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尔辈:你们。指作者的弟弟们。浩然有弟洗然,又有从弟邕等。“尔”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汝”。〔2〕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3〕垂堂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垂堂,堂屋檐下,意谓不坐在屋檐下,怕檐瓦坠落伤人。比喻不在危险的地方停留。这句说,哪会念及“坐不垂堂”的古训?〔4〕具论:一一陈述。〔5〕行旅:旅客。弊:困,疲乏。〔6〕禹功:大禹治水之功。传说大禹曾疏凿长江三峡。《文选》郭璞《江赋》:“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绝岸万丈,壁立赧驳。”夏后,即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国号日夏后。”〔7〕壁直:谓崖壁陡峭。“直”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立”。岩: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峰”。〔8〕淙流:水流。淙,流水;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潨”。〔9〕闻猿:《水经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浦:水边。思: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摇”。〔11〕失梦魂:谓梦中灵魂离开躯体,还归故乡。〔12〕明月峡:《华阳国志》卷一:“其郡(巴郡)东,枳(县名,在今重庆涪陵东北)有明月峡、广德屿,故巴亦有三峡。”《水经注》卷i三《江水》:“江水又左迳明月峡,东至梨乡,历鸡呜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嘉庆一统志》卷三八七:“明月峡,在巴县(今重庆市)东北。”〔13〕鹊钨原:喻兄弟情谊,见《洗然弟竹亭》注〔3〕。〔14〕离阔:远离。星难聚:喻兄弟难以团聚。《初学记》卷一引《续晋阳秋》:“陈仲弓从诸子蛭造苟季和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内有贤人聚。”〔15〕已: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易”。〔16〕君:指所托传信之人。南楚:三楚之一。《汉书·高帝纪》师古注引孟康《音义》称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汉时襄阳属南郡,此实指襄阳。〔17〕示: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寄”。
途中遇晴
已失巴陵雨〔1〕,犹逢蜀坂泥。
天开斜景遍〔2〕,山出晚云低。
馀湿犹沾草,残流尚人溪。
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3〕。
题解
本诗宋本不载,此据顾道洪校本、《丛刊》本等。诗题铜活字本、凌濛初本等作“途中晴”。本诗与前诗同作于入蜀途中。首二句说雨止初晴,蜀道仍极泥泞;三、四句写天开夕阳出,云落青山现,以大笔勾勒;五、六句写雨滴沾草,残流入溪,用工笔细描。此诗写景佳妙,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七评云:“形容雨晴,妙甚。”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也评道:“状晚霁如画。”皆甚是。
注释
〔1〕巴陵:指巴地的山陵。与下旬“蜀坂”相对。古巴地在今重庆市及四川东北部地区。〔2〕斜景:斜辉。〔3〕凄凄:悲伤貌。
行出竹东山望汉川
异县非吾土〔1〕,连山尽绿篁〔2〕。
平田出郭少〔3〕,盘坂人云长〔4〕。
万壑归于汉〔5〕,千峰划彼苍〔6〕。
猿声乱楚峡〔7〕,人语带巴乡〔8〕。
石上攒椒树〔9〕,藤间缀蜜房〔10〕。
雪馀春未暖,岚解昼初阳〔11〕。
征马疲登顿〔12〕,归帆爱渺茫〔13〕。
坐欣沿溜下〔14〕,信宿见维桑〔15〕。
题解
竹东山,指竹山县东之山。唐竹山县属房州,在今湖北竹山县。汉川,汉水。《左传》定公四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诗题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行至汉川作”。寻绎本诗及前二诗之意,本诗当作于作者离蜀地还归襄阳途中,时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初春。诗写归途中所见景色和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其中一些写景句子绘出了山水的雄奇,画面鲜明,譬如“万壑”二句等。诗歌虽采用五言排律的体裁,却笔势连贯,无堆垛、板滞之病;诗人学习和继承了谢灵运擅长描摹景物的特长,而又无其艰涩、繁密之弊,显示出山水诗表现艺术的进步。
注释
〔1〕“异县”句:意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县非”宋本原作“日分”,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改。〔2〕篁(huáng):竹林。〔3〕此句意谓城外多山地,平田少。〔4〕盘坂:盘曲的山坡。“坂”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陇”。〔5〕汉:汉水;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海”。〔6〕划:划开,划破。彼苍:指天。语本《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7〕楚峡:指竹山县之峡谷。房州“战国时属楚”(《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故称“楚峡”。句谓峡中猿声杂乱。〔8〕人语”句:意谓当地人说话带着巴地乡土之音。竹山近巴地,故云。巴,见前诗注〔1〕。〔9〕攒(cuán):聚集。椒:花椒。〔10〕缀:连缀,系结。蜜: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养”。蜜房:蜜蜂的巢。〔11〕岚:山中的雾气。解:消散。〔12〕登顿:上下。〔13〕渺茫:江路辽阔貌。〔14〕沿溜:顺流。溜,小股水流。〔15〕信宿:连宿两夜。再宿为“信”。维桑:指故乡。《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与梓为古人住宅旁常栽之树木,后遂以维桑或桑梓喻故乡。按,竹山临汉水支流堵水,沿堵水顺流而下人汉,再沿汉水顺流而下即可抵襄阳。
岳阳楼
八月湖水平〔1〕,含虚混太清〔2〕。
气蒸云梦泽〔3〕,波撼岳阳城〔4〕。
欲济无舟楫〔3〕,端居耻圣明〔6〕。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7〕。
题解
岳阳褛,在今湖南岳阳市。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九:“岳阳楼,《寰宇记》云:唐开元四年,唐张说自中书令为岳州刺史,常与才士登此楼,有诗百馀篇,列于楼壁。”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宽阔。”诗题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临洞庭”,《文苑英华》作“望洞庭湖上张丞相”。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岳阳市西南。张丞相,张九龄,参见王维《献始兴公》
题解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九龄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五月到达荆州任上。《旧唐书·孟浩然传》:“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本诗即开元二十五年八月浩然在荆州张九龄幕府为从事时所作,说详下诗题解诗的前四句,写八月洞庭的浩瀚景象,气势雄壮。其中一、二句状静景,三、四句摹动态,尤其是三、四句,其声势气象,足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比美。宋何汶《竹庄诗话》卷六引《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壮如在目前。”清王士稹也说:“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何世璂《燃灯记闻》)诗的后四旬,写登岳阳楼所见洞庭秋景引生的感触。由湖水的浩淼,引发了“欲济无舟楫”的叹息;由水边的垂钓者,引生了“空有羡鱼情”的感慨,景与情的联系是紧密和自然的,诗虽微露求汲引之意,但话说得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一评此诗云:“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所论不无道理。
注释
〔1〕湖:指洞庭洞。“湖水平”谓湖水涨满,与岸齐平。〔2〕含虚:含容天空。谓天空倒映入湖水中。“含”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涵”。混太清:谓湖水浩淼,水天相连,混而为一。太清,指天空。〔3〕云梦泽:见《登望楚山最高顶》注〔6〕。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岳州巴陵县(今岳阳市):“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迥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古云梦泽也。”青草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水涨则与洞庭相连。句谓洞庭湖水气蒸腾,弥漫到了整个云梦泽。〔4〕动:凌漾初本、《丛刊》本等作“撼”。岳阳城:即唐岳州巴陵县城,其城西门楼名岳阳楼,故称岳阳城。〔5〕“欲济”句:《尚书-说命上》载,殷高宗得傅说,以之为相,谓之曰:“若济(渡)巨川,用汝作舟楫。”楫,船桨。后因以“济川”喻指辅佐君主治理天下。此句即用其意,谓怀有济时用世的抱负而无从实现。〔6〕端居:平居,安居。耻圣明:有愧于这圣明的时代。〔7〕“坐观”二句:《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对策曰:“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百愿治者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谓徒有愿望而不见行动。《文选》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吕延济注:“衡言徒羡荣禄,不如退修其德矣;将待明时,固未可期也。”此二句用其意,谓看到临湖垂钓的人,徒然羡慕他们得鱼,比喻自己空有求功名荣禄的愿望而无法实现。空,铜活字本、《丛刊》本等作“徒”。或谓以上四句有希求“张丞相”汲引意,而“浩然在荆州入张九龄幕在八月之前,不会八月还有求荐之作献张九龄”,所以认为“张丞相”当指岳州刺史张说,时在开元四年,按,以上四句之主旨,在于抒发济世伟愿无法实现的苦闷,和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本诗写于同时的《洞庭湖寄阎九》说:“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表达的意思和本诗差不多。阎九即阎防,时谪居湘中为司户(参见下诗
题解
显然不具备汲引浩然的条件和能力;将二诗相互参照,可见以上四句的主旨并不在于求汲引。虽然诗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求汲引之意,但这同作者当时已入张九龄幕的事并不矛盾,因为浩然素有“鸿鹄志”,不会以在荆州幕中当一名从事为最高目标,他有希求再次受荐以实现自己的伟愿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1〕,唯馀水共天。
渺渳江树没〔2〕,合沓海湖连〔3〕。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4〕。
题解
本诗宋本不载,此据明顾道洪校本、铜活字本等。阎九:阎防(见《唐人行第录》),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见《登科记考》卷八),官至大理评事。孟浩然《湖中旅泊寄阎防》(一作“湘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云:“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晚发。”“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长沙饶瘴厉,胡为久留滞?……清猿不可听,沿月上湘流。”湖指洞庭湖,时浩然盖欲自洞庭溯湘水而后入桂水赴百越;考阎防开元二十二年方登第,则他远谪湘中为司户,估计当在开元二十五、六年间,当时浩然已入张九龄幕,其赴百越,或是出于公务之需。本诗写作时地同于《湖中旅泊寄阎防》,但《湖中旅泊……》作于往程(赴百越途中),本诗则作于归程(自百越返荆州途中,故诗曰“余欲泛归船”)。又,《岳阳楼》诗曰“八月湖水平”,本诗曰“洞庭秋正阔”,二诗之写作时地均同,断其为开元二十五年秋作于洞庭湖最为合宜。本诗先点明诗人途经洞庭湖的时令,接着写洞庭秋景:但见水天相接,湖海相连,一片浩瀚,无边无涯。末尾由洞庭的广远辽阔引出“济巨川”的联想,这既是诗人济世抱负的抒发,又是对遭贬友人的一种鼓励。另外,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谓洞庭湖将地处东南的吴楚分隔开),或许受到过本诗“莫辨荆吴地”一句的启发与影响。
注释
〔1〕荆:即楚,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在今江苏和安徽、浙江的部分地区。此形容湖面辽阔。〔2〕渺淋:旷远貌。〔3〕合沓:重叠。湖:《全唐诗》作“潮”。〔4〕迟:等待。尔:你。为:制作,造成;铜活字本作“廻”。相将:相共,相随。济巨川:见前诗注〔5〕。这两句说,等你造好了船和桨,我随你一起渡过大河。
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1〕,舟子知天风〔2〕。
挂席候明发〔3〕,渺漫平湖中〔4〕。
中流见匡阜〔5〕,势压九江雄〔6〕。
腌黑甚凝黛色〔7〕,峥嵘当曙空〔8〕。
香炉初上日〔9〕,瀑布喷成虹〔10〕。
久欲追向子〔11〕,况兹怀远公〔12〕。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13〕。
淮海途将半〔14〕,星霜岁欲穷〔15〕。
寄言岩栖者〔16〕,毕趣当来同〔17〕。
题解
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据“我来”四句,本诗当为浩然在荆州张九龄幕府为从事期间所作,具体时间为开元二十五年(737)岁末,参见本诗
注释
诗的首四句写夜泊彭蠡湖上,船工见月有光晕而预知风讯,于是张好船帆等候黎明开船,此时惟见平湖一片浩茫。中间六句写次日随着天色渐明,庐山突现于中流,峥嵘当空,雄镇九江;到曰出后香炉瀑布喷射的彩虹,更为上述奇观增添了异采。这六句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流露了诗人见到景色的惊喜之情。后八句写由望庐山而产生了想在庐山隐居的想法。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说:“襄阳诗如……‘太虚生月晕……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所论颇有见地。
注释
〔1〕太虚:天空。月晕:环绕月亮周围的光气。占谓“月晕而风”。〔2〕舟子:船工。知天风:知道天将起风。〔3〕挂席:挂帆。明发:黎明。〔4〕渺漫:旷远无际貌。〔5〕中流:水流的中间。指湖中。匡阜:即庐山,庐山一名匡山;宋本原作“遥岛”,据铜活字本、《丛刊》本、《诗式》等改。〔6〕九江:见王维《汉江临眺》注〔2〕。〔7〕腌黮(yǎndà):阴暗貌。凝黛色:宋本原作“容霁色”,据铜活字本、《丛刊》本、《诗式》等改。黛色,青黑色。〔8〕峥嵘:高峻貌。〔9〕香炉:庐山峰名,见《晚泊浔阳望庐山》注〔3〕。〔10〕瀑布:在庐山南峰之香炉峰旁,庐山北峰之香炉峰无瀑布。陈舜俞《庐山记》卷三:“瀑布在其(指庐山开先寺)西,山南山北有瀑布者无虑十余处……惟此水著于前世。”“李白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此水也。香炉峰与双剑峰相连续者在瀑布之旁。”“瀑”宋本原作“曝”,据铜活字本、《丛刊》本等改。喷成虹:瀑布喷出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在空中形成虹状彩带。〔11〕向子:向长,亦作“尚长”。见王维《早秋山中作》注〔3〕。〔12〕兹:此。远公:晋僧慧远。见《晚泊浔阳望庐山》注〔4〕。〔13〕限于役:为外出服役所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古谓外出服兵役或劳役为“于役”。微躬:卑微的身体。自谦之辞。沈约《游沈道士馆》:“遇可淹留处,便欲息微躬。”此二句意谓,自己为外出执行公务所限,来到此地而无暇停留休息。浩然一生未仕,仅有一次在张九龄幕中任事的经历;细玩以上二句之意,此诗当作于在张九龄幕府为从事期间。〔14〕淮海:指扬州(今属江苏)。《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扬州乃浩然此行的目的地。自荆州沿长江东下赴扬州,行至彭蠡湖正好“途将半”,所以浩然此番因公务赴扬州,起程之地应是荆州(张九龄幕府所在地)。〔15〕星霜: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依时而降,故以星霜指岁年。穷:尽。句指一年又将尽。〔16〕岩栖者:指栖宿于庐山的隐士。〔17〕毕趣(qū):指赴扬州的事完成。趣,趋。来同:指来庐山与岩栖者同隐。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夕阳度西岭〔1〕,群壑倏已暝〔2〕。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3〕。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4〕。
之子期宿来〔5〕,孤琴候萝径〔6〕。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