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环球东宋帝国
5672000000044

第44章 买车就送大米

44买车就送大米

绍兴府浣纱街南段,名叫友邻茶楼的低档休闲场所,也兼卖烟酒茶水。

两个书生讨论圣贤之道,说着说着便没了精神,觉得甚是枯燥,便欲换个话题抖擞精神,其中头戴青灰色布袋帽,身穿酱紫色长衫之人名叫吴元启,对姓刘的同窗好友说道:“刘兄台,吴某早就想买一辆两轱辘车,不知兄台以为该选哪一个牌子?哪家质量最好,而又价格最低?”

“当属长洲,长洲是第一个产轱辘车的车行,是轱辘车的鼻祖。刘某有一朋友在长洲做账房,李某借此机会去过长洲后院的生产作坊,论做工,精致;论用料,全是好木材,没有下脚料。”

“听兄台你这一说,吴某还真是动了心”

“你有没有看上期《时代杂志》[奢侈品栏]里面的一篇文章,其文说,长洲的车注重生活品味,像我等这样读书识字的文化人,买车必选长洲,对得起自己的身份。”说话的儒生姓刘,手里还拿着一本百看不厌的《论语》书,真是吃茶看书两不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只怕那至尊型轱辘车要价高,吴某吃不消那价格。到头来,君对车有意,车对君无情,岂不痛乎。”吴元启感叹道。

“也不是非要去买至尊型轱辘车才可,长洲也有针对你我的平价车。”

店小二听到这二位交谈,走了过来,故作玄虚,笑道:“这位客官所言长洲之车的确不差,只是……”

“怎么?莫非你也懂车?快快说来。”吴元启道。

“小的虽不识字,但也打来往的客官那里,听说过报刊上的内容,这上面一五一十写的清楚,还是二位客官自己看,方能细致的品味,”言罢,那小二从袖中掏出一卷报纸,《江南日报》。

原来这浣纱街南街友邻小茶楼比不了天阁酒楼那样的高级酒楼,养不起管弦丝竹之类的礼乐队,更没有身怀绝技的藩国杂艺人,也没有如花似玉的佳人陪酒作乐,唯有每日买各种报刊杂志挂在长洲产的报刊架上,让店中客官取阅,消遣时间。

“这小厮,甚会勾人胃口。”吴元启见那小二去旁边擦桌子去了,于是迫不及待的展开报卷。

“休与那般没文化之人见识。”手里拿书的刘姓儒生漫不经心的说道。

“有这等事情!”吴元启忽然大声惊呼。

“有何新闻使兄台如此兴奋?”刘姓书生说道。“快念来听听。”刘姓书生穷期眼力朝着报纸看去,奈何字迹小,看不清楚。

“《祸端起,论长洲商行倒闭之路》,此事犹如仲夏三伏之雷雨,来的急,又如六月满天鹅毛雪,来的邪乎,昨日吴某还去丈人家,路过长洲商行,见那商行有夷人进进出出,貌似是海外买家,生意兴隆,未有一丝败露迹象,而今日这《江南日报》却说起长洲倒闭的不归之路……”忽然吴元启像是意识到什么:“莫非我二人每日读书,不知变故,将这头脑荒废了?此举莫不是长洲在炒作?”

“何必苦思冥想,看看便知。拿来刘某读与你听。兄台你先看这本《论语》,细致品味下圣贤之意。”于是便要用手中《论语》换《江南日报》读。

吴元启一闪,躲开了,笑道,“还是这《江南日报》读起来爽乎,比那干巴巴的圣贤书精彩,依此报所言,长洲濒临倒闭的根源在于长洲商行分号之一长洲商学院,学院出版了《新学》,此书内容混淆浑天说,得罪了官府,官府便想要封了长洲”

“此书竟是矫揉造作?不瞒兄台,刘某倒也读过几页,只是不对胃口,便未继续,但也未曾发现不妥,前几页所言还是比较实在,缘何会被查封?”刘姓书生说。

“这只是《江南日报》说,即将要封,但此刻还在定夺之中。”吴元启看的出神。

这时,隔壁桌,穿着镶黑边绿底大褂,腰束黑色宽布带的汉子转过头来,语速又快又急,像是与《江南日报》有不共戴天之仇:“封长洲!咱看这是《江南日报》一厢情愿,长洲若是被封了,江南日报的上头,万里车行,也甭想把轱辘车市场占尽,那万里依仗着自己官家势力,摆着架子招待客官,若是不放下自己的架子,买车人如何也不会买他的破车?如今又想到这门子邪路,借着自家那几张破报纸,造谣言说长洲就要倒闭了,我看是他万里心虚才对。”

“莫非你是长洲之人?”吴元启说。

“兄台这是在说笑话,我若是久居绍兴府,在长洲做活之人,何必日夜赶路风尘仆仆,咱只是常来绍兴扫货,对那万里和长洲皆有接触。”那汉子此时语速慢了下来,不像刚才那想杀人的模样。

“既然扫货,何不去临安,那里产品比绍兴多的去了。”刘姓儒生说。

那汉子客商又一怔,心里惊奇,天下谁人不识绍兴城,这城里商品种类新奇繁多,有密码锁,轱辘车,洗浴喷头,席梦思,四角拐杖,胭脂,珍珠,价低质优的丝绸布匹,瓷器,高强度绍兴钢制品,无杂质的上等精米,细面,名牌绿豆,又有木工器械,机床,水轮机等等。而眼前这位书生竟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绍兴府已经位居大宋工坊业之首,实乃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莫非二位只知读圣贤书,不知道走万里路?”

捧着《论语》当做宝贝的刘姓书生一脸惊愕,被人说了个中,心里大喊不平,谁稀罕看这论语,若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谁能耐着性子看上它千八百遍。

那大汉见白面书生不搭理,觉得怕是自己刚才一番话触动了书生们脆弱的神经,也不去强求,也不去道歉,只顾收回头来自己吃菜。

这时一个身体瘦弱的穿青色长袍的老年客官,像是也听到了书生们的交谈,于是对店东家说道,“若是长洲倒闭,那长洲所管辖的长洲轨道行该当如何?老夫可是买了长洲轨道行的股票,还是绍兴官府亲自发行的票据。”

“那不妨,长洲轨道行只是由长洲负责管理,官府应当不会坑了你。”店东家殷切的回答,他哪里知道这长洲轨道行会不会受到牵连,只是为了让那客官图个安心,放心吃酒掏钱,随意一说而已。

“听你这么一说,老夫也放心了,长洲轨道行是属于官家集资,只是由长洲负责打点罢了,放心了,放心了。”于是那颇有阿Q精神的客官也藉此聊以**,慢吞吞的吃起酒来,“店家,再加盘花生米。”

吴元启读完《祸端起,论长洲商行倒闭之路》这篇文章,若有所思的说道:“这文章写得十分细致,分析的条条是道,结论便是长洲倒闭的几率在十之八九”。

“那只是报刊之言,若是没点文字功底,不扯点噱头,如何做得了炒作这一行。死人他也能给说活了。”刘姓书生漫不经心的说道,刚才被那汉子说了一番,倒也隐隐觉得有几分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此刻也不捧着《论语》了,只是眼巴巴的打量着浣纱街上过往的商贾行人,前眼看见那貌美如花的女子在向那带着一帮仆人的白面公子哥抛媚眼,后眼又看到那装修奢侈的四轱辘轿车驶过,心里羡慕,心里嗟叹,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孔夫子啊,孔夫子,你倒是说,这银子和女人在第几页第几章里藏着。

吴元启又道:“兄台,吴某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虽然长洲车好,只是如今这报纸上讲的明白,长洲濒临倒闭,若是买了轱辘车,长洲却倒闭了,这车子没了娘家,日后的维修也是要自己掏钱,如今物价飞涨,当省则省。在下还是去他家买轱辘车吧.”

“你要去万里?”刘姓书生惊愕的表情就像是在反对一样。

“如今都传万里商行待客户不热情,吴某也不稀罕去他家,人都说绍兴车行老三,天下第一车行也不错。”

“也罢,天下第一倒也值得一看。”

一位身穿圆领单衫戴方帽,手里拿着一叠传单的小厮一直在留意两位书生的谈话,这时候走了过来了笑道“方才听了二位公子所言,得知二位公子要买轱辘车,小的给二位隆重推荐万里车行轱辘车。”

“万里车行?免了,免了”吴远启听说万里的服务不好,也不大乐意去那里。

那小厮走上前,扯着桌上的报纸一角,看了一眼报刊上的日期,端平元年,十月初五,于是说道:“这是昨日的报纸,二位若是看了今日的江南日报便会心动。”

“为何?”吴元启就是不信这理。

“近日《江南日报》头版头条大字炒作,写道:来万里车行买轱辘车,买车就送大米。若是你二位欲考取功名之人买车,店铺还将赠送价值一两银子的‘状元’牌车铃铛。”

吴元启为之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