们,也不会重用他们。”文帝很生气,起身下车,甩手走入皇宫。
过了一段时间,文帝招来冯唐,责备说:“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尊重我,难道有话不能在没有人的地方告诉我吗?”冯唐赔罪说:“鄙贱之人不懂得忌讳。”文帝接着问:“上次你为什么说我不能重用廉颇和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时代,做君王的派遣大将出征,跪着为大将推车子,还安慰他们说‘国家内部的事务我会,外面的军事事务就请将军费心啦。对有军功的将士将军给予奖赏就是了,回来的时候向我奏明就成了。’这都不是空话。我祖父曾说过李牧做大将守边的情况,军队和边塞贸易收入都用来改善将士的生活,记功奖赏都由将军决定,不必请示皇上,得到答复后才做,赵王对李牧委以重任是为了要求他能成功,所以李牧才得有机会发挥他的智慧和才能,赵王为他准备了上千乘战车,选好上万名善于射箭的士兵和十万名有战斗力的战士。由于这样做,部队战斗力增强,扫平了北边匈奴的势力,打败了东胡的骚扰,抑制了西边强秦的野心,支援了南边韩、魏的战争。那时赵国国力强盛,几乎称霸于诸侯。但不巧,赵王死了,赵幽王继位,他的母亲是个乐家女,分不清是非好坏,听信了郭开的谗言,把李牧给杀了,令颜聚代替李牧为将,由于上述变故,赵国很快就被秦国灭掉了。”
文帝不解冯唐说这些话的意思,冯唐就继续说道:“现在我来说说我朝大将魏尚。他任云中太守时,就把军队和外边贸易的收入也全部分给了士兵,还拿出自己的生活费,杀牛招待宾客军吏舍人,为他们改善生活,聚集人才,所以匈奴逃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云中的边塞。有一次,敌人曾来偷袭云中,魏尚立即率领众官兵回击,消灭了无数敌人,胜利而归。魏尚的士兵,都是云中老百姓的弟子,都是当地种田的农民,哪里知道什么叫尺籍伍符。只知道英勇杀敌,为国立功。杀败匈奴后,魏尚向幕府报功,由于所杀敌人数目不太准确,幕府中的官吏就以法令挑他的漏眼,对魏尚进行了处罚。这样的大功不给奖赏,却因为一点小事而给予处罚。我认为陛下的法令太细、太死,赏太轻、罚太重。况且云中太守魏尚向上报功时,所杀敌人的首级只差六颗,陛下您就把他治罪下狱,还削去爵位。由此看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也不能很好地用他们。我很愚蠢,又触犯您的尊严了。”说完,冯唐作揖谢罪。
文帝听了冯唐一席话,觉得说得入情入理,很高兴。当即命人放了魏尚,恢复他的官职和爵位,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主管中尉及车骑部队的职务。用人点拨文帝爱才,为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而叹息。但冯唐的一席话,要比文帝的叹息高明得多,他指出了只有爱才之心,而无用才之法,即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会用。文帝因为一点小事,就处罚战功赫赫的魏尚,可见他的确不了解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
对于人才,犯一点小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要一棍子打死,让他们没有翻身的余地。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关键是,领导者应该知道如何对待这些人才的小错误,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改正,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不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实现。
真将军周亚夫
汉文帝后六年,匈奴侵入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形势很紧张。边疆的烽火,传到长安。文帝立即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位将军率兵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一带,阻击侵略者。
为了激发将士们的斗志,皇上亲自来到军营去慰劳他们。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时,皇上的马车长驱直入,毫无阻挡,军中大将以及属下的军官都骑马迎送皇帝。后来,皇帝来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只见守军营的官兵身披铠甲,,弓上弦,时刻准备出击敌人。皇上的先头部队到了军营外边,却遭到守军的拒绝。皇上先头部队的首领对守门的卫士说:“皇上马上就到,赶快让我们进去。”守门军官回答说:“我们周将军的命令:‘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皇帝的马车也到了营门口,还是不能进去。
于是,皇帝只得派人拿着证明皇帝身份的旌节诏示将军周亚夫,对他说道:“我要入军营慰劳官兵。”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军营大门,让皇上一行入营。管营门的负责官员又对皇上的随从们说:“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准跑马。”皇上就立刻命令随从控制车马行进的速度,缓缓走入军营。入营后,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向皇上敬军礼道:“为臣身穿铠甲,不宜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迎接皇上。”皇上很受感动,脸色严肃,庄重地站在车前的横木前表示敬意。派人宣告说:“皇上慰劳将军。”慰劳仪式完毕,皇上离开了军营。
出了军营大门,群臣都感到诧异。文帝慨叹道:“唉,周亚夫才算真正的将军啊!上次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那里纪律松散,军风不严,好像儿戏一般,他们的军营易被敌人偷袭,主将易被敌人生擒。而周亚夫,他的军营谁能侵犯呢?”
,在周亚夫的率领下,果然打了胜仗,而且匈奴听到周亚夫的名字都害怕得要死。
用人点拨
周亚夫虽然把皇帝的车马拒之于军营门外,让皇帝失了面子,甚至冒了杀身之祸,但是文帝爱才,更明白什么样的人值得用,所以他并不为自己的丧失尊严而恼火,反而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
当前在用人的问题上,我们也要注意重用那些踏实肯干,刚正直率的人,但这样的人往往会遭到很多人的妒忌和破坏,作为领导者我们要充分肯定这些真干实事的人,做到用人不疑,对于那些善于见风使舵、极力恭维、奉承的人,则要处处小心,不要委以重任。
毁弃人才,错杀晁错
晁错,颍川人。他为人性格严峻刚直。孝文帝时,天下研究《尚书》的人很少,仅听说济南有一伏生是原秦国的博士,精通《尚书》,但年纪已经九十多了,不能应征到京师讲授。汉文帝就下令诏太常,让其派人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太常就派晁错前往学习。晁错学成归来,向汉文帝报告,文帝很高兴。任命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因为他很有学问,口才又好,所以深得太子宠幸,太子宫里的人都称他为。晁错又多次针对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及更定法令等事向文帝献策,并数次写文上呈给文帝,文帝虽然未采纳他的意见,但对他的才能很是赞赏,升迁他为中大夫。当时,太子也认为晁错的计策很好,然而袁盎等一些大臣对晁错则很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