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产管理制度表格流程规范大全
5340700000048

第48章 品质凌驾一切——质量管理(2)

信息是生产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生产质量管理活动中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内外、车间内外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所以,必须明确规定各种质量信息的收集内容、处理方法、传递程序,以保证各种有用的信息畅通无阻、准确及时地传送,生产车间应有专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送工作,保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六)开展全员质量管理活动

产品质量在形成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人的工作,因此,应该广泛地开展好员工的质量管理活动,并在内部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用来充分发掘员工的智力、智慧并调动员工参加全员质量管理,从而使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并让质量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一种共识。

五、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内容

要建立生产质量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做好员工的质量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技术能力,特别是要注重提高生产车间领导、工段长和班组长的质量意识,这是建立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首项工作。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设置生产车间、工段、班组质量管理员,明确任务、职责和权限,形成生产第一线质量管理网。

(3)建立生产车间质量信息子中心,设置质量管理信息员,以形成生产第一线质量信息管理网络。

(4)实行目标管理,明确生产车间的质量管理计划与质量管理目标。

(5)建立内部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6)建立并完善技术标准系列和管理标准系列,实行管理业务标准化和工作流程程序化。

(7)强化对生产工序的管理,建立工序管理点,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实现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和车间管理的有机结合,开展质量成本分析和工序质量审核。

六、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流程

(一)确定质量方针与目标

质量方针是指由最高领导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指导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售后作用。

质量目标是为实现质量方针所确定的具体要求,必须与质量方针和持续开展质量改进的承诺相一致,是可测定的,如废品率下降水平、故障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等。在实践中,通过质量策划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使质量方针和目标具体化。它们阐明了对质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南,为建立质量体系提供了框架。

制定质量方针时,应注意分析以下因素。

1.经营环境

如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的政策法规等。

2.经营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

质量方针和目标应服从于发展的整体目标,以成功地实现经营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

3.质量管理的现状

质量方针和目标应针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加以分析,并及时解决。

在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同时,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以确保将质量方针和目标落到实处。

(二)选择质量体系

要想合理选择、确定质量体系要素,首先要研究和选择拟采用的ISO9000系列标准。一般质量体系的环境有四种可能:自身质量管理指南的需要、与用户之间的合同环境、用户认证或注册和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或注册。对于上述几种情况,都应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ISO9000系列标准。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

(2)建立内部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职责。

(4)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5)规定测量每个工作过程的有效性与效率的方法。

(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三)编制质量手册与质量计划

1.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是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标志,是进行质量体系审核、评价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质量手册是阐述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是质量体系的统率性、纲领性和总体性文件。

质量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

(1)质量方针。

(2)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3)管理、执行、验证或评审质量活动人员的职责、职权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

(4)质量体系程序及其说明。

(5)质量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等。

2.质量计划的制订

质量计划是指针对某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制定专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质量计划作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在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上的具体体现,是针对特定产品和需重点控制的项目、合同所编制的设计、采购、制造、检验、包装发运等的质量控制方案。一般来说,质量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

(1)应达到的质量目标。

(2)实施过程各阶段中责任和权限的明确分配。

(3)应采用的特定方法、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4)有关阶段(设计、研制等)的试验、检验和审核大纲。

(5)随项目进展而修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方法。

(6)为达到质量目标必须采取的其他措施。

(四)实施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根据质量的要求,监视产品形成的各项工作,及时排除和解决所产生的问题,保证顾客满意。

(五)质量的改进

质量的改进是指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质量改进是无止境的,只要不断地寻找问题,持续地进行改进,就可以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七、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内容

(一)设计、试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这一过程指的是对市场调查、试验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等正式生产运作前全部技术准备工作的质量管理,其目的在于保证产品与工艺设计的质量。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用户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质量信息来制订质量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确保设计适当性。

(2)根据技术与工艺条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3)同产品设计人员和市场经营部门、工艺部门、制造部门等有关人员一起,共同评议并审查产品设计的质量。

(4)针对新产品试制和鉴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产品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正。检查并监督新产品的定型质量,以确保新产品的成功投产。

(5)确保设计图纸、工艺说明等技术性文件的质量。

(6)组织对新产品设计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

(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其工作主要内容应围绕工人、机器、工具、原材料、测量手段与方法、环境等六项因素展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对生产工艺质量的管理,不断改善并优化工艺的设计。

(2)建立并完善工艺卡、工序卡等工艺文件,严格进行生产现场操作管理,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运作,将生产运作要素控制在允许的状态范围,实现操作过程最佳化。

(3)采取合理的质量检验制度,努力把好质量关。

(4)做好对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

(5)实行对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确定管理重点,即把那些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需要加强监督、需要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的重点工序和重点部位,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对象明确下来。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审核,提高工艺管理水平。

(三)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1)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其内容包括编制科学的产品说明书,举办培训班,设立技术咨询服务点,供应备品备件等。

(2)对产品的使用效果与用户的使用要求进行调查。这样能够及时发现产品的缺陷,并为改进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提供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促进和用户之间感情交流的一项有效的公关措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对已出厂的产品的质量问题要负责。要树立为用户着想的思想,热情、认真地处理用户意见,积极改进产品质量,化不利为有利。

八、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要求与原则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1)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范围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与实现的全过程。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质量管理。

(4)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应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式。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1)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产品依存于顾客,所以,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企业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与供方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九、PDCA循环管理工作内容

(一)PDCA循环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较为常用的一些方式都是以“PDCA循环”为基础的。“PDCA循环”的基本内容是在做某事前先制订计划,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调整,并在计划完成时总结。美国人戴明把这一方法总结为“PDCA循环”,如图13-1所示。PDCA代表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词,这是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4个阶段。

P阶段:这一阶段要发现适应用户的要求,并以取得最经济的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管理项目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也就是计划阶段。

D阶段:把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也就是执行阶段。

C阶段:对照计划,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并总结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也就是检查阶段。

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措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以利再战,也就是总结处理阶段。

(二)PDCA的实施步骤

(1)分析生产现状,找出现存的质量问题,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存在的质量问题。在分析现状时,要做到公正、客观。

(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制约因素。对所有因素逐个加以分析,不要进行大而全的说明。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影响质量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为、生产设备方面的因素,也有生产方式、检验测试、生产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要想解决质量问题,需在许多影响因素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再开始解决质量问题。

(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计划和活动措施。计划和措施应该具体明确,阐明为什么要制订这一措施或计划、预期目标是什么、由谁或哪个部门来执行、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完成、如何执行等问题。

(5)按照既定计划加以实施。

(6)根据活动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的实施结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就是上述的C阶段。

(7)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之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质量问题。

(8)提出本次循环中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即本次循环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并将它们转到下一次PDCA循环中。

(第二节)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

一、质量管理制度模板

(一)目的

为保证本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迅速处理问题,以确保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其符合市场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二)质量标准及检验标准的范围

(1)原材料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

(2)半成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

(3)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

(三)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的制定

(1)质量标准。生产管理部会同质量管理部、生产部、营销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根据内部的操作规范,并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客户需求、本身制造能力以及原料供应商水准,分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填写《质量标准及检验标准制(修)订表》(一式两份),报生产总监批准后,质量管理部一份,研发部一份,并交有关部门负责具体执行。

(2)质量检验标准。生产管理部会同质量管理部、生产部、营销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分原料、半成品、产品将检查项目规格、质量标准、检验频率、检验方法及使用仪器设备等填写《质量标准及检验标准制(修)订表》内,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并经生产总监核准后分发给有关执行部门。

(四)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的修改

(1)内部的各项质量标准、检验规范,如果遇到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生产过程的改善、市场的需要以及加工条件的变更等情况,可进行适当的修改。

(2)生产管理部每年年底前至少重新校正一次,并参照以往质量实绩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各规格的标准及规范的合理性,并进行修改。

(3)质量标准与检验标准在进行修改时,生产管理部应填写《质量标准及检验标准制(修)订表》,并说明修改的原因,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最后报生产总监批示后,方可凭此执行。

(五)生产仪器的校正、维护计划

(1)维护周期的设定。仪器使用部门应依仪器购入时的设备资料、操作说明书等资料,填写《仪器校正、维护基准表》,设定校正、维护周期,作为仪器年度校正、维护计划的拟订及执行的依据。

(2)年度校正计划与维护计划。仪器使用部门应于每年年底依据所设定的校正、维护周期,填写《仪器校正计划实施表》、《仪器维护计划实施表》,作为年度校正及维护计划实施的依据。

(六)生产仪器校正计划的实施

(1)仪器校正人员应依据《年度校正计划》来执行日常的校正、精度校正作业,并将校正结果记录于《仪器校正卡》内,一式一份,存于使用部门。

(2)生产仪器的外协校正。有关精密仪器每年应定期由使用部门通过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申请委托校正,并填写《外协请修申请单》,以确保仪器的精确度。

(七)生产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1生产仪器的使用

(1)生产仪器使用人在进行各项检验时,应根据相关规范所规定的操作步骤操作,使用后要妥善进行保管与保养。

(2)对于特殊精密仪器,使用部门主管应指定专人操作与负责管理,非指定操作人员不得随意使用。

(3)生产仪器使用部门的主管应负责检核各使用者操作的正确性以及日常保养与维护,如有不当使用与操作应予以纠正教导,并进行适当的处罚。

(4)各生产部门使用的仪器设备由使用部门自行校正与保养,由质量管理部不定期抽检。

2生产仪器的保养

(1)仪器保养人员应依据内部的年度维护计划来执行保养作业,并将结果记录于《仪器维护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