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5407000000019

第19章 山水清音图

清代画家石涛作。

《山水清音图》轴,纸本,水墨画,纵103厘米,横42.5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面上描绘山岭峭壁,飞泉激流,新松矢矫,丛筱滴翠。水阁凉亭内,有主客二人长夜交谈,不觉轻风拂露,微曦既开。综观全局,血脉相连,神充气足,坡陀峰峦或平直,把画面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这似乎是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画家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蜿蜒的石级自下而上地伸向纵深,折落的泉涧自上而下地流出画外,留下了全局的两个通灵“活眼”。左上角淡黑朦胧,将远峰全部隐没在轻泅晨雾中,更显得境界无穷。特别是右侧峭壁以通天贯地的章法,令人有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之感,这在前人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画法更是不拘一格,山石用长披麻、短披麻、荷叶、解索、折带多种皴法交织互施,亦干亦湿,带光带毛,错错落落而不浑然一体,满足了多样统一的表现形象律动的需要。郑燮评石涛画法,说是:“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这是十分确切的。

积数十年饱游饫看之经验,石涛认为,生活是绘画艺术的源泉,脱离生活的艺术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深入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当一个画家的必由之路。针对当时画坛上脱离生活,一味模仿古人的倾向,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因此,学习传统,重要的是“借古以开今”,而绝不能泥古不化,通过古人而与造化自然相印证,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从《山水清音图》可以看出,无论章法也好,结构也好,都与前人绘图截然不同,而是画家个人的生活体验所得,但是,山石的皴法也好,竹树的叶法了好,又明显可以看出对前人经验的借鉴。

石涛艺术风格是奔放而烂漫的,尤其在诗、书、画的结合方面,表现了天才的创造和鲜明的特色。从长卷巨幛到斗方册页,几乎每幅画上都题上几句诗文,有时甚至长篇大论地题上好几段。这些诗文的内容,有的是阐发画意,有的是抒写情怀,有的是探讨画理,有的是批评画史……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妙辞隽语,明快畅达,展示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多彩境界。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很高,字体隽秀、瘦劲,信笔挥洒,不加雕饰,用以题画,或大或小,或浓或淡,或飞动或凝蓄,欹斜历落,大小参差,同他的画笔正好水乳交融。

石涛的革新精神及其艺术成就,不仅轰动了当时的画坛,对于后世的影响,更是悠久而深远,从稍后的“扬州八怪”到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是从中获得极大的启迪,甚至连日本和欧美的画坛,也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石涛(1642—1707年)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七王后裔。明亡后因宗室内讧,为逃避杀害,不得不出家为僧,当时他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法名元济、原济,号石涛,又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长期漫游,历尽名山胜水,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内心的隐痛,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于是一一寄之于诗画。与朱耷同为清初最富创新精神的画家之一。石涛擅画山水、花鸟,偶尔也作人物,并精于绘画理论,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许多精辟的见解,至今仍不失其指导实践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