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细节全书
5296500000042

第42章 做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家(1)

真正的领导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

陈丽清在全球第四大软件公司任中国区销售总监。她带领的团队工作一直很拼命,她本人也总是亲历亲为,但连续两个季度都未达到区域销售指标。为此,她深感苦恼。她是这样描述她的常规工作模式的:“通常我将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个人,根据他们每周每月的销售预测报表进行跟踪,督促他们加速推进项目进展,也就是使用‘盯’人战术。”陈丽清属下有3位行业销售经理,但她却没有让他们承担带动下属的任务,因为她认为他们不够得力。由于项目太多,她也很少组织团队相互交流,分享她多年积累的销售经验。

年仅32岁的李勤负责伊莱克斯公司华中5个省区一级、二级、三级市场的销售。她所带领的近400人的营销队伍连创佳绩。她属下有3位地区经理和4位职能部门总监。她的感受是,人是不能管的,只有选好人,带好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全力发挥。“我们的业绩归功于团队士气,团队内倡导的是传、帮、带,让每个人学会积极主动地工作。”李勤补充道。

真正的领导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追求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认为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者。

聪明的领导者不是事必躬亲,而是运筹帷幄。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必须干领导工作,不要干预或包办下属的事情。倘若领导者事必躬亲,一方面丢掉了自己应该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则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没有主见、不负责任,也无法提高能力。当然,领导者有时应该干些具体的工作,因为这有助于加深与下属的感情,并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但必须明确:这绝不是领导者的“正业”。“大事小事亲手干,整天忙得团团转”的领导者,肯定不是一位称职的领导者,而是一位劳动模范。领导者的“正业”是运筹帷幄,他应该专门干下属干不了的事情或突发的、非常规的事情。应该下属做的事情由下属自己干。使之有职有权,他们能增强责任感,并在工作中逐步减少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

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领导者要管头管脚,即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运筹帷幄的三个办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压力总是来自方方面面,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经常会感到“累”,这多是因为事必躬亲或追求尽善尽美,惟恐企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终日处心积虑。越是这样,企业往往越是到处冒烟。不是这儿有事,就是那儿出了点麻烦。不亲自处理又不放心,结果,奔波劳累之极而收效甚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开头就说:“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这样,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艺术了。那么,要做一个轻松的领导者,到底该怎么做呢?以下几点值得领导者注意。

1.要分级管理而不要越级插手问事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进行必要的分级管理。主要领导者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对下属的管理人员要在明确责任和奖罚的基础上,让他们有职有权。即使碰到问题,只要不是事关企业大局的问题,也要所属的部门自己去处理和解决。这样,领导者不仅能从管理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只要管理几个人就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充分地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对企业有高度责任感,领导者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或重大决策。

2.多想、多看,少说、少干

这是高明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原则。千万不要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亲。你只有站在一旁观看,才能真正旁观者清,避免当局者迷;才能更公正、更有效地判断是非曲直;才能真正看清哪些事情是企业应该坚持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改进的。即使你比你的下属干得还要好,也不要事事都亲自去干。必要时给他们示范一下即可。作为一个元帅如果必须亲自去冲锋陷阵,作为一个教练如果必须亲自到运动场上去拼搏,不能说明这支军队的强大和运动队的水平很高,而是说明他将寡兵弱,可能离失败为期不远了。正像演戏一样,如果领导者在台上又唱又跳,让职员们在台下指手画脚地挑毛病,这样的情景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轻松管理企业而又驾驭全局就要多当裁判少当运动员,多当导演甚至观众而少当亲自登台的演员。

3.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分清什么是企业的大事,什么是企业内无关紧要的小事。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视之。而大事往往不是每天都发生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下属部门按照分工自己去解决。不要陷于繁琐的事务之中而不能自拔,被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小事搅得晕头转向而影响了大的决策。但是,也要敏锐地观察和分析一些小事的起因和影响,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一般情况下,不必亲自去处理。

古人云:宁静致远,虚怀若谷。企业领导只有摆脱繁琐的事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正确地权衡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考虑企业的发展大计和重大决策。当然了,要轻松而又高效地管理企业,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无为而治”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或基础。企业领导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十分熟悉所管企业的人和事。还要有一定的度量或胸怀。这样,才能熟中生巧、艺高人胆大,从而实现轻松管理。

事必躬亲会削减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A和B是某油矿的两个矿长。A矿长一直在基层工作,年富力强,熟悉生产,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处理事务果断冷静。时间流逝,A矿长在单位里倍受信赖,成为绝对权威,一日不可离开。当然A矿长很忙,每天早上上班提前半个小时到单位,了解夜班生产情况后,思考一下当天要做的事,不久几个副职、各部门负责人陆续来访,汇报工作,有些文件、单据要矿长审阅签字,还有一些不敢决策的问题等待A矿长最后拍板。从上班开始,A矿长办公室人流不断,门口还常有人排队等候。有时要参加各种会议、学习,要到上级领导那里汇报工作。即使人不在办公室,A矿长的心也时刻牵挂着矿里的人和事,经常是电话不断。A矿长日理万机,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对下属很不满,下属的无能让他很恼火也很无奈,感叹没有一个人做事让他放心!

B矿长是个聪明而勤奋的领导。首先把矿里的各项工作授权分配下去,同时为了防止个别人牟取私利,所有工作根据其特点在横纵方向上各有把守。比如,成本费用的管理,生产总成本由主管副矿长掌握,层层分解到各采油小队,每个小队长掌控本队的总成本,全矿的单项材料费用又设立专门的材料员控制,在这样的网络中,每个点都处于其他点的约束中,也对其他点产生约束力,形成了“人人有权力,人人说了不算”的有效制衡的局势。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其他人的监控之下,有困难不是找矿长解决,而是要获得相关人员的认可。比如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成本超支,要增加预算,先要在各小队长、材料员、副矿长等人面前公开提出,没有站住脚的理由是越不过这道防线的。因此,该矿的各级干部都能够把精力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偷懒。

B矿长经常外出学习,用很多的时间思考管理企业的办法,推行企业文化,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实行知识管理,明确员工的岗位责任;同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员工搞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发明和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检查、考核、激励、堵塞管理上的漏洞。B矿长认为员工才是直接创造利润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学习以外,B矿长用较多的时间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工作起来更卖力气了。

类似A矿长的例子并不少见。应该说A矿长是个敬业而能干的领导,他从采油工、技术员、工程师、生产副矿长一路干上来,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一直是个称职的工人、称职的干部。

但是,A矿长不是一个会干的领导,严格来讲也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领导是什么?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领导的职责是发挥好下属的能力,指挥整个团队有序、高效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A矿长在工作中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按倒了葫芦又起了瓢”。而下属诸事请示汇报,不敢决策,久而久之,基层部门经常越级报告,整个单位看起来管理严格,实则秩序混乱。

B矿长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也是值得领导者学习和借鉴的。首先通过互相牵制保证了授权制度的成功,其次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摆脱了“人治”。做到这两点,B矿长基本上成了“闲人”,不必忧心有人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从而有精力思考其他重要的事情,例如,企业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把员工的剩余精力吸引到创新增效上来,提高了团队整体的战斗力。

领导亲历亲为,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还会打击下属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古人说:“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群贤皆散。”领导事必躬亲,是对下属工作的不信任。领导不肯放权,下属在工作中感觉自己的价值不被承认,最终导致人才流失。这是一个悲剧——有过于能干的领导,导致有才能的下属流失,剩下的是一群不愿使用大脑的庸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了。

“贤君”的定义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仅靠领导个人的能力怎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领导本身不一定是能干的人,而必须是一个让别人“能干”的人。领导不可能把工作中的所有的细节都设计好,执行任务时要给下属提供一个创造的空间。这样的领导我们尊称为“贤君”,他具有人格魅力,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如刘备一般笼络一群能人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力。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者,喜欢把一切事都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应该是像子贱那样,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领导者的负担。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管理人士尤其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是自己可以利用以助自己取得成功的。

相互的信任可以塑造更加健康的组织文化

以生产石油化工产品ABS而位居全球行业第一位的台湾奇美公司,它的规模虽然没有王永庆麾下的台塑庞大,但是它的生产力却是同行业企业的4倍。在20世纪70年代,其产品曾以品质高、价格低而掀起石化业的一场革命,连美国和日本的同行都畏之如虎。只要是奇美公司想要投资的地方,众多美日厂商无不退避三舍、取消计划。说来奇怪,奇美公司董事长许文龙管理企业的风格和观念竟然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也就是所谓的“不管理学”。

许文龙虽然挂着董事长的头衔,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虚位。对于企业内大大小小的事情,许老板始终是全部授权,从不作任何书面指令,即使偶尔和主管们开开会,也只是聊聊天、谈谈家常而已。很多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图章放在哪里,更奇怪的是,他连一间专门的办公室也没有。因为没有办公室,他只好经常开车到处去钓鱼。有一次遇到下大雨,他想去公司看一看。员工看到他时,竟然很惊讶地问他:“董事长,没有事你来干什么?”他想了想:“对呀!没有事来干什么?”于是,他很快一溜烟地开车离去了。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作为老板,既然你用了某个人,就应当充分相信他,放手给他做事的自主权。诚然,像许老板这样不闻不问,未免太过极端,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这一套做法还是大有可取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