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
6875600000022

第22章 健康心理,打造完美人生(7)

在美国联邦大楼大爆炸案中,残忍的凶犯炸死炸伤了数百人,其中还有不少儿童,美国联邦法院首次打破惯例判了人死刑,结果引发了全美国的争论。这样的凶手在中国可以说死有余辜,枪毙100次都不够,但在美国却有很多反对声音,甚至很多遇难者的亲属也反对死刑。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退休老人,他年轻、漂亮,朝阳般的女儿,也在受难者之列。但他却对记者说:“开始,我也恨不得绞死凶手,但冷静下来后,我的想法却不同了。判凶手终身监禁,他就不能危害社会了,为什么要杀死他呢?生命是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力主宰生命,我们怎么能够去剥夺人的生命呢?我们更不能用牺牲人的神圣生命来杀鸡儆猴。”

他的话使我震动很大。西方人对生命对人的尊重已成了他们整个文化的精髓。

那么我们尊重人吗?我们尊重生命吗?

除了墨子的不太现实的兼爱思想,从古至今,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什么时候产生过雨果、托尔斯泰这样颂扬博爱和人道主义的文化大师呢?

凤凰卫视的子墨曾偷偷采访了某地区数个艾滋村中的一个,那是地方当局虽想掩盖但其实却早已闻名全国的艾滋村。

这个村庄的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在血头的操纵下卖血,最后3阗0多人的村庄有700多人染上了艾滋病。当地的青壮年要么死了,要么就是艾滋病菌携带者,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子墨也采访了一个血头。这个血头全家都感染了艾滋病,血头说他也不懂医学知识,而且村里提倡大家卖血,宣传标语就写着:要想奔小康,就要卖血浆。村民当时对他还是充满感激的,他也是受害者啊。

在这样一个悲剧的村庄,我们的一些地方当权者,却不是想方设法来挽救这些人,而是将他们封锁起来,让他们自生自灭。大队部是全村最好的建筑,但就建在村口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起监督控制的作用。他们不许外界的人进来采访,甚至一些善良的志愿者来为村民服务,他们也不允许,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村里办了一所义务小学,但却受到了种种阻挠,最后只剩下了一位学生。

他们为了阻挡记者和外来的志愿者,甚至用艾滋病人做人体武器,通过给个别艾滋病人多一些的药或其他好处,让他们在村口负责阻挡外来的采访者。

其实这件事曝光程度越高,受到的关注就越多,能得到的支持也就越多。但一些地方官员却害怕因此丢了乌沙帽,他们将村民的生命同他们的官场利益对立了起来。但那些艾滋病患者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啊!更可恨的是,国家下拨给艾滋村的费用,落到村民头上却不知被打了多少折扣。

这些村民都很善良,子墨在与他们一起吃饭时,他们都不挟碗里的菜,要挟就只挟游离在碗边上的一根菜,其实一起吃饭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这些村民的要求也并不高,他们只希望在他们死后小孩能有人照顾,但连这最起码的要求却没有人理睬。

“没有人是孤岛……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这是海明威在《战地钟声》的扉页上引用的一首名诗中的一段。

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失去了一个生命,是人类的整体在减少。别人死了,你以为与你无关,他虽然死了,可是他影响到我们活着的人,好像我们的一部分也跟着他死掉了,作为人类的一员,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也为你我而鸣。

人是为了爱而生活在世间,不是为了恨!

以前出于好奇我看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看后却一直不能理解世界名著“名”在哪里。直到那天看了雨果的《悲惨的世界》,我才发现名著就是名著,里面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帮助世界建立一种进步的、合理的伦理思想。

《悲惨世界》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冉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成人,他因为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了5年苦役。服刑中,他四次试图逃跑,结果被加重惩处,服了19年重刑。好不容易熬到出狱,被释放回家时,但是他的通行证又被盖上“服过苦刑”,“千万警惕”的字样。没有人留宿他,更没有人给他工作。这时有一个神父突然降临,热情接待了他,为他提供了一张温暖柔软的床。但冉阿让的生活经历从未告诉他什么是信任和如何对待他人的信任。不仅如此,他甚至不能简单地接受下这份情意。夜里他偷盗了神父家,被神父发现后他还打伤了神父,并盗走银餐器逃到街上,结果被警察捉住。当警察押他来见神父时,神父却说:“我这里最值钱的是那对银烛台,我不是也送给你了吗?你为什么忘了把它们也一起带走呢?”一句话解救了冉阿让,使他免受二次入狱之苦。事后,神父还坚持将两支烛台连同银餐器一起送给冉阿让。

在这事之前,冉阿让遇到的都是冷酷无情之徒,他心里郁积着绝望和愤懑。当他被警察捉住,送到神父那里之前,他确定神父一定会勃然大怒,痛斥其罪。神父如此对待此事,是他始料不及的,他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这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使他完全惊呆了。

在神父的感召下,冉阿让觉醒了,他那长此以来沉睡在内心中的“良心”和“爱”的感情由此进发,使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位充满慈爱之心的、有教养的绅士,并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也可以说,他的新发现——世上存在着丰厚的爱和具有深沉爱情的人——这一令他无比惊喜和感动的“新发现”点燃了他心目中蕴藏的人间爱的火焰。

奇迹不止如此。他要把连他自己也未曾享受过的父爱和母爱永远给予亲生儿女以外的受苦人。世界上的确具有无私博爱之心的人,这一信念始终激励着他。由于不知情,他无意中解雇了一位贫困的靠出卖肉体来养活女儿的妓女。当他明白了情况后,费尽周折从警察手里解救了这位妓女,但由于贫病交集,这位妓女已奄奄一息了,临终前将女儿托付给了他。冉阿让发誓要照顾好她的女儿。

其间一位尽忠职守的警察发现了冉阿让曾经是一个罪犯,于是展开了几十年像猎狗般锲而不舍的追踪。当这位警察被起义工人抓住的时候,冉阿让偷偷放了他,并且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这位警察执法的痴心不改,仍誓要将冉阿让法办。最终这位警察抓住了冉阿让,但他在几十年的追踪中已逐渐理解了冉阿让的博爱心,并被冉阿让伟大的人格力量所打动,但法与情两者不能兼顾,他不能背弃几十年来所忠心的法律,于是他放走了冉阿让,然后给自己带上手铐,投河自尽。

《悲惨世界》的艺术魅力正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讴歌了人类中普照世界的博爱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法律,是人性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是扩大化了的自私概念。那时,爱国就等于忠君,统治者提倡爱国,无非是为了人们忠君。其实惟有人道主义才是永恒不变的,才是人类应该奉为圭臬的,就像捷克前总统哈唯尔说的:“事实上存在着一种高于国家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人。”

“爱”这正是人类有别于动物,使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力量。如果人类没有了“爱”,那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呢?冉阿让本是一个卑贱的罪犯,由于受到“爱”的感染,唤醒了他沉睡的“良心”,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爱”的光辉,这光辉照耀着他,使他成为了一个有教养、事业成功的绅士。不仅如此,冉阿让因为“爱”而得到了幸福,所以他要将“爱”与人们共享。他爱人,他帮助人,别人切齿痛恨他,他仍然坦荡地爱人。冉阿让付出了爱,但他因这付出而使自己升华。如果人能成佛,那么冉阿让就成了佛。

《悲惨世界》以及一些享誉世界的西方名著,无不在颂扬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于是这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主流,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渗透进他们的政体。我们什么时候能有雨果,能有托尔斯泰这样的人道主义文化大师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土壤里能孕育出这样的文化大师,能让人道主义思想成为民众意识的主流,我们国民的思想和素质就能极大地提高,就能为真正地实行自由、民主打下丰厚的文化基础。

如果没有了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了追求,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

要点:

中国需要一种博爱的文化,我们做人需要一种博爱的精神。

生命的归宿——爱

自由是表示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个特征,是显示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生物体的标志。没有自由也就谈不上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就越来越强调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也就越来越追寻更大程度的自由。但在这种个人化进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的孤独,孑然一身。

——弗洛姆

弗洛姆有篇名著叫《逃避自由》。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掀起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浪潮,于是追求个人自由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人都呼喊着“不自由。毋宁死”,但当人真的获得自由时,却又常感到无所适从。自由虽然意味着个性的解放,人可以尽情去追求、去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同时自由却又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无所依靠。人总是矛盾的,既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在婚姻问题上不是如此吗?结婚的羡慕未结婚的自由自在,未结婚的却羡慕结婚的有家庭温暖,所以钱钟书先生将世间的这类现象概括为“围城”,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却想进去。

现代社会对于人们同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他变得更独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爱批评。二、他也同时觉得更孤单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觉到困惑,我有充分的自由,但同时却感到无比的空虚。

人生最难是什么?不是困难,不是痛苦,甚至不是死亡;人生最难是空虚。即使痛苦,心灵也还在为某件事而难受;死亡则是一了百了;惟有空虚,生命力还在,心灵却空空如也。没有激荡的情怀,没有生命力的爆发,感觉不到什么是欢乐、什么是痛苦,灵魂完全麻木,心灵没有寄托。就像所谓的行尸走肉,或者像一具所谓的僵尸。

我害怕空虚,空虚对我是一种煎熬。我有旺盛的生命力,有野性的情怀,但很多的时候,它们却找不到寄托。每当空虚的时候,我总想找一些事来刺激自己,去喝酒,去放荡,甚至都想吸“白粉”,但事后得到的却是更大的空虚。我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漂浮在水中,连一根救命的稻草都找不到。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刺激自己呢?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情怀激荡呢?也许惟有死亡吧!我突然理解了人为什么会自杀。我再也感觉不到透心的畅快了,再也没有了真正的笑容了。

我是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空虚是可怕的,但空虚又是自找的,是想事事又无所事事的一种心态。对了,空虚就是一种心态。既然是心态,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我的记忆中她从来就没有过享受,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全家的事务都被她一个人包了。如果说人真有不为自己的,我的母亲就从来不为自己。她的全副心血甚至生活、生命都是为了她的子女,她只是为她的子女而活的。但我感觉她很幸福,她看着子女的成长就很幸福。她并不要求子女取得什么大的成功,她只要他们生活快乐就幸福。孩子深夜大老远回家,她马上就从床上起来,为孩子下一碗面放两个鸡蛋,看着孩子吃得开心她就快乐。她从没有过多的时间享受娱乐、爱好、自己的事业,她的事业就是养育孩子,倾注她对孩子的爱意。现代女性会说人生这样度过有什么意义?我母亲没有考虑过生活的意义,但她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她从对子女的爱中寻找到了生活的充实。

我家有一位邻居是个哑巴,还不幸得了“鬼剃头”的怪病,他找了一位妻子,有一条腿被锯掉了。他俩每次黄昏吃了饭后,就手挽手出去散步。边上总有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俩,好像在看一对怪物。但他俩从不以为意,仍然我行我素,甜甜蜜蜜地自得其乐。我感觉他们很幸福,很充实,我甚至有点嫉妒他俩,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像他俩这样的甜蜜,这样的快乐。他俩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并从这爱中享受到充实。

我突然明白了,实际上人的幸福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怎么感觉。你感觉快乐,那就是快乐,再能陶醉于其中,那就是充实。而人要既陶醉于其中又能感觉到快乐,那就惟有投入你的爱,爱一个人,爱一项事业。

青年歌手筠子自杀了,我很震惊,她自杀不正是因为心灵找不到至爱的归宿吗?人一生的敌人就是无聊、空虚,无所事事,所以我们一生的任务,也就是要寻找并创造出我们的挚爱——生活的和工作的。爱正是战胜空虚,让心灵充实的最好途径。

身体靠脊梁支撑,心灵要靠爱来支撑。空虚是灵魂的空虚,是心灵上的空空如也,但我们可以用爱来填充。感官刺激不能填补灵魂的空虚,但我们可以去寻找我们所能挚爱的事业啊!我们可以去遨游于大自然中,去与大海对话,去与高山比高,去到茫茫的大沙漠中追寻太阳的归宿。

我总喜欢辉煌的感觉。少时就爱看名人传记,长大后又总想干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这样才够刺激,活着才浪漫。我害怕平庸,平庸会让我的生命窒息。所以我总向往辉煌的爱,也总在追寻辉煌的爱,没有爱的光辉照耀,生命不是很苍白吗?

有爱才有充实,有爱才有快乐,而且爱还是一种感染人、教导人的最有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