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5383300000051

第51章 教师的自主成长(1)

教师的成长不是“速成”,而是养成。

1.教师也需要境界

教师的境界包括:治学境界、教学境界、人生境界。

(1)治学境界

清朝一代宗师王国维曾经将境界分为三种。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也。王国维以此二句比喻,做学问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成就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他将其作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的境界。即做学问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可以说是教师在自己专业研究和学习领域应该达到的境界——忘我的求学精神、刻苦的钻研精神。

(2)教学境界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教学境界也是不同的。从教育是一项悦人悦己的工作来说,教师教学的境界大体有四种:

仅把教育当做谋生手段

对教育工作没有多大兴趣,把教学仅当做谋生的饭碗,每天混迹于校园,学生深受其害,上课没有愉悦的感受,几乎“视学校如牢狱而不愿进,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愿见”。

个人情感至上

教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放在首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凌驾于教学理性之上,课上滔滔不绝,不看学生的反映,课下颐指气使,不看学生的感受,自己很快乐,但是学生却很苦闷。

自己甘做“蜡烛”,甘愿牺牲自我成就学生,唯学生的“马首”是瞻。

学生有所得、有所成、有所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学生第一”是他们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们常引用的经典。

在教学中寻找自己的乐趣,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拓展着自己生命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表现是他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教学的成效是他们反求诸己的主要坐标,教学中的新异问题成了他们成长的动力,学生的快乐成长是他们追求的方向,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二者高度交汇重叠,共同构成师生恢弘的生命乐章。

教师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所变化,我们所要达到的是第四种教学境界。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哪一境界,还需要做出哪些改进,在此基础上,才能使自己不断向新的境界迈进。当下而言,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在悦人的同时悦己,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期待更多的教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人生境界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人生境界”。尽管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但仍可以把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人生的自然状态,可说是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是人应该追求的生命状态,是由人自己的心灵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分别活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些人终生都不曾改变,有些人因为某种机缘,则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两个甚至三个境界的变化。无论如何,人只要还在活着,就不可避免地处在某一个人生境界之中。那么,就教师这个群体来说,他首先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一部分,也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样处在人生的某个境界中,只不过是因为教师特有的职业身份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某种独特的色彩。

那么教师又该有怎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应跳出“自然境界”,因为在“自然境界”中,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完全是出于本能或某种社会习俗的需要,他没有自觉意识,一切都是周而复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人活一天与活一百年都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都缺乏自觉意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别人包括对自己究竟有何意义,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思索其中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师与其说他在工作着,毋宁说他在“活动”着。

但教师也不应该选择“功利境界”。处于“功利境界”的人,时刻想到的是自己,虽然不排除他也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而当你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你就有了自己的教育对象,虽然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别人,但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很难想象在教育生活中老师完全不顾教育对象而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会产生多么严劣的后果。就我们的教育对象而言,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教师就是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的人。如果教师看不到这一点,他就会将自己置于人生的“功利境界”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自动放弃这种力量。

如果一个教师处于“道德境界”,他就会将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他所做的工作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更看重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这样,他从事的教育工作会变得更有意义。他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为学生的成长感到快乐,在付出与给予中感到满足。他往往首先是教育了自己,再来教育学生,或者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师的成长史,我们不难看到,反思始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时刻反思着自己的行为,并将所做的一切纳入自己的道德准则中。他们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将所做的一切纳入自己的道德准则之中。他们不仅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学识是否足以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相匹配。这就构成了一个教师人生发展的良性循环。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人生置于“道德境界”之中时,他的人生将永远处于一种上升状态。事实上,真正的优秀教师都在道德与学识方面无可挑剔,而这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种评价。

“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也许是我们很多人一生都难以达到的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中的教师,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是仅仅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好处。这样的教师,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这样的教师,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个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教师应当以追求“天地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走向无限的宽广。

案例精选

[描述]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松、静、匀、乐”是教师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松是身体放松。学生来到学校无非是学习思考做作业,所以教师应放松心情,这样效率自会提高。

静是心灵的宁静。浮躁成了这个社会的“流行病”,对教师来说“沉下心来,安静教学,安静做事,守护心灵的宁静”则是最重要的。

匀是呼吸匀。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魏老师说是“呼吸”。他说最要紧、最宝贵的恰恰是最廉价的。五官之中,眼睛去看电影需要消费,嘴巴吃东西需要消费,耳朵听音乐也需要消费,唯独可以请全校师生免费呼吸一口气。当你感觉到一呼一吸得来不易的时候,当你怀着感恩之心对待一呼一吸的时候,你会天天都生活在感恩和快乐中。走进考场,心情紧张,惴惴不安时,又深又匀地吸上五口气,紧张情绪保证缓解。当老师走进教室看到两个学生吵架时,请又深又匀地吸上五口气,火气顿消。

乐是情绪乐观。乐观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乐观的人对生活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态度。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我们只能全身地的去爱我们生存的阶段,尽到一滴水的责任。

[点评]

魏书生的人生境界观很有哲理,如果能去研读一下魏老师的书籍,相信会有不小的启发。

2.带着生活的味道去学习,带着生活的味道去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口水横飞”、“嬉笑不止”、“自娱自乐”。

许多老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上。是课越来越难上吗?不是,是教师的讲课没有“味道”,没有趣味,没有“生活的乐趣”。

我们上学的时候很喜欢老师讲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当知识与实际挂钩,自己可以亲手去做、去实践的时候,它就变得生动有趣了。

案例精选

[描述]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仁圣老师就成功地将讲课与实际运用结合了起来。

在学到“新闻发布会”一章时,刘仁圣先生讲解了举行发布会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说道:“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来点新鲜的。根据课本上介绍的这个房地产公司的新品发布会,咱们来个课堂表演如何?先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主持人、公司总经理和法律顾问,其他同学就担当各大媒体的记者进行采方。谁愿意上来试试?”

于是群情盎然。经过简单的竞争后,王乐同学成了发布会主持人,宋海同学扮演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黄蕾同学则扮演法律顾问。

在掌声中,发布会宣告开始了。

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说:“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前来参加天润地产2005年的全国新品发布会,在此感谢大家对天润地产的关注和支持。”

(台下学生鼓掌。)

主持人接着说:“下面,请我们天润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宋海先生为大家介绍今年天润地产项目的开发情况。”

宋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2005年我们天润地产在B城和北京、天津地区都有很好的项目,今年是我们各个项目全部启动的一年。我们在这些城市一共有十八个项目同时在开发。总的开工面积到下半年会达到一百六十万平方米。”

一个学士站起来问:“请问‘宋总’,你们启动这么多产品,怎样来实现跨地域发展?”

接着又问:“请问你们的管理人才储备这块是怎么考虑的?”

台上的“宋总”风光满面:“请各大记者朋友提问的时候一个一个来,要不我就忙不过来了。我也就只好挑其中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了。”

(台下一阵笑声。)

“宋总”故作深沉地说道:“我们天润地产在北京、上海的人才储备已经超过十年了。我们天润地产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做写字楼,所以在这个地区,我们的专业团队一直存在。我们现在也发展一些新的项目。团队的建设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宋总’好。在目前这样一种形势下,银行个人贷款收紧,国务院也出台了房地产八条意见。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天润地产将如何应对?”

“宋总”一时“语塞”,主持人急忙打圆场:“这个问题请我们的法律顾问来解答。”

黄蕾同学脸孔通红:“坏了,我不能当法律顾问,我对法律和金融可是一窍不通啊。”

(台下一阵哄笑声。刘老师也不由得笑了,并对台上的王乐示意时间快到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天润地产2005全国新品发布会’今天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刘仁圣重新走上讲台:“好,几位同学表演得不错。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没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们立马严肃起来,开始认真地听讲。

[点评]

刘仁圣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学生先把新闻发布会的定义介绍一遍,然后再说明举行发布会要注意的问题,那必定让学生感觉到索然无味。

而“表演”却是让学生从活灵活现的常见生活场景中发现问题,进而燃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学才会更容易被学生喜欢。

案例精选

[描述]

某老师在讲授《倍的认识》的时候,对教学素材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老师:同学们,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拍手游戏”。

学生一听说做游戏,顿时兴趣高涨。

老师:我拍一下手,你们拍三次。

(学生“啪!啪!啪”拍了三次。)

老师:我啪两下手(啪啪),你们拍的次数是我的四倍。

(学生“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老师:谁来拍手,我拍你的倍数。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学生A:我拍四下手(啪啪啪啪),老师拍我的四倍。

老师根据要求拍出了学生拍手的四倍。

学生B:……

课上,师生共同完成了拍手游戏。

[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使教材更加地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巩固“倍”的知识的时候,教师设计了“拍手游戏”。我们看到,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对所学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教师轻松地完成了这节课。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知识是活的,学生是有思想的,关键看教师是否会快乐教学,能否将生活带入到学习中去。

那么教师如何将生活的素材源源不断地带入课堂呢?

(1)要善于观察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可见生活无处不是妙趣横生的活生生的教材。教师要认真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发现,它与所教的学科的联系。

某政治老师讲述《刑罚》时引用了最近他所听到的和收集到的犯罪案例,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某数学老师讲述乘法的时候,利用孩子们喜欢吃水果的天性来进行讲解。这些都是将生活带入课堂的案例。

(2)要善于积累

生活的素材都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有时一条消息、一个小动作都可能成为教学的亮点。因此,建议教师准备一个记录本,将思维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按照相关知识排列、创新。当教课需要运用的时候,也就不用愁没什么素材或趣味性的知识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了。

案例精选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