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文韬武略(孙子兵法今用)
5353100000025

第25章 在对方成功一半时击倒他(3)

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会安逸从容,后到达战场仓促投入战斗的会非常疲劳。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之所以能让敌人自己到来,是因为小利引诱的结果;敌人之所以不敢来,是因为威之以实。所以,安逸的敌人可以使它疲劳,饱食的敌人可以使它变得饥饿,安守不动的敌人可以使它们频繁调动,不得安宁。攻击敌人应是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发起奔袭应出于敌人意料之外。部队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敌人没有设防;部队进攻必能成功,是因为攻打的是敌人防守空虚的区域;军队防守必能坚固,是因为守的是敌人无力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部队,能做到使敌军防不胜防;善于防守的部队,能做到使敌人不知道从哪里进攻。微妙啊!微妙啊!微妙得以致于敌人看不到一点形迹;神妙啊!神妙啊!神妙到以致于敌人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样的部队才能战必胜,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总之,部队发起进攻,之所以不可抗御,是因为袭击了敌人的空虚之处部队撤退,之所以不会被追击,是因为行动隐秘迅速。所以,我军想出战,敌人主力即使修筑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与我交战,因为我军进攻的是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反之,我军不想战,哪怕是画了一条界线在那里防守,敌人也不会来进攻,因为我军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译文]

所以,示形于敌,诱使敌人暴露实力形迹,而自己则不露形迹,敌人虚实难断,而使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为十处,是以十攻一,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优势;能做到以众敌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要做到使敌人不知道我军会在哪里与他们作战,敌人就会因处处设防而分散兵力。这样,我军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敌人使用兵力防御在前面,后面的兵力便会减少;兵力防御了后面,前面的兵力便会减少;兵力防御了左面,右面的兵力便会减少;兵力防御了右面,左面的兵力会减少。兵力薄弱是因为处处设防的结果;兵力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日: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译文]

所以,只要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作战,应该在什么时候作战,即使相距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反之,既不能预知交战地点,又不知在什么时候交战,那么,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锋不能救后卫,后卫也不能救前锋;更何况远隔数十里,近隔数十里,又如何主动自如地运用兵力呢?依我的分析,越国军队数量虽多,但对作战取胜又能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虽多,却可使他们没有机会与我军交战。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

所以,示形诱敌,伪装佯动的方法要运用到最巧妙的程度,以致于深藏在我军内部的间谍也无法窥察底细。即使再高明的人,也束手无策。根据敌情,灵活采取对敌措施取得了成功,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即使人们了解我方取胜的作战方法,也不知道我军取得胜利的内在方略。所以,每次用兵打仗所采取的战法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变化无穷。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用兵的方法像流水,水流动的规律总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低决定其流向,用兵打仗是根据敌情决定取胜的方法。所以,用兵打仗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能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夺取胜利,才称得上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行永远占优势;四季相接相代,没有哪一个季节永驻不动;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

军争篇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

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们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编成军队,直到与敌人对垒,这其中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争夺胜利条件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用迂回的手段达到直接的目的,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故意绕道迂回,用小利诱使敌人改变其进攻方向,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目的地,这才是真正懂得运用以迂为直的计谋。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_,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

所以,争夺制胜的条件,既有利,也有危险。如果军队携带着全部的装备和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会因拖累太重,行动迟缓而贻误时间;如果丢弃装备和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丧失大量的辎重装备。因此,让将士们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日夜不息,倍道兼行,连续行军百里去争夺先机之利,如发生意外,三军将帅可能会被敌军擒获。因为这样的急行军,通常是体力强壮的先到,疲弱的落在后面,一般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达到战场。如果连续行军五十里,同敌人争夺先机之利,结果只会有一半兵力到达战场。如连续行军三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只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达到战场。所以,军队如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也不能生存,没有储备物资更不能生存。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

所以,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战略企图,不能轻易同他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不能轻易行军;不通过当地的向导,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地形。因此,用兵打仗要诡诈多变才能取胜,以利益驱动,分散或集中变化兵力的使用。军队的行动快的时候要像疾风一样迅速;慢的时候像树木一样徐徐而动;进攻敌人时像火一样猛烈;驻扎防守时像山丘一样的屹立,难以揣测像阴云蔽天;发动起来像雷霆震地。进入敌国后,要获取粮食,分赐部众;要扩大占领区,分兵夺取敌人资源,然后见机行事。总之,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后,一定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的一般法则。

[原文]

《军政》日:“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译文]

《军政》里说:“作战时用语言指军,士卒们听不清,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士卒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一般,夜间指挥用火光和鼓声、白天指挥用旌旗。不管金鼓还是旌旗,都是根据人们的视听能力设置的。作战行动确定后,勇敢的士卒不能恃勇而独进,怯懦的士卒也不能畏敌而独退。所以,对于敌人士卒,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人将帅,可动摇其决心。军队的士气并不是常盛不衰的。一般在初战阶段士气旺盛,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衰竭。

[原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待敌人懈怠、疲惫后才开始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定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用自己的靠近战场对待敌人的长途跋涉,用自己的从容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用自己的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不要盲目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阏,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人背靠土丘,不要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人气正盛,不要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理睬;正在撤回的敌人,不要拦击;对处在包围之中的敌人,要网开一面;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逼威过甚。这些都是用兵应掌握的原则。

九变篇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

大凡用兵打仗的法则,将帅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编军队,军队出征遇到难以通行的地区不要驻扎;行至交通变利的地方要与邻国结交;在交通困难、粮草匮乏、难以生存的地方不可停留;在四周险峻,出入狭窄的地方要巧设计谋;在进退不得的地方要殊死后战。有的道路可以不去,有的敌人可以不打,有的城寨可以不攻,有的要地可以不争,国君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所以,将帅能灵活多变运用地形,就懂得用兵了。否则,虽了解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到地形好处。治军作战不懂得灵活运用方法,虽然知道上述原则,也不能正确使用兵力。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事情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才能防患于未然。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

所以,要使各国诸侯屈服,就用最怕的事去威胁他们;能使诸侯为我效力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他们;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小利去引诱他们。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战争不会爆发,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无法攻破。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所以,将帅有五种重大的险情: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只顾贪图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就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地重视。

行军篇

[原文]

凡处军、相敌: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译文]

凡率领部队作战,观察判断敌情:通过山地时,要靠近山谷进行;驻军扎营时,要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如敌人居高待战,不要去仰攻。这些是山地行军作战时的原则。横渡江河后,要距离河流较近的地方扎营敌人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水内迫战,待敌人渡至河心时发起攻击,这样最有利;如同敌人决战,不要靠近水边列阵与之交锋;驻扎时要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不要迎着水流设营驻扎。这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军队穿越盐碱、沼泽地时,应迅速通过,不可停留;如在这种地带与敌人交锋作战,就要抢占有水草而靠近树林的地方,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的处置原则。军队在平原地带驻扎,应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是平原行军作战的原则。以上四种行军的正确运用,是黄帝战胜四方部族首领的重要原因。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坊,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故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译文]

几军队安营扎寨喜欢干躁的高地,厌恶潮湿的地方;重视向阳的地方,避开阴暗的地方;还应是水草丰盛、粮食充足、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士卒不生百病,胜利才有保证。如果遇有丘陵提坊,必须占领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翼侧背靠它,以上这些对于军队行军作战的有利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部队遇到上游下雨,洪水到来,应禁止徒涉,待水势稳定后再渡。部队中途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需迅速离开,切记不要接近。要让自己的部队远离危险之地,让敌人靠近它。设法使自己的部队能面对着这些险地,让敌人背靠它。行军路上遇有险隘阻隔、低洼积水、山林和草木茂密的地方,必须仔细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容易隐藏奸细的地方。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