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之道:杰出人物领导艺术全书
6889100000014

第14章 用人和塑造优秀团队的领导艺术(1)

善于将将的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农民起义领袖中第一个当上皇帝的人。他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在秦末纷乱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最后击败盖世英雄项羽,统一全国。但是在《史记》当中,他并不是一个十分光彩的人物,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反而损害了他的形象。

“胸无大志的无赖之徒”

刘邦小名刘季,排行第三。少年时也读了几本书,为人豁达粗犷,待人宽厚。但是,人高马大的刘邦从不参加家里的生产劳动,而是整天游荡于外,结朋聚友,吃喝照赔,不务正业,气得他父亲常骂他是无赖之徒,也为乡里的老实人所瞧不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刘邦经过考试被录用为泗水亭亭长,一个地方小官。那时候,秦始皇要征调大批劳动力去咸阳修建宫殿陵墓,刘邦经常押送役人去咸阳。有一次到达咸阳的时候,正碰上秦始皇出行。刘邦看到皇帝那庞大的卫队,威风凛凛的侍卫,豪华的车马,感叹道:“唉,大丈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次回来不久,沛县县令一个朋友叫吕公的因躲避仇家,搬来沛县居住,大家见他是县令的朋友,都去拜贺。萧何当时是沛县的县丞,主持这件事,他对所有的宾客说,贺钱不满一千的坐堂下。当时刘邦一个钱也没带,却对管门的人说:“我的贺钱一万。”吕公听了大喜,亲自下堂来接。宴会过后,吕公觉得刘邦不但相貌英武,气度非凡,而且谈吐不俗,不但没责怪他的欺骗之罪,反而把他留下来,表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刘邦自然欢喜,欣然接受了婚约,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吕后。

刘邦的这些“无赖”行为,即使在他被封为王以后,还有发生。在楚汉相争的一次战争中,汉军与楚军对峙于成皋,汉军久不出战,采用拖延战术,因为此时汉军粮草供应充足,可以长守,而项羽楚军后面有彭越在骚扰,粮道经常被切断。项羽为逼迫刘邦出战或降,就把上次战斗中俘虏过来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推到阵前,对刘邦说:“现在你还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煮来吃了。”刘邦说:“我和你曾经在楚怀王面前结拜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把你父亲煮来吃了,那么,看在我们两兄弟的情分上,请你分一杯汤给我。”气得项王真的要杀他父亲。在部下劝说下才作罢。这里我们当然可以看出刘邦的聪明和机智,但按人情伦理来说,确是无赖之辞。

还有一次,楚汉大战,汉军大败,被斩首几十万,汉军四散逃亡,刘邦一路收编残卒,逃到阳,又被楚军赶上,斩杀十几万,游水为之断流。刘邦如丧家之犬,仓皇逃窜,后面只跟着十几个将士。在逃跑的路上,恰好碰到了他的女儿和儿子,逃亡的将士将他们两个放在刘邦坐的车上,想让刘邦一起带着跑。刘邦想到凶悍的楚军马上就要追上来,车上再放上两个人,马跑起来就慢了,为了自己逃命,他竟然把儿子、女儿推下车来。后面的将士不知内情,以为是掉下来了,又把两个放上去。不久,刘邦再一次把亲生骨肉推了下来。樊哙再次把两个小孩送上车后,刘邦拔出剑来,要杀了他们。樊哙劝阻了他,并报告说,楚军已远远地被他们抛到了后面,追不上来了,刘邦才作罢。

顺应历史潮流的远见

一个布衣起家的刘邦,一个无赖之徒,能够手提三尺宝剑,斩蛇起义,灭秦挫项,5年一统天下,建立了延续400多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其历史功勋当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何以能由弱变强灭群雄而定王尊呢?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和借鉴的。

刘邦成功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他能高瞻远瞩,看清社会潮流,民心所向,识大局,懂大理,顺应民心,敢于前进。他深刻了解几百年的诸侯战争,特别是“苦秦苛法”给人们带来的沉痛灾难,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懂得“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便毅然加入了“诛暴秦,伐无道”的农民起义的行列,大胆地放走了刑徒,“斩蛇起义”,并对人民“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史记》)连投降的秦王子婴,刘邦也不杀害,特别进驻咸阳后,并不贪图享受,而是“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招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的这些措施,不但深得人民拥护,由于秦官吏都能“案堵如故”,故而也得到旧官吏的拥护,因为不论是官是民,其心理都得到适当的平衡,而且不是强权压制所为,故“秦人大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并“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高祖本纪》)这一用人策略,一下子就调动了绝大多数秦官与人民的积极性,化阻力为助力,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所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的刘邦,把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又说“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像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一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就是汉朝的刘邦。”(《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对话录》)以上内容均说明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希望和平,不希望强权政治的心理要求,刘邦恰是平衡人们这一心理的楷模。

卓越的用人之术

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作为人类社会的领导者,是否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则是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刘邦在当了皇帝后,于洛阳召开的庆功会上对群臣所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项羽本纪》)这说明刘邦之所以得天下之原因,在于用人。至于用什么样的人,当然是用能人。如张良、萧何、韩信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是汉初三杰,皆能忠心耿耿为刘邦所用。正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所云,刘邦问韩信自己能领多少兵,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10万。”刘邦说:“于君何如?”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这说明刘邦善能用人,能集中能人的聪明才智,为己所用,实在了不起。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刘邦的用人原则之一,就是用人唯贤,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地位如何,一律因才录用,且不求全责备。正如孔子所云:“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刘邦本人亦曾说:“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次序。”就从他所用的人的身份上看,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侯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刘邦起兵后,因家住沛县(今江苏丰县)而被称为沛公。沛公用萧何、张良为参谋,不但深信他们的才能,还深信他们的忠诚。从起兵到建国,这两人一直跟随在他的左右,成为他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楚汉战争中,刘邦领军在外,把后方所有的事物都交给了萧何。萧何忠心耿耿,不但把后方的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源源不断地向刘邦供应粮草,使他不必为军粮而发愁。

再如高阳儒生郦食其,想求见刘邦。此时刘邦正由两女子为他洗脚,不愿见郦,郦食其便闯了进来自称:“高阳酒徒,天下壮士。”“足下决心讨伐暴秦,用这种不友好的态度接见长者,不合适吧!”刘邦一听这话,顿觉来者不凡,立刻停止洗脚,光着脚走了下来,连连道歉,并请郦上坐,聆听郦讲述取得天下的道理。刘邦便采纳奉行,结果不折一兵一卒,便获得七十二城。不仅如此,刘邦对人的看法,也总是一分为二并看主流,既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也深知每人的弱点。在他临终时安排后事和吕后的谈话中足以证明。吕后问道:“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若死,何人可代?”高祖道:“莫若曹参”。吕后道:“三年已将老,此后当属何人?”高祖曰:“王陵可用,但陵愚直,不能独任,需用陈平为助。平知识有余,厚重不足,不可独任。周勃朴实少文,但欲安刘氏,非勃不可,就用为太尉便了”。事实证明,刘邦的分析和任用是完全正确的。刘邦临终前和诸将臣的“白马之监”,显然是看出吕后有篡权的野心。结果刘邦死后,吕氏要篡朝,陈平、周勃,一举诛诸吕,扶刘邦儿子汉文帝刘恒继续刘邦所创大汉基业。另外在封其侄刘濞时,刘邦却看出了刘濞的“反骨”,告诫他说:“将来东南方有反乱之事发生,莫非你刘濞,望你勿反刘氏天下。”事实证明,后来真在东方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韩信原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军官,胸怀伟略,但项羽不能用。韩信见在项羽手下难有出头之日,就投到了刘邦军中,也只当了个小军官。萧何曾与韩信谈过几次话,知道他雄才大略,是个难得的将才,就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见了韩信后,认为不过尔尔,还认为他受胯下之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但碍于萧何推荐,把他的官升了几级。项羽分封诸王以后,沛公被封为汉王,领3万军都汉中(今陕西)。沛公手下的人都认为沛公没分到好地,很多人都逃跑了。韩信至此也知道沛公终无重用他之意,也逃走了。萧何听说后,连夜跑去追韩信。萧何回来时,沛公很不满意地问他哪去了。萧何回说追韩信去了。刘邦说:“那么多军官逃跑了,你不追,一个小韩信就值得让你连夜去追吗?”萧何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当一辈子王,那就用不着韩信;如果还想与项羽争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这样,刘邦接受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将。刘邦认为韩信官小,现在拜他为将,诸将恐怕不服。为了让韩信威权在握,刘邦特意筑了一个拜将台,当着所有将帅的面把帅印交给了韩信,让他领兵打仗。陈平原来也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校,投到刘邦手下后,得到重用,后来屡立奇功。

和刘邦用人完全相反的是项羽,他是“其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致使“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之用。”(《史记》)所以,连部下的能人如陈平、韩信、彭越、叔孙通等,皆陆续转到刘邦这边来了。

以国家为重而纳谏如流

刘邦在用人上的另一个特点,即一切以国家大局为重,抛弃个人的恩怨。如在对雍齿的任用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雍齿是刘邦亲自委任的第一任沛县令,然而他却反叛刘邦而降魏。所以刘邦曾说:“滞,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只因雍齿故,反我为魏。”(《史记》)所以谁都知道雍齿是刘邦最痛恨的人,总想把他杀掉。可是,当刘邦即皇帝位后,却有一些人议论谋反。刘邦问张良:“天下已定,他们为何要谋反?”张良说:“你当了皇帝,只封了几个亲故人,所杀的尽是你向来不喜欢的人。又有些是从项羽那边过来的人,他们怕你杀头,故欲谋反。”刘邦又问张良策,良曰:“大家都知道你一生最恨何人?”刘邦曰:“雍齿与我有旧仇,几次欲杀,念及同乡,功多,于心不忍,此事大家都知道。”张良说:“为国家之计,先封雍齿为王,诸将疑团自消。”于是,刘邦高声宣布:“封雍齿为什邡侯。”于是,诸将高呼万岁。天下大定。

大将军韩信,战功赫赫,破齐之后,拥兵自重,向刘邦提出要封“假齐王”的政治要求。刘邦一听十分生气,知其想借机独立,欲发誓攻打。张良、陈平劝刘邦不可轻举。刘邦即解其意,对来使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何必做个假齐王呢?”并将大印送给韩信,立刻稳住了韩信,也破坏了项羽拉拢韩信的阴谋。

沛公曾与项羽及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函谷关,谁就被封为关中王。沛公避开秦军主力,一路西进,很快就攻入了函谷关,而项羽统率的大军,不断与秦军主力决战,九战之后才消灭秦军主力,接近函谷关,此时,刘邦已在关中呆了多时了。刘邦入关以后,看到秦宫中数不尽的珍宝,无数的美女,华丽的宫殿,真是醉入心扉,飘飘然起来了,以为自己真是做了关中王。恰在这时,有个人向他说,关中物产丰盈,财宝无数,函谷关易守难攻,大王您只要派人守住函谷关,关中就是您的了。刘邦大喜,马上分兵把守函谷关。张良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就去问刘邦:是谁出的这个主意?刘邦马上说,是手下的一个小人。张良接着问:“现在大王您手下有多少兵力?项王手下有多少兵力?大王您估计一下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王吗?”刘邦被问得哑口无言,忙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告诉他,应该迅速撤出函谷关的守军,封存秦王的所有珍宝,至于那些舞姬美女还是让她们先住在宫中,等项王来发落吧。刘邦立即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撤兵函谷关,还军灞上,封存府库,整顿治安。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刘邦的这些行为得到了关中父老们的热烈拥护,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后来,项羽听说刘邦要做关中王,果然大怒,说要消灭了刘邦再说,幸得他叔父项梁从中劝解,才打消了这个念头。项王又请刘邦去鸿门饮酒,手下的人都想杀了他,项王终是没开口,让刘邦给跑了。气得范增大叫:“竖子不足与谋,吾辈为虏不久矣。”

大胆使用并且用而不疑

刘邦另一个用人的策略即是大胆使用,用而不疑的原则。他从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陈平弃楚投义,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使用,封为都尉,兼掌拥军,出入和自己同坐一辆车子。于是引起部下诸将的不满,便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初至,心迹未明如何引以为亲?”还说陈平“虽美如冠王,未必有真才实学。”还有的说陈平作风“不正派”等。刘邦却没有轻信这些话,而是亲自做了一番调查后,更加信任和重用了。把陈平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别人再不敢说三道四了。使陈平十分感动,全力匡扶汉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