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之道:杰出人物领导艺术全书
6889100000015

第15章 用人和塑造优秀团队的领导艺术(2)

正是因为刘邦拥有用人的非常策略,所以拥有优秀的将领和一流的幕僚,巩固了领导中心;所以能够散发领袖魅力,使属下心悦诚服。刘邦宁愿斗智而不斗力,扬长避短,所以能绝地逢生,保存实力。由于居于弱势,刘邦乐于与众人分享,强化兑现,故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5年一统天下,创建雄汉之伟业。尽管他的生活小节中有许多不近人情之处,但终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一个大政治家,而轻易否定他。

德仁治人的蜀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史料记载他:“数有战功”、“有武勇”。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乱世中涌现出来的英雄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最后在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先后娶妻甘氏、糜氏、孙氏和吴氏。子刘禅继位。

223年,在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对吴战争中失败,退兵回到蜀国。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谥号为“昭烈”。刘备在中国内地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刘备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却显得平淡无奇,模糊苍白,远较曹操、诸葛亮、关羽等逊色。使人感到,其文不如诸葛,武不如关张,才能平平,“长厚似伪”,徒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但三国时代的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很高的。孙权大将周瑜、鲁肃称其为“天下英雄”。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魏国学者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著名史家陈寿称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曹操更把刘备视为唯一可与之相比的豪杰,曾从容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

这都说明刘备绝非常人。历史上任何一开国国君,都有其过人的大智大勇和高超的政治才能。作为蜀汉王朝创建者的刘备,其领导艺术体现在何处呢?似应体现在其治国用人上。

宽仁的治国之术

建安十六年,刘备对部下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这可视为刘备一生的为人准则,从而也可知刘备的品质和政治领导方针。

刘备所说的“宽”,在为人上,可以理解为宽厚,不苛求于人,不记宿怨,有政治家的广阔胸襟。在治国上,可以理解为不用苛政,轻徭薄赋,不急效于民。“忠”,在政治上,可以理解为忠于自己的理想,复兴汉室,澄清天下。在为人上,则是光明磊落,讲求信义,以诚待人。“仁”可以理解为爱民、爱部下。

当时小国处于长期战乱中,人民深受其苦,迫切要求有休养生息的安定环境。刘备总结了汉高祖战胜项羽的历史经验,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故提出了以宽代急,以仁代暴,以忠代谲的政治方针。显然,这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由于刘备的上述做法,加之为汉室宗亲,有大的号召力,本人又具雄才大略,这就在政治上对曹操造成极大威胁,故曹操视其为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因为刘备治国施政尚宽仁,讲信义,爱民而不苛求于民,故受到入民的拥护、爱戴。其在徐州时,由于得人心,威信高,故州牧陶谦临死时,决定将州政权交给刘备。并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别驾糜竺率“州人迎先主(刘备),”使34岁的刘备取得了最早的根据地。

在荆州时,“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后曹操南征,刘备本部向江陵退却,时“(刘)琼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有人提议当弃民速行,以免被曹军追上。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而吾何忍弃去。”后果因此为操破而终不悔。晋人习凿齿对此有感而云:“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藜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刘备爱护部下,待人宽厚,注重信义,不搞权术,故得人死力。

如他与关羽、张飞“义为名臣,思若兄弟”,誓以共死。故建安五年关羽兵败降曹后,已立大功,受重用,但一旦得知刘备消息,即离开曹操,“仍奔旧主”。而当阳之败,虽在危急中,张飞却奋不顾身率20骑断后,掩护刘备安全撤退。

刘备对其他部下也是真正爱护的。据史记载,在汉中作战时,“势有不便,宜退,”而刘备“大怒不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法正欲谏之,就挺身挡在刘备前面。刘备急吼“孝直(法正)避箭!”法正回答说:“明公亲当矢石,况个人乎。”刘备只好说:“孝直,吾与汝俱去。”于是方退。这说明刘备作战虽有大勇,能将死生置之度外,但却时刻关注部下的安危。显然,这是出于真心,并非虚伪。

刘备实心爱护部下,还在于他对部下的困难能通情达理,予以解决。如当阳战前,刘备与谋士徐庶、诸葛亮一同南撤,结果在战斗中,徐庶母被曹军所俘。少为孝子的徐庶于是要求离开,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失老母,无益于事,话从此别。”刘备很不情愿,但体谅徐庶,忍痛答应其要求。

对待失败者,刘备也是宽仁的。如对刘璋作战,部众死伤严重,重要谋士庞统也埋骨沙场。后来刘璋战降,刘备对他仁至义尽:“迁至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封其子刘循为奉车中郎将。由于这样做,刘备得到了刘璋旧部的拥护。

礼贤下士,广揽贤才

刘备善于四方招徕人才。他具有大政治家的宽广胸怀,能够虚心纳贤。他敬重人才,敬重知识,不摆架子,不吝财物,乐于助人,故能吸引到人才为之效力。

据史记载,刘备“少孤”,家贫寒。曾就学于大儒卢植门下,掌握了治国经世用人之术。他与汉高祖一样,“不甚乐读”死书,而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为人稳重,“善下人”,“好交结”,“豪侠少争附之,”在地方上有相当威望和号召力。故黄巾起义后能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的资助,在家乡“纠合徒众”,与关羽、张飞、简雍等人组织起一支队伍,镇压起义,立下军功,打下了事业的基础。

董卓之乱后,刘备任平原相,当时因战乱,“人民饥馑,屯聚抄暴。”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于是,各地士人和百姓纷纷来奔,“众多归焉”。

兴平元年,刘备率军援徐州牧陶谦,“谦表失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由于刘备“弘雅有信义,得州中士民拥护。谦死,刘备取得徐州,更招揽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如糜兰、糜芳、陈登、孙乾等。陈登字元龙,才华出众,刘备甚敬重其人。后刘备失去徐州,归顺曹操。多年后,刘备仍怀念他,称赞论“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后客寓荆州,刘备又礼贤下士,广揽贤才。曾访士于襄阳隐士司马德操,德操说:“儒生俗士,登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并指出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时诸葛亮之友徐庶自荐于刘备,受到重用后,也推荐了诸葛亮。并说:“此入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校枉驾顾之。”于是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亲自向27岁的孔明请教国家大计,其谦虚热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答应出山助刘备打天下,并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横跨荆益,两路分兵,先取关中再统一天下的《隆中对策》。刘备十分敬重诸葛亮,言听计从,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愿谙君勿复言。”此后,在《隆中对策》战略方针指导下,刘备军事集团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五郡,由于其为一代英主,又重才爱贤,故“荆楚群士从之阳云”,先后又招揽到庞统、黄忠、马良、廖、马谡等贤才,连远在蜀中的法正、张松等也归心投诚于备。

到建安十九年,刘备击败刘璋取得益州后,又起用了马超、刘巴、许靖、李严、董和、黄权、孟达、吴壹、费观等人,其中“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璋之婚亲也;彭漾,璋之所摈弃也;刘巴,宿昔之所嫉恨也”,刘备“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以上可知,能广纳贤才是刘备在用人上的一大优点,也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刘备在用入上的另一大优点是能团结现有人才。这不仅因为他爱护部下,待人诚恳,而且还在于他胸襟开阔,不记旧怨,不嫉贤妒能,对人才不求全责备,置大节而不计小过,能容忍其性格上的缺点,故能团结一切人(包括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共同奋斗。

这从用刘巴一事,可得明证。刘巴,字子初,为荆州名士。曹操征荆,刘备南奔,士人多从之,而刘巴“北诣曹公”,被派招纳南三郡。后刘备略取三郡,巴不得返。诸葛亮劝巴归备,巴坚决不从,远走交趾。刘备得知“深以为恨”。后巴复投靠刘璋。璋欲迎备,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归于山林也!”璋不听。后刘备破成都,令军中曰:“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后得巴甚喜。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并加以重用,刘巴才能很高,连诸葛亮也佩服之,说:“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杵鼓于军门,使百姓善勇,当与人议之耳。”但刘巴性格高傲,张飞敬之,“尚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荐”。诸葛亮劝巴“宜少降意”。刘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刘备知后,并不怪罪于巴,只是感慨地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苦难独任也!”法正死后,刘备任巴为尚书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从待刘巴即可知,刘备不像曹操那样对“故人旧怨”斩尽杀绝,也无文人相忌的恶习,故在容人方面其已超过曹操。

刘备用黄权事也是其团结人才的典型例子。黄权长于文才武略,原为刘璋主簿,也曾反对刘备入川,说:“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刘璋不听,出权为广汉长。刘备攻打刘璋,黄权又闭城坚守。但刘备并不怪罪,反重用之。后来黄权在平定三巴及争夺汉中之战中屡建其策并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治中从事。

此外,如张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故曹操也“不甚礼之”;法正被“谤无行”,“不以德素称”;庞统任县令时,因“在县不治,免官”;但均以其才干,成为刘备心腹,违背能爱人,容人,故得士也多。

根据人才特点因才施用

刘备善于根据人才的特点而因材施用,比如刘备对主要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的特点就很清楚。诸葛亮为“识治之良才”,长于治国和战略大计,为人沉着谨慎,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法正精通战略战术,善于出奇制胜,是著名的智囊。庞统也善于谋略。诸葛亮与汉相国萧何有相似处,庞统,法正则类似张良,陈平。故刘备经营四川时,就留诸葛亮镇守荆州后方,而让庞统、法正随军出谋划策。取得益州后,又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后刘备进攻汉中时,又让诸葛亮留守成都,而让法正随征。结果,诸葛亮把蜀中治理得很好,足食足兵,满足了前方的需要;而法正在汉中前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定军山决战,法正直接参与了指挥策划。当时,刘备军“自阳平南渡丐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曹军来争其地,“(法)正曰,可击矣,”于是刘备令黄忠等率军攻之,之后,大破汉中曹军主力,斩其统帅夏侯渊等,围其大将张郃,徐晃,从而根本扭转了战局,最后终于夺得汉中。法正在此战,起了关键作用,故善用兵的曹操“闻正之策”后,也十分佩服,并自我解嘲地说,“吾知玄德(刘备)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用人讲究德才兼备

这在他用魏延一事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刘备取得汉中后,需要派一个重将镇守,汉中为蜀之“咽喉”,得失关系益州存亡,也是举兵北伐,经营关陇的前哨基地。当时人们都认为必用张飞,飞也“以心相许”,但刘备却破格用魏延镇守汉中,使“一军尽惊”。这刘备是有所考虑的。张飞虽与刘备亲如兄弟,勇猛善战,又为首义功臣,但其“爱敬君子而不体恤小人”,对部下十分粗暴,又“刑杀过差”。早在建安元年,其留守下邳时,就因为擅自杀掉将领,激起内乱,而失掉徐州,显然,不宜于在担任重要的方面之任。而魏延虽资历不高,但富有作战经验,勇猛过人又有智谋,在部队威信很高,是不可多得的统帅之才。故刘备破格用魏延,正是坚持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刘备强调“以德服人”。因而在用人方面非常注重人的品德,即要求所用之人德才兼备。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哪怕被说成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能任用。所以在曹操的阵营聚集了不少的奸诈之辈。其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现象时有发生,最可怕的是部属心存异心。在灭蜀之后,魏将钟会首先叛变,曹氏天下最终被司马氏所替代等都说明了这种用人观的潜在危害性。

刘备用人讲究德才兼备,其人才数量远不如曹、孙,但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都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之人。对内能治国,对外能克敌制胜,忠心耿耿。使得在刘备死后,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最弱的情况下仍能维持40年之久,没有出现篡位的现象,可以说这和刘备坚持尚德、尚贤的用人标准密切相关。

办事公正,有功必赏

刘备善于用人还表现在他办事公正,有功必赏,不徇私情,不搞平衡。故能够调动手下的积极性。

这在他封黄忠一事中表现得很明显。黄忠,原为刘表部将,后归顺刘备。在对刘璋战争中,忠常“先登陷阵,勇毅三军”。在争夺汉中的定军山决战中,黄忠“乘高鼓噪”,进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摧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震天,欢声动谷”,一战而斩夏侯渊,大破渊军,立下首功。刘备得汉中后,论功行赏,拟封其为后将军,这样黄忠就将与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齐位。诸葛亮担心这会引起关羽的不满,于是劝阻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但刘备坚持自己的主张,说:“吾自当解之”。

于是仍封黄忠为后将军。而深明大义的关羽经解释后,果未计较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