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6891400000080

第80章 族群实践(21)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中国人厌倦的是多年来不变的春节形式。一位姓周的男士说:“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过年?团聚的时间哪来的?以前过年,是因为以前只有农民,而农民冬天是没有事情做的。当时的人都靠天吃饭,所以,当他们闲下来,并且经过秋天的收获,能吃的东西多一些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希望寄托给来年,这个休息的时间就是过年,为了庆祝有吃的喝的,才有了那么多的年俗。而他们所谓的团聚,是因为他们在农村,农村里的人他们本来就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的春节,之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亲人团聚”、“探亲访友”、“大吃大喝”的传统痕迹,是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如今,电话、短信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替代传统的团聚方式,而“大吃大喝”也已被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冲淡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只不过是为传统文化节日增加了新的内容,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

对于拜年等年俗的改变,西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一位退休老人说:“我觉得以前过年的味道和现在过年的味道是有所不同,但要我说哪个好,喜欢哪个,我是觉得各有优点。就拿拜年来说,以前是大年初一早上络绎不绝有人到家中来拜年,很热闹,很早就有人来,不可能睡懒觉;现在是来家里拜年的人越发少了,但也能睡个好觉。总的来说,感觉以前的拜年方式比较有人情味,而现在的,是受到西方社会的影响吧,讲求清静,也挺好的。”

一位朱女士说:“拜年方式变了有几个原因:一是现代人忙了,一年就那么几天假;二是现在人交际广了,朋友很多,不像古人只认识自己村里的人,他们的群落是很小的;三是亲朋好友间地域跨度大了,没有办法;四是科技发展了,没有电话的时候,不会有人电话拜年。没有手机的时候,不会有人短信拜年。今年给我拜年的人有全国各地的人,难道我都让他们都来我家坐坐?不可能啊。我不觉得年味变了是传统的失落,应该是进步才对,物竞天择嘛,社会在进步,人也在进步。”

一位男士说:“要说我有啥无奈,我的无奈不是因为过年变了,而是因为过年的时间太短了。过年对我来说没有变,还是两个关键词:亲情和希望。只不过因为放假时间短了,距离远了,有人就觉得亲情少了,淡了,其实不是。在我看来,亲情不变,希望不变,年就没有变。”

一位刚从学校毕业工作不久的同学说:“以前拜年是冲着红包去的,现在拜年是给人派红包去了。过年的感觉淡多了,不过我想可能更多的是年龄的问题,你没看见大街上的小孩子还是那么开心吗?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还有炮放,你说小孩子是不是更开心。成年人就不同了,成年人过年那叫年关,是要花钱,要操心的时候!”

一位徐先生说:“很简单,年味没有变淡,只是大家换了个过年的方式而已。如果你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其实现在过年已经转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和亲朋好友聚会的理由,一个休养生息的理由,一个重振旗鼓的理由,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的理由。你想,因为过年,那些好久没有见过的,忙碌了一整年的亲朋好友,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聚一聚;你也可以给自己做一个总结,看看这一年,自己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顺便给自己定个明年的目标;还有就是找到了一个送礼的好理由啊,得为来年的前途和仕途奔忙啊。年,在这里其实是代表了一个阶段。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就应该是总结和计划了。当然,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辛苦了一年,想好好的休息休息!年味没有淡,只是味道变了。过年的方式变了,拜年的方式变了,年的韵味没有变。”

在国人普遍抱怨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春节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携带着巨大的商机漂洋过海,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世界给予了这个中国节日前所未有的关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放射出愈发璀璨的光彩。年味没有变淡,从某些方面来说,年味愈演愈浓。就西航社区的年俗文化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各族群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令人无法割舍,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各族群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从拜年习俗的变迁,可见族群文化的变迁是不可抗拒的,但变迁并不等于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族群文化会随之变迁,从内容到形式都可能发生变化,其内涵可能更丰富,形式可能更多样。

[作者简介]徐榕,女,回族,广西桂林人,中南民族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王炀,男,满族,陕西西安人,中南民族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

水族端节祭祖仪式与“忌油圈”——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板鸟寨为个案

本文是西南民族大学2003级民族学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得到张建世教授、杨正文教授两位导师的精心指导,调查期间还得到三洞中学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地方文献收集方面得到三都县民宗局全体员工以及县教育局梁月林老师、县人大主任李子详老师等的多方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项目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水族的端节仪式与社会结构”(0604134)主要成果。研究生毕业后的相关补充调查,主要得于该项目的经费资助。

张兴雄

端节是水族的最重要节日,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对端节的研究多倾向其起源、历史变迁、政治因素等方面的简述,缺少具体的调查个案。对水族社会组织的研究则重古代轻现代,且多用汉族的家族、宗族、姓等概念进行不恰当的表述,没有展现水族社会组织的真实状况。对此,本文拟将水族端节与社会组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观察分析端节的仪式过程及其所展现的社会结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是水族语言中心,水语国际音标的标注以三洞方言为准。水族端节分批分次过,现在共有7批,而三洞乡的端节就有四批,分别是第二、三、五、七批,是水族端节批次拥有较多的区域,具有端节文化的众多特点,是水族端节文化的中心。因此主要选择三洞乡进行深入的调查,本文也主要以2005年7月至12月笔者在三洞乡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写成。

一、三洞乡端节祭祖仪式

端节是水族地区过节人数最多,区域最广的一个年节性的节日,过节时间从水历岁末的十二月到岁初的正月或二月(相当于农历九、十月间),逢亥日分批分期进行,共七批。

祭祖和赛马是端节活动的主要内容,除它所承载的意义外,还涉及家庭和比家庭更大的血缘组织,这里仅就前者加以研究。为了深入具体,主要以三洞乡板告村板鸟寨为个案加以说明。三洞乡板告村是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278户1399人,分居于7个自然寨,绝大部分居民为水族。其中板鸟寨有70多户近400人,是7个村中最大的一个村寨。

(一)家庭内祭祖

2005年10月5日,农历九月初三,第二天也就是板告村板鸟寨过端节的日子(即农历九月初四为该月的第一个亥日)。在戌日这一天的早上,村寨内各家各户女性和小孩都忙于打扫房屋和擦洗家具,特别是放供品的桌子要洗干净,不能沾有油脂,男性则忙于到鱼塘放水,以便中午打鱼。大部分家庭还要宰猪,少部分宰猪还杀牛,为端节准备美食招待亲戚和朋友。中午,几乎每家都要去赶集,买一些家里所需的东西,如鸡、鸭、蔬菜、香烟等,酒则是家里妇女提前几天就酿制好的。在这一天或前几天,村里在外工作的兄弟也都带着家眷回家,与家中的人一起准备迎接客人。亲戚和朋友多为第二天才到,在90年代以前这一特征更为突出,现在,提前到的亲戚和朋友也很多。

晚饭时,寨内各家各户在家内开始祭祖。家内祭祖的主持为家中的男性长辈,其将洗干净的桌子放于神龛前,摆放几张椅子在傍边,桌上供品以素食为主,常见供品为南瓜、豆腐、糯米饭、花生、自家酿的米酒以及亲戚朋友送来的糖果糕点等。最忌讳动物的肉作供品,也忌动物的油脂混入供品,但鱼和虾不禁,而且还必不可少,以草鱼或鲤鱼为主要原料、配之韭菜、广菜和其他佐料清蒸或清炖的“鱼包韭菜”为主。供品摆放完毕,请祖先用餐(一般为3代内亲近的祖先,且常提及具体称呼,3代以上的祖先,只是以模糊的称谓提及),并请求祖先保佑其后辈子孙平平安安、事业有成、学习进步等。几分钟后,主持者就烧些纸钱给祖先,桌上的鱼包韭菜和酒不动,其他的供品就撤下,家内祭祖完毕。家内祭祖多在吃晚饭前,也有的在晚饭后或同时进行。

家庭内祭祖,在表象上看是为了怀念祖先,敬孝道,也从心灵上获得某种互惠,实质是家庭成员从血缘上加以确认,祭祖有意无意地在向活着的成员强化其与去世祖先的血缘联系。

(二)游端

单家独户的祭祖仪式完毕后,接下来的端节活动就是寨内的“游端”祭祖了。“游端”是笔者根据水语jutwa3的汉语音译。这一仪式以前没有人做过具体的描述,仅在端节的概述中提到喝交杯酒而已。实际上游端的仪式过程要轮流着一家接一家地举行祭祖仪式并喝交杯酒,喝酒时还要吆喝。实际上这一仪式过程不仅有丰富的意义,还展现了比家庭更大的血缘组织及其范围。

游端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村寨是在第二天早上进行,在赛马前结束,有的村寨是在家庭内祭祖后就进行。板鸟寨的游端据说以前是亥日的早上5、6点进行的,现在改在家庭内祭祖后就进行。村民说的原因是游端时酒喝多了,有些酒醉者会到马坡闹事,为了避免端坡出事,只好改在戌日晚进行。每年游端的第一家都是轮流的,而后面的次序就很随便了,但应该要游端的家庭都要游到并确保没有重复。

村寨内某些家庭内每家出一个男性代表,共同到游端开始的第一家。一般情况下,出于礼仪,第一家的主人会去请这些家庭中年长的男性来参加游端,实际上大家都会通过村里人的相互交流,估计出第一家游端的大概时间,自愿地到那里聚集,在那里开始端节游端的第一个祭祖仪式。主人在众代表的面前将先前留下的供品重新祭祖,并快速地烧完纸钱后,就将桌子和供品一起端到屋中央,添上足够的杯子、筷子,并盛满酒。主人找来剪刀,让其中的某位长者来剪断“鱼包韭菜”的稻草,主人自己也可以剪。众人成圆形站于桌旁,长辈或主人拿起筷子用其一端轻蘸杯中酒滴于桌上,以示敬祖,众人也拿起自己的筷子做这一动作,又都放下筷子;接着是左手拿着自己的杯子上端,右手抬着右边人的杯子下端,依次下去连接成一个圆圈,在长者的号召下大家一同吆喝三声后,左手将自己的杯中的酒送入口中,同时右手抬着右边人的杯子到其口边,让其喝下。一起喝完第一杯酒后,以同样的方式连续喝两杯,此时是一个接一个地喝,并且每轮到一个人大家都陪同其吆喝三声。酒杯一空,主人邀请众人拿起筷子吃桌上的“鱼包韭菜”。以后,女主人还会拿出水果、瓜子等给众人吃。这一仪式每到一家举行一次,直到游端成员每家都举行了这相同的仪式为止。

村寨内的游端仪式的成员构成是有一定范围的,并不是全寨的家庭共同游端,也不是邻居间凑在一起游端,而是以一定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聚集在一起游端,笔者将这些有血缘关系的成员群体称为“忌油圈”(详见后文)。板鸟寨的一个忌油圈的游端从晚上7点左右持续到凌晨1点。

传统说法,游端中的长辈或主人是仪式的主持者,但从游端实际看,其他游端成员也可以主持。如笔者参与的板鸟寨的一个忌油圈的游端中,就有10多家祭祖时烧纸钱、剪鱼包韭菜的稻草等是一些未成家的男青年做的。

游端的人辈分不一,年龄各不相同,年长的有60多岁的,年轻的有高中放假回家过端节的男生,但是除了主人客气的带头邀请外,大家都是平等的,站的位置也很随意,杯中的酒必须喝完,不会因为年长或年轻而出现例外,只要你参与到游端的行列里,一切都是平等的。在平时的称呼上,游端的队伍里面可能有长辈,但游端过程中大家都是相同的,没有长者特权或关照原则,晚辈甚至可以在众人的吆喝下监督长辈把酒喝完,有诈还得罚酒。

按理,村寨内同一忌油圈内每家都要出一成年男性参与到游端中,但实际游端过程中强调自觉性,我到你家游端,目的是希望轮到我家时你也参与,并且以参与者的多少来评价你在村内的人缘情况。本人参与的忌油圈的游端一共有30多户,到每户游端的人几乎都在25人以上。有一家因为没有参与前面的游端,而是轮到隔壁家时才参加,到他家时,他在家门口邀请众人,大伙都没有理他,笔者去了,一共只有4个人到他家。一般情况下,游端的前几家,酒杯里的酒都是满的,并且可能连续喝的三杯都是满的,后面的不满也是半杯,一家家轮流下去,酒量大的就能坚持到最后,不胜酒力的,可以让成年的兄弟或儿子来替换,但兄弟分家独立门户后不能替换。笔者注意到少数新分家的核心家庭的惟一成年男性,只有摇摇摆摆地参加完整个游端仪式。当然,同一天板鸟寨另外一个忌油圈内的家户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游端仪式。

游端的主要成员是男性,但游端不禁止女性参与,特别是在有女客来参与观看的情况下,女主人都要邀请女客一起参与游端,表示友谊与尊重。

从游端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水族人民聚集在一起游端时,在游端者当中强调的也是平等和社会结合,辈分等级和地位差别都不像平时那样明显。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游端所祭的是一个共同的先祖,正是通过对共同祖先的祭祀,加强了同一个“忌油圈”内的人的团结。

以上描述的仅为笔者参与的三洞方言区板鸟寨水族端节祭祖典型仪式个案。可能存在某些仪式变迁或消失,如某些很小的村寨,游端成员可能没有选择地是全村的家户,但本意为祭祀祖先的仪式不可能更改,并且游端成员的血缘联系也是不变的。根据笔者后来调查发现,有些被其他民族包围在中间的水族聚居村寨,如都匀市阳和乡部分水族聚居村寨就已经没有游端仪式,只有家内祭祖仪式了,但忌油圈依然存在。

二、“忌油圈”血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