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6901600000180

第180章 苏轼节俭成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少年时就勤学好问,博通经史,很有才气。他21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起初担任主簿、签判一类的地方官,接着又在开封府任代理推宫。王安石变法时,他站在保守的田党一边,两次上书反对变法。因此,他被排挤出京,先后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

在杭州任职时,他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先后两次上书朝廷,提出西湖不可废的五点理由。朝廷批准了他疏浚西湖的请求。浚湖时,苏轼每日亲临工地。先后招募20万民工,用了将近两年的功夫,将疏湖的污泥葑草堆积筑成湖堤。堤上造六座桥,两旁种桃、柳、芙蓉,供游人欣赏。

不久,他又因做诗讽刺新法,遭谏官弹劾,被捕入狱。后经曹太后及大臣们的上疏说情,才得以获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长江边临皋串住下,请得城东废营数十亩地,开垦种植,过着休闲的田园生活。此地名为“东坡”,因此他自号“东坡居士”。

在东坡,苏轼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在饮食上,苏轼规定一顿饭只能有一棵菜,如果有客人来家吃饭,最多也只能再加两棵。别人请他吃饭,他总是事先告诉对方,不许铺张浪费,否则就拒绝前往。一天好友来邀请他去吃饭,苏轼便问友人:“你可知道我的规矩?芽”友人说:“放心,我决不会大肆铺张浪费的。”第二天,苏轼如约前往,看见桌上放着一桌酒菜,周围还多站着好几个仆人,他知道自己被骗了,非常生气。对友人说:“看来你并不知道我的规矩,我一贯厉行节约,反对铺张奢华。”友人无奈,只好叫人撤去宴席,仅仅留下—壶酒四个菜。两人—杯薄酒,谈笑风生地聊起天来。友人非常敬重苏轼的为人,感叹道:“到今日我才真正了解你啊!”后来两人再在一起吃饭时,每次都是薄酒一杯,四盘小菜,畅所欲言,兴致勃勃。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苏轼的“规矩”,敬佩苏轼为人的同时,也都深感惭愧,一时间整个官场吃喝请客、阿谀奉承的风气被大大折煞。

有一天晚上,苏轼坐在桌前,取出4500钱,分成30份。他的妻子将钱装到30只小布袋中,然后用画叉将钱袋挂到梁上。苏轼的长子苏迈不解地问父亲:“父亲,你为何要将钱分成30份?”苏轼说:“每天一份,150钱,只准剩余,不准空缺。布袋挂在梁上,一天比一天少了,日子也一天一天过去了。它能提醒你不要虚度光阴,懂吗?”听了父亲的话,苏迈又问道:“我们为什么日子过得如此清苦?”苏轼笑道:“君子倡俭,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此乃三养也。”一席话使苏迈深深地懂得了节俭的意义。

苏迈长大之后,深受父亲的影响,做事也非常节俭和谨慎,受到了人们的肯定,赢得了世人的好评。

修身点拨

苏轼可谓中国一大文豪,而其节俭之品行又使其名声更为响亮。为官之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能够为百姓树立各个方面的楷模形象,方能够赢得百姓之信任。苏轼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够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真的可谓是“心系百姓”。

今日,领导者需要的是生活上的严谨、朴素,需要的是作风上的正派、节俭,需要的是工作上的无私、奉献。能够如苏轼一般将自己的品行教授于下一代,更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