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国金融泡沫史
6857200000018

第18章 欧洲债务重压引发的美国货币危机(1)

以下这段文字是从《纽约时报》1931年6月23日刊登的文章中摘录的:“在纽约的引领下,巨大的购买热潮席卷了全球证券和商品市场。这是在周末外界对胡佛总统把战债和赔款的偿还期推迟一年的这一提议给予好评后,市场所做出的反应。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上扬使得公开市场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价值,市场对股票、债券、谷物、棉花、蔗糖、白银和铅有着巨大的需求。德国债券的价格有了明显的好转,涨了2~13.5个点……美国政府债券却未能加入这个队列,所有的美国债券均以下跌收盘。”

文章的最后这点内容被放在不引人注目的末尾处,而这却是对这疯狂的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实所给予的全部关注。这个事实就是,世界市场上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而唯独美国政府债券是个例外。

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政府债券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是掷地有声地讲给所有那些想听的人。他们以报价作为语言来给予回答,下面就是他们要说的:

“美国又一次用信贷来拯救欧洲!你算过你自己已经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了吗?代价越来越大了。此外,你可能根本救不了欧洲,你不过是在让他膨胀而已。好转的迹象可能到头来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事实也确实如此。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在涨,唯独美国政府债券下跌,这不过是一种假象,一个暂时的幻觉,后面会更糟糕。

胡佛的债务延期计划就是为了防止德国经济崩溃,想以此避免一个注定要以惊世骇俗的方式震撼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灾难的发生。我们为此付出的第一笔费用估计为2.5亿美元,我们必须从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欠美国财政部的战争债务中放弃这笔数额,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提议让德国在一年内停止向其欧洲的债权国支付战争赔款。

如果这么做,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及其他国家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这将大大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如果他们不再追索德国赔款的同时,仍旧需要向美国财政部支付战债利息的话,那么这将会损及他们的经济。因此我们建议,如果德国的欧洲债权国们愿意给德国宽限一年的赔款期,那么他们欠美国财政部的战债也应当宽限一年。

即便是这样,还有一些困难需要我们解决,因为这个提议需要欧洲做出一些牺牲来拯救德国。事情是这样的,法国、英国、比利时以及其他国家从德国每年获得大约4亿多美元的赔款,而他们每年还给美国的钱则不到2.5亿美元。这样一来,全面的国际战债延期偿还会让他们损失掉两者的差额部分,也就是大约1.5亿美元。

英国每年从其战债债务国获得的赔款只比偿付给美国的债务多出0.5亿美元,因此他愿意接受这个提议。然而法国从德国获得的赔款比支付给美国的债务要多出1亿美元,因此他不愿意接受这个提议。

经过艰难而冗长的磋商后,各国为了实行债务延期计划以便拯救德国,同意给法国特殊的待遇。德国要向巴塞尔(Basle)的国际银行支付一部分不可减免的法国赔款,然后法国再把这笔赔款按照新协议重新借给德国。其他各国家则按计划执行。

这一计划就这样生效了。我们失去了2.5亿美元,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要稍多一些。当德国的各欧洲债权国仍就这一计划展开辩论,仍在为他们各自可能遭受的损失讨价还价的时候,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已经向德国国家银行直接提供贷款了,为了避免他倒闭。这也就是说,我们一共付出了3亿美元,这个代价小吗?

我们确实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每天早上读的报纸也都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欧洲的外交官和大臣们也在打印出的纸条中或采访中这样说道。美国的驻外记者们把他们的原话通过电报发给我们,但是外交官们和大臣们用打字机打印出的这些文字显然是故意在殷勤讨好,而这些外交官真正想说的却迥然不同。例如,他们在说:“我们要停止向美国财政部支付可恶的战债。”

保守的英国媒体开始迎合唐宁街 英国首相官邸。——译者注的官方论调,而且比往常更加积极和主动,因为刚好这期间英国十分讨厌法国,所有的主流媒体尽是讽刺挖苦的论调。

法国的声音则显得尤为刻薄:这些美国佬总是说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现在又笨手笨脚地干涉欧洲事务,真是令人费解。他们插手的那些事务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却用他们那信贷的力量来制定法德之间的条款。他们为什么就不能以一种纯粹的金融方式借出信贷,然后管好自家的事务呢?

另外,他们还是和过去一样不懂礼貌,竟然没有事先和法国商量就擅自提议法国在一年内不再向德国索要赔款。

而德国的评论则是无情之中带着一丝欣喜:美国为了保护他已经借给德国的25亿美元贷款的安全,他必须防止德国走向破产。美国拯救德国和欧洲的目的是拯救他自己。

即便这样,我们仍对这一计划给予好评。不管怎样,简单地说,如果这一计划确实可行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只用3亿美元这一低廉的代价就让欧洲避免了破产。但是事实很快证明,欧洲没能被我们拯救。在短短两周内,这3亿美元的信贷就被完全吞噬了,可欧洲还在对我们说:“看看现在都发生了些什么!虽说胡佛的计划没有问题,出发点也是好的,可是这个计划本来就无法达到目的。

“接下来,不幸的是相关国家对此冗长的公开讨论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德国的状况。现在德国所有的私人债权人都开始恐慌了,美国的银行家们要求取回他们在德国银行的信贷,连德国人自己都不愿意使用马克了。你下一步打算如何处理?如果实施这一计划后,德国仍然破产了,那么你起初就不该插手。而如果德国破产了,那么整个欧洲将面临崩溃。”

所以还需要第二个胡佛计划来拯救欧洲。这第二个计划便是:美国的银行应停止从德国取回存款和短期信贷,并把这些钱重新设定一个期限再借给德国,比方说6个月。这就意味着可能还有6亿美元的信贷窟窿需要填上,拯救德国的代价突然陡增为原来的3倍。尽管如此,还必须要采取这一行动。由一个美国银行家带头执行这一行动,为此,这个银行家被传唤到欧洲协商此事。

然而,谁能说为了拯救德国和欧洲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呢?这个代价并不小。尽管如此,想想那些美国对德国的巨额投资正处于危险之地,这些投资的价值可能在1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前提是我们能够扭转这个颓势。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

又过了些天,情况逐渐明朗:所有的美国信贷不过是在延缓这个灾难的到来。需要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来处理德国危机,否则在胡佛债务延期计划结束后,甚至有可能在延期计划结束前,当美国的银行再次借给德国的6个月期限贷款到期了,那将会发生什么呢?

德国能够想到的唯一的极端应对措施就是拒绝支付战争赔款,同时再借入更多的美国信贷。而欧洲其他国家想到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美国免除他们的战债。

然而,还没来得及去构想这些极端措施,一个新的危机又出现了。英格兰银行引发了一个黄金挤兑的国际热潮,并将他的黄金储备逐步耗尽。“针线街的老妪”英格兰银行的绰号。——译者注该怎么办呢?该如何拯救他的信贷呢?唯有美国信贷有这能力。于是英格兰银行求助于纽约,从联邦储备银行获得了一笔大额贷款。

美国的信贷已救了德国两次,一次是为了德国,而另一次是为了欧洲。现如今,美国的信贷又拯救了英格兰银行——所有的这些发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拯救行动的代价约为12.5亿美元。

谁又能说这是否值得呢?

然而又一次,还没等我们来得及喘口气,就发生了新的情况。付出了所有的这一切后,危机又一次降临了。德国没能被成功救起,他只是浮在美国信贷的木筏上而已。由于德国未能被救起,整个欧洲也岌岌可危。

基于这些原因,英格兰银行立即发现他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借来的贷款杯水车薪。也就是说,英格兰银行自己也未能被拯救,他低估了储备的需求量。现在该如何是好呢?

几乎同时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样东西,好像这些想法是新的一样——同一种魔力、同一种圣水——更多的美国信贷。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英格兰银行对贷款的需求太大,而且在短时间内接二连三地拿着更多的欠条去纽约借钱会有损其信誉,美国银行家们可能会很反感。还有一个主意是让英国政府出面来向美国借贷,以此拯救他的英格兰银行。这个想法唯一欠缺的是,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信誉不太好,他是一个社会党政府,他的国家财政历年都处于赤字状态。他把太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福利项目中,尤其是为失业者提供公共工资,以至于他无法平衡财政预算。他已经入不敷出,且无力平衡财政预算,那么英格兰银行又怎能指望他去向美国借贷呢?

英国政府也确实试探了美国银行家们的口风,看看他们对此是否介意。不过这些银行家并没有生气,只是说:“在我们发行英国债券为你筹资前,你需要对你的账簿进行一下处理,外界对此议论纷纷,难道你就不能在为人称道的社会福利项目上少投点钱,然后平衡一下自己的财政预算吗?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外界就不再会对你们的财政状况指手画脚,到时候在美国筹款或为英国财政部提供任何额度的银行信贷就会很容易了。”

于是,英国人决定更换政府,实施社会经济计划,同时平衡他们的预算,事实上他们早该这么做了。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失去偿付能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而损害了英镑的声誉。尽管如此,削减公共开支这一不受欢迎的政策被拖延到英格兰银行失去获得美国信贷的能力后,英国财政部才想到要去迫切地改善自己作为借贷者的声誉。

当英国人更换他们的政府并准备平衡预算的消息从伦敦传出时,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已经在讨论为英国提供贷款的事宜了。“他们重申已经做好准备了。”

《纽约时报》8月26日的文章指出,“为英国新政府提供大量贷款,如果他确实有需要的话”。文章进一步指出,“银行家们说,要倾尽全国所有银行能够提供的全部贷款,而且还款期限至少在一年以上。许多银行家认为长期贷款可以帮助大不列颠,也有少数银行家认为即使在目前债券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坚挺的英国债券举行公开募资也是可行的”。

第二天,华尔街传出消息,有关贷款的磋商正式启动。第三天,华尔街宣布美国银行家将向英国财政部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还款期限为一年。

而英国公众对此的反应又如何呢?美国人又借用信贷的力量来干涉英国的政治,甚至都把工党政府赶下台了——这就是英国人的看法。此前一直执政的英国工党的机关报《每日先驱报》(The Daily Herald)指出:“麦克唐纳(MacDonald)先生建议对全国最不幸的阶层推行新一轮节俭政策的理由之一是‘国外舆论的压力’。谁有意见?不是同样被失业和财政困境所缠身的欧洲或美国这些民主国家有意见,而是外国银行家们有意见。他们列出了许多条款要英国政府接受,这其中就包括改变英国失业福利计划。只有这些条件得到满足,他们才会为英格兰银行提供经济援助。”《每日先驱报》文章评论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用手枪顶着英国的头。

这意思就是说,美国人无权在向英格兰银行提供援助贷款或救助英国财政部时设定条款。他们应该在借钱后,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国事。

英国在我们之前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具备债权人思维方式的英国人为何变得如此不理性呢?

这不能用强烈的政治情感来简单地解释歪曲了的事实。虽然确实如此,但这些是金融方面的事实,而金融已在自己的世界里迷失了。他已辨不清该继续走哪条路,也不知道该如何往回走。在国际债务高台越筑越高后,金融界现在面临的是同样规模的国际破产。

金融界震惊了,他对这些东西失去了控制。他能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是继续堆高欧洲债务,继续借出美国信贷,然而国际金融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债务。

如果说私人信贷的源泉一息尚存,债权人的信任之泉却即将被榨干。但是欧洲仍旧能借到一些公共信贷。此时此刻,金融界采取的思维方式就像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所想的那样:让政府自行去处理吧。让所有的欧洲政府增加他们的债务,来拯救他们自己和别的国家。这就是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德国在6年或7年的时间里共借了将近40亿美元。这远远超出了德国的偿还能力——他也不管自己有没有偿还能力。在把钱借给德国后,在耗尽了德国各种能够发行的债券后,钻了牛角尖的国际金融界却说道:“德国必须想办法弄到更多的信贷,否则他的整个金融体系将会崩溃。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国际金融界将难以应对,后果将会很严重。但是德国已没有更多的债券可以提供了,因此国际金融界无法通过发行德国债券来筹款。但是如果德国的债权人们同意集体为德国债券发行做担保,那么国际金融界就可以为其筹得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