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没有错,错的是对待分数的态度
关于学生的分数,有许多人在批判。
典型的说法有几个,一个孩子考了98分,回家告诉家长,家长仍然不满意。因为虽说还差两分没有满分,但在班级排名却是第11名了。还有-个事例是说,一个学生考了84分,另一个考了85分,结果一个是优良级,一个是良好级,等等。分数是教师和学生的"命根子",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呢?
现在有的地方进行了一些改革,说是让学生都能够高兴地改革。就是重考,反复考,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我们不知道具体操作的情况如何,但据说进行的这种改革无人喝彩。教师嫌太麻烦,家长认为这只是-种带有欺骗性质的做法。就连受益者学生也不满意,因为重新考试,使自己没有脸面。还听说一个做法,学生没有考到100分没有关系,题目发下去,继续让学生做,直到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做到满分为止。诸如此类的一些做法,可以说都是煞费苦心,目的是要学生自己有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满意的收获或者说是分数。且不说是否能达到目的,但就这样的分数观来说,确实是有悖于新理念的。因为改来改去,还是在围绕着分数转,确实难以逾越分数的鸿沟。一位著名的素质教育提倡者,却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应试教育搞得特别好的学校。还有一位到处搞讲座,主题就是新课程,然而不经意讲到自己孩子的时候露了馅。他说自己的女儿考试年级第一名,回来却说自己没有当上学习委员。他也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让那个考试连前十名都进不了的学生当。听讲的人在下面笑了,他才发现自己的牢骚有点尴尬。想想前几年的几个教授和作家批评语文教学的时候,也是围绕着分数着手的,并且不惜拿自己开刀,说自己不能得上高分,而指责现在的教育。我们真不知道,他们是在责怪教育的弊端,还是分数的弊端。如果是分数的问题,那只能改变分数的呈现方式,或者改变试题的内容,或者改变考试的方法了。总之,就是能让学生考得高分就行。这样的分数观能否真正修正教育的弊端呢?答案是否定的。
怎样考,怎样批改,只要是以分数形式来呈现,学生就会有高有低。就会有名次。如果是重考和反复考之类,学生不是一个同等的标准,他们自己也不信服。有的学校说为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不公布分数。这是否可能呢?试卷总要发,总要讲评,学生之间总要交流。我们平常还要求学生要知己知彼,要取别人之长,不交流是不可能的。与其掩盖,不如公开,掩盖也掩盖不了。我们曾了解到一个情况,学校不公布分数,结果家长和学生都了解得更加清楚。我们有一个习惯,越是不公开的越是大家想知道的,而且还是都能够知道的。掩盖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不有意地排名次,张榜公布分数,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在班级的排列,不是过分的事情。再说,我们的学生如果连这个心理承受力也没有,那我们的教育究竟做了些什么呢?现在有一个很怪的现象,就是学生成绩好了却要被批评。老师总是说,你不要翘尾巴,你还有很多的潜力没有挖出来,你和后边的距离拉得还不够大等等。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却是得到表扬。老师会说,虽说你考得不好,但下次你肯定可以超过前面的学生。真不知道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站在一起,老师将会怎样来表达。
分数在教育者的眼里非常重要,在家长和学生心中至高无上,可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大家在一起大谈素质,为什么对焦点性的问题--分数,却总是绕道走呢?我想,我们应该正视分数,因为要考试,就必须讲分数。我们应加强对分数的辩证观点,改变影响分数的人为因素。既然我们不能取消考试,我们就不能没有分数,正确对待才是重要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分数观,未来是充满挑战的,接受学习的挑战不残酷,是学习的-种正常过程,我们的学生太脆弱了,仅靠思想教育,恐怕远远没有行为的教育真切和有效。
我们需要正确地对待分数,把分数所表现的差距和分数所展示的问题,寻找出来,才是正确的选择。当年朱自清、钱钟书和吴晗等人高考的时候,数学都是零分,想必他们平常也不会得上高分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巨擘。对分数的科学分析,可以帮我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找到自己的方向,否则,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那不仅是不可能的,更是具有误导性质。
谨防好心办了不好的事!为人师者,请正确对待学业生的分数。
不要让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考高分才是学习好的表现,才是好学生的表现。没有一个好分数,自然就是学习差,就是笨,就是差生。所以,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都把分数看做脸面。考好了暗暗得意,充满自信,自我感觉良好;考不好,则满是自卑,自觉低人一头,自己把自己就划到"差生"的行列。因此,在学生看来,分数与自尊紧密相连,有了高分就可以抬起头走路,否则只能每天蜷缩在角落里,忍受老师的白眼、同学的不屑。所以,要强的学生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没有人愿意落在别人的后面。日子久了,大家就模糊了学习的本来目的,仿佛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只是为了考高分;仿佛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分数,而非为了获取知识、发展自我。很多教育家都不同意这种为分数而寻求学问的态度,但现实既是如此,不同意亦无可奈何!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可是因为分数在目前这种以考试为评估手段的教育体制下,具有比皇帝的上方宝剑还要威慑人心的力量,谁能漠视分数,抛开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呢?所以,尽管育人者心里很清楚,评判一个学生要看其全面,平日里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是他们的头脑中难以放下分数这杆标尺,他们不自觉地总是以分数为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所以,有意无意地,分数高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就是可爱的、优秀的好学生;而分数低的孩子则被老师认定为"差生",有时难免因为不欣赏而失去耐心。老师的这种"因人而异"的偏心态度,做学生的都是有体会的。很多时候,同样的错误,如果是学习好的同学犯了,老师大多是轻描淡写:下一次注意点啊,就过去了。可是如果是成绩差的同学犯了,老师则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和气恼,批评的话就多了,态度也生硬了,总之得不到学习好的同学那样的"待遇"。倘若哪个考低分的同学不走运,哪天和考高分的同学发生了冲突,同时犯了错,你看吧,十有八九,挨骂的是那个考低分的同学。不要怪我们的老师有失公平,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当下,让你做老师,你也很难做到"一视同仁",看到那些考试分数拖班级后腿、影响评比排名乃至拿奖金的学生,想必谁也笑不出来。
所以,为了做老师眼里的"宠儿",孩子们不得不争取高分。为了不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不被老师用冷眼注视,孩子们不得不做分数的奴隶,而且是甘愿做分数的奴隶。
终日被分数这个紧箍咒禁锢着,孩子们哪里会有快乐可言?又哪里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分数高了可以笑逐颜开,分数低了轻者郁郁寡欢,重者或者惊恐于父母的责骂或者逃避于老师的责罚或者厌学、逃学,再或者不堪重压,选择结束生命,从此再也不用做分数的奴隶!
2001年2月20日,贵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渊在家中自杀,2月28日《贵阳都市报》刊登了这个14岁孩子的遗书,遗书中说:我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
2003年7月10日,合肥某中学3名中学生相约到琥珀潭"自杀"。原因是期末考试3个人因发挥不正常,成绩下降了很多,担心被父母责骂,所以选择了"自杀"。这3名初中生即将升入初三,但以他们的成绩第二年想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相当困难。平时,他们的父母除了说教,就是打骂。据这3名学生说,每一次小规模的测试,他们最害怕的不是成绩的高低,而是回家怎么去面对父母的眼光。久而久之,这3名学生就像神经质了似的:害怕考试,害怕分数,害怕回家。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发下来之后,这3个人就相约逃到琥珀潭。经过商量之后,他们准备先吃饱喝足,然后下水游泳,一直游到精疲力竭,自然下沉。晚上,3个人买来了饮料、面包和饼干,吃饱喝足后,他们按照预定计划实施行动。但一名同学在快下沉时,突然生出求生的欲望。在他的倡议下,另外两名同学也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而此时,他们的父母正在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他们。到了家长会的那一天,一名学生因过度恐惧,偷偷地吞服了一瓶早已准备好的安眠药……
这一年的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4名初中女生"集体自杀"。原因是学校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而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
2004年1月26日,湖北孝感某中学一名15岁男生,因担心期末考试考不出高分,在考试后竟然服下老鼠药自杀。他平日里学习成绩很好,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经常教导他,家里都是工人,没有考上大学的,家里能不能出大学生,就看他了。所以,他一直很用功,每当考试考了高分,都会向父母"报喜",父母也会出手大方地加以奖励。但是这一次,当天下午考完数学后,他左想右想总觉得分数不会太高,越想越害怕,觉得不好向父母和老师交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偷偷到街上买了一包老鼠药,回到教室后就服了下去。同年5月,重庆一女中学生因为分数不理想而跳楼身亡;11月,安徽一中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喝农药自杀……
2005年4月,浙江省金华一个16岁女生因为中考落榜喝农药自杀;河北省中考第一天下午科目开考10分钟后,4名初中生因中考没考好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民公园内集体投湖;9月,南京一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自己绝望而自杀;11月,银川两小学生自杀……
2006年4月12日《深圳晚报》报道:两名初中生因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责备和误解,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相约服用安眠药自杀,最终因服用的是假药而捡回性命;6月,南京一初中女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如意而跳河自尽;7月4日,成都一个曾是"三好学生"的16岁女孩,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自己理想中的重点高中,绝望之下,跳楼自杀;7月22日,长沙一女中学生从6楼跳下,当场死亡,原因依旧是学习成绩不好,被爸爸妈妈埋怨……
2006年9月1日,珠海某初三女生开学首日在家里自缢身亡。在给老师的遗书中,她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曾问自己,我有梦想吗?我真的有梦想吗?没有。"当期末考试成绩发下来,看到自己的分数不理想,她觉得"一年的努力全都白费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可还是考得不好。为什么?为什么?我实在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更没办法相信这个事实。既然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死了算了。到了这个地步,我已经无法选择"!
分数,分数,还是分数,一个个数字竟然成了夺去如花少年生命的刽子手!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心的了,可怕的是,中国竟然成为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中国儿童自杀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54.5%)。
要成为优秀教师,请从转变育人观念开始吧,勿以分数论英雄,还我们的孩子--快乐的时光和天真的笑脸。
美德比分数更重要
2003年8月,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一位名叫张亚超的学生,他的总分与当地提档分数线相差达几十分。
这是清华大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破格录取的学生。清华的此举引起了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大河报、新乡日报等省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众多新闻媒体纷纷用大篇幅对此事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7频道、10频道也先后作了四次报道和专访。
在清华的招生史上,破格录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等都曾是破格录取的先例。但恢复高考后至今,像张亚超这样的特殊情况被破格录取的,还是第一次。
清华学子们十分好奇。可想而知,这破格录取的背后一定有着某件新鲜的事儿。很快,在各班组织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知晓了事情的详细始末:
这位学生名叫张亚超,来自河南新乡市第一中学,中学期间,品学兼优,曾在班、校担任若干职务。高中三年学习成绩一直居全年级前5名,其中多次名列年级第一。在新乡市三模考试中获得全市联考第一名。熟悉他的老师都认为他有实力圆自己的清华梦。
2003年6月7日凌晨,在距高考第一场考试开始只有几个小时的时候,与同学一起在学校对面民房租住的张亚超,被异样的响声惊醒。
想到前几天住所曾被盗贼光顾过,敏感的他马上意识到:盗贼又来了!
张亚超在二楼房顶边的鸽子笼旁,发现了躲在鸽笼背后的一名男青年,于是跨上一步,伸手去抓。谁知那人早有防备,搏斗中用力将张亚超从房顶上推了下来,又追下去用一只啤酒瓶对着他脑门狠狠猛砸。
经检查,张亚超的头部伤口长2厘米,缝合3针,右手臂韧带及软组织受伤,右手臂无法用力,医生要求他留院观察。
但考虑到当天就要开始的高考,张亚超仍然坚持回到考场。
就这样,张亚超带伤走进考场,完成了全部科目的考试。其中数学考试时,刚考到一半,胸口闷得直想吐,右手也握不住笔了,换左手慢慢写,结果连考题都没答完,才考了85分。而在这之前的模拟考试,他考了148分。
高考结束了,受伤影响了张亚超的正常发挥。他的实际考分为556分,与清华大学在河南省的提档线653分距离颇远。
他的事迹很快被当地新闻媒体作了报道,有关部门和学校都对他进行了相关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清华大学在河南负责招生的老师闻讯后还专程赶赴新乡了解有关情况。
为了能够全面深入考察,老师们邀请张亚超来到北京,不仅进行了笔试,还组织了10位教授对他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面试。教授们的面试结论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反应敏捷、思维能力强、志向高远、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建议学校录取张亚超。
面试结束之后,清华大学又派了几位老师赶到新乡,通过有关部门对张亚超平时的学习情况及勇斗盗贼的事实进一步调查,作了一系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