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5407000000018

第18章 瓶菊图

清代画家朱耷作。

《瓶菊图》轴,纸本,纵91厘米,横46.5厘米。画面上只有一个古陶瓶,瓶内插着几朵野菊花。陶瓶由线条和大黑点组合而成,画家利用握笔时手指与腕的转动、快慢,画出多变的墨线,有干、湿、粗、细之分,构成外轮廓;瓶面浓浓淡淡的大墨点,显示出凹凸的立体感,留白处,又令人联想起物体的受光面。菊花以焦墨勾点,花朵不是正面迎候观者,而是一扬一抑,或半侧,或下俯,或背面,紧紧地冲瓶口而出,暗示着它们的生长受到巨大的压抑,但却顽强地生存着,自有一般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神情,向人们昭示着自身的生命力——而这,实际上也还是朱耷本人的心境写照。

朱耷曾说过:“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这段自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赏析他的艺术作品。他善画山水,受董其昌的影响,上追元代的黄公望,但形象支离,笔墨苦涩,破碎的山河,零落的树木,空寂的亭屋,一切都是他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而不是客观世界的映照。他的水墨花鸟禽鱼,受明代徐渭的影响,笔墨简练,形象夸张,尤其是禽鸟的造型,或昂首向天,或铩羽缩颈,虽然饿得精疲,但傲岸的神情冷冷逼人;对于眼睛的描绘,更体现了其独特的匠心,眼眶常常是方形的,而且很大,眼珠子则有小小的一点,顶在眼眶的连角上,白眼向天,表现出对世事的不理解和不可理解。他的题款“八大山人”四字,常常把“八大”和“山人”分别以草书连缀,看上去好像是“哭之”、“笑之”,寓有哭笑不得的意思。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题他的画说:

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对其绘画的寓意及所透露的民族意识,作了较好的阐明。

此外如《红楼梦》中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朱耷艺术的理解。

确实,朱耷的绘声绘色画总是显得那样的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特别是他对于构图的处理,常常表现一种极度的吝惜,不肯多用笔墨,纸幅上留出大片的空白,益发给人一种空旷感;有时甚至只在不到画幅十分之一的面积画上一只小鸟、一条小鱼或一朵小花,此外便什么也没有了,这实在令人感到惊奇。他的内心世界,就是通过这一鳞半爪的点滴笔墨而得到零星的透露,显得深不可测。

朱耷的绘画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倾向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扬州八怪”、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无不对他推崇备至,作为楷模。近代以后,又引起日本和欧美等画家、收藏家和艺术史家的关注,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画家。

朱耷(1626—约1705年)

清代画家,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为了躲避清兵的杀戮,不得已出家当了和尚,号雪个、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尤以八大山人之号,最为世人所熟知。政治的变幻和家道的骤落,造成了他极大的心理障碍,不愿与世俗相交往。相传他书“哑”字于扇,待人遇事,常展扇绝口;这样还嫌不够,又在家门上贴个“哑”字,寡身独处。并常常哭笑杯酒,佯装疯癫,寄居寺庙道观,过着亦禅、亦道、亦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