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想开花前 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
5409300000006

第6章 一个人的伟大航道(1)

任末末:

旅游美食撰稿人,

出版游记《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

关于梦想——人吧,有时候会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不知道也没啥,人生际遇变化万千,是实在超出预期的。别着急,慢慢来。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正大综艺》,每周最期待在电视上听到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电视上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那是我记忆里关于外面世界最早的启蒙课。所以很小的时候我最羡慕的工作是旅游节目外景主持人,又能工作又能旅行。

一有假期,父母会带我在国内旅行,因为我爸坚定地认为,如果不旅行,可能永远以为世界只是自己看到的那一丁点样子,这是非常狭隘的,关于小时候的记忆里,学校、考试早已忘却,剩下的就是和爸妈走过的那些城市,自那时开始,环游世界的梦想就根植于心。

第.一次出国

我爸的理念却超越时代地靠谱,如果不旅行,人真的会很狭隘。在我上大学时,游学这个概念刚刚在国内兴起,我那极富先见的父母果断同意斥巨资送我参加一个去澳大利亚的游学夏令营。第一次乘飞机就飞了十几个钟头降落在两小时时差之外南半球的布里斯班机场,我脑补了一下飞行动画图,想到小时候书里说地球的另一边世界是倒着的这件事情,观察了下周围正常而有序的世界,第一次深刻地觉得世界原来如此之大,科学、地理、人文语言……都如此迷人。

第一次出国着实让我眼睛脑子都不够用了,学了十多年的英文,第一次站在一个说英语的环境时,才知道英语不是李雷韩梅梅那样;第一天住在homestay,发现晚上睡觉是不锁门的,之后跟老师一打听,才知道夜不闭户这种事情真是存在的;homestay的退休夫妇平时旅行、接待国外的寄宿学生,偶尔晚上还和朋友泡泡吧,老年生活丰富得让我这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艳羡不已;语言学校快五十岁的英文老师正在热恋中,原来恋爱什么的根本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原来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只是我们在电视上课本上看到的那些单一的词汇。那也是我第一次觉得如果不出门看看的话,我们的生活里会有很多的想当然,总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所以,不管后来旅行从冷门再到热门,再被争议或非议,我始终觉得旅行是件好事,起码在单一价值观的世界里,旅行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而人一旦有了某种意识的觉醒,就不能再依靠本能过日子,他们会开始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去摸索。

那时,我又一次想起小时候关于旅行的梦想,一般在这种时候,可能还会有朋友觉得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如何实现梦想成为不用自己付旅费的旅游主持人的故事了,从这时起故事的主人公都应该充满了力量,开始为幼时的梦想奋起前行,然后紧接着故事的进展就应该是主人公遇到了多少困难,但是都没有放弃梦想,经历了艰难险阻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这种故事一般都是存在于大部分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年轻的时候找到自己认定的梦想的,也不是每个找到梦想的人能够坚持到实现,更不是人生从始至终认定一个梦想才是正途。

故事在现实中的进展其实是在从澳洲回来的半年以后,我在忙碌的校园生活、考试、实习、求职的兴奋、焦虑中,关于旅行的梦想就又被淡忘了。

第.一次独身旅行

毕业后初入职场的那一年,我不是属于那一类在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目标和方向的人,虽然付出了努力,也有收获,可是仍被深深的迷茫包围着,职业规划、未来发展、个人兴趣、梦想蓝图什么的在我头脑里一片混乱,是继续麻木地坚持下去,还是去思考这些关于梦想和未来的问题,一年之后居然到了情绪濒于崩溃的边缘。在网上看到了朋友西藏旅行归来的照片,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头脑一热匆匆辞职,买了去西藏的火车票。等我清醒过来想到这是我第一次独身旅行的时候,我已经坐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了。

在拉萨旅馆的多人间里住了一个瘦瘦的大叔,不常参与我们的聊天,有一天聊到其他青旅墙上都看到过的一句“人生不过二十个日落”时,这个大叔忽然问我们:“你们上次看日落是什么时候?”

“呃,不记得了。”

“所以说,人生在世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一辈子,把很多普通却美好的事情给忽略了,连看次日出日落的时间都没有留给自己,等到离开这世界的时候,才发现连最寻常的日出日落都没看过几次。”

留言是大叔写的,大叔每到一个青旅都会写下这样的话。

这是大叔徒步旅行的第五个年头,初中离家闯荡,打过工创过业成功过破产过,落魄时惨得让我们没法想象,有天忽然看到本推荐全国经典徒步路线的书,就带了一千块钱出发,开始旅行。以前享受过锦衣玉食的大叔,用最节俭的方式旅行,没钱了,就停下来,打工一个月赚几百块,继续旅行。大叔说如果单单是为了生存,那样的赚钱方式其实很不值得,但是如果是为了梦想,就不能用值得与否来评价。

“你工作一年辞职来西藏的是吗?”大叔问,青旅住久了,也就知道大家多多少少都是带着些人生疑问出来的。

“嗯。”

“大学生一毕业就踏入社会,很少有人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按照既定的路走下去,其实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到达一个不错的位置。可是有人却总是思考自己真正要什么,思考梦想人生,不过,请你坚持下去,起码坚持三年,等三年以后你再回头看看,你会到达一个过去的你从来未曾想过的地方。”听完这话,我在青旅的天台上哭得一塌糊涂。

大叔说的这些,在我回到北京重新开始工作生活后,又慢慢被我忘记了。这就是现实,生活总要回到某种注定的轨迹。工作旅行生活工作旅行,长途间隔,再工作之后,某天刷微博,莫名其妙获得了一次可以免费去西藏的机会,本来西藏不在我那年的旅行目的地中,而且时间又很紧张,纠结了几天,我最终还是出现在拉萨的大街上了。

之后,我就忽地意识到,距第一次拉萨之行刚好三年,这时我忽然想起大叔说的那些话。这三年里,试过不同的工作,到了以前从没想到的地方工作,认识了很多人,去了一些地方,做了很多从没想到自己能做成的事情。那些话,也在三年后,才能真正明白。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没有坚持,其实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一个人的伟大航道

第一次西藏旅行结束后的几年里,我充分利用了每一个假期,从年初开始规划这一年的假期如何安排,什么季节适合去哪里、哪个时候拼出来的飞机票是最便宜的、哪段时间适合去国外、哪段时间适合在国内,怎么样可以节省地旅行,怎样请假不会让主管崩溃,又能最好地利用时间。

经常是头一天加班到很晚处理工作,然后回家打包睡几个小时就爬起来奔去机场赶便宜的早班机,几天旅程结束,搭乘最晚一班飞机回北京,凌晨两三点到家之后倒头睡一会儿就又奔去公司喝杯速溶咖啡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博客上写着旅途的美好发着旅途的美景,引来无数人羡慕,不过没人想到这样的潇洒其实也蛮辛苦的。

短假期越来越无法满足我,在博客上微博上秀过旅行之后,其实是无尽的困惑。一方面这样的旅行虽然短时间内缓解了工作的疲惫,却没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另一方面工作也愈加顺利,但是总是感觉出了什么问题。

我的工作确实是我喜欢的行业,带我看了不曾看过的风景,对于这份工作和给我机会的人们,我是很感激的。只是日子一天天过去,能让我感动的东西越来越少,好像曾经的美好品质都消失殆尽。最让我难过的是我开始适应这样的自己了。一开始我是个痛恨条条框框的人,后来习惯了,再后来我开始依赖制度和制度给我的安全感,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便利,我开始用制度去绑架他人。

那时我能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辞职去长途旅行。

在柬埔寨我遇到了个加拿大年轻人,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和东亚文化研究,正在暑期旅行,聊到国家和旅行的话题时,提到以前每次来中国,他那从未来过中国的父母总是十分担心,觉得中国还是很不发达很危险的地方,奥运之后,他们从电视上、从周围到过中国的人那里了解了更多之后,就放心了。有位我特别佩服的旅行者朋友曾说过一段话:如果不旅行的话,我们可能还是会觉得西方人是膝盖不会打弯的怪物,而西方人觉得我们是拿身体丈量土地的毛毛虫。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旅行的目的就是不想把异族当怪兽也不想别人把我们当毛毛虫。

东南亚旅行中有一位多次相遇同行的旅伴,是位日本女孩。我非常激动地跟她分享自己看过的一个日本人写的环游世界的旅行书,我以为每个出来旅行的日本人都应该知道这位背包客先驱,但是她不知道,一路上我遇到的日本人基本都不知道这个人。旅途中遇到来自英语国家的人,我都跟人家聊gap year的概念,可是居然大部分人听到这词都没什么概念,可是人家的前辈已经走出了一条嬉皮之路,再之后的我们都会为走一段嬉皮之路而欣喜若狂。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这件被我们推上神坛,当作梦想、当作苦逼人生的解决之道的神圣事件,对更多的人来说,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

以前在路上的背包前辈总是因为自己的亚洲面孔被误认成日本、韩国背包客,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了,我们再旅行的时候,不会再被误认。我们走出去看了世界,世界也从我们身上看到了我们的国度。

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人,听了很多故事,有高兴,也有难过,知道了自己的局限,人和人之间的无限可能,也慢慢开始明白,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无论工作、生活或是旅行,于我来说,见更多的人,去更多的地方,经历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才是最大的意义。

后旅行生活

略带遗憾但心满意足地结束我的间隔之旅之后,我正式踏入了后旅行生活,后旅行生活真心没有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

我总是被问到这场四个多月的旅行让我明白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这些“最”的答案,想来想去其实心底觉得这些问题没有答案,那时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我们真的太着急了。着急到我的一些朋友和听众最关心的只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变化,然后就没有后续了,反正已经听到了精髓。可是,没有无缘由的变化或脱胎换骨,即使人生的变化如际遇般无常,但仍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间隔中所经历的事情,有正面有负面,旅途中的我其实很难认真去面对那些负面的事情。可是旅行即生活,当旅行变成了你的日常生活,那些压力和重复的纠结,并不亚于在办公室的苦逼生活。也许只有在旅行结束之后,我才有办法停下去看看那些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

出发前,我告诉自己要耐心,可是在路上,我仍难以避免地期待发生些什么。没有自信如我,虽然心里很明白旅行的一部分意义,也很明白不应该有所期待才能体验一场纯粹的旅行,可其实还是揣着些小心思,希望能有所改变,能悟到些什么,希望能用这趟旅行证明自己其实挺牛的。一年以后,我也明白了,这趟我想证明自己很牛逼的旅行最后的结果让我接受了自己其实就是一个货的事实。

旅行前,带上路很多问题,在旅行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解决了一些,遗留了一些。等回到职场中重新开始连轴转之后,我也发现,出发时被我逃避掉的问题,又重新出现在了工作和生活中。我并没有因为旅行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崭新的人。问题再次出现时,我都没法允许自己逃避了,良好亢奋的状态在旅行结束几个月后,又会有高峰和未能预见的低谷。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本非常低,只是问题就永远留在了那里。

微博上博客中,总有人跟我说,好羡慕我和其他旅行者的人生,好羡慕我们能在路上遇到那么美好的生活。如果没有这样一场长途旅行,旅行这件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被我放在神坛上的图腾,好像生活里只要遇到了问题,那就去旅行吧,这是最万能的解决方式,只要我决定出发,回来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等到在路上的时候,长途旅行变成日常生活,我遇到的问题并不比生活中遇到的少。大到路线小到食住全部得我自己决定,一点儿都没法偷懒。

一边是期待未知,一边是提心吊胆,未知带来的不只有兴奋也有恐惧;一直被教导着防人之心不可无,可又想放开去体验,即使被骗也在所不惜。印象最深的事是:在印度遇到村里年轻人K要带我和日本姑娘朋子去山上玩,而我的第一印象却是这人是不是要讹我们的钱,因为这样的案例在印度相当多。但日本姑娘一口答应,我在经历了纠结之后决定:因为这家人对我们实在太好了,所以即使被讹钱我也认了。之后一路上是固定背包线路所看不到的原汁原味的印度乡村,而我却无心欣赏,因为我在想他会什么时候提出要导游费的问题。下山时,遇到一个带外国客人来山上的印度导游,用印度语夹英文跟K说话,当我听到how much的时候,心里一惊觉得最担心的终于发生了。导游走后,K用特别不可思议的口气跟我和朋子说,这个人居然问我要收你们多少钱啊,朋子和K一起为导游的问话哈哈大笑,而坐在后座的我却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最可怜的人,我想放开,可骨子里还在猜测这个猜测那个,放不开手脚去体验,即使在传说中骗子横行的印度我没有被骗,因为我的成长经验让我能识破这里所有的谎言与伎俩,可是那些日子里的我却特别辛苦特别孤独。

同样面对的痛苦还有父母一条条催促回家过安稳靠谱生活的短信,我在印度,一边在仁爱之家看着生老病死难过到崩溃,一边给爸妈发短信说我在泰国海岛看美景,一个人在火车上上吐下泻严重到担心小命就此挂掉,可另一边却告诉爸妈我正在马来西亚吃大餐,我一边着急于他们的担忧,一边为自己没法告诉他们真相而难过,而同时又为自己长途旅行却无大彻大悟而焦虑,焦虑到旅行三个多月后,我居然去参加了封闭的冥想课程,甚至还期待闭关出来的时候,我能有所顿悟,如我所愿地解决问题。

待闭关出来继续旅行生活之后,我明白了一件事儿,我真的太着急了,着急到把旅行押到一场冥想上,把那么长的人生押到一趟旅行上。于是,关于捷径的传说不攻自破,原来在人生的路上真的没什么捷径。我之前总是在博客上写要有耐心,以为我知道耐心很重要,可我没有,所以我要写,我想告诉的其实不是看我博客的人,而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