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史
6867000000021

第21章 初、盛唐诗文(3)

岑参诗以奇峭壮丽著称。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而且其体式亦有刻意求奇的特色。上引二诗,前一首诗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造成一种拗峭而急迫的节奏;后一首两句一韵,最后四句为一韵,十二句共换了五韵,诗中又多用接字法紧密连接,造成复沓回旋的声情。这种不拘常规的节奏、格调和富于跳跃性的情思可谓相得益彰。

李白其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出生于碎叶(唐安西四镇之一,治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李阳冰《草堂集序》等早出的文献均谓其为陇西成纪人;然陈寅恪先生之考证,则提出其家族实为汉化的西域胡人。幼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时离蜀漫游,经湖北、湖南而至江浙一带。后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之后他仍不断出游,足迹遍及中原各地及山东,并一度到达长安。在漫游过程中,李白广泛交接文人雅士、名宦巨公,诗名远播。

李白是一个充满梦想的非凡的天才,其个性之活跃和解放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无人可及。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为其同时代的人们所心仪,并永久地为后人所钦仰。

李白诗歌的艺术崇尚自由与个人尊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亲友乃至广大的人群常怀着真挚感情,是李白诗歌中最突出也是最可贵的内涵。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的精神,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的气质,都融会在他的诗中,并且更注人了某些带平民色彩的意识。他正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继承和发扬了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积极发挥基于其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天才,而成为中国诗坛上耀眼的巨星。

对李白来说,生命的快乐也不只是寄托在政治上的成功,它需要各方面充分的满足,譬如饮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从无人将喝酒的事情说得如此义正辞严、慷慨热烈。大抵一般人总要为享乐生活找到在其之上的较为高尚的理由,但李白觉得享乐就是生命的权利,并不需要作什么掩饰。何况,酒还能将自然的人性从礼俗的拘禁中解放出来,恢复其本有的真诚。李白的饮酒诗总是洋谥着童真般的情趣,像本篇中“主人何为言少钱”云云,又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人们喜爱这些诗,也正是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李白的坦诚性格和热烈的人生之恋。

大自然对李白来说是亲密的朋友,因为他常常把自己的性情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然后又从自然中寻回另一个自我。例如他初出蜀时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离开自幼生长的西蜀,踌躇满志,振翅欲飞。此时来到荆门山下,但见天宇旷寥,平野无涯,一路被两岸高山紧紧夹持的长江欢畅地流向辽阔的大地,这不正象征着一个广大的世界将属于他吗?

当然,李白的感情更多地是投向他周围的人们。他珍爱自我,由此也珍爱他人。我们先看他的《久别离》诗: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飚乱白雪。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待来竞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李白那些歌唱友谊的诗篇,更有很多是久来脍炙人口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两位名诗人而作,《赠汪伦》则是写给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这一类赠别诗总是写得一往情深而又清爽畅快,缠绵悲切不是他的爱好。

李白的诗歌极富于想象力。当寻常的形象无法容纳他的活跃而强烈的感情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创造出奇幻的形象与意境。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先是把洞庭微丽的秋色与酒醉联想在一起,而后又设想把君山削去,让湘水一无遮拦地流泻,便能够使洞庭的秋色“醉”得更透更动人。又如《梁甫吟》中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用幻想中天界异常诡奇激烈的情景表现了自己与昏愦的统治集团的冲突。而《月下独酌》写平常的生活内容却有着常人梦想不到美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同样,李白诗歌在风格上也是兼具各色。情绪热烈、富于气势、境象奇丽固然是其重要的特点,但他也善于写或清幽或朴素的诗境。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样朴实无华的小诗,也是十分动人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两句诗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他自己诗歌的语言特色。他很喜爱南朝乐府,有不少诗篇的用语直接脱化于此(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其他许多诗篇虽不是直接由此改造而来,却同样具有率真自然、清浅明朗的歌谣风韵。但是他的“天然”又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是在学习歌谣特点、广泛吸纳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的同时,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特色,语近情遥,自成高格。

三、初、盛唐散文的变化

我们在这里说的“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骈体文和散体文都包括在内。初、盛唐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相形逊色得多。但这时的文章正酝酿着一些变化,还是很值得注意的。

初唐承南朝余绪,流行四六骈体。“四杰”中骆宾王、王勃尤以擅长骈文著名。

骆宾王留下的文章数量不少。他呈给上级官员的书、启一类,雕琢很重,但写给亲旧的书信,则有明显不同。如《与亲情书》的开头,“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存殁寂寥,吉凶阻绝。无由聚泄,每积凄凉”,写出了无奈地劳瘁于仕路时回顾人生、眷怀亲友的浓厚伤感,显得十分感人,文辞也较为简洁。大体这一类文字较南北朝的骈文已经少了些矜持。他代徐敬业起草的《讨武氏檄》是唐代骄文中的名作。文字中灌注了热烈的感情,极富于煽动性。像“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虽是从君臣大义来发论,却是令人由悲哀而生愤慨。

王勃写有多篇骈体序文,其中《膝王阁序》尤为著名。描摹秋色的一节,画面宏阔而景象明丽: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一小节用三组不同的对句构成,堪称精工。但骈文虽然也可以写得既精美又切情,然而由于形式的讲求太多,并不容易写好。实际上初唐像《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已不多见了。

对于盛唐时代一些性格自由无羁的文士来说,过于严格的文章形式是他们不愿接受的。典型的如李白,他的书信体散文无不是骈散兼用而挥洒自如,即使像《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这种惯例用骈体的文章,他也写得相当松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是说人生当及时行乐的道理,文字浅显而属对不十分严整,遂容易表达活跃的情绪。而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更具代表性: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天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手?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写景抒情,文辞清丽,趣味隽永,非常富于诗意。此文明显继承了六朝书信体写景小品传统,但它虽多用四字短句,亦间有对偶,却有意避免过分严整,更见轻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