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5383300000029

第29章 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方法(1)

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

教书育人是艰辛而又细致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耐性、信心和责任感。

1.导入技能

俗话说:“万事贵乎始”。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也常说:“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实际上教学也是如此,导入技能的运用,恰是创作的开端,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对受众能起到酝酿情绪、启迪心智的作用。

导入是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导入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

导入的具体形式包括:

(1)复习旧知识

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理科教学最常用的方式。

(2)直观演示

根据学科的特点,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教学来揭示道理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3)实验演示

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小的实验或练习,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本节要讲的主要内容,因而课题随之被揭示出来。这种导入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4)联系实际

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这种心理,使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际问题或本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引入,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讲故事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老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出发导入就能激起学生对所学新课浓厚的兴趣。

(6)运用逻辑推理

推理是人们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思维的分析综合,引出新的判断过程。它是根据已有的概括性认识和有关材料或事实,对过去进行推断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案例精选

[描述]

《反冲运动火箭》是高中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它涉及动量守恒和探索太空的热点知识。所以,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大屏幕上呈现火箭升空和它在空中运行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观察的同时,他提醒学生:“大家要注意观察火箭的尾部”。并让学生思考:“我们要认真想一想,火箭为什么能飞向天空?”他这样有目标、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体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悟中发现问题。然后,又将事先准备好的充满气体的大气球的充气口解开。当气球尾部发出排气的声响时,他同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气球的尾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与火箭的运动有没有共同点。”教师就是这样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迁移到了对问题的思考上。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向对《反冲运动火箭》一课的学习。

[点评]

由于这位物理老师能遵循导入技能的情景导入,因而使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找到了对新知识学习的支点,在感悟中发现了问题。于是,学生们以饱满的求知欲,十足的学习原动力带着问题进入了对《反冲运动火箭》一课的学习。

其实,老师要上好一节课,都是开头难。开头难在上课伊始学生可能不会兴趣盎然,对新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心理要求,这样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当要学习新知识时,学生的学习心理一般难免准备不充分,师生间难免会有感情的分离,这时,如果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导入技能,既可沟通师生情感又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产生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意愿。如果导入技能运用得当,会产生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学生会在“艺术”的感染下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活动轨迹,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过导入技能也有其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导入技能的原则是:教师要寓教于乐,选择、设计对学生有刺激的新颖内容和方法,特别应选用寓趣味、情节、知识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所运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或相关信息资源与所学知识内容关联要密切,要有趣味和有情节,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可视性及可操作性。导入技能虽然会使教学达到最优状态,但导入技能的运用必须符合自己的学情。只有这样,导入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因此,在运用导入技能时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导入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不能喧宾夺主或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为什么要学。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千篇一律,不追求形式上的“花俏”。

(2)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尽量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尽量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托,引入新知识、新概念。设问与讲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用例应“当其时”、“适其时”。

(3)相关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海阔天空。

(4)趣味性原则

导入要有情趣、有新意、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认知的兴趣。导入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因此,要注意锤炼“开口语”,精心设计课程开始的教学活动,重视蕴蓄感情,一走上讲台就能进入“角色”。

(5)适度性原则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气氛、学生的即时状态以及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教学机制,调整教学行为方式。导入过程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五分钟之内),活动内容应有趣而不繁杂,避免产生负面效应。

此外,无论采用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学语言都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应该朴实,通俗易懂,实事求是。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还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感。

导入技能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经心理学实践研究证明,注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它一般运用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或导入阶段),也可以运用在对某种新知识、新开学科或课程进行时段落之间的导入过程。在上课前,教师应对导入所用的内容、情节、演示技巧、表演形式等进行周密设计;一定要将相关知识融于你所设计的导入内容中。必须选用对学习新知识有引导作用的感人事件,以新技术加以呈现(不排除传统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实现对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的链接,为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阶段做好铺垫。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位小学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这样在班级中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接下来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太空中行星运行的录像,并将画面最终定格在地球之上。接着,简要介绍地球,使地球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通过这样的情景调动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情感和心智顺利投入到《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当中。

[点评]

该老师在讲解本课时,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导入技能,使学生们精力集中,情绪高涨地开始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联想,使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如果恰当的运用导入技能,就能够很容易的将学生带到学习新知识的轨道上去。

2.提问技能

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与认知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常常发现同样的问题:这么问,学生蒙了,但是换一种方式提问,学生便豁然开朗。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课堂提问的设计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着惊人的联动效应。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及其教学资源,向学生质疑,并通过学生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心智、发展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

比如一个教师在讲梯形面积问题时,提出了如下问题: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求它的面积时,需要转化成什么图形?

求三角形面积时需要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

由上面的思维,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可以把它变为什么图形?

这时,学生的思维其实完成了一个推理过程,在他们思维中由知道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自然推导,要得出梯形的面积也就顺理成章。这样提问,可以把学生认识的矛盾拓开,引起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思考的欲望。

提问不仅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就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其中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

(1)选择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便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不当,就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最后,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一节七年级地理课上,老师正为大家讲“世界人口”。他在课上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计算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比较后得出中国的人口密度大。在课快要结束时教师提了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能不能用迁移的办法平均一下世界人口?”这位教师想让学生讨论问题本身无可厚非,可问题出在“问题”上,“平均人口”的办法能用简单的“能与不能”来回答吗?是七年级学生能回答得了的吗?很显然教师的问题太大了,不仅未能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反而加大了难度,使学生无所适从。

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

课堂上教学提问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

(2)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有位教师讲六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首先复习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共同特征后,启发学生通过对折图形看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动手,一节课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这位教师不仅很好地抓住了提问时机,而且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3)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直接诱导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有的教师总是不讲究提问的方法,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是无法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且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让学生会思考和理解课文。直接诱导法,要求教师在提问中不拐弯抹角,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