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5407000000032

第32章 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绘于1819年。此画一反古典主义的传统,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在当时社会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幅画是以真实的事件为根据而绘制的。梅杜萨是法国远航帆舰的舰号,舰长是波旁王朝任命的一个昏庸无能的贵族。

1816年7月,舰只航行到西非布朗海峡触礁沉没。船长和一些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而士兵、水手、乘客等150多人被丢弃在临时捆绑的木筏上随波漂流,13天后才侥幸地遇见一只海船,获救时筏上只剩下15个活着的人,而大多数则由于怒涛吞噬和饥渴煎熬而先后死亡。对这一惨剧,法国官方怕引起舆论谴责,只作了尽量简略的消息报道。后来一位脱险的医生激于义愤,将遇难的经过写成小册子加以揭露,才引起了社会的轰动。

籍里柯正是根据这个新闻纪实为题材,以悲剧性的手法描绘了这一可怕的惊心动魄的海难事件。画面表现的是筏上残存的人们在望见远处船影时嘶声呼救的情景。籍里柯以大胆的构思,金字塔式的构图,塑造了遇难者的各种情状:有的怀着强烈求生的希望激奋地招手求援,有的疲惫不堪地挣扎在死亡线上,那些断了气的人裸露着肢体横陈在木筏上,一半浸泡在海水之中。情景十分凄惨,令人触目惊心。籍里柯创作这幅画时作了极为周密的多方面的构思、构图和素材资料的准备。他曾亲临病院观察受难和垂死的病人,写出死尸的形状及其腐烂的经过,委托遇难生还的船匠制作当时木筏的模型,并且前往触礁遇难地点去研究海洋和天空,前后画了大量草图和习作,经过一年辛勤的努力之后才最后定稿。这幅作品由于人物激昂而富有浪漫风格,1819年在沙龙展示时,立刻震惊了法国画坛,打击了波旁王朝也打破了歌功颂德的安详肃穆的古典主义气氛,为浪漫主义的兴起拉开了序幕。

《梅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这种浪漫主义,正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他的一首叙事长诗《唐璜》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可谓是先进思想的艺术反射。使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学院派单一的“文雅”、“平静”、“秀美”和“均衡”的美学体系遭到冲击,而一种“骚动”、“激越”和表现“挣扎、“生死搏斗”的浪漫美学的“形”开始崛起。

藉里柯(1791—1824年)

法国浪漫派缯画第一位最重要的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常常是马。藉里柯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可贵之处是他的笔下凝聚着时代的感情。他的代表作是戏剧性的《梅杜萨之筏》。作品展出引起了热烈的反应,差点遭禁止展出。而这正是浪漫派最具震撼力的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