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赚钱要学温州人
6874500000008

第8章 学精明(7)

在征战商场的漫长路上,会面临着很多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放弃不是懦弱更不以为着逃跑,正确的放弃则是真正地把握了机遇。很多时候,放弃就意味着获得。人们常将“舍”和“得”合说成“舍得”,就是因为有“舍”才有“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这是一门学问。但是不是所有的“舍”都有“得”。

永嘉瓯北人张国光是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是在昆明创业的温州人中的佼佼者和典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上海等地企业加工生产阀门的小作坊在瓯北如雨后春笋出现,张国光投身于当时这个最“时尚”的行业,1978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小规模的阀门加工厂。

经过10年的发展,他的企业在瓯北当地已相当有名气了,并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全国各地都设有不少办事处和经销点。1988年,他到云南昆明向一家企业讨债,一连在昆明逗留了好几天,偶然间发现这里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泵阀企业;所有阀门都是从外地“进口的”。看到了一门更能赚钱的生意,张国光于是决定投资云南拓展阀门销售市场。当年,他斥资千万在昆明兴建了冶炼厂、铸造厂、泵阀制造厂,一条龙生产阀门,很快抢占了整个西南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泵阀行业中的领头羊。

后来,张国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亚麻种植行业。在一次温州昆明总商会的庆典上,当时昆明的4套班子以及一些区县的领导过来祝贺,正是这次庆典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庆典会上,泸西县县长邀请张国光到该县考察,结果他意外的发现那里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亚麻的种植,就向当地政府表示要投资种植亚麻的意向。当日晚上该县的领导召集各局有关负责人开专题会,讨论落实该项目的具体细节,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该县成立了亚麻开发小组,决定准备拿出500亩土地,无偿让他种植亚麻30年。

面对政府的优惠政策,张国光更是果断决策,第一期就投资1000万。据预测,届时亚麻的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左右,不仅张国光自己肯定会赚钱,还将大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因为太多“坚持到底”的故事,人们边常认为坚持与放弃永远是一正一反的矛盾,认为放弃就是失败、就是逃跑。其实,坚持也有理智与盲目之分,理智的坚持能够等到胜利的曙光,而盲目地顽固不化只会一步步走向灭亡。温州人做生意从不死守一个摊子,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自己的摊子或已经营熟练的项目不赚钱,不管他为此倾注了多少心血,自己对其多有感情,他们也会放弃他。

主动适应市场

依靠多年辛苦打拼闯出来的名号“温州男装军团”,在中国服装界,绝非一个华而不实的概念。温州男装品牌崛起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实力之强,令业内人士广为专注。他们不惜重金请任达华、周华健、黄日华等香港大牌明星为品牌形象的代言人。但近年来,温州一千多家男装企业,70%向精品贴牌加工转型。其转型速度之快,几乎令人难以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集体大“变脸”呢?还是因为那样更能赚钱。

温州丹顶鹤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鹿城区服装协会会长蒋少毅在前两年前,就痛定思痛决定舍品牌走加工这条路。丹顶鹤创办于1993年,是最早一批搏击品牌市场的温州男装企业之一。到20时机90年代末,这个有4000多平米厂房、500多名员工的企业年产量达到15-16万套,被评为市功勋企业,产品被国家服装质量检验中心宣称为“优等品”,参加国际博览会展贸的服装被国家贸易部评为“金奖”。

蒋少毅用“两个好”概括当年的情景:“市场好、销售好”。1999年企业扩大规模,2002年新厂房落成,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员工1000名,年产西服可达40万套。

不过,就在搬迁的时候,蒋少毅就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悟到男装休闲时尚大潮滚滚而来的气息,正装西服将会呈现下跌之势,外来品牌以不可当之势进入我国市场,温州男装固有的西服市场优势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转型冲击。应对有百条路可走,但是保品牌、做广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是产品休闲化,并且开发设计急需跟上。

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蒋少毅毅然做出了抉择——做精品贴牌加工。务实的他坦言:既然丹顶鹤无法排到创牌队伍的前头,就干脆张开翅膀去寻找另外一支队伍。只要有钱赚,做加工比做品牌更有面子。

华士与今天的丹顶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华士创业早,较早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业界引进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西服生产流水线。1998年,温州男装史出现了一件大事:报喜鸟首推香港著名影星任达华担当形象代言人,开始了“打造名牌”的工程,因此众多男装企业纷纷效仿。但是就在这时,华士的老板曾旭光思前想后没有随大流,最后否决了大投入请形象代言人的提议,一锤定音以加工为主。

作为旅法华侨,曾旭光身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他兼容了具有中西服饰文化特点,了解中西方对衣服的不同要求,加上信息网络的优先,华士成功吸引了一批境外、国内名牌的加工订单。今天,华士已经创出了“加工的品牌效应”,在去年全国服装行业300强中,华士销售额排名第60位,利润列48位。

华士的副总黄必德说:“不管是做品牌还是做加工,其实都不重要,健康、长远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世间上生意千千万万,做好了都能赚钱。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重要的不是做哪种生意,而是哪种生意能够赚钱,所以在必要时要懂得放弃。温州商人固然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但他们也知道:如果生意不赚钱,就改行做能赚钱的生意,不能一条路走到黑。船小好掉头,即使是船大了,必要时候也必须卸掉货物马上掉头。否则大浪来临,只能全军覆没。

(十)信息就是商机

温州人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擅长于从别人不在意的信息中找到商机,在信息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财富。温州人善抓信息

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而且温州人是中国人力最早把信息视如至宝的人。有人给温州人画了一个像:他的每一根头发,都像无线电天线那样竖起来,一切时间、一切空间都在接收信息,他的脑袋比电脑还灵,把收集到的信息迅速进行筛选、鉴别和整合,手足也飞快地行动起来,于是像雪花一样飘来的钱,就纷纷落到了他那好象装了磁石一般的口袋里。

这画像虽然有些夸张,但温州人靠信息致富的事例的确不胜枚举,下面看看两个小故事:

温州一生产农机配件的农机厂在1991年得到一条信息:近年来,我国草坪面积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激增,而国内草坪机关键部位不过关,国外草坪机又不合适中国草坪,因此,体育、园林、宾馆、学校等单位不得不人工处理草坪。得知这消息后,单位领导立即到有关科研机构向专家请教,迅速研制出了适应我国需求的草坪机。1992年初,一种适应我国各种草势、地势的草坪机终于面世,产品畅销全国。

一则天气预报也能让赚几十万,这可不是笑话。有一年冬季,温州商人邓成文从杂志上看到来年春季广州地区雨量增多、雨季延长的气象预测,便叫手下的员工打听哪里有雨伞供货。几经打听,得知深圳一家公司积压了20万把雨伞,正在寻找销路。邓成文马上将雨伞全部买了过来。第二年春天,正如预报所言,广州阴雨连绵,20万把雨伞一售而空,邓成文净赚60多万元。

正如抢先占领朝鲜市场的曾永飚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温州人在海外市场总能够最先发现商机?主要是因为温州人的消息特别灵通。

的确,现在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温州商人存在,他们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这些在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人每年都要互通各地的商业信息,因此,温州人总是能够掌握各地的最新资讯。

跟着信息走

很多温州人当初创业的时候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也可以赚到钱,那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到处苞含着商机,而当时只有温州人敢于走出去做生意,他们就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