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Theessaymakesdiscussiononunityofoppositesbetweennationsdifferenceandnationscoordination,anddoresearchintheoutsidemechanismandinsidemechanismofnationcoordinationsform,bystructureanalysisfrompatriarchalclantogroup,fromgrouptonation,fromnationtostate.
Biography:ZhuBingxiang,Professor,DeanoftheDepartmentofSociology,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作者简介]朱炳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畲族认同初论
蓝达居
一、以图腾分类为特征的族群认同
族群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边界的相对性社会群体,彼此之间往往借助于独具特色的图腾来相互区隔。畲族早期社会的族群认同,在其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方面,限于文献的不足,我们能够了解得不多;而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在畲族社会内部展开的不同支系之间的族群识别与认同。《平闽十八洞》是一部章回小说,叙述宋嘉祐间杨文广平南闽王蓝凤高之乱事。据叶国庆先生研究,该书实是关于唐代陈元光平闽之事叶国庆:《笔耕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140页。。据此中国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认为,书中描述唐代福建地区各洞寨主与某一特定动物关系的情形,正好可以用来较深入地探讨“图腾”的种种意义李亦园:《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1993年5月。。事实上,该书有关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资料,特别是书中提供的非常丰富的图腾制度资料,为我们观察唐宋时代或更早时期福建族群关系提供有意义的素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种种族群关系,有助于我们管窥当时畲族社会内部的族群认同与识别。
李亦园教授在探讨族群分类与图腾崇拜关系问题时,根据《平闽十八洞》的描述,制定出了一个《平闽十八洞》人与动物关系表。他将有关的动物分为两个系列:系列1:蝙蝠(密婆)、白蝴蝶、蝶仔、黄蜂、蜘蛛、蚯蚓、蜈蚣、水蝎、黑蛇、石龟。系列2:红鸾(鸟类)、玉面狐狸、玉麒麟、石兽(兽类)、金鲤鱼(鱼类)、鹅(禽类)。第一系列,可以说是昆虫或小动物系列,第二系列是一串较高层次的系列。第一系列的十一种动物它们虽各有差别,但是它们又都属于同一更大的种属——昆虫或小动物类,而这一更大的种属又可与系列2的其他类别:鸟类、兽类、鱼类以及禽类构成更高层次分类系列。李亦园先生认为,从结构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平闽十八洞》书中所描述的唐代及其以前的畲族人祖先,似是一个很会利用自然界现象来分别人群的民族,他们利用不同的动物来作为族中不同洞寨的代表标识,而这种代表的标志动物且有两个高低层次的系列,较低层次的系列是昆虫或小动物的系列,包括蝙蝠、蝴蝶、黄蜂、蜘蛛、蚯蚓、蜈蚣、水蝎、蛇、龟等十种;较高一层次系列有红鸾(鸟类)、狐狸(兽类)、鲤鱼(鱼类)和鹅(禽类)等,在家上昆虫类,则有五大类。他们也许把关系较近的洞寨用同为昆虫类的蜈蚣、蚯蚓、蜘蛛来分别,而用较高层次的鸟类、兽类、鱼类等来分别关系较远的洞寨。对于畲族早期社会这种图腾分类,李亦园教授认为它属于族群内的图腾:
“我们也许可进一步推测,前述的分类图腾可能是属于族群内的图腾,也就是当畲族祖先们或古代闽越炸人仍较浓密分布于福建各地,而未受汉人文化影响之前,他们族内各洞寨都有其特定的图腾动物作为族徽标志,不但用以分别不同洞寨的人,同时也用于认同自己,从小说中所说的洞主被杀即化为原形来看,不但有认同之意,而且透露出回归原形的观念,这与始祖图腾的信仰观念实际上已相去甚远了。”李亦园:《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1993年5月。
从所看到的情况来分析,畲族社会早期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在于以原始的图腾分类作为其内部社会不同支系进行相互识别的工具,同时此种原始图腾分类具有使各自分支族群内部成员自我定位与相互认同的意义。
红砂洞红鸾娘子红鸾战败为纪仙姑收服,化为原形飞龙洞邓角·妻地列夫人玉面狐狸邓角胁下有二翅,其妻地列夫人为玉面狐狸精鹭江洞铁头禅师石龟石泉山上之石龟所变,石龟被除,铁头禅师遂亡漳仙洞余席·余面石兽普陀寺之一对石兽,兵败后为佛祖收回仍化为原形铁松洞林清·妻白夫人、黄英圣母朱丝娘娘玉麒麟、白蝴蝶、黄蜂精、蜘蛛精林青骑玉麒麟,一吼万兽惊退;林妻白夫人是白蝴蝶所化,二位是白夫人姊妹,分别是黄蜂精、蜘蛛精,兵败后均遁去。水晶洞河涛义兄里金容黑蛇神、金鲤鱼河涛是梅花洞黑蛇神,里金容是梅花潭金鲤精,故能排洪水阵黄草洞杜引蚯蚓精杜引是壶公山蚯蚓精,被杀后化为原形蜈蚣洞金老仙蜈蚣金老仙是蜈蚣精,用毒丹打人甚厉害,死后化为一只蜈蚣飞鹅洞金精娘娘水蝎各洞中最厉害人物,宋兵将被杀最多,性淫,死后化为水蝎蝶仔洞鬼月姑蝶仔洞中之兵,不成人体,俱是软弱。
二、以历史记忆为特征的族群认同
在唐宋以前甚至更早的阶段,由于早期畲族社会几乎是个“化外”人文,所以其与“化内”人文之间的族群识别在早期畲族社会生活中并不具有关键的意义,而以图腾分类为特征的族群识别与认同更具有社会生活方面的实质性作用,比如可能将此种分类系统作为族群内部通婚的依据。唐宋以后,“中原”汉人大量入闽,畲族社会涵化程度渐深,而且畲族人也逐渐散居各地,杂处于汉族之间,逐渐形成“大散居、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在这种人文历史环境当中,畲族社会纳入整个以“中原文明”为核心中国历史之中,成为中华社会文明体系“化内”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历史人文环境中,畲族社会群体与非畲族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而重要,畲族作为统一的“化内”之中的一个族群,其与“化内”的其他族群的相互识别,较之于畲族社会内部不同支系之间的识别与认同显得更为重要。
在历史上,畲族社会开始被其他族群明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族体,从文献上的资料来看,大约是在南宋时期。如在福建地区,在南宋时期,畲族作为福建各地所见的不同于汉族的族群被人们关注。在公元13世纪中期、南宋末年福建人刘克庄的《漳州谕畲》里,他称当时居住在漳州一带的少数民族为“畲民”,文曰:
“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蛋,在漳曰畲。西畲隶龙溪,就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如猱升鼠伏,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九《漳州谕畲》,见《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畲族社会与汉族社会的互动给畲族社会的族群认同带了重要影响。影响之一就是,作为族群分类比喻制度的图腾系统逐渐消失,而作为整个族群历史记忆的盘瓠始祖崇拜仪式,其作为族群自我认同的意义凸显,其对族群社会的整合功能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强化。
盘瓠始祖崇拜的核心是“盘瓠传说”。现在所见的各地畲族修纂于明清时期的族谱记载中,有关“盘瓠传说”一般是这样说的:
“在上古时,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医从她的耳中挑出一条形似蚕的小虫,育于盘中,忽而变成龙犬,毫光显现,遍体锦绣。当时,高辛皇帝受番王欺侮,曾下诏求贤,榜示有能平番者,愿将第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得知,即揭榜直奔敌国,服侍番王三年。一日,它乘番王酒醉,咬下其头,渡海衔归,献给高辛帝。帝大喜,但不愿将公主下嫁给盘瓠。正当为难时,龙犬忽作人语曰:‘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成人’。入钟六天,公主忧其饿死,打开金钟,果见已成人形,惟头未变。盘瓠与公主结婚后,入居深山,开山种田为生。生下三男一女,帝赐姓,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称淑女,配给钟智琛。这是关于畲族始祖和姓氏来源的普遍说法。这个传说在畲族中流传已久,根据文献记载,宋代时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已有记载,‘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瓠孙者。’这个传说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至今仍在畲族民间中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蒋炳钊:《畲族史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4页。
诚如李亦园教授所言,盘瓠信仰与崇拜作为始祖图腾意义而言,在较早的时代里也许作为分类的功用不大,应是属于全族性的标志,其同族认同的意义更重于分类的意义。较后的时代,在作为族内认同的意义之外,却又因外族的存在,而与异族分别的需要渐突显出来,因此盘瓠的传说就应这种需要更加普遍传诵起来了,而其间汉文化的影响,又加强了盘瓠始祖的意义,而“祖图”的崇拜就更有祖先崇拜的形式了。盘瓠崇拜固有的群体认同功用扩大了,但又再加上新的识别于异族的功能,其重要性就更明显了李亦园:《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1993年5月。。
畲族不仅通过口头传诵,而且通过诸种书面形式来保存这一传说。他们把盘瓠传说写入族谱,又变成《高皇歌》(又名《盘瓠王歌》)传唱,同时还按照传说的内容绘成连环画式的彩色画卷“祖图”,畲族称为“长联”。盘瓠始祖信仰作为一种集体历史意识,它是在整体上起着畲族族群自我认同的整合作用的,而在具体的日常互动过程中,畲族群体有更为具体的方法来识别族群成员的身份。随着汉文化对畲族社会的影响,在显性文化方面,畲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有时仅从外表已经很难对来自两个不同族群的人的族群身份进行识别了。这就需要有新的方法作为族群识别的工具。流行于畲族内部的“排行法”不仅具有序其长幼辈分的功能,同时具有具体识别我族/他族的作用。
畲族序长幼辈分,有自己的方法,俗称“排行”。各姓还略有不同。祭祖时,祠堂里有陈列五只或六只香炉的,这表示着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排行。据载,“雷姓之祠有香炉五只,蓝姓之祠有香炉六只。相传雷姓分大、小、伯、千、万为行次,周而复始。蓝姓则分大、小、伯、千、万、念为行次,较雷姓多一念字。”钟姓据说只有大、小、伯、万,缺千字。三个姓辈分的字虽有相同,但不同姓之间同一个字的辈分并不相同。
传统的排行是按同姓年龄的长幼,以村为单位,由族长或祠长排,每年排一次,一般在二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祭祖后进行。祠长或族长对本村一年内所出生的子女心里都有个谱,因而排行并不困难。排行的目的在于序长幼,死后载入族谱。男女都有排行,男称郎,女称娘。蓝姓以大、小、百、千、万、念六个字排辈分,六代一循环。赘婿可参加排行。有的地区的蓝姓把“念”字作为第一个字来排,如浙江景宁县东衕村蓝姓始祖排行是:
一世祖昆公念项(行)
二世祖山公大项(行)
三世祖玉公蓝小三十二郎配雷百一娘
四世祖上万公蓝百四十七郎配雷万一娘
五世祖宗发公蓝千七十六郎配雷大二娘
六世祖孔海公万项(行)
七世祖承遗公念项(行)配雷千一娘
八世祖秉才公蓝大四十二郎
九世祖德成公蓝小二十九郎配雷小一娘
妇女的排行不随男家,而是以娘家的辈分,项次与兄弟同,但不与兄弟一起排,而是与同龄姊妹一起排,排法相同。
排行在历史上还起着辨认同族人的作用。因为蓝、雷、钟的排行有六个字、五个字和四个字的不同。据平阳王神洞老人蓝叶开说:“排行还有一个作用,可以测出对方是否本族人及姓氏。当畲族相遇时,若问‘你根竹子破几开’,若是蓝姓就答‘我根竹子破六开’;姓雷的就说‘我根竹子破五开’;钟姓就答‘我根竹子破四开’。若答不出来,就知道你不是山哈(畲族自称)人了”。丽水县蓝鹏飞曾具体介绍了他们相遇时的答话,例如:
甲:哪里人?
乙:丽水。
甲:姓什么?
乙:姓蓝。
甲:你是“山哈”?
乙:是山哈。
甲:你的“毛竹”哪里来?(毛竹借指祖先)
乙:广东来。
甲:有几支“毛竹”?
乙:四支。(借指盘、蓝、雷、钟四个姓)
甲:你的毛竹是几开?
乙:六开(借指蓝姓大、小、百、千、万、念六个字)
甲:你的毛竹从上剖还是从下剖?(指讳名排行,是头一轮“大小百千万念”,还是下一轮的)
乙:从上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283页。
这样,两个不仅明白是本族人,且知道对方辈分,如甲是头一轮的“念三郎”,乙是下一轮的“大二郎”,甲为叔伯,乙为侄儿。这也是一种暗语,在过去,对不相熟的来访者经常采用这种盘问方式,如答对,则认为是从广东来的一家人,而设宴热情接待。这表明畲族具有强烈的我群意识,这种我群意识心理表现在与本族、外族交往时所具有的不同态度。素不相识的人,只要是同族,语言能通,懂得民族暗语或带上族谱,不论走到那里都会受到非常热烈的款待,通过对歌、畅谈,沟通思想,民族亲情热切交融,亲密无间。而对外族则不同,尤其是旧社会,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民族歧视压迫政策造成的民族隔阂,导致畲族对汉族都怀有一定的戒心,不会推心置腹、倾吐心声的,对本族内部事情都极力保密。
总的来看,随着畲族社会早期那种图腾分类意识的式微,畲族在与汉族族群的互动过程中强化了以始族图腾为特征的民族历史记忆的建构,并以此作为族群认同的工具。不过早期那种以图腾分类为特征的族群意识却被整合进这种历史记忆的建构之中了。
三、以民族身份为特征的族群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