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丛谈(马乃骝诗文集)
5398300000035

第35章 诗词底蕴谈(8)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经这一转,便出现了下面两段文字:种了这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些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着一两张满被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有时认着墙上的斑驳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天已爬到了斑驳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工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的盛大呢。

读完这两段文字,不觉又要回头再读读头几段,因为前边没有细读细品,原来这里还含有一番令人警醒的深意呢。

啊,你看这位辛勤的育花人,他种牵牛花已三四年了,可见他对此花非一时之爱,更不是因为没有别的好花种才以此花代之的;他是精心要坚持种好牵牛花的,作者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曾介绍过这是个“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当时作者心境是苦闷的。曾把这“井底”、“铅色”的生活比之为“鹁鸽箱里的生活”,但“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可是,现在他已开始改变这种生活,买盆,买土,买骨粉,使水门汀地上也能种花;用麻线让花爬上墙头,又延长爬的路程,使花叶满墙。“井底”变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铅色”变成了“一墙绿叶”;“趣味干燥”变成了“兴趣未尝短少”,以致“默契了‘生之力’”,直至“浑忘意想,复何言说”的忘我境界。

再看这花:“藤蔓很容易爬上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

“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象谷粒那样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裁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难道这单单是在写花么?

中国的散文传统,常常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叶老在《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时曾说过:“我做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员,对于小学教育界的情形比较知道得清楚点。”因此“我有几篇小说,讲到学校、教员和学生的。”

读了《牵牛花》你不觉得那位辛勤的育花人就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么?你不觉得这日日上进、他日将盛开繁花的“牵牛”就是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学生么?“铅灰的水门汀地”多像旧中国文化教育干涸的荒野?“花盆”、“新土”、“骨粉”、“麻线”,不正象征着文化教育前驱者们苦心开创、苦心经营的园地么?虽然园地还少得可怜,小得可怜,但是牵牛的藤蔓已开始在盆盆泥土里迅速成长,纠缠成一体,现在叶壮碧绿,他日花开盛大,育花与育人在《牵牛花》中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叶老的诗心该多么炽热,情思又何等的绵长啊!

读了这篇短短的仅有九百左右字的散文,给人这么多隽永的诗味,精神上得到如此美的享受,不禁想到这些年来的某些散文,怎么越写越长,用了那么多华丽的词藻,铺排篇章;弄了那么多变化的修辞手段,显示才艺;不厌其烦地阐述观点,反反复复地赞叹抒情,以至读者不用思考,不必回味,不去联想,读一遍就不再想读第二遍了。

叶老的散文绝不这样,它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短小精悍的传统,具有“隐秀”的特点。“隐”就是要求用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不要直说,讲究含蓄,这是文学的特点决定的。《牵牛花》正是这样,一点也没有谈育花育人的问题,更没有直写背景,这一切都是以“文外曲致”而成的。“秀”,要求用简练的语言点出寓意,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牵牛花》篇末对“生之力”的默契,正是“秀”的体现。“秀”乃“一篇之警策”。“秀”的形成,构成了文章的灵魂。叶老谈写文章时讲究“触发”,即看到客观事物触动了情思,达到“神与物游”的程度,这时下笔为文,以“隐”状物,以“秀”传神。这传神之笔,即由触发而来,现在叫创作冲动。我们当代某些散文之所以写得冗长乏味,大概就因为文章不是由真正的冲动触发而来的,所以不“秀”;不用形象写物,而是直说,所以不“隐”。讲“隐秀”,只谈了散文传统的共性,还不足以说明叶老散文的个性。叶老散文的个性就在于那淡淡的“莼菜味”。“嫩绿的颜色和丰富的诗意”,情深,可言词并不浓艳,像一位长者娓娓讲述,既不用华词丽句来修饰,又不用修辞变幻来显耀,淡淡的,却含有余味,耐人咀嚼、品味。好像莼菜,不经好汤泡开,便品不出味道来;但是一经好汤泡开,于是“无味之味”出来了,便感到“令人心醉呢”。好汤泡开就是让读者经过咀嚼、品味、消化,产生联想,引起共鸣,使文章一步步深入感人,使作者的情思与读者的心灵最后水乳交融,息息相通。叶老说:“诗人的收获能够清醒人家的心灵,安慰人家的痛苦。”叶老的散文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牵牛花》正是他散文的代表作。

§§§第25节读袁鹰的《青山翠竹》

《青山翠竹》又名《井冈翠竹》,写于1960年10月,发表于1961年1~2期《人民文学》,总的题目叫《井冈山记》,原是一组散文,这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是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一定事物为对象,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革命激情。《青山翠竹》就是借对青山翠竹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受与激情的。

全文十三个自然段,赞美了井冈山的翠竹,同时又借翠竹歌颂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一至四段直接赞美井冈山的翠竹;五至九段赞颂翠竹在革命史上的贡献;十至十二段赞颂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十三段议论抒情,点明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写出井冈山地面那么大:五百里,翠竹那么多:竹林如海。竹子有二百五十余种,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慈竹、箸竹、淡竹、紫竹等。可是“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就烘托出毛竹的不平凡,使读者不禁在心中产生出一个念头,一定要探清毛竹为什么会“最使人难忘”的奥妙。是因它的英姿挺拔,还是因它在革命史上有过贡献;是因它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因为它象征着井冈山的英雄人民,象征着英雄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果然,下面作者立即把我们引到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来,看一看毛竹究竟是什么样,为什么“最使人难忘”。这段描绘好像电影的纵览镜头一样,先来个远望,给人以总的印象:“真是竹林似海”呀!“郁郁苍苍”,色彩多么浓重;“重重叠叠”,斜坡上下多么茂密;放眼“望不到头”,气势又是何等浩瀚。接着把镜头推近,“连用三个特写镜头仔细观看,通过排比”有的……“写出毛竹的各个侧面,使人油然而生爱慕之情。看,山头的翠竹”峻峭挺拔“多么像当年岿然不动的黄洋界上的”岗哨“啊;那山坳里的竹林”密密麻麻“又多么像当年埋伏在”雾满龙岗千嶂暗“里的”奇兵“啊;而那新生的幼竹”亭亭玉立“又多么像今天”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中华儿女“的飒爽英姿啊!”别有一番神采,没作直接比喻,而用一个说不尽的美赞颂短语,引人联想。这是一段翠竹颂,也是一段英雄赞。

这三个比喻,既带井冈山的特点,又各具不同地点的特色:山头的像哨兵,山坳的像伏兵,眼前新生的“别有一番神采”,自然联想到今天新的一代青少年。一组比喻形象,排比下来,既要注意统一,又要注意特色,在变化中求统一,才能使比喻产生准确生动的感人效果。

写到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借用井冈山人的豪言壮语唱起颂歌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止不住的激情又要求递进加深。“有道是”,本来是说书人常用的总结概括性的评价套语,作者用来表示这赞美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赞美:“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的竹子头一名。”这两句赞语既是对翠竹激情的流露,又是引起下文进一步探求翠竹革命含义的钥匙。

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写井冈山毛竹的特点,从外貌到本质,概括点明题旨:“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竹子”。

“是的”,很自然地承接上文,下边从历史的追溯到现实的描绘,具体地解答毛竹为什么是“革命的竹子”。首先提出使人“不能把它忘怀的”,还有它当年对革命的贡献。又用了一串排比:“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再加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看,这毛竹对革命的贡献该有多大,当年的老同志又记得多深。红军食宿炊用,站岗放哨,行军作战,哪一样离开过它?”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更显出毛竹的无比神威。文中用”谁不记得谁又能忘怀,两个反诘句,更发人深思,更突出了毛竹的历史功绩,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你看”,在上边追叙中又映现出两个特写镜头:“两只竹筒”和“毛竹扁担”。

两位老俵手提竹筒从山路上走来,多么像当年给红军送盐送饭的乡亲们哪。下边用了两个选择疑问句:“这不是”,“要不,是”,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起回忆:山上缺粮,红军仍然坚持根据地斗争,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革命,为的是使广大群众从水深火热中得到解放;老俵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上山来送盐送粮,为的什么?为的是支援红军打胜仗,早日得胜利。“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军民一条心,同甘苦,团结战斗。这是一幅多么值得回忆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历史画卷啊!

“毛竹做的扁担”,看来是很普通的,江南人谁没见过,谁没使过?可是,一在井冈山这个特定环境里看到它,就另具一番新意,别有一种深情了。这里作者充分运用联想的手法,从扁担的“坚韧”“结实”生发开去,想到“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挑过多重的担子呢?作者以无比深厚的感情,立刻想到“当年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用的“就是这样的扁担”。这扁担该多么光荣,把粮食挑到山上,渡过多少饥寒的岁月!为建立巩固并发展根据地,扁担啊,曾做出多么大的贡献!这时,作者笔饱墨酣,诗情奔涌而来:“在他们肩上的,难道仅仅是粮食?这扁担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生动的比喻,把挑粮比成革命;联翩的浮想,由井冈山想到天安门,由过去想到今天,把毛主席领导人民革命的光辉历程,聚光镜一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晶莹闪光,令人振奋,使人鼓舞。

毛竹啊,为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可是后来毛主席领导红军开辟中央苏区去了,后来又率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人,井冈山的毛竹离开亲人时间越来越长,与亲人相隔越来越远,而敌人带着血雨腥风,残暴地前来镇压革命。革命的井冈山人,井冈山毛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坚贞不屈”,用拟人化手法写出毛竹和井冈人具有一样的品质,具有坚定忠贞的立场、顽强英勇的战斗性格。“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运用回文式的语句,表现了毛竹不管怎样受尽折磨变黄,但仍不屈地斗争,照旧保持坚贞本色,依然是青翠满山。“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意思重复,加重语气表示更加顽强,整齐的对偶,简洁有力、铿锵振响。“竹叶烧光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排联珠句式,有如接力赛一棒接一棒,环环联结,语势有力,歌颂了毛竹是烧不尽,斩不断,砍不绝的,“深埋地下”,仇恨埋在心底。“野火饶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两句诗正形象地概括了上文,又预示了未来,待到革命形势发展壮大之时,春风浩荡,毛竹又该破土而出,“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翠竹青青,一望无际。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这一组对偶,爱憎分明。“长”,面向敌人,有志气,挺拔向上,不屈不挠,表示“压不倒,烧不光”的英雄气概。“绿”,对待亲人,一往情深,连用三个“等”字,“朝也等,暮也等”,无时无刻不在等,心贴心,血肉连啊,“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信念是何等坚定,毅力是多么刚强,这都源于对红军对革命的一颗红心啊,才有如此韧性的战斗精神。“二十年过去了”,结束了上面五段的追述回忆。“毛竹依旧那么青翠,那么稠密”,“青翠”、“稠密”是井冈山毛竹的英雄本色,谁能改变得了呢?充满光荣的自豪感。“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这两小段在语言上,有如山泉遇到冰冻凝滞低咽,遇到峭壁巨崖飞流激湍,遇到斜坡峡谷奔腾而下,遇到平原大川一泻千里。不只具有修辞炼句之美,更有音韵抑扬低昂之美。井冈山人朝朝暮暮想念着亲人,亲人也更时刻关怀着井冈山人。文章紧承上文,“换了人间”,时代不同了,黑暗的旧中国变成光明的新中国,政权的转变是基础,接着还要展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快”与上文的“等”紧相呼应,井冈山人的渴望真的实现了。以下三段都围绕这个“快”字来写:第十段突出一“急”字,十一段突出一个“干”字,十二段突出一个“去”字。

“急”,一是开发宝山的英雄儿女们“急”,一是一千多万根毛竹也在“急”。前者通过心理活动来写好儿女们怎样“心焦”,后者用拟人化手法来写毛竹怎样“焦急”。急到“焦”的程度,是必须得解决的了,于是这些“井冈山的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好把毛竹“赶快”、“顺顺当当”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