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5407000000022

第22章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代表作品,也是现存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又名《乔康达夫人》。

它是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原是一幅肖像画,女主人是佛罗伦萨银行家乔康达之妻。当时,她年约24岁,按容貌而论绝非绝色佳丽,可是画家却通过塑造这位普通妇女的形象而寄托了他对人的理想典型的创造。他为此画耗费心血达4年之久(1503—1506年),完成后又一直没把它交给画主而留在自己身边,并把它带到法国直至去世。所以,它现在成为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最大珍藏,也是世界公认的古往今来最著名的画作。

我们在图中看到的首先是一位坐姿优雅、笑容微妙的妇女,但细看之下便会觉得她的貌不惊人的形象拥有非常丰富含蓄的内蕴,她神秘的微笑似乎蕴意无穷,背景山水又是迷蒙苍茫,意境深远之极。他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把他的烟雾笔法和明暗造型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之外,主要还得力于他对人体(他所谓的“小宇宙”)和自然(他所谓的“大宇宙”)科学研究之深。

达·芬奇强调对人的科学考察应从形体细部外表触及灵魂,亦即思想和性格,具体到蒙娜·丽莎容貌的描画,他就通过自己长年的研究而发现人的面容上唯有眼角、唇边等部位的微妙变化对表露感情最起作用,所以他把蒙娜·丽莎的双唇两边和眼角眼神表现得似笑非笑。在这儿把精确与模糊的辩证关系掌握得最好,从而做到表情含蓄、妙不可言。人们形容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人而变,悲伤者看她会觉得她是多愁善感,心事满腹,欢乐者则会觉得她开朗豁达,脉脉含情;有人说她庄静典雅有如圣母;又有人说她高深莫测胜过妖灵……总而言之,从一个具体面容上能引发如此丰富的联想的肖像画,在世界艺术珍品中决无二例。

同样地,背景山水的渺茫迷蒙,也是达·芬奇研究自然景物出神入化,把实景的深远和梦境的恍惚辩证结合起来的结果。

达·芬奇的绘画中也借鉴中国山水画法,在《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上,他也大胆地把类似中国山水画的幽微意境和他擅长的地质地貌写生结合起来。画中山峦突兀,烟岚迷茫,既有高山平湖,也有溪川回流。取景也不用西方风景画常见的平神角度而用高空鸟瞰角度,而且人物左右两边的背景山水在鸟瞰透视的位置上也有微妙差别:她左手边山水位置略低,因此看起来略觉靠近观者,她右手边山水则位置略高,更有远山深谷之感。与此相联系,若专看图右边我们会觉得蒙娜·丽莎离我们较近,专看图左边则会觉得较远。这种有点活动的微妙关系与蒙娜·丽莎嘴角微笑的难于捉摸起了互相烘托的作用,可谓相得益彰,使艺术手法的妙用和画幅气氛的灵通幻变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当然,按文艺复兴艺术表现技法与思想内容相结合的特点,人们自然会感到在这幅最完美的肖像画上,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也得到了最光辉的体现。

对于这幅画还流传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像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系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蒙娜·丽莎梦幻般的肖像与她周围梦的世界,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天才创造,这解答了为何《蒙娜·丽莎》这幅肖像会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一幅肖像的问题。

达·芬奇(1452—1519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昂布瓦斯附近。达·芬奇15岁开始跟随韦罗基奥学画。1472年加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画风逐渐成熟。晚年对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学潜心科学研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