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33100000052

第52章 决篇(6)

商议已定,太后立传懿旨,即刻还宫。杨廷和随张太后返回宫中,略行安排筹划,便赴内阁。这时太监谷大用、张永进宫打探消息,杨廷和对他们二人道:“皇上大渐(已逝),应立皇储。”谷、张二人表示同意。来到内阁,杨廷和即从衣袖中抽出祖训,宣示众官道:“兄终弟及,祖训诏然。兴献王长子,系宪宗孙,孝宗之子,皇帝从弟,按照顺序,当然继立。”随后即派人人启太后,杨廷和率众官至左顺门候旨。不久,中宫奉出遗诏和太后懿旨,定立兴献王长子朱厚嗣帝位。这时众官才知武宗已不在人世,但遗诏已下,帝统有归,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是无益,大家只好含忍而去,任凭杨廷和发落后事。

明武宗死后,朝政不稳,在复杂的局面下,大学士杨廷和借重皇太后权望,采用“瞒天过海”之策,密不发表而是暗中与太后商定嗣皇人选,一齐公布,百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好赞同,从而使朝政顺利渡过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皇上晏驾,“密不发表”。杨廷和在当时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一决策,对朝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杨廷和是深谙权谋之术的,对决术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

袁崇焕血战宁远

决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策必须当机立断,能够决策的事物必须迅速决断。在历史发展中,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就是指决策的正确与失败。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提出基本国策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决策对明朝初年的巩固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鬼谷子提出了“决情定疑,万事之机”,然而万事万物的决策都离不开事物存在的凶吉背景与诸种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由此可知,研究事物依存的背景以及诸种事物的联系是决策的前提,同时要防止认识的迷惑与偏见,求其决断无误。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此后他见明朝边关防务松弛,就不断发动进攻,到1622年,关外的大片土地已归后金,并且直接威胁山海关。

明廷一片慌乱:究竟是退守关内,还是在关外拒敌?大臣们分持两种意见,议而不决。想派人去关外指挥,又愁没人!

正当此时,刚从关外实地调查归来的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自告奋勇去守辽东。于是袁崇焕立刻破格提升为佥事,星夜赶奔关外监督军事。

袁崇焕到任后,主张积极防御,“坚守关外,以扞关内”,决定在山海关外的宁远(今辽宁兴城)建立防线。因为宁远地形险要,东边是滔滔的渤海,西面是高高的群山,还可以和峙立海中的觉华寺互为犄角。在此设防,就可以扼住人关的通道。而辽东经略王在晋则主张“重点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坚持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这无疑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方针。两人意见不合,袁崇焕只好以书面形式上报京师。

不久,朝廷即派兵部尚书孙承宗来山海关,孙承宗是个很有眼光的人,他通过实地调查,支持了袁崇焕,并委派他去宁远驻守。

袁崇焕到宁远后,见城墙只修了三分之一,且厚度和高度不够,立即下令修筑城墙,要求墙基宽三丈,墙头宽二丈四尺,墙高三丈三尺,还在城墙头上修了六尺高的射箭护身墙,宁远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重镇。公元1624年,袁崇焕得孙承宗批准,又把防线向前推进200里,形成了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宁锦防线。在此关键时刻,朝廷派胆小如鼠的高弟接替孙承宗的职务,他不顾袁祟焕的坚决反对,把锦州、右屯等地的守军全撤回了山海关,仓促之间,连十多石军粮也丢弃了。努尔哈赤得知明辽东前线换了主帅,前线防务自动撤离,立即调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宁远城共有一万多兵马,袁崇焕只好让百姓全部退入城中,烧掉所有民房,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掩体。

1月24日,努尔哈赤开始攻城。袁崇焕早已命人用水泼在城墙上,冻了一层冰,惯于爬城的后金兵怎么也爬不上这光溜溜的城墙。金兵又搬来云梯、撞车,努尔哈赤亲自督战,大批骁勇的金兵头顶盾牌,前仆后继,袁崇焕在城头上指挥明军用石头、弓箭等各种火器狠狠打击。但明军炮石、火器有限,又无援军,只利速战。袁崇焕令炮手对准金兵密集的地方轰击,金军成片地倒下,努尔哈赤只好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又调集铁甲军顶着盾牌,分十几处登城。后金军箭如飞蝗越过城墙,眼看各路人马拥了上来,明军将士们急得直跺脚,可袁崇焕就是不许开炮,直等多路兵马攻到城下,他才下达命令,霎时炮声震动天地,金兵死伤不计其数,侥幸未伤者仓皇逃命,互相践踏,连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只得退兵,明军出城追杀金兵,大胜而归。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喜出望外,他们原指望保住山海关就心满意足了,所以立刻封赏袁崇焕,任命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北宋初期幽州人。少时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船人十分害怕,吕端毫无反应,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决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参加政事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询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又归顺宋朝。

如果说处理李继迁的问题时,吕端深明大义,努力纠正皇帝的错误,避免了大的损失,那么在关系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拘细节的吕端却反其道而行。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上赵光义病危,内持王继思忌恨太子赵恒英明有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龄等人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长子,原为太子,因残暴无道,太宗废弃了他。吕端知道后,秘密地让太子赵恒人宫。

太宗一死,皇后令王继思召吕端来见。吕端观察到王继思神色不对,知道其中一定有变,就骗王继思进入书阁,把他锁在里面,派人严加看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皇后。皇后受王继思等人怂恿,已经产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图,见吕端来,便问道:“吕丞相,太宗皇上已经去世了,让长子继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命呢?”皇后见吕端不同意废太子赵恒,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思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快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太子继承皇位。

太子赵恒在福宁殿即位的那一天,垂帘召见群臣,吕端担心其中有诈,请求卷帘听朝。他登上玉阶,仔细看了一番,确认是太子赵恒才退了下来。随后,他带领群臣山呼万岁,庆贺宋真宗赵恒登基。

卷帘认准了是自己拥立的皇帝才肯行礼,吕端确实是大事不糊涂。他善于忍耐平时的小事,但对于重大问题的细节却一点也不忽略,才能完满地处理问题。

企业家哈默的传奇故事

美国着名企业家哈默,是世界企业家中受到各国元首、总统接见最多的一位,也是惟一一个在24岁时就不知自己有多少财产的富翁。他还是一生先后经营过石油、粮食、制药、酒业直至铅笔等许多行业的多种产品,但无一次失败的常胜将军、传奇式英雄。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访美期间接见哈默时对他说:“我们都知道您是一位帮助过列宁的美国人,您为什么不到中国,也给我们帮助呢?”后来他在山西开办了平朔露天煤矿。

年轻时的哈默就不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他18岁时,父亲病危,临终时告诫他:“我死后希望你把咱家的药厂继续办下去。”另外两条遗嘱:“一是别人干什么,你想想不干行不行;别人不干什么,你想想干行不行。二是事事给自己留后路,经营什么,你不忘办餐馆和农场,因为无论发生什么危机,人都要吃饭的。”父亲的遗嘱给他一生很大帮助,但也给他出了难题。当时他刚考上哥伦比亚医学院,然而家里正值非常时刻,眼下只好弃医经商。这时他就利用父亲遗嘱的反向思维:我能不能既上学又经营药厂,鱼与熊掌二者得兼?于是他请一位学习好但家境贫穷的学生替他详细记笔记并辅导他,这样他白天管药厂,晚上学习,结果顺利通过毕业考试,直到获得博士学位。他父亲经营药厂时,为了把生产的药卖出就给这一地区的所有医院、诊所的大夫送小药包,免费让人试用,但推销效果一直不好。他接手药厂后反思:送大药包行不行?结果很成功,因为任何一位大夫在收到大药包后,都认为值得一试,试后药效果然不错,后来就都买他的药。而他父亲送小药包,大夫们会随意丢放,既不试用,更不想订贷。

仅此一计,就使药厂规模由10多人扩大到1500人,客户不仅多而且稳定。

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顶多能保证你跌倒时发现倒霉的不只自己一个,而练就反向思维却能实现众人皆倒而惟己巍然而立。

哈默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医院工作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想:我能不能不去当大夫?此时,人们传闻苏联共产党很多骇人听闻的事,美国人到世界各地去做生意,惟独没有人去苏联,他就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去?别人听到他的想法无不惊奇,说他异想天开地“要到月亮上去做买卖”。

当时苏联内战刚结束,经济十分困难,粮食定量分配,十分稀缺,可是金银珠宝等在美国是很贵重的东西,在这里却出奇地不值钱。

于是哈默立即发电报给哥哥哈里,要他购买100万蒲式耳粮食(1蒲式耳小麦为35.24升,只要1美元)运往苏联。那时,美国经济危机,粮食过剩,甚至把牛奶往河里倒,等于不花钱只花运费就够了。

有一天,哈默在一家饭馆吃饭时看到这里用的都是老旧的碗,他请内行人鉴定后得知这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用品,但经理并不了解这些碗的价值,结果只要一点儿钱就让他拿走了。此事使哈默很受启发,他又到旧货市场上寻找古玩,居然发现彼得大帝女儿伊丽莎白专用瓷厂为皇家烧制的许多珍品,而每件价格只是几个卢布!哈默欣喜异常,于是产生粮食换古玩的想法。

列宁在叶卡捷琳堡得知美国人哈默运来粮食救济乌拉尔灾民的事,马上致电哈默:“亲爱的哈默同志:你好,我指示外贸部门与你谈判,我将在莫斯科与您见面。”见面时,列宁说:“俄美可以互补,我们需要医生更需要商人,我代表政府和人民感谢你这个红色资本家。”同时指示外贸部:“允许外国企业家在我国经营企业,以此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当哈默谈到政府办事效率太低时,列宁指出:“官僚主义是我们最大的祸害之一,我将指令专人协助你办事。我们会保证外国商人有利可图,不然傻瓜才会来投资。”

哈默拿到了苏联第一个外国人办企业的许可证以及在银行存款的存折。列宁还给了哈默很大的经商特权,担任美国经商总代理,代表美国30多家大企业,成为驻苏总代表。

他用一船粮食换回了苏联一船珍宝古玩,甚至包括:沙皇的皇冠、大主教禅仗等无价之宝。他回到美国,制作了精美古玩的商品目录。在美国经济危机时,钱正没地方花费,哈默此时拍卖,使自己一下子由百万富翁变成了亿万富翁。

哈默为什么这么大胆去苏联“冒险”?这里有点儿血缘关系,因为哈默的曾祖父是沙俄时代犹太人,后移居美国,这种血缘上的感情使他能下决心卖掉赖以生存的制药公司,决心“到月亮上做买卖”,而且一去10多年。这是常人不敢想也不可能干的“傻事”,也正是他这次“反向思维”使他迅速致富,获得巨大成功。

哈默发现商机跟踪追击,抓住不放,一干到底,尽管他不懂粮食,也不懂古玩珍宝。但在他领导下,几笔生意样样成功,像一节节火箭一样,把他送上了“月宫”。

哈默在60多岁的年纪,本来想好好享享清福了,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他做起了石油的生意。这一做不要紧,他一下子又成了世界有名的“石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