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面试结果和考察结果,老师们一致认为张亚超不仅品学兼优,是个好学生,而且在面对盗贼时挺身而出,勇气可嘉。
于是,张亚超终于走进了梦想中的清华。
背后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但故事却给了清华学子们极大的心灵震撼力。
一时间,清华学子们纷纷聚焦张亚超事件,探讨美德与分数孰轻孰重。
而清华校方对这件事的答复只有一句话:"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美德比分数更重要。"
高考,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胜者出,败者退。
对清华大学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弃"张亚超于一边,录取那些高分者,此举不仅合情而且也合理,无可非议。
但他们最终决定破格录取张亚超,为的是向所有的清华学子作出一个表率,彰显一个道理:清华大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考出高分的学生,更需要品格高尚的学生!
因为美德比分数更重要!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面对他人不幸所表现出的冷漠已让我们一次次感到寒心,这就足以说明美德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
而一个人美德的形成,最重要的就在于青少年时期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将影响他的一生,决定他一生的价值观、道德观。
所以,清华的老师们破格录取张亚超,有着极为深远的思虑与意义!
清华的学生是美的,因为他们拥有美的老师!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着这样的高瞻远瞩。
据报载,为强调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一度被树为少年英雄的赖宁的照片,最近被纷纷从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的墙上摘下。老师对摘下赖宁照片的解释是:虽然也非常注重学生英雄行为的培养,但更加强调学生首先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先不去探究老师这种做法稳妥与否,单问一个问题:见义勇为的美德与自我保护是彼此矛盾的吗?
其实,见义勇为等美德与自我保护并不矛盾,两者之间的本质也并没有内在矛盾。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摘掉赖宁的照片并不等于完全否定赖宁的精神。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做法的实际影响很可能是对美德的否定,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是对"先己后人"思想的肯定。
我们也应强调学生自身保护的重要性,但我们更应当清楚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首先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勇气,但在实施这一精神的同时,要注意自身安全。"
对学生,我们在弘扬美德的同时,更应教会他们怎样冷静处理紧急情况的知识,运用智能去"见义勇为"。比如看到歹徒行凶场面,打个电话的效果可能就比上去帮忙好得多,尤其是中小学生年纪小,不知道自己能力深浅,一味勇敢很容易变"蛮干"。
这样的解释,既不影响美德之传播,又提醒到了学生注意自我保护。
倘若我们仅仅出于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而否定英雄的举动,那么,我们身边将会出现更多的袖手旁观者,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首先要自我保护。
社会的贫穷,其根底在于教育的贫穷。
如果教育不丰盈,老师的教育观点不公正,就算是社会上的物质再丰富,这个社会也算不上富裕。因为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我们一点点将旧的陋俗摒弃掉时,有一样东西永远不能丢:那就是美德教育,比如见义勇为等。
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挂在口头上,不是几节理论课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应当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让那种传统美德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应该是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一线贯穿到底的。
只有美德教育渗透到了学生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才是成功的教育。
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到日常教学中:
第一,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弘扬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比如文史类课程中,往往会穿插许多名人故事,而这些故事中往往融合了多种美德精神,教师可结合这些实例拓展开来,对学生进行美德熏陶。
第二,通过一系列健康有益、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见义勇为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的无价之宝,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见义勇为者才充满了温暖。
第三,以身边见义勇为者的英雄事迹为生动教材,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总之,事实远胜于理论,英雄特别是身边的英雄事迹对学生们来说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它需要你、我、他的积极参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热情支持。
美德,如同在寒冷的冬夜中蹒跚前行时,前方突然出现的一团火光,是它,给了你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时代呼唤美德,我们需要美德!
如果学生面对"对"却也不"勇为",只知居危自保,那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前途可言?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光明?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赋予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在和平年代,更要有一种"见恶必除,见危必救"的英雄行为!
只有每一个学生,面对"义"的求救都能主动给予援助,面对别人的危难都能伸出那枝象征着希望的橄榄枝,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我们的教师才算是真正的"师者"。
何必非要得第一
有考试就有排名,而要排名,就会有第一和倒数第一,这是永远也颠覆不灭的规则。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考试,自然关注最多的就是谁考第一。在人们眼里,第一是冠军,是胜利者,是值得关注的。在人们的关注下,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又是怎样的心态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两个"第一"的内心世界: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一名5年级小学生,数学考试考了100分后,以《第一名的感觉真好》为题写了一篇作文,被作为范文发在该校的网站上展示,其寓意不言而喻。现将此文实录于此:
"哈!我考了100分,100分,100分,100分!"我在回家的路上欢呼道。原来,我在数学考试中考了100分,而且是唯一的100分,当上第一名的感觉真不赖。
记得得知数学考试成绩后,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的数学成绩是数一数二的,但也并不是不要复习就可以的。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复习、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第一名的殊荣。
回到家,我向爸爸汇报自己的成绩。从爸爸脸上由阴转晴的表情中,我看得出这对他来说可谓"惊喜"。现在,更多老师和家长注重应试教育了。考试考了100分,得了第一名,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妈妈回来后一听说我考了第一名,就连忙出去买菜了。晚上,什么红烧鳝片、三鲜汤、宫保鸡丁这些我爱吃的样样俱全。馋得我这个"小食圣"垂涎三千尺。好心情带来好胃口,我一连吃了3碗饭,啃了3个鸡大腿,真是大饱口福。
后来,爸爸又给我买了一张游戏机用的卡,这让我3天没睡好。到外婆家,外公外婆知道我考了100分,送了一套衣服给我;到奶奶家,爷爷奶奶知道我考了第一名,也送了我一个玉佩。我高兴得像吃了蜜一样甜,一连几天走路都是轻飘飘的。
但凡事都得有个度,高兴也不能变成骄傲。我要借着这股考100分的努力劲儿,争取保持,争取更好的成绩。啊!考了第一名的感觉真好!
老师把期末成绩给我们说了一遍。我得了第一名!第二名是×××。他的分数和我一样,可是我的附加题是满分。所以我比他前一名。听到我得了第一名的时候我就很高兴,我得到高分的时候我就会比平常的再高兴一点。
无独有偶。
几日后,又看了《儿子考了全班倒数第一》的文章,一看标题就知道这出自一个学生家长,她是这样写的:
儿子昨晚回家后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考了班上最后一名。我的天!我的脑袋一下子大了。怎么可能是最后一名啊?!再笨我也没想到他笨到最后一名啊。我心里难受得要命,一晚上没睡好,总是做噩梦。孩子读初中了,可经不起这样折腾啊!我还盼着儿子以后能考上一本呢,可现在,我的希望还有吗?
没有特别骂他,只是叫他好好反省。是啊,考上实验班后我觉得他多少有点骄傲,学习不踏实,浮躁,不下功夫,天天睡到7点才起床,讲究穿好的,用好的,讲究玩……失败了,安逸啦?
我很在乎别人笑话我啊,儿子,你可知道?当初全校老师子女中就你考上实验班,可现在呢?你知道那些不喜欢我的人会在后面说什么啊?你怎么会瘟到倒数第一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