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工厂维修班的一位男青年钳工,工资加奖金每月百元多,人品长相都够中等以上水平,修自行车、缝纫机很在行,而且写得一笔好字。人们认为他的条件相当不错,但却到了三十五岁还找不到对象。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这位未婚大男的母亲来找我,她对我讲,她的这位独生儿子,每次和介绍的对象见面时,总是紧张得脸红、口吃;甚至有时表现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张了半天嘴,脸憋得通红,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结果使得介绍人感到十分尴尬,女方没呆几分钟就告辞了,大家扫兴地不欢而散。这位母亲为此感到焦虑、苦恼,希望我能讲讲为什么她的儿子会是这样?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好这种"毛病"我对这位母亲讲的大意是: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男女青年,并没有面临什么伤害他们或威胁他们的事物或情境,但却由于极度的情绪紧张,产生不应有的恐惧反应。有些男女青年见到生人时,或是一些未婚的男女青年,当他们和被介绍的异性见面时,脸红、口吃、心脏剧烈跳动,这也算是一种"恐惧反应"。由于这种恐惧反应在正常人看来,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反常的,因而人们把这种反应看做是一种"病症"。
那末,什么是"恐惧反应"?它是怎样产生的学习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恐惧反应"是一种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像介绍对象时,和异性朋友会面这个"刺激情景",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若伴随着"被讥笑"、"被拒绝"等难堪的痛苦的失败这样一些自认为是"可怕的"刺激性情景多次出现以后,那么,前一种刺激情景(例如,见面、谈话等等)本身也会引起"恐惧反应",或者说成是"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和"目光恐怖"。而脸红、口吃等表现,就是极度紧张、恐惧的外部表现。这类人害怕公共场合,惧怕和人接触,当和生人相对或要讲话时,就会出现紧张、脸红、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这位母亲插嘴说,他儿子在第一回和被介绍的女方见面时,就有"恐惧反应"的表现,他并没有"被讥笑"、"被拒绝"等难堪的痛苦的失败等等既往经验历史,这该怎么解释呢我对她讲,这并不难理解。有些男女青年,虽然没有本身的直接经验,但是他们可能会有"间接经验"。比如说,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在和介绍对象见面后,遭到难堪的讥笑、拒绝,以至感到很痛苦、很羞耻等等。这就是"社会学习"。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会学习到这种经验。这位母亲的领悟能力很强,她如有所悟似地对我讲:您说的确实有道理,我那宝贝儿子每次考试前,和等待考分公布那段日子里,都紧张得吃不下、睡不好,他常说,考不好会影响他的提级什么的。
由此我联想起曾经谈过的"焦虑"问题。其实,焦虑也是一种恐惧情绪,只不过是焦虑往往没有明确的对象,可是一旦每个人的焦虑固定于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情景的时候,那么,这件事物或这个情景所引起来的情绪反应,就会成为"恐惧反应"。
有些青年男女,由于爱情上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者"威胁",使得他们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这些体验、感受当中,很可能包括有损伤自尊心、丧失信心、增加敏感和愧疚感等等,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等"五味俱全"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这种由于几乎是酸、辣、苦、甜、咸等各种滋味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情绪状态,一旦定型下来,形成固定模式,或者说是心理结构,那末,在往后的生活道路上,遇到新的类似的刺激情境时,自然而然地会"穿新鞋走老路",旧病复发,使得他(她)对于面临的事物、情境怀有恐惧感。正象中国古话说的那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男女青年,由于经过了多次的挫折、失败,于是,此后对类似的情境,就会怀有几乎不能克制的恐惧感,从而减低或丧失个人的自信心,结果往往导致更多的失败。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对这位钳工和有类似心理缺陷的男女青年朋友们奉劝一言:从心底里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的自卑感!多参加体育、文艺等社会性的娱乐活动,去掉羞怯、恐惧,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记住"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这句古训,总结经验教训,拆掉人为地给自己设置的这些心理障碍,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必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