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长路上的红绿灯(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5307300000026

第26章 惧怕心理

从来都不惧怕,对什么都不惧怕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人人都会惧怕,而且每个人都有他特别惧怕的事物。这是因为惧怕是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惧怕,可以分为正常的惧怕和反常的惧怕两种。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一个人小心翼翼,百倍提高警惕的心理状态。一个正常的人当他面临深渊和走上薄冰的时候,害怕跌进万丈深渊或者跌进湖泊、河水里,这种惧怕的心理,你能说不是正常的惧怕吗"当心触电!"这个告示牌,对有电学基本知识的人来讲,意味着"触电身亡"。其他如"小心火车!""有剧毒,请勿内服!"等等,人们承认、接受这些告诫,并有意识地躲避这些威胁生命的事物,都是正常的心理。相反地,如果有人对这些一概置之不理,他从来不怕考试不及格、不怕工作上的失败,不怕落后、不怕犯罪……那你能说这样的人,他们的心理是正常的吗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而且惧怕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不少人由于惧怕而改变了他的主意、观点、信念、信仰,以致影响了他的一生、甚至一个家族的发展道路。有些人怕死、怕困难,于是叛变了革命、脱离了革命。锐意革新,就可以使社会发展前进;害怕革新,抱残守缺,就会使历史倒退。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国强民富;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也必然会使中华腾飞。如若惧怕,这些都必然不能实现。

虽然说惧怕的作用相当大,但是你也不必过分紧张。因为每个人在主观上,都是尽量有意地回避惧怕、防止惧怕起作用。实验心理学证实:人们对于惧怕的敏感程度,远不如对于希望的敏感程度。因此,由惧怕所引起的悲哀、焦虑、烦闷、苦恼等,相对地比起由希望所引起的幸福、快乐、愉快、喜悦等,要弱得多、小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不是"悲多喜少",而是"喜多悲少"。况且这些"悲",还可以用种种方式,比如,文学艺术等加以转移、排泄掉。

当然,也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样正常的不怕。那是由于崇高的信念和革命的人生观,使得烈士们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他们在就义前照样谈笑自若,从容地写下激励活着的人不要怕、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遗嘱。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不正常的、反常的惧怕心理。比如说,有些人无缘无故地或者是异乎寻常地怕痛、怕羞、怕疾病、怕雷声、怕强光、怕黑夜、怕污血、怕蛇、怕鼠、怕生人、怕高地、怕旷野、怕水等等。也就是说,正常人不怕的,他怕;正常人稍微怕的,他特怕。这些,都属于不正常的反常的惧怕心理。"杞人忧天"是句成语,源出于《列子》的寓言:有个杞国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自己活不成,因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位杞人的这种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就是不正常的惧怕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青年人往往表现出另外一种不正常的惧怕心理。比如说,在实际上从来没有人笑话他(她)、斥责他(她)的情况下,但他(她)却在想象中认为别人在"讥笑"他(她)、"申斥"他(她),因而由于怕,使他(她)从来不敢和别人交往、共事群居,自己一个人象蜗牛那样,躲在自己的"小窝壳"里,尽量和外界隔绝,不敢轻易地出外闯荡,不敢积极勇敢地在现实中追求和奋斗。

这些青年人由于心理上的胆怯和惧怕,因而不敢像海燕在暴风雨中振翅翱翔那样,在广阔的天地里摔打、拼搏,也就因此而失去了很多能锻炼和考验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大好机会。很多人就是在这种失去常态的惧怕心理支配下,左顾右盼、裹足不前、坐失良机、碌碌无为地虚度了一生。

这种不正常的惧怕心理,是缺乏"现实验证",也就是说,是一种没有"真实检验"的神经质的惧怕心理。这种惧怕是没有真实依据的、是主观臆想的、平白无故的、不该怕的惧怕。它无疑问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那末,通常人们究竟怕什么和为什么怕呢?这可以从人们惧怕的对象去寻找原因。因而,为什么怕和怕什么是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

"愚昧是产生惧怕的源泉,知识是医治惧怕的良药。"这是一位西方心理学家研究的结论。人们害怕的对象绝大部分是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东西,当然也包括将来可能理解、但是现在尚未理解的东西。由于无知或未知,就会对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惧怕。比如说,在天文学知识未发展未普及的时代,人们由于不了解雷电、彗星、日蚀、月蚀等等天文气象上的现象,就会把它们的出现看做是灾难临头的恶兆,异常惊恐。又比如,由于对生理卫生知识的欠缺,对一些疾病不是疏忽轻视、漫不经心,就是草木皆兵、恐惧万分。当今之世,"恐癌症"席卷全球,也是因为至今还未能查找出真正的病因,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根治好这种"不治之症"所引起的。因此,凡是那些人们迄今还不理解的事物,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惧怕。

谈到很多惧怕是由于无知所造成的时候,也有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沉恩的新情况。在现代文明昌盛、科学发展的今天,不是由于愚昧落后,而是由于机器代替了人脑,以致使得人们产生了新形态的无知,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惧怕感。这也可以成为在现代化社会里,很多心理疾病是文明病、社会病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比如说,1982年,英国的一个调查机构"盖洛普",应政府的委托,对三千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说,不少英国人得了一种名叫"数目恐惧症"的毛病,他们不会简单的加减乘除,3000人中有一半在接受调查时都慌神了。在每10个人当中有3个人不会减、乘、除,50%的人不会看火车时刻表;1/3的人不会简单的百分比或者阅读图表;百分之六十的人不懂通货膨胀率;很多人对一杯十七便士的咖啡,和一个二十四便士的三明治应该总共付多少钱,回答不出来;对八张十四便士的邮票加起来应是多少,也回答得吱吱唔晤等等。对于这些令人惊讶的现象,"盖洛普"调查组分析原因的结论是:英国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缺少起码的算术知识的训练。你看,这种所谓的"数目恐惧症",不正是因为新形态的"无知"所造成的吗?!在加减乘除这样的算术基本知识方面,人们经历了无知—有知—无知这样曲折的历程;而随着这一演变历程,人们在心理上也相应地出现了怕—不怕—怕,这样一个哲学上的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反复过程。

上面讲的"恐癌症",说明了凡是危及生命的不能治愈的疾病,就容易引起惧怕。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缺少信心,从而产生惧怕。

临床观察发现,病人如果认为自己活不成了,那么他恢复健康的机会,比起一个有自信必能康复的病人来,要迟缓得多。这就说明了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惧怕,由于惧怕而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由于紧张和焦虑就势必会直接造成对身心健康的威胁。

思想保守是惧怕的必然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们对待不了解的东西,通常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思想革新者会由于好奇心理,而不断地去探求、创新;思想保守者会出自戒备心理而抗拒、逃避乃至迷信。

思想保守者为什么会产生戒备的心理呢?那是因为他对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产生了惧怕心理所引起的。所以说,破除迷信可以增加胆量。

思想保守的人,除了惧怕不知道的事物外,他还惧怕事物的改变。改变是习惯的对立面,人们对于不习惯的事物就需要伤脑筋、费精力,分外注意;对于不习惯的、改变了的处境,一时就难于应付自如,因而往往引起思想保守者的惧怕。

人们说,有些老年人思想比较保守,就是因为他们的精力差了,注意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减弱了,所以他们最怕改变而安于现状。其实,现实生活里,很多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革命老前辈,他们锐意改革,思想并不保守;而有些青年人,反而怕改革,偏于保守,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在下面要谈的人生观等问题。

思想保守的人,除了怕不知道的事物和怕事物的改变以外,他们还怕公众的批评。

做一个革新者,往往容易招来人们对他的怀疑、批评、讥讽、反对和打击;从世俗的眼光看,革新者往往会被讥为"怪人"、"疯子"和"叛道"。思想革新者对这些不怕,而思想保守者却怕这些。因此,惧怕是革新的心理障碍。

惧怕还来自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尼尔·埃尔加·米勒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白色屋子里屡遭电击的老鼠,以后即或到了无电击的白屋里仍然有竖毛、奔逃、排尿等惧怕症状。于是,米勒认为惧怕来自学习。

其实,认为动物和人的惧怕是来自学习的这种主张,并非是米勒的独创。人们从日常生活经验当中,早已觉察到了惧怕很少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到的。前面谈过的缺乏"现实验证"的神经质的惧怕心理,经过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证实,这种神经质的惧怕心理,也是由于对先天性质的一些惧怕,经过后天学习,从而产生条件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惧怕可以改变,以至消失。

所谓"先天性惧怕",它的作用很小,而且还有争议。例如,幼儿见到寺庙里的神佛塑像,或者看见京剧舞台上的花脸之类奇异景象,他们只是觉得好奇不解罢了,并不知道怕;幼儿跌伤流血或者打针时,不过稍觉疼痛罢了,也不知道怕。但是,父母等成年人如果这时若是表现出敬畏、惶恐或者紧张、惊慌的表情,幼儿就会改变态度,逃跑或者啼哭等等。

有些幼儿一听说要给他打针,以至看到穿白大褂的护士,就会嚎啕大哭不止;有些年轻姑娘在等待拔牙时焦虑不安,恐惧万分,以至走进诊室时全身抖动不已,这些都是属于神经质的惧怕,而非先天性的惧怕。神经质惧怕之所以产生,就是由开始第一次的不太强烈的些微疼痛刺激(或者是由于对即将来临的事情经过想象作用),经过有关知识经验(例如,打针、拔牙等)消极意义的累积与扩展,以至最后不幸成了心理上的负担,成了一块"心病"。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反常的惧怕,完全是经过学习而造成的。

人们的知识经验可以形成和加深惧怕的心理,这是消极作用。反过来,知识经验也可以有助于消除那些盲目的、无科学根据的惧怕心理。比如说,幼儿往往会对一个人呆在黑屋里、站在高处、面对陌生人、面对大声吼叫的动物等等产生惧怕的心理。尔后,待到年龄增长后,惧怕的对象会从表面、显现的东西转移为潜在的、隐蔽的东西。比如,有可能由于担心强盗的闯入,或者是意外伤亡事故等"潜在的"危险产生惧怕心理,象担心坐飞机会失事,怕做手术会出错等等。再后,随着年龄的越发增长和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实际经验的丰富,往日的一些惧怕心理会逐渐消退。甚至当回首往日怕这、怕那的情景时,自己会哑然失笑。这就是因为人们已认识到了,或者是掌握到了克服惧怕或对付惧怕的办法。

通常讲来,人们对于惧怕的形成和消失的过程,大体上就是这样三个步骤。这个"三部曲",说明了惧怕是学习的结果。知识经验对于惧怕起消极的或积极的作用,而知识经验本身也就是由学习而得到的。

青年人的惧怕心理,往往是和焦虑心理混杂在一起的。由于青年人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对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征兆(象征、信号)的预测和估计能力提高了,因而他们的惧怕心理,就从所面临、逼近的危险转向到担忧未来将会发生的危险上。他们更多地是惴惴不安地担心、害怕将会发生什么意外的险情上。有些心理学家说,青年时期的惧怕,与其说是惧怕,不如说成是焦虑。所以,青年人的惧怕和焦虑是经常相互伴随在一起的,形象地讲,二者犹如一对孪生的"双胞胎",几乎分辨不出它究竟是在惧怕,抑或是在焦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