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想象力统治世界
5388200000040

第40章 学习的命非革不可(3)

遗觉像是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形成异常鲜明的表象,并且可以对表象继续进行观察。如让一个孩子观察一幅充满细节的图画几十秒钟,把图拿走后,儿童仍能在摆图画的地方,看见这幅图画的形象,甚至能把这幅图的细节描述出来。例如,在一个实验中,被试者报告说,他“看见”一条“卷尾鳄鱼”,一个“看得出嘴、眼的小孩”,“右边有一棵树”,“后面有棵小棕榈树”,“小孩鳄鱼最清楚”,“数出鳄鱼下颌有十八颗牙齿”,“我完全看不见鳄鱼的脚,它们都没在水里,我看见它的两条两腿和一条后腿,后边的两棵树有同一树干”。

这种特性对从事某些领域的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一些画家的遗觉像极为发达。达·芬奇十几岁的时候,到一座大教堂游玩,被琳琅满目的壁画所吸引,回家后将整个画面默画下来,不仅物像的轮廓比例、细节点缀酷似原作,甚至连色彩明暗差别也都非常逼真。

与视觉遗觉像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听觉方面的遗觉像。

在这方面,也有一个着名的例子可以同达·芬奇的例子相媲美。1770年,15岁的莫扎特抵达罗马时正逢圣都庆祝圣周,教皇亲临西斯丁教堂并主持为祈祷。该教堂有一首着名的九声部合唱曲“阿勒格利”,这支曲子除了每年的圣周里在该教堂演唱外,其余时间都严禁演唱,任何人不得将曲谱传抄于外。但莫扎特听一遍,回家之后即将全曲默写下来,竟在几天后的音乐会上自弹自唱了这支“怜悯曲”,结果引起听众的极度恐慌,既为莫扎特的天才倾倒,又为他闯了大祸而恐惧,结果爱才的教皇不仅没有谴责他,反而授予了他“黄金马刺十字勋章”……

可惜的是,虽然这种遗觉像在儿童中普遍存在,但如果不努力保持,到成年便消失殆尽。

感应——大脑运行的高级方式

当你站在一个山谷中高喊“我发现了真理”时,山谷也回报同样的声音“我发现了真理”,这是响应、回响。

这种响应、回响与人脑的一种运行方式是一致的。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霍金发现宇宙黑洞……他们都无法用肉眼看到真理本身,即使爱迪生发明灯炮,司蒂芬逊发明火车,他们在发明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将要发明出的东西,然而,大脑“看”见了。大脑是怎么“看”见的呢?感应。

当苹果落下时,一下子刺激了牛顿,使他的大脑立即对这种事实中蕴藏的真理产生了感应,即灵感,于是他马上捕捉了灵感,万有引力定律诞生了。其他的发明发现也是如此。

很难设想,人的大脑如果同客观世界蕴涵的规律没有感应的话,那么人怎么能够去认识未知的世界?怎能去认识那肉眼看不到的真理呢?

日本着名教育专家七田真开创了心电感应式的早期教育,影响卓着,曾获日本文化振兴会颁发的“社会文化功劳奖”,以及世界知识产权协会颁发的“世界和平功劳奖”。

七田真教育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来,已在日本建立了400多家实行七田真教育的幼稚园,学生总数2000名,韩国也有60家幼稚园、1000名学生,中国台湾几年前也引入了他的方法。

七田真认为,远古时代的人类,心电感应能力很强,能够以心传心,以意会意,大脑与客观规律的感应如同电磁感应,而现代人为了让语言理性发展,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实在是舍本逐末。

对这种今天看来似乎是超能力而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开发,最好从胎儿开始。

虽然胎儿的头还没完全成形,但却可以使用下位层的脑。准妈妈与胎儿的沟通,是通过“心电感应”及“想象”而产生,它不与左脑相连,只与右脑相连。想象使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看到爸爸的脸及外面的景色。想象,也具有治疗疾病的力量。其研究个案也显示,使用七田真式胎教的母亲不仅顺利分娩,而且孩子天生健全,很快就能说话,个性沉稳又容易培育。他说,父母这才发现:“原来培育孩子是那么轻松快乐的事。”

七田真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掷地有声地说:“准妈妈不妨在胎儿时期就开始试着与宝宝对话,建立心灵感应式互动。准妈妈对腹中的宝宝说:身体不好的部分自己都能治好,健康生下来。婴儿出生时就全靠自己的力量,因为婴儿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右脑的功能。”

共振——大脑运行的高级方式

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在谈到自己的重大发明创造时,往往这样说:突然一种真理的声音在耳畔回响,自己立即听到了它,多少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这种真理的声音是什么呢?日本着名的脑科学专家春山茂雄提出要“倾听右脑的声音”,因为左脑是掌管人出生以后输入的信息的脑子,右脑储存着继承祖先遗传因子的信息,右脑信息才是不为信息所支配的心灵。

春山茂雄提出,在平时生活中采取镇静左脑兴奋度的方法,就能听见右脑的声音。如同白天里日光灯的亮光一样,尽管辉煌耀眼,但由于周围明亮显不出来,一到夜晚,则发射出灿烂的光芒。同样,让左脑的兴奋镇静下来,就能感觉到右脑的轻微声音。

右脑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右脑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是直觉,而直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

共鸣就是在已有共识的经验基础上对宇宙规律的共鸣,这正是我们仿佛听见右脑的声音的原因。

而共鸣又源于人的思维与宇宙规律有一种思维共振现象。

什么是思维共振呢?

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有的人相处几十年依然形同陌路;有的人一见面就如同几年前已相知了,可谓一见如故。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他用琴音刻画高山时,听者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他刻画流水时,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会意知音的能力使俞伯牙吃惊,一个善弹琴,一个善知音,两个人成了莫逆之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把琴摔碎,终身不再操琴。

人们考虑问题的思路也大量存在着知音与不知音的现象。古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投机”的原因往往是思路不通。思路不通者很难有共同语言。人的思维如同电磁波有一定“频率”一样,相同者,就能产生“共振”,就能接收,就能思路相通,就能会意知音。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思维“共振”现象,或叫“同频共振”。相反地,“频率”不同者,就不能“共振”,就不能接收,就不能思路相通,就不能会意知音。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在人才的发现中,在选择导师和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贯穿着思维是否“共振”的问题。据说一位18世纪的欧洲哲学家说过:智慧遇不着智慧就要生锈。我们不妨说:所谓思维上的“共振”就是智慧之间的互相感应,以至不断激发出新的智慧的光辉。

思维共振是智慧与智慧的同频共振,是人的头脑与宇宙之“脑”的同频共振,这在人与人之间随处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与合作是举世皆知的。列宁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选集》第一卷,第92~93页)马恩四十年如一日,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战友,而且彼此以各自专门研究领域中的知识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他们处在两地时就频繁通信,交流思想,甚至有时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他们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信保存下来的就达一千三百多封,按二十年计算,平均五天一封信,对于每一方来说平均大约十天一封。两人见面时就像欢度节日那样高兴。他们的关系被誉为“无双的联盟的基础固然是政治观点的一致,但也不可缺少大体上才力相当这一非常重要的因素”。

法国的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回忆年轻时与哥哥雅各相处的情景。他写道:“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有共同的看法,并且到了不用开口便彼此了解的地步。”两个青年科学家的思维多么和谐一致!

比埃尔·居里认为“有天才的妇女很少”,三十五岁以前“他没有娶他遇到任何不值一顾的或漂亮的女子”,“不爱任何人”。玛丽(即后来的居里夫人)作为“一个贫寒的青年女子因为第一次恋爱遭到了失望和屈辱,发誓不再恋爱”,但他们初次结识就一见倾心,埋下了爱慕的种子。尽管在爱情的道路上有各种干扰,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们还是成了举世公认的一对美满夫妇。

思维共振在人对人、人对世界的认识上有着重要作用,在人与人之间如果思维不能产生共振,那么即使一块宝玉也会被看成一块石头,一个天才也会被当成是一个傻瓜。爱因斯坦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他完成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第三次革命,勾画了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他在非学术机关里,利用业余时间,没有名师指导,创造了一批奇迹。奇迹是奇才创造的,可是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位老师发现他的才能,不能说他的老师中没有一个有才华者,只能说他的才华已出奇到他所有的老师都没有与他能够“共振”的。

同样,当一个人要认识某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其思维不能与这种规律同频同振,那么必然会被规律拒之门外。

再现——大脑运行的至高方式

你将要学到的知识,认识到的真理,实质上不是你从外部发现的,而是从你心灵中再现的,因此,所谓学习,不是吸收、填塞知识,而实际上是发现、再现;所谓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实际上是启发、引导,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再现智慧。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不是。

这里的焦点在于,如何认识心灵。心灵是什么呢?心是大脑,而灵呢?灵是一个大脑与其他大脑、与宇宙智慧相通相融的智慧之光、智慧之音、智慧之精。

每一个大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所有大脑一体全息的。

以地球为例,你以为她没有心灵吗?你以为她没有大脑吗?

地球与大脑有许多奇妙的相似之处,如地球、大脑都是圆球体。从数学角度看,一定面积的曲面所围成的立体球的体积最大。圆球状使它们容纳最多的东西。地球表面高山起伏、丘陵逶迤,像大脑皮层的凹凸褶皱。地球表层是由若干“板块”嵌合而成的,脑壳中间也有若干缝隙,一如“板块”拼合。

科学家指出,人脑分左右半球。左脑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和计算的能力,即具有分析机能;右脑具有形象的、音乐的、综合的和整体的能力,即具有综合性能。而地球也分为“两大块”:东方与西方。西方的特征为“大海”,东方的特征为“大陆”;从文化上看,人类文化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亦可分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西方人的思维特征呈“分析型”,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突出,西方文化如海洋般具有“流动性”,侧重“分”、求异,重个体、重理智,又被称为“种原”文化,正与左脑的分析机能对应一致;东方人的思维特征呈“综合性”,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突出,东方文化像大陆具有“稳定性”,侧重“合”、认同,重整体性、重道德,被称为“人文文化”,又恰与右脑的综合、整体机能对应一致。

人为小宇宙,这是中国古人的天才猜想。而中国古代智慧图——太极图正好反映人脑与地球的两半球结构——阴阳鱼互抱“对立统一”和两半球的阴阳属性。地球为太极图(从宇宙飞船上拍摄太阳照耀下的地球照片可见),而人脑太极又是嵌于地球太极之中,太极之中有太极。

现代科学的研究也正在揭示地球结构、地球文明与人脑结构、人脑思维某些一致性的内在联系。地球上地震敏感点和敏感带很像人体经络的穴位,存在相互感应。人脑电磁波频率大多在100赫兹以下,这与地球1~100赫兹的电磁波有关。人脑基本节律α波稳定在8~13赫兹内,地球上产生的一种休曼共振波,其频率也恰好为8~14赫兹。

于是地球学家说:“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去了解它。”心理学家则说:“人脑可能是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缩影。”

在每一颗大脑里,都深藏着宇宙的规律,重重叠叠、层层递进的规律,以至最深刻的规律,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体全息的,整个地联网并网的。人的最伟大的知识,不过是对规律的再现,而且永远不可能是彻底地再现,只能是一层一层地再现。这正是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不是谬论,而只是在其绝对时空观念中才成立的原因,也正是爱因斯坦超越这一重认识、跃升至新一层认识——相对论的原因。

对此,古人有“九重天”的说法,天有九重,重重无尽;智慧也有九重,重重无边。大脑与天体何其相似啊!

斯特娜夫人的用“耳”学外语法

同一个真理,往往从不同角度,被不同的人所发现。自然教育的创始人斯特娜夫人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创造出用“耳”学外语的方法,与韩国郑赞容博士的方法可谓异曲同工。

在西方,拉丁语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研究学问离不开拉丁语。而且学会它,就容易学会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但大学生差不多都讨厌学习拉丁语。在斯特娜夫人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他们没有打下学习拉丁语的基础,她认为有必要尽早开始给孩子打好学习拉丁语的基础。因此,女儿维尼夫雷特在摇篮期时,她就开始教女儿拉丁语。

婴儿善于用耳而不善于用目,所以斯特娜夫人就利用听的办法教女儿拉丁语。她批评了学校里的那种用图表和规则教拉丁语的方法。维尼夫雷特4岁时曾同某位教拉丁语的教师交谈过,结果那位教师一点儿都听不懂。学校教拉丁语的弊病是,学过拉丁语的人只能看书却不会说话。

斯特娜夫人提醒其他父母,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维尼夫雷特刚学会英语时,母亲就把“您早”这句话用十三国语言教她,女儿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其学习方法很有趣,那就是,每天早起,她让女儿对着代表十三个国家的十三个玩偶,用各国的语言说“您早”。如此生动的学习,孩子怎会生厌呢?

斯特娜夫人认为,为了学好外语,弄清语源是很有益处的。为此,她让维尼夫雷特从小就这样做,并做了好几本笔记。如为了记住某一拉丁语单词,她总让女儿调查由此产生了哪些现代词,并把结果记在笔记本上。不过她认为教女儿外语最有效的办法是各种游戏,她反对那种只教学生语法的教学法。

千万不要“学习”英语

多少年来,英语教育仿佛是一锅烧不开的水,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了十几年英语,竟仍然不会说英语,为什么?是我们的学习方式错了,是我们的学习根本违背了大脑的运作机制,违背了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