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伏罗拉》可以说是丘吉尔的政治宣言,他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志向:“他不喜欢也不能忍受安逸(yì)、舒适的生活。他的天性是狂暴的、强悍(hàn)的、勇猛的。充满抱负、动荡不安的生活才是他惟一可以接受的生活。他应该一往无前。”
19世纪70年代,英国攫(jué)取了苏丹。1881年,苏丹爆发了马赫(hè)迪领导的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起义军接连取得胜利,并打死了作恶多端的苏丹总督戈登。英国准备了很长时间要为戈登报仇,并于1896年对苏丹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为了报道战争情况,丘吉尔及时赶到苏丹前线。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英军的残忍和基奇纳将军的纵容,同时更进一步认识到新闻工作为他出名挣钱提供了机会。新闻工作还可以成为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战争结束后,丘吉尔搜集大量素材,研究了许多有关苏丹战争的材料,专心致志,埋头著书,经过艰苦努力,终于于1899年10月出版了第三部著作——《尼罗河上的战争》。
这本书文字生动、材料丰富、引人入胜,显示了丘吉尔的才华和他对历史的兴趣。书一出版就轰动了伦敦,震惊了英国。
在这部书里,丘吉尔不仅叙述了亲自参加战争的经过,而且实质上写了一部英国征服埃及和苏丹的历史。他还在某种程度上抒发了一个英国青年应有的正义感。他尖锐地批评了他的上司基奇纳将军,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残暴、可憎的面目。丘吉尔对基奇纳侮辱马赫迪陵墓和遗骨的暴行感到愤慨。在他的笔下,基奇纳的行为不仅是卑劣(卑劣:语言、行为恶劣。
)的、野蛮的,也是对敬奉马赫迪陵墓的苏丹人的莫大侮辱。
丘吉尔不但谴责谴(责(qiǎn):责备,严正申斥。)基奇纳的行为,还在某种程度上以批评的态度评价了苏丹战争。
自然,丘吉尔在书中表明的态度和立场引起了英国官方和军界的强烈不满。但这本书使丘吉尔成为英国的名记者,为他从事政治活动打通了道路。
丘吉尔一生沉浮多次,却能处事泰然。“一战”中,他辞去海军大臣后,闲着没事,便学起了绘画,买了很多画笔、画架、调色板、颜料和画布,一有空就画起来。后来,画画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从中得到安慰(wèi)与快乐,如果一天不画一两张,便觉得没有意思。他到外地度假,也要带上画具,画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著名风景。他的画还卖了很好的价钱,并把钱捐(juān)给了失业基金。1948年,他被美术学院选为名誉(yù)院士。
丘吉尔还有一个爱好:做瓦工活。他喜欢盖房子,经常动手砌砖墙,还亲自在院子里修建了养鱼池,灌溉渠(qú)道和围墙。他向瓦工专门学过这项技术,所以技术很不错。他后来又被建筑工人联合会吸收为会员。
1953年,瑞典文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英国政治家。这位政治家就是赫赫(hè)有名的温斯顿·丘吉尔。授予的理由是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记述艺术,以及他那捍(hàn)卫崇(chónɡ)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诺贝尔文学奖自从1901年开始设立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在其100年的历史中,诺贝尔文学奖除主要授予有突出贡献、写出最优秀作品的文学家以外,还授予了少数几位非文学类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因为按照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解释,只要能写出“有理想倾向的作品”,即使是非文学类的著作也可以列入获奖范围。丘吉尔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政治家。
丘吉尔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擅(shàn)长写历史和人物传记,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善于用历史观点描写当代英国和世界的历史事件,他的历史著作,后来都成了研究当代世界不可缺少的文献。
丘吉尔一生的主要著作有:《马拉康野战部队纪事》(1898)、《萨伏罗拉》(1898)、《尼罗河上的战争》(1899)、《伦道夫·丘吉尔传》(1906)、《世界危机》(1923)、《马尔巴罗传》(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53)、《英国民族史》(1956~1958)等。
丘吉尔以记者身份去古巴时,他们先搭汽车后坐船,又徒(tú)步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经过好几天的长途跋(bá)涉,才来到了机动部队的驻扎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丘吉尔就随这支部队整装出发了。这支西班牙军队像长蛇一样缓缓地婉蜒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前进,是要去“剿(jiǎo)灭”古巴游击队。
“敌人在哪儿?”迷惑不解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的丘吉尔不禁发问。
“在哪儿?不清楚。也许还没等我们发现敌人,就已经被隐藏在丛林中的敌人开枪打死了。”有人这样回答。
沉默!丘吉尔沉默了!现在置身险地,他才开始真正对战争有了体验。“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一个可怕的念头从心中升起,慢慢咬啮(niè)着他,令他不寒而栗(lì)。队伍继续悄无声息地前进着,仿佛死神随时就会降临。丘吉尔看到每个西班牙士兵都紧端着枪,冷静地前进,前进。自己的胆子开始壮了起来。他开始给自己打气:既然是为了寻求刺激、甘愿冒险而来,就不应该临阵退缩!在战场上无论遭受什么命运,得到什么体验,总比碌碌无为、枉(wǎnɡ)来人世走一遭(zāo)要强。
笼罩森林的浓浓雾气渐渐散去,太阳露出了脸,阳光在密密麻麻的枝叶间隐隐约约地闪烁着、上午9点,部队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停下来休息。
很快,早餐准备好了,有咖啡、炖(dùn)肉等,丘吉尔狼吞虎咽地吃过早餐,按照命令,将帆布绑在邻近树木的枝干上,搭成吊床午睡。午睡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2点结束,是为了度过热带地区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光。午睡后,丘吉尔又随部队行军4个小时才宿营。这是丘吉尔行军生涯的第一天。
11月30日,这一天恰好是丘吉尔的21岁生日,他经历了一生当中的第一次战斗。
清晨,部队正在缓缓地向前挪(nuó)进。忽然,队伍尾部枪声大作,遭到了古巴游击队的袭(xí)击。等到浓雾渐渐散去,敌人早已无影无踪。西班牙部队继续在大森林中开路前进。早餐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指挥官命令士兵们坐在自己的马匹旁吃随身携(xié)带的干粮。丘吉尔饿坏了,从参谋那里领来半只烧鸡正坐下猛吃,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响起,丘吉尔身后的马受了惊吓,一跃前起。“哧”的一声,一颗子弹穿进了马的胸膛,顿时鲜血淋漓,扑通一声倒在血泊里。
“谢谢你!”事后,惊魂未定的丘吉尔恭恭敬敬地向替死的马鞠(jū)了一躬(ɡōnɡ),“谢谢你救了我一命。”
经过几个月的实战,丘吉尔平安地返回英国。这一趟古巴之行收获颇(pō)丰。他和巴恩斯都被授予西班牙红十字勋(xūn)章。他写的5篇战地通讯也都发表了。虽然这些报道带来的稿酬(chóu)微不足道,但它们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极大兴趣,并受到许多社会名流的赏识,从而迅速提高了丘吉尔的社会知名度。
但丘吉尔最大的收获是,他成功地策划并完成了一件在他人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大事,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他走向了海外,有了实战经验,对于生死和功名有了种种复杂真切的体验。年纪轻轻,阅历如此丰富,前程不可估(ɡū)量。
1899年10月,丘吉尔辞去军职,又以英国《晨邮报》特派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爆发在南非的英布战争。
英布战争的两方是英国人和布尔人。布尔的意思是农民,布尔人特指荷兰农民移民南非的后裔(后裔(yì):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战争的地点在南非。从性质上来讲,这是一场争夺殖民地的利益之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战争一开始,丘吉尔兴高采烈,心想机会来了。很快,他以《晨邮报》随军记者的身份登上了英军新任总司令布勃(bó)将军乘坐的一艘(sōu)专轮。由于当时通讯十分落后,丘吉尔对前方战况不明,特别担心在他们到达之前战争已经结束。
一天,他们与一艘南非方向驶来的货轮相遇,军官们发出信号,请它报告南非战况。货轮挂出一大块黑牌,上面写道:“双方激战三次,我方一将军阵亡。”丘吉尔一见,又惊又喜,惊的是想不到布尔人如此厉害,喜的是这回他又可以大大表现一番了。
丘吉尔一到南非,意外地碰到了自己的老朋友霍尔丹上尉。霍尔丹上尉告诉丘吉尔他奉命指挥一辆方节装甲列车,载上两连士兵,沿铁路执行侦察任务。霍(huò)尔丹邀丘吉尔一同前往。冒险的丘吉尔欣喜若狂,心想这可是为写报道搜集资料的好机会呀,当下满口答应。这样,丘吉尔马上到战斗的最前线去了。
装甲列车前进了20多公里,受到了一支布尔人军队的阻击。当列车赶紧按原路返回时,不幸的是,它被一颗炮弹击中了。顿时,车上的人感到一阵强烈的震动,前面二节车厢脱轨了,有一节还堵在铁轨(ɡuǐ)上。车上的士兵已经是死的死,伤的伤,而敌人还在猛烈地开火。霍尔丹毫不迟疑,当下带领大部分士兵跳下火车,迎击敌人,设法把敌人的火力从列车周围引开。
丘吉尔主动担负起抢救伤员和清除铁路障(zhànɡ)碍的指挥工作。司机受了伤,脸上直流血,正躲在翻倒的车厢后面嘀嘀咕咕:“我又不是军人,死在枪炮下是不值得的,这个鬼地方真是没法呆下去了!”
丘吉尔知道只有他才能开动火车,决不能让他逃跑,当下鼓励他说:“老兄,一天当中,一个人不会两次受伤。现在,你已经挂了彩,正应该好好完成任务呢!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呀,你干好了一定会受到奖励的!”司机听了这话,马上走进火车头开始工作。
接下来,丘吉尔带领一批士兵摘掉脱轨车与车头、其他车厢之间的挂钩。然后,司机开动机车,反复来回冲撞,把倒在路轨上的车厢缓缓冲开。在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下,这些艰难的工作,只花了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
丘吉尔指挥人把伤员抬上机车和煤火车,让司机在炮火下启动列车驶回去。当列车驶出危险地带时,他一个人跳了下去,沿铁路线走回来准备与霍尔丹并肩作战。不幸的是,他们都被俘(fú)了。
丘吉尔被俘后的处境非常危险。按照南非的战时法律,新闻记者是不能参加战斗的。可他却参加了战斗,而且很英勇。这样,他就应马上被送到战地军事法庭,并可能在几分钟后就被枪决。
不过,丘吉尔最终被送进了战俘营。显然,贵族身份救了他一命。布尔人并不想枪毙(bì)一个名门望族的子弟以激怒英国人,但丘吉尔也别指望以记者身份为由要求获得释放。一个布尔人军官得意地对他说:“我们并不是每天都能捉到英国贵族的公子哥儿呀!”
丘吉尔和军官们被关在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里。那里虽说有几十名南非警察昼夜值班,但警戒说不上十分森严,反而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lòu)洞。丘吉尔、霍尔丹等三人策划越狱逃跑。
他们决定翻过学校的墙头。墙头很高,可丘吉尔还是决定冒险。那一天,他趁哨兵正和同伴闲谈,登上一个架子,扒住墙头向上爬。因为心慌,两次都没成功。第三次,他使出浑身气力爬上墙头,又跳到墙外的花园里。可那两个人被哨兵发现了,忙对他喊:
“我们出不去了,你也回来吧!”
“不!”丘吉尔说,“我不回去,我要一个人走了!”
于是,他壮着胆子,走出花园,装作没事一样向大门走去。离哨兵只有5米的地方,他紧张极了,可仍装作很平静,竟混出门去。走到街上,天色已晚。他看着天空上的星星向南走,终于看见了铁路,又走了一会儿,到了一个车站。他藏在道旁的沟中。当一列货车慢慢地开过来时,他猛地蹿(cuān)上去,爬上火车,藏在煤袋中间。就这样,他边走边扒车,竟找到了一个英国人的住户。那家主人霍华德拿出吃的招待他,他才大吃了一顿。
布尔人发觉他逃跑后,发了布告,悬(xuán)赏捉拿他。霍华德把他藏在满是老鼠的矿坑房里。风声过去后,他才在晚上出来散步。过了些天,霍华德帮他找了一个荷兰人的运羊毛车,让他钻进羊毛包中间。车向前行驶,他提心吊胆(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地躲在里面,直到过了边境,脱离了危险,从包里伸出头来,使劲呼喊起来。后来,他把自己死里逃生的经历写成了书。他也因为这些经历成了引人注目的人。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已是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始终对战争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他兴高采烈,认为自己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时机来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万事有艰险,万物皆毁灭。我感到有趣、快乐和幸福。这不可怕吗?对于我来说,参战完全是引人入胜的事。”
丘吉尔面带笑容,大步流星地走进海军部办公室,开始他的作战指挥工作。英国海军早已部署在各战略要地,主力则从英吉利海峡移驻北海,使德国海军无法发动袭(xí)击,反而被封锁在海港之内。
英国海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在与德国海军的角逐中,英国海军连连获胜。但几次胜仗过后,丘吉尔容易鲁莽(mǎnɡ)行事的性格又给他惹来了麻烦。
1914年9月,法国军方得到情报说,德军马上将对法国的敦刻尔克港口发起进攻。于是,法国向英国求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欣然同意,立即向敦刻尔克派去了海军陆战队的一批精兵。他征用了50辆伦敦的公共汽车作为部队的交通工具。但不知道什么缘(yuán)故,战斗竟然始终没有发生,人们只能看到丘吉尔和他的部队乘着公共汽车在前线跑来跑去。战场上出现这样的场面太滑稽(jī)了,人们嘲笑这是“丘吉尔马戏团表演”。
丘吉尔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前线跑来跑去,到处巡(xún)视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基地。而在讨论海军问题的会议上,海军大臣竟然常常缺席,这引起了同僚(liáo)们的不满。连首相也对他颇有微言,因为首相得时不时代管一下海军部。
政敌们开始攻击和诽谤(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他,但丘吉尔仍然神采奕奕(yì),劲头十足地出现在海军办公大楼里干这干那。不久发生了达达尼尔事件,丘吉尔被迫下台了。
1915年1月,英国接到俄国陆军总司令的电报,请求英军在近东地区采取牵制行动,以减轻土耳其对俄国高加索地区的压力。英国就此召开专门会议,丘吉尔提出一个以攻为守的作战方案。方案设想:英国海军派遣一支远征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打开马尔马拉海的通道,从而切断土耳其与其盟(ménɡ)国德、奥的海上交通往来,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达到在黑海与俄军取得联系的目的。
经过热烈讨论,全会一致通过,并委托海军部负责远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丘吉尔欣然领命。到了2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于是,达达尼尔海峡之战打响。
2月19日,英法舰队向海峡周围工事展开猛烈攻击,丘吉尔喜气洋洋,尽管他正患(huàn)流行感冒,还是骑着马检阅了正待登船出发的海军陆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