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5381100000024

第24章 孟浩然诗选(7)

业师,业禅师,孟浩然有《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上人》诗,业师即业上人,为襄阳龙泉寺僧;凌濛初本、《丛刊》本等作“来公”。待,凌濛初本、《丛刊》本等作“期”。丁公:丁凤,行大,浩然的同乡好友,浩然有《送丁大风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又《唐代墓志汇编》天宝一一一录《唐故河南府参军张君墓志》,作于天宝六载十月,署“乡贡进士丁凤撰”,知丁凤至天宝六载犹未登第;凌漾初本、《丛刊》本等作“丁大”。本诗因待友不至而作。首联写夕阳西下,山谷很快笼罩在一片暮色中,从大处先着一笔。次联继写明月东上,月光透过松枝洒落下来,似乎增添了夜间的清凉;风和泉水竞相发出清越之声,更增加了山的幽静,二句以具体细致的描写,创造出一个清幽的境界,并流露了诗人欲在此与知交共度良宵的心情。三联写人归鸟宿,天已不早,暗寓友人仍未至和等待的无奈。末联方径直点明等待之意,并流露出久待友人不至的惆怅与急切盼望之情。本诗抒待友盼友之情,却同时又是一首很好的山水诗。它处处透露“待”意却不说破,而以景言之;景情融彻,超以象外。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评此诗说:“山水清音,悠然自远。”甚是。

注释

〔1〕度西岭:指日落西山。〔2〕倏(shū):忽然。暝:昏暗。〔3〕清听:清越的声音。听,引申指声音。〔4〕烟鸟:暮霭巾的鸟。〔4〕之子:此子,指丁公。期:约定。宿来:谓来此住宿。〔6〕孤:《唐百家诗选》作“携”。

题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1〕。

停午收彩翠〔2〕,夕阳照分明〔3〕。

吾师住其下〔4〕,禅坐证无生〔5〕。

结庐就嵌窟〔6〕,剪竹通径行〔7〕。

谈空对樵叟〔8〕,授法与山精〔9〕。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治城〔10〕。

题解

题,凌漾初本、《丛刊》本等作“游”。明禅师,不详。禅师,对僧人的尊称。西山,据本诗末句,当在作者在襄阳的园庐之西。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略称,一般指佛寺。本诗前四句写西山兰若环境的幽美,其中“停午”一联用光色的变幻表现西山的奇丽秀美,颇为传神。中间六句写西山兰若禅师的高行;末二句以自己来访至日暮方辞归作结,表现出了诗人与禅师之问的亲密关系。

注释

〔1〕秀出:秀美特出。前楹:指寺院前院的柱子。〔2〕停午:下午。彩翠:指西山上的彩霞青霭之类。〔3〕分明:指傍晚在夕照下,彩翠又清楚地呈现出来。〔4〕住:宋本原作“位”,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改。〔5〕禅坐:修禅人的坐法,即结跏趺坐。参见王维《登辨觉寺》注〔6〕。证无生:证得、觉知无生之理。无生,见《登辨觉寺》注〔8〕。〔6〕结庐:构筑房屋。嵌窟:山问深洞。〔7〕径行:道路。此句宋本原作“剪艻通往行”,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改。〔8〕空:佛教宣扬“诸法皆空”,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皆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在的自体,刹那生灭,虚幻不实,故谓之“空”。《维摩诘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9〕法:指佛法。山精:传说中的山中怪兽。《抱朴子·登涉》:“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走向后,喜来犯人。”“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日晖。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日金累。或如龙而五色赤角,名日飞飞。”〔10〕治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开元二十八年……(浩然)终于治城(据《丛刊》本,宋本无此二字,他本或作“冶城”)南园。”治城南园,或称涧南园、汉南园、南园,在襄阳南郭外,为浩然之园庐。参见陈贻掀《孟浩然诗选·后记》。治: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冶”。句谓归治城南园。

晚春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呜。

林花扫更落,径草蹈还生〔1〕。

酒伴来相命〔2〕,开樽共解酲〔3〕。

当杯已人手〔4〕,歌妓莫停声。

题解

诗题《唐百家诗选》、《全唐诗》作“春中喜王九相寻”。本诗前四句写晚春景象:湖水清澈,家家乌鸣,林中落花遍地,才扫过又落了下来,小路上的春草被践踏过又长了起来。后四句写在这样一派盎然生机的春日与朋友一起饮酒听歌的快乐。此诗虽无深意,却写得清丽可喜。

注释

〔1〕径:宋本原作“遥”,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改。蹈: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踏”。〔2〕相命:相约。〔3〕樽:盛酒器。解酲(chéng):以饮酒来消除酒病。《世说新语·任诞》:“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酲,醉酒醒后困乏如病;宋本原作“醒”,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改。〔4〕当:值,正值。

游精思观回王自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1〕,至家日已曛〔2〕。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3〕。

樵子暗相失〔4〕,草虫寒不闻〔5〕。

衡门犹未掩〔6〕,伫立望夫君〔7〕。

题解

精思观,道观名,当在襄阳附近山中。王白云,王迥,见《登江中孤屿话白云先生》题解。本诗写深秋偕友游道观后下山归家途中情景。首二句交代归途所用时间,说明路程较远。三、四句既写眼前实景,又化用了《君子于役》的句意。五、六句说,樵夫消失于昏暗的天色中,只能偶闻其语;因为天寒,已听不到草虫的鸣叫,非常寂静。在这里,诗人对景物的观察、体验细致入微。末二句说自己在柴门前遥望未回的王迥,既照应题中“在后”二字,又表现自己的好客和对友人的关心。此诗笔墨疏淡自然,几乎使人感觉不到是一首五律,明钟惺评云:“一首陶诗,却入律中,妙,妙。”谭元春也说:“妙在无迹可寻。”(《唐诗归》卷一○)所言甚是。

注释

〔1〕出谷:指自精思观所在的山谷出来。停午:正午。〔2〕曛(xūn):日没时的馀光。“日已”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已夕”。〔3〕“但见”句:暗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意。〔4〕暗相失:谓天色昏暗,樵夫的身影已看不见了。〔5〕草虫:即草螽,俗称蝈蝈、织布娘。〔6〕衡门:横木为门,指极简陋的屋门。〔7〕伫(zhù)立:久立。望: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待”。夫君:以称友人,指千迥。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1〕,邀我至田家〔2〕。

绿树村边合〔3〕,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4〕,把酒话桑麻〔5〕。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6〕。

题解

过,拜访。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首二句点题,使全诗在一个田家生活的气氛中展开。三、四句是被古人视为“逸品”的写景名句,“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这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现为一种谐和单纯的美。”(林庚《唐诗综论》第344页)青山、绿树、村落构成了一幅令人感到非常亲切的农村风景画,其中充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五、六句写宾主面对场圃饮酒,谈桑麻之事,具有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末二句说下次还要再来,进一步显现出宾主之间友情的深厚和作客的愉快、田园的乐趣。此诗似即兴而发,极朴素自然,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了。但诗歌在自然朴素中却蕴藏着丰富的情味,不仅刻画出一个淳朴、和谐、宁静、美好的田家生活天地,还表现了宾主之间的纯真、诚挚情谊。此篇极近于陶渊明,能像陶诗那样经过千锤百炼而归于平淡,古人评此诗说:“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三)“不事工巧,极自然者也。”(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皆甚确。

注释

〔1〕具:置办。鸡黍:《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以鸡黍指款待客人的饭菜。黍,黄米,性粘。〔2〕田家:农家。〔3〕合:环绕。〔4〕开筵:设酒席。“筵”《唐诗品汇》作“轩”。面:面对。场圃:《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郑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场,打谷场。圃,菜园。〔5〕把酒:手持酒杯。话桑麻:闲谈桑麻种植等一类农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6〕就菊花:前来赏菊。就,接近。古时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之风俗。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1〕。

我家襄水上〔2〕,遥隔楚云端〔3〕。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4〕。

迷津欲有问〔5〕,平海夕漫漫〔6〕。

题解

江,长江。诗题铜活字本无“江上”二字,《国秀集》作“江上思归”。玩诗意,当时诗人当流寓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本诗具体的写作时问难以确考。诗的首二句写北风萧瑟,大雁南飞,落叶纷纷,把最易引发乡思的时、地和环境气氛都刻画出来。三、四句直抒对家乡的思念,“遥隔楚云端”,将诗人深感家乡遥远、可望而不可即的茫然心情表现了出来。五旬说怀乡的泪水已流尽;六句写遥望天际唯见孤舟,这烘托出了诗人客中的孤单,进一步加深了他的乡思。七句说迷失津渡欲有所问;末句说只见天色昏暗,江流宽广,茫无边际,则欲问津而无由,欲行而不知所往。这句诗兼以写景,委婉地抒发了人生失意、前途渺茫的悲哀。因此,诗人的思归之心也就更切了。此诗写乡思,层层深入,浑融完整,堪称佳作。

注释

〔1〕“木落”二句: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南,《唐诗纪事》作“初”。〔2〕襄水: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又称襄水。上: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曲”。〔3〕“遥隔”句:作者的故乡襄阳古属楚地,自长江下游遥望襄阳,地势较高,故说云端。〔4〕“孤帆”句:谢胱《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孤,《丛刊》本、《国秀集》等作“归”。〔5〕迷津:迷失渡口,迷途。参见《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注〔5〕。〔6〕平海:江流平广如海。漫漫:旷远无际貌。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府僚能枉驾〔1〕,家醖复新开〔2〕。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3〕,稚子摘杨梅。

谁道山公醉〔4〕,犹能骑马回。题解

司士、司户:唐州刺史佐吏有司士参军、司户参军各一人,司士掌津梁、舟车等事,司户掌户籍等事。裴、员二人时当任襄州(治所在襄阳)司士与司户。诗题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裴司士见访”,《河岳英灵集》、《唐诗纪事》同,唯“访”作“寻”,《又玄集》作“喜裴士曾见寻”,《唐百家诗选》作“裴司功员司士见寻”。本诗写二客来访、与之共饮的情景。首二句说客至,己以新开的“家醖”相待。三、四句写傍晚在池边松下与客人欢饮。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说:“诗之天然成韵者,如谢康乐之‘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孟襄阳之‘落日池上酌,清见松下来’……之类是也。”五、六补充交代家人置办食品的情况,以见待客之殷勤。末二句写客人尽兴而返。诗歌再次显示出孟诗的平淡自然之风。

注释

〔1〕府僚:州府僚属。指裴、员二人。枉驾:屈尊来访。〔2〕家:家中自酿的酒。“家”宋本原作“喜”,据铜活字本、《丛刊》本、《英灵集》等改。〔3〕具鸡黍:见《过故人庄》注〔1〕。〔4〕山公:晋山简,见王维《汉江临眺》注〔6〕。此喻指裴、员二人。

西山寻辛塄

漾舟寻水便〔1〕,因访故人居。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2〕。

石潭窥洞彻〔3〕,沙岸历纡馀〔4〕。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5〕,清兴属凉初〔6〕。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7〕。

题解

西山,见《题明禅师西山兰若》。辛谔,见《夏日南亭怀辛大》题解。本诗前八句写乘船访友途中所见幽美景色和友人住处环境的清雅。诗歌在以上写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恬淡闲逸之情。九、十句说促膝交谈,清兴大发,竟忘记日暮,足见两人友谊之深。末二句借用孔子赞扬颜回的话,表现友人甘愿过简朴生活、安贫乐道的志趣。宋刘辰翁评此诗说:“言颇简淡。”(清碧琳瑯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所论不差。

注释

〔1〕寻水便:寻找水路来往的方便。“寻”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乘”。〔2〕羡鱼:见《岳阳楼》注〔7〕。此句意谓,不独临川羡鱼,也爱这清江落日的美景。〔3〕洞彻:同洞澈,透明。指潭水清澈见底。〔4〕纡(yū)馀:曲折延伸貌。〔5〕款言:诚挚的言谈。景夕:日暮。〔6〕清兴:清雅的兴致。属:跟随,随着。句谓初凉时节更有清雅之兴。〔7〕“回也”二句: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谓颜回用一个竹器吃饭,一个瓢喝水,饮食极简单。晏如,安然貌。《汉书·扬雅传》:“(雄)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此二句以颜回喻指辛谔。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解

诗题宋本原作“春晚绝句”,此从铜活字本、《丛刊》本、《文苑英华》等。本诗是孟浩然诗中传诵最广的名篇。首句写春眠醒来,天已大亮。“不觉”二字,将诗人的春眠之酣和乡居生活的率意自在表现了出来。第二句写他醒来后听到处处是鸟啼之声,以听觉形象表现春天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可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诗人的愉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了。末二句写回想昨夜在枕上听到了风雨声,不禁发问:花落不知有多少?其中似有几分关切,几许惋惜,耐人寻绎。全诗笔墨简淡,语言淳朴,构思巧妙,韵致悠远深厚,是孟诗中“淡而远”的代表作。清黄叔灿评此诗说:“诗到自然,无迹可寻。”(《唐诗笺注》)甚是。

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1〕,宝剑直千金〔2〕。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3〕。

题解

朱大,名不详。浩然有《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然宋本等“朱大”作“张”;又陶翰有《送朱大出关》诗,不知是否即一人。“大”字宋本原无,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补。秦,关中地区,指长安一带。诗中朱大前去的五陵,是汉时豪侠少年聚集之地,李白《少年行二首》其二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朱的往游五陵,表明他大概也是一个游侠之士或有任侠之风。诗中说分手时作者解下价值千金的宝剑相赠,这正是侠士之风的一种表现。《新唐书·文艺传》说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本诗不就是这种任侠精神的一个体现吗?全诗写得充满豪气,且语浅意深,富有馀味。

注释

〔1〕游人:指朱大。五陵:见王维《燕支行》注〔3〕。〔2〕“宝剑”句:《文选》曹植《名都篇》:“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李善注:“《史记》曰陆贾宝剑直千金。”直,值。〔3〕平生:一生,此生。此句有两层意思:一指分别时解下宝剑相赠,这宝剑寄托了自己平生的一片任侠心肠;亦指临别赠剑,表达了自己平生对朋友的一片心意。

送友人之京

君登青云去〔1〕,余望青山归〔2〕。

云山从此别〔3〕,泪湿薜萝衣〔4〕。

题解

之,往。这是一首送友人入京为官的诗。首二句说友人入京为官,飞黄腾达,自己则只能还归隐居地,默默无闻。一个“登”,一个“望”,心境迥异。三句“云山从此别”,“云”即“青云”,“山”指“青山”,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登青云者往往要忘了青山中的故友,而自己呢,也许永远与仕途青云无缘,故说“从此别”。末句“泪湿薜萝衣”,这泪,既为别友而流,也为自己的落拓失意而落。此诗感慨良多,含蕴丰富,值得一读。

注释

〔1〕青云:喻高官显位。汉扬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2〕青山:泛指隐居之所。〔3〕从:宋本原作“欲”,据铜活字本、《丛刊》本、《唐百家诗选》等改。〔4〕薜萝衣:以薜荔(又名木莲,茎蔓生)、女萝为衣。语本《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被(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指隐士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