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08

第8章 历经磨难(3)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告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关羽与张辽的一封信以及他约定的三件事,在正史的关羽、曹操、张辽传里都没有记载。因此,后人多有提出质疑,认为不可信,是子虚乌有的事。也有人以三事中的“降汉不降曹”、“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告辞去”大做文章,颂扬关羽是“义贯千古”的英雄。

按关羽的性格,他的投降是不可思议的事。而按关羽当时的处境与关羽所约之三事来论,他的投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关羽兵困降曹这件事本身来说,笔者认为无须乎大惊小怪,对关羽进行责备。当是时,各路群雄竟起,天下豪杰各择其主。关羽追随了刘备,而刘备羽毛未丰,尚在各路强大的军阀势力夹缝中游弋,求生存,图发展。他也曾随曹操,附袁绍,依刘表;没有成为独立的势力。他与关羽在此时仅是异姓兄弟和“主从”关系,而不是“君臣”。刘备本人尚且如此,作为他的一个追随者的关羽兵败被擒而投降,有什么好奇怪的?与他同时代的大将因兵败投降的事例很多,而且,朝秦暮楚,频繁改换门庭的也大有人在。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便像有些人如张辽那样,死心塌地追随曹操,为他效命,那么,历史学家自然会对他做出另一番评论。而关羽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便只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他。

曹操击败刘备,胜利凯旋时,将关羽带回许都。

许,在春秋时为一姜姓小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制为许县。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看准时机,将被迫逃亡在外,四处流落的汉献帝接迎到许,建都,称为许都。

关羽早前曾经跟随刘备出入过许都。但是,那时,他只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身份也不过是随从,所以,在许都没有留下多少令人追寻的东西。只有一个许田射鹿故事广为流传。

许田射鹿故事发生在许都东北约40里的陈曹乡许田村。相传,在东汉末年,许田这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养育着许多野生动物。建安三年(198年)的一天,汉献帝刘协带领一批亲贵大臣兵将,来到许田射猎。曹操和刘备都随驾在左右围猎中,从丛林中跑出一只梅花鹿,汉献帝刘协一连射了三箭都没有射中。他让曹操去射,曹操就用刘协的皇弓金箭,只射了一发就击中了梅花鹿。赶上前去的兵将看到梅花鹿身中皇帝使用的金锴箭,以为是汉献帝刘协射中的,顿时,欢呼雀跃,山呼万岁。就在这时,曹操策马向前,遮住汉献帝,接受山呼。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越行为,文武官员都大惊失色。汉献帝刘协心里虽然老大不高兴,却因曹操大权在握,无可奈何,只得吞下这口气。当是时,关羽追随在刘备身后,他十分恼怒,便欲拍马挥剑,冲向前去杀曹操。刘备是个小心谨慎,极有远谋的人,便暗中制止了关羽。

发生在许田的射鹿故事,一方面暴露了曹操位极人臣,朝政大权在握,极不把那个傀儡皇帝刘协放在眼里,十分的骄横;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关羽对汉王朝有着一腔忠心赤胆和不畏强暴的性格。要不是刘备的及时制止,说不了当时会发生什么样的骤变。

许田射鹿故事流传十分广泛,罗贯中写进了他的巨着《三国演义》。在《蜀记》中也记叙了这个故事。事过多年之后,在江南夏口,关羽重提此事,还恨恨不平地埋怨当初刘备没有让他杀死曹操,以致他尾大不掉,刘备也被他驱赶得四处流落。

可见,许田射鹿故事,不会是人们虚构的故事,极可能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一幕的演化。

曹操从徐州战场将关羽带回许都后,是十分厚待他的。一方面给他以名,拜他为偏将军;另一方面给他以利,赏赐很多财物,民间传说是“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把从吕布手中得到的千里宝驹赤兔马也送给他。曹操的这些动作,是一种爱才心理的表露,也是功利思想的驱使。他知道关羽是个难得的将才,如能使关羽为自己效力,那是再好不过的。曹操也知道关羽和刘备关系非同一般,曹操正是想以这种名和利的思想,动摇关羽的心,瓦解他与刘备亲密的关系,使其永远奔走于自己的鞍前马后。

曹操在许都还给关羽分配了一所府第,让他与刘备二位夫人居住。民间传说:这是曹操心术不正,想使他们叔嫂同居一院发生些男女丑事,从而达到离间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为目的。但是,关羽很精明,看穿了曹操的险恶用心,便将一宅分为两院,让二位皇嫂住在后院,自己则住在前院。叔嫂分居,男女有别,以避嫌疑,使曹操的叵测用心不能得逞。

关羽的住宅里有一座楼,是元代中叶时,在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遗址上建立的,所以,叫春秋楼。现在,在许昌市南大街一条小巷的关羽故宅里,仅遗留下这些春秋楼,其他房屋已毁。

关羽身困曹营期间,曹操的诸般努力,企图使他忘却刘备,归顺自己,都没有成功。关羽始终念念不忘他的结拜兄长刘备。清人甄汝舟在一首《两院英风》诗里,对关羽的行为大加赞赏。

秉烛中霄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关羽在许都曹营短暂羁留之后,得到一个机会,便辞别曹操,又去追随他的结义兄长刘备。而在许都的羁留,却使关羽赢得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传世美名。这大概是关羽在下邳兵败困守土山,被迫无奈放下武器时所未料及的。

五 千里走单骑

关羽在许都的短暂羁留是形势逼迫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刘备,想得到他的消息,然后再去投奔他。关羽是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到许都的。这年4月,便遇到了机会。袁绍与曹操间发生了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旧城东)之战。袁绍派遣手下大将颜良攻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白马在许都北。白马如果失守,将危及许都的安全。因此,曹操便亲自督兵援助刘延,关羽与张辽为进兵白马的先锋。

绍(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出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在白马之战前,关羽已经在沙场上驰骋多年,身经百战;虽有战功,但是,都没有具体生动的记载以显示他的神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很精彩地描写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但是,那只是艺术的虚构,小说的演义,而不是历史的事实。因为,华雄并不是关羽杀死的,而是被东吴的孙策杀了。因此,关羽被曹操差遣为先锋,关羽策马刺杀袁绍大将于万众之中,是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胆略和神勇的历史文字记载,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由于关羽解白马之围有功,曹操便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当是指湖南汉寿县,亭侯是爵位。东汉对有功官员的封爵有县、乡、亭侯。关羽虽然得到的是汉寿亭侯,是封爵中之低者,但是,这也是很高的荣誉。无疑,这也是曹操利用关羽建立战功进一步对他的笼络,要安他的心。但是,由于关羽在白马之战时已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便决意要辞别曹操,离开许都去投奔刘备。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既有去心,据《三国演义》说,他曾数次去相府辞曹操,而曹操已知他的心意,挂出回避牌,不见他;而他的山西同乡张辽也避而不见。于是,关羽便写了《谢操书》。《三国志》说他“拜书告辞”。《三国演义》还节录了他的书信内容。此外,在关羽的志书里还有刊行的两封致曹操信,这两封信与《三国演义》里的信意思相同,只是措辞有一定差异。

第一封信是《归先主谢操书》。

羽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曩所以不死者,欲得故主之音向耳。今故主已在河北,此心飞越,神已先驰。惟明公幸少矜之。千里追寻,当不计利害,谋生死也。子女帛之贶(音况,赐与),勒之寸丹。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乎。羽谢。

第二封信是《又致操书》。

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汉在天上,普照万方。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羽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死又作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尤所断。今主之耗,羽已知,望形立相,觅求迹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陂,丞相之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发慈俯垂鉴照。这第二封信里所说“诛文丑于南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据记载说:关羽在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曹操与袁绍间的战争继续进行,曹操驻兵于南陂下: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曰:“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这里只说“斩丑”,至于具体说文丑死于谁的刀下,当时冲锋隐阵的有张辽、徐晃、关羽等人,在他们的本传里都没有提到此事。只是在《三国演义》里才说是被关羽杀了的。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三国演义》里的这段描写,是不足为历史根据的。为什么在《又致操书》中出现这种事实?是关羽述实,还是后人伪托,就很难说清了。

对这两封信,世人有赞赏的,也有提出怀疑的。不相信是关羽写的理由是“云:主亡则辅,主存则归二语,不似当日口吻。”“其辞鄙俚,绝非汉文气习”等等。不过,按常理说,关羽辞别曹操时,想当面拜辞而未能得见,留下书信,聊表心意,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不告而别,反而使人觉得不可理解。因此,《三国志》记载关羽“拜书告辞”是可信的。至于说这两封信是否是关羽书写的信,那就很难说了。而从信的内容看,可以说是表达了关羽的心态。个别之词如“诛文丑于南陂”,很可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从关羽告辞曹操,投奔刘备这一行为本身来说,关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只要曹操稍有游移,关羽便难出许都,甚至会人头落地。所以,关羽的行为有着很深刻的道德意义。首先,充分表现了关羽重“诺”讲“义”的品质。“丈夫一诺值千金”,是他从青少年时期养成的性格特点的一种体现。其次,也表现了关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道德情操。他不为曹操的权势所屈服;没有被曹操的封官厚赐所诱动;也没有因为刘备存亡未卜,穷愁破败,流浪无所而动摇追随刘备的信念。矢志不移,忠贞不二。第三,也充分表现了关羽行事光明磊落,来去分明的豪迈气魄。羁留许都,身在曹营期间,他并不掩饰自己仍然眷念刘备的心情,公开表示:“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当得知刘备消息之后,便“拜书告辞,而奔先主”,其行为始终一贯,表里如一,坦荡无隐。

另一方面,关羽的离开许都,尽管曹操心里不情愿,却不加阻拦,说一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既表现了曹操想留住关羽,而终于留他不住,那就让他去吧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表现了曹操的宽宏大度。对这一点,裴松之就很赞赏他。

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对关羽的大度放走,也是曹操一生中值得称颂的,少有的对人宽容的行为。

民间传说:关羽离开许都前去拜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待关羽挂印封金,单骑横刀,保护着二位皇嫂出了许都西门,去寻找刘备,直到这时,曹操情知是留不住关羽了,便带了一帮亲信赶出城来,为关羽送行。在许都城西的一座小桥上,曹操追上了关羽,便做个顺水人情,要送些金银财宝和一件锦袍给关羽。由于关羽人单势孤,生怕曹操趁机向他动手,所以,他驻马桥头,也不要那些金银财宝,只用青龙偃月刀将锦袍挑了过去,转身西去,开始了他重归刘备的征程。

关羽挑袍辞操的桥,在清代出版的《许州志》里说名为“八里桥”,又名“灞陵桥”,坐落在许都西约10里的清泥河上。“八里”、“灞陵”音韵相谐,极可能是关羽挑袍故事流传过程中转化而来的。

灞陵挑袍便由此传为佳话。

在灞陵桥西不远处,有一座关帝庙,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据说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在这里用“关爷刀”大破金兵的拐子马阵,杀死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并生擒了他的副统帅。岳飞认为这是关羽的在天之灵对岳家军的护佑,便在灞陵桥西设坛,建筑了一座土祠,祭祀关羽,名为“昭烈忠惠关王爷祠”。元、明、清各代又加以扩修,规模便逐渐宏大,成为全国五大关庙之一。灞陵桥关帝庙的特点之一是:关曹并重。意思是说:在这座庙里,不但祭祀关羽,曹操也受到相当的礼遇,而不是把他置于一个遭贬抑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说,这是合乎情理的处理。

关羽千里走单骑,还发生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传播极为深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作了精彩的描写。关羽出了许都,一路向洛阳走来,先在东岭关斩了孔秀;又在洛阳关杀了韩福、孟坦;随后行至汜水关,又屠了守将卞喜;又在荥阳关腰砍了王植;到滑州黄河渡口劈了守将秦琪。待去到古城时,又因张飞的怀疑,在三通鼓声未尽时,将追来索命的蔡阳的人头削于马下。这一路,关羽单骑走马,仗剑舞刀,过关斩将,威风八面。

然而,尽管这些故事生动曲折,极为生动,却不是历史的事实。首先,当时袁绍屯兵于阳城,是在许都的北边。关羽要去投奔在袁绍军中的刘备,出许都北上才是正路。而他却绕了个大弯子,先西去洛阳,后又折回荥阳,北上汜水,再过黄河,又南下古城。走这条路是舍近求远,不可思议。其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事在他本传里没有任何记载,六名守关之将也均是无名之辈,在志书里没有出现过。唯有蔡阳确有其人,而且是曹操手下一名战将,而他却是被刘备杀死的。

曹操与袁绍在白马之战后,紧接着是官渡之战。两军交兵,袁绍大败。而在此之前,关羽已重新归于刘备。而刘备在袁绍军中居留一段时间后,已看出袁绍志大才疏,不是能成气候之人;而且,他们依附袁绍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图谋自己的发展。所以,他准备随时离开袁绍。刘备借口南去荆州连接刘表共同对付曹操,便举兵去了汝南。刘备这次去汝南是第二次,以前,他曾在哪里活动过,给曹操以很大威胁。此次刘备再去汝南,曹操自然很不安心,便派了蔡阳去攻击刘备。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在河南省),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刘备杀了蔡阳。尽管当时关羽已重归刘备,此事却与他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仅是属于小说的演绎,没有历史根据。

“挂印封金”、“灞桥挑袍”、“千里单骑”;关羽从羁困的曹营中出走的故事,从此,就广泛地在民间流传开来,而且,又成为戏曲舞台上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