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5383300000028

第28章 管理课堂的艺术(5)

虽说影响课堂教学沟通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但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良好的、便于沟通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构成课堂环境的因素可分为两种:A.物的因素;B.人的因素。

从物的因素来看,开放式的课堂布置、较为自由而又相对集中的座位安排、现代化的沟通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都为师生间的充分沟通提供了物质保障。

从人的因素来看,要创造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和勇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给予最大的宽容、理解和接受。教师应构建开放式的思维空间,把学生导入到一种深入思考的状态。

只要我们的教师们能把握课堂沟通的特点,注重课堂学习群体构建,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沟通环境,教育沟通就能得以顺利地进行,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更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8.控制好课堂教学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表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因此,在一堂好课中,老师必然是充满激情地走上讲台,带给学生的也必然是愉快的听课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本身的主观性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教师的情绪可以说是除教师知识结构等内部因素以外的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主观因素之一。

情绪是变化的,没有人能预料自己将会有什么情绪出现,也无法把握和确定这种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而教师的积极情绪可以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境,使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激情四溢,以精炼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切实的例证、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教师一旦有任何消极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这时如果控制不当或不能控制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甚至无法正常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所以一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积极情绪,避免自己的消极情绪。

案例精选

[描述]

案例一:张老师因为中午的一些事情情绪不是很好,虽然告诉自己不要带着情绪去上课,但是她还是感到有几丝不快。下午第一节课时,讲到一个知识点,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一只乒乓球“哒哒哒”地从教室中间一直蹦到张老师的面前,张老师的火一下子冒上来:“是谁在故意捣乱?给我站起来!”当着同学的面,张老师将那个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结果课也没有讲完。下课后,当张老师看到该班每一个同学都带着乒乓球拍和乒乓球去上体育课时才恍然大悟:今年新课程改革,他们都选修了乒乓球啊。既然每个人都带了乒乓球,那只乒乓球也可能是那个同学没放好不小心掉出来的。这时他才后悔自己不该带着情绪上课。第二天张老师便向学生道歉了。又有一次,张老师情绪也不是很好,去另一个班上上课。同学们正在默读,这时突然从一个同学的桌子上传来清晰的青蛙的叫声,同学们哄堂大笑。他正转到那个同学的旁边,笑着说,“这个时候,很少能够听到青蛙的叫声了,毕竟,现在已经是深秋了,青蛙也该冬眠了”。同学们笑了,那个同学也笑了:“老师,对不起,我忘记了关掉声音”。这时张老师微微庆幸,差点又酿成冤案。可见教师在情绪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案例二:曹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从教三十二年,当过八个班的班主任。她的学生一说起曹老师,个个赞她好,人人发自心底敬仰她。该批评的她批评过,该发火时她也发过火,但是,从来没有学生和她顶牛,也没有学生埋怨她,憎恨她,师生关系总是那么祥和、融洽、亲切。说到原因,曹老师说:“我把学生当做朋友,是朋友就要平等对待;我把学生当做孩子,是孩子就要关爱。有时候一些学生的言行确实让你生气,让你常常发出怒其不争、恨其不材的感慨。可是冷静想想,自己面对的不是学生吗?这种恨不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为什么不用爱的形式去表达,而用简单、生硬、粗暴的方法去表达?这样想想也就通了。思想通了,办法也就有了。”

[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佳,往往有如下的表现:A.教师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讲课时提不起精神,语音低沉,索然乏味,课堂气氛沉默,缺乏生气和活力;B.教师心烦意乱,六神无主,精力难以集中,讲授内容频频出错,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疲于应付;C.教师有时情绪冲动,有时牢骚满腹,易于动怒,常对学生发无名之火,学生情绪压抑,思维的积极性受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教师的任何情绪都会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不良情绪的产生呢?

(1)教师的身体状况

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会影响情绪已是不争的事实。

(2)社会压力、个人挫折的影响

如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领导对待自己不公平,同事或夫妻间闹矛盾,工资待遇、住房、职称评定没能满足要求等都会造成情绪不佳。

(3)学生的影响

比如一个教师本来情绪不错,但当他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乱成一团,满屋狼藉或者黑板没擦时,很好的心情就有可能一落千丈。讲课过程中若有些学生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或者学生死气沉沉等,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控制好愤怒有两个关键点,即把握好触发点和爆发点。

(1)在触发点,说服自己放弃愤怒

触发点是一个人由情绪平静转向发怒的转折点,这往往由某件压力事件引起,如发现学生没有交作业、上课时讲话、顶撞老师等。看到某现象是否会发怒和我们如何评价该现象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认为对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的话,就不会生气,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不尊重教师、不听自己的话,那就容易引发怒气。所以,教师要控制愤怒,就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压力事件,不要感情用事,避免过激行为。只有理性地要求自己和他人,才能把握好压力事件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2)在爆发点,选择合理的宣泄方式

爆发点是控制不住情绪后的自然流露。但是,如何发泄愤怒是值得研究的,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智慧、修养、自我调控的能力。另外,千万不要认为把愤怒发泄出来就可以摆脱它,甚至有助于排解情绪。事实上,相关研究表明,当人们发泄出他们的愤怒时,他们不是变得心平气和,而是更加生气了。当你用叫嚷、摔东西、咒骂等方式来发泄你郁积的愤怒时,也许反而会刺激你,使你更具有侵略性;同是,你很有可能会激怒他人,招致他人的报复。所以,学会缓解愤怒,也是对你自己的一种保护。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天,刘老师高兴地走进教室,却发现黑板上贴了一幅漫画,画的正是他自己,而且把他的缺点夸张得淋漓尽致。他不由得转喜为怒,原本愉快的心情一扫而光。凭直觉,他知道这是昨天受批评的一个学生的恶作剧。刘老师心想,这学生真不像话,竟然还搞恶作剧,这次必须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转念一想,惩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啊。于是,刘老师决定试用“软方法”处理。他平静了一会儿,若无其事地拿下漫画欣赏了一番,对大家说:“你们别说,还真有点像,我长这么大,还没人给我画过肖像呢。我要把这幅画留个纪念,作者要是不介意的话,下课给我签个名。现在上课。”几天后,那位“肇事”的学生主动向教师承认了错误。

[点评]

教师的工作具有不可选择性,他们不得不与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学生打交道,这往往会引起教师的心理焦虑、矛盾和冲突。其实,教师控制愤怒是一门学问,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就可能成为师生冲突的主要诱因。

9.教学生“站起来会说,坐下去会写,走出去会做,静下来会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塑造一种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运用,启发学生思考,把学生的口、手、笔、脑都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我学了”转变成“我会了”,由被动的接受灌输,转变成主动地思考探索。尤其应当避免填鸭式教学。

教师叫起学生发言,对于学生说的不规范的地方,多提示,多引导,少批评。要有耐心,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自己说。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防止批评太过打压学生积极性;提示要点到即止,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课堂写作,时间不宜太长,要逼迫学生快想、快写。如有时间,教师最好把学生的习作都批改一下,指导同时,也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应用,保证学生人人都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适当时候给予提示,让学生养成自己思考解答问题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会用头脑去思索,用双手去行动,用语言文字去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

教育也要让学生动起来。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在许多青年学生身上存在着劳动观念淡薄,鄙视劳动,瞧不起劳动群众,不参与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忽视对劳动知识、技术的学习等问题,特别是许多职校生,出现了劳动“三怕”,怕脏怕累怕苦。在心理上,心里瞧不起劳动群众,鄙视农民工,甚至有的学生当父母从农村来探望自己时,将自己父母作为农村老乡介绍给他的同学和朋友。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在言行举止上都不愿意参加劳动。在学习上,有的学生经常厌学,怕动脑筋怕思考,考试作弊,整天好吃懒做,不懂得自己读书、生活的钱财来自于父母的血汗,而任意挥霍,天天进餐馆泡网吧,攀富比贵,追求奢侈的生活。在生活上,不爱劳动也不愿参加劳动,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寝室卫生不爱打扫,身体卫生也不讲究,被子不爱叠,连衣服也背回家,或者邮寄回家给父母洗涤,对一些劳动工具也不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安置到各企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在实习期间怕苦怕累就走形式,不下真功夫,导致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劳动意志薄弱,喜欢投机取巧,受不了正常的八小时上班,经常迟到早退,一有重活就装病请假,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识足矣,就是好高骛远,不愿从基层干起,怕挑担子、劳动能力太差。我认为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导致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家庭缺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影响。经济好的家庭,家长为其子女请保姆什么事都包做了,要求子女“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家庭不好的,从“爱护”子女的角度出发,情愿自己为其代劳,这两种家庭都让孩子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在言行上为了鼓励子女好好读书,经常把农民、农民工或工厂工人比喻成最苦最累最没有本事的人,认为劳动是“苦”事,这样一来,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就走向另一个错误,导致有的学生连大米怎么生产出来的都不知道。

现在许多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也是比较欠缺的。在实践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的环节,尤其是真实的劳动观教育环节,不仅由于时间不足,而且对现在的实践环节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周密的组织、安排及实施,因而社会实践往往留于形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不大,有的学校把劳动教育仅仅限于职业教育的实际操作和实习,而忽略了日常校园生活的劳动教育,特别是学生自己生活的劳动教育,有些学校或者班级,特意把校区、走廊、办公室、班级的卫生都承包给聘请的清洁工人,学生都没有劳动的地方了,顶多在3月雷锋月时,组织学生上街捡一下白色垃圾,再请个记者来报道一下。这些令人堪忧现象告诉了我们,教育也需要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