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07

第7章 历经磨难(2)

当时,曹操很看重关羽,表封他为汉寿亭侯,拜他为偏将军,又重加恩赏,远比他在此之前追随刘备时所得到的名、利为厚。对此,关羽心里很清楚。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追随刘备的意念,这不能简单地以关羽讲义气来解释。义气只是一种表象,实质是关羽与刘备已经建立了超乎“主从”意义的更为亲密的关系。笔者在此强调“主从”而不说“君臣”,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刘备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势力,占据一定地盘,而仍然寄人篱下。在当时天下人士择主而从,反复无常的情况下,关羽仍念念不忘刘备,没有极为亲密的关系,是不可理解的。这种亲密关系就是因为他们结成了异姓兄弟。而另一方面,当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刘备十分恼怒,决定亲自举兵伐吴,为关羽报仇。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求和,先主盛怒不许。

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诸葛亮、赵云等一般大臣、战将都劝他不要向东吴用兵,他不听;秦宓“上陈天时必无地利”加以劝阻,惹得刘备发火,将他抓起来关进监狱。孙权派人送书来求和,他也拒绝不许。这时,刘备已是蜀国皇帝。一国的皇帝竟然为麾下的一个大将被害而要亲自带兵为他报仇,从一般的君臣关系说,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刘备之所以如此固执己见,也说明,他和关羽的关系非同一般,是在“君臣”之外,更有亲如骨肉的异姓兄弟关系,誓以共生死的。这种关系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推论当初,他们三人曾有过誓约,是可信的。

其次,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性格迥异,而且,刘备是汉朝宗室;但是,他家道中落,和关羽、张飞在青少年时代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属于“市井细民”之流。这种共同的、类似的生活经历,必然使他们经受过在这种生活中流行的“侠义”精神的熏染。刘备又“好结交豪侠”,所以,他们结为异姓兄弟,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现实的可能。

因此,笔者认为: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不是后人虚构的,是他们曾经有过的事实。

清人卢湛在编辑《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时,其中有一幅图为“桃园义聚”,并有文字解释。卢湛照原图原文录抄,因此,据说获罪于关帝,并降乩(音基·神灵降示)让他删去不实之词。卢湛是这样写的:

四明孙百龄(按:孙百龄是卢湛同时期人,参与考订《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一书)原本记云:“分虽主臣,而恩若兄弟。”又云:“恩若兄弟,非结兄弟也。”湛未及寻思,难免疏忽之咎。即考订诸前辈并未及详究,随意书之,是以获罪。圣帝则有癸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夕降乩之批示。今遵帝批,将数语删去,续志于后,以俟古今瞻仰。圣帝批云:“大地江山蒸雨气,九州岁月熟春秋。淮黄交会波涛急,都是忠魂痛不休。湛子(指卢湛)心志坚久,诚为难得。但吾志中,汝竟未细心体认,执偏见不经之语,据以为实,吾心甚为不安。即如桃园义聚一幅,内曰:恩若兄弟,分虽主臣,此言可恨。况当初吾与兄长、三弟,俱在一介寒微。只因张角倡乱,吾等为生民起见,又为汉室衰微,一腔忠义,思欲救生民于水火,尊汉室奠安。适逢三人志气相符,故结为兄弟。此时,有何主臣之可分?若分为主臣,则吾三人为悖逆之流耳。又言:非结兄弟也,此言可斩。汝宜速改。且吾与兄长、三弟,以及武侯、子龙等义气投合,虽分身各体,而心志皆同。志中皆当作文以列诸首,而吾心方安。至黄希声之名与文,俱宜削去。除陈寿传外,皆可载入也。”批毕而退。凡在坛诸梓工等,初闻异香满室,继观批示,无不惊骇。

卢湛的这段记叙,实在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神话故事:关羽认为卢湛编辑的志书中“分虽主臣,而恩若兄弟”和“恩若兄弟,非结义兄弟也。”等词句不实,便“降乩”给他,要他删正,并告诉他,自己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等等。这个故事实在离奇,当然不可信。但是,卢湛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故事呢?极可能是给“刘、关、张是结义兄弟”制造一个口实。既然正史没有记载,传说不足为信,那就借关羽的神灵来证实;卢湛的心态,如此而已。笔者将卢湛编造的这个故事引用于此,仅作为“桃园三结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亦可看出关羽被神化的影响。拜把子、兄弟结义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属于结社性质。历史地,一般地来认识,少数人之间以这种形式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无可厚非的。至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结合,形成一种良好的友谊集团,做出一些有益于他们自己或社会的事情;或者形成一种各怀鬼胎,互为利用的伪善集团,干了许多既损伤他们自己,又危害社会的罪恶勾当;那是不能仅从结义这种形式上来议其是非的;应该具体地去分析。

刘备、关羽、张飞通过“桃园三结义”,确立了他们共同的意愿,建立了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使他们从此以后,在动乱的东汉末期的战争生活中,共同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去从事他们的事业。

三 镇压黄巾军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和官僚集团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政治腐败达到了极点。统治集团和地方豪强势力,又极力对农民横征暴敛,压榨掠夺,使广大农民破产逃亡,流离失所,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在许多次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农民反抗东汉王朝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而是继续酝酿着更大的反抗活动。

汉灵帝时,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农民中广泛传布,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太平道首领,钜鹿人张角号称“大贤良师”,为徒众画符治病,并派遣弟子四处传道,得到了农民的信任,10余年间,他们道徒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8州。他的提出“苍天(指东汉地主政权)已死,黄天(指农民阶级政权)当立,岁在甲子(184年),天下大吉”的口号,对徒众进行鼓动宣传,号召发动,并在京城及州郡官府到处用白土书写“甲子”二字,昭示要在甲子年举行起义。张角把他的徒众分别编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都设渠帅统领。他们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政权,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张角的组织发动群众工作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在京师得到一些宦官的支持,约为内应。他们原定在甲子年3月15日举义。但是,由于叛徒唐周的告密,统治集团迅速采取行动,捕杀道徒;张角便传令各地,提前举行起义。

(汉灵帝)中平六年(甲子年·184年)二月,角自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应贼。张角领导的太平道徒众以黄巾裹头,在7州28郡同时举行武装起义,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织较严密,准备比较充分的农民战争,这就是着名的黄巾军起义。

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造成“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的态势,既直接对东汉政权形成威胁,又触动了各地豪强地主的利益;他们面临灭顶之灾。因此,统治集团及地主阶级十分惶恐。为了对付黄巾军,他们便调整其内部矛盾,调动各方面的武装力量,对黄巾军发动进攻。在东汉政权派出的皇甫嵩、卢植、朱俊率领的官军和各地豪强地方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黄巾军经过9个月的斗争,终归于失败。但是,惊天动地的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

在黄巾军起义的这个社会大动乱的关头,各地豪强势力趁机而起,组织队伍,打起旗号,投入到屠杀黄巾起义军的行列。曹操、孙坚、董卓等就是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发迹的。刘备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军事体系,但是,也纠合了一些人加入了镇压黄巾军的行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在今河北省定县东)尉。刘备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尽管他青少年时期家境贫寒,生活穷困,但是,他总盼望着时来运转之时。黄巾起义,各种地方势力趁机而起之际,刘备也看准了这是一个机遇,他也招集了一些人,追随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刘备因为屠杀黄巾军有功,被授任为安喜尉。刘备的发迹也是建立在对黄巾农民起义军的血腥屠杀上。

这时,已经和刘备确立了亲如骨肉的异姓兄弟关系的关羽和张飞,也追随刘备,参加了镇压黄巾军的军事行动。封建时代的官僚文人对关羽的参与征讨黄巾军是倍加赞赏的。在一些书写的诗中便有“义师一指荡黄巾”(沈泰灏诗句)、“残业靖黄巾,不忍黔黎丧,还忧社稷沦”(陈大佑诗句)。“从龙嘘赤优,跃马践黄巾”(赵钦汤诗句)等句子,颂扬关羽的功绩。而且,更有人埋怨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为关羽写的本传里没有详细记载这一段事迹。

怅帝生平大节,陈寿寥寥数简,此真千古恨事。即如随先主讨黄巾,诛董吕,俱不详载。当然,这一类文词,都是从统治阶级立场表达出来的一种强烈的阶级意识。而刘备也好,关羽、张飞也好,参与镇压黄巾军,则也是他们阶级意识自觉的驱使。尽管刘、关、张都出身寒微,但是,他们不同于承受沉重压迫,残酷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他们立誓要“上报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东汉刘氏王朝。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这个王朝,力定“匡扶汉室”。所以,在这场以黄巾军所代表的农民阶级反对东汉地主阶级统治的阶级战争中,他们在传统的以炎汉为正统的思想支配下,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秩序的阶级立场出发,必然要站到统治阶级那一方,视黄巾军为乱臣贼子,而去参与屠杀,并因此而立功获奖。

刘备、关羽、张飞从参与镇压革命军开始,逐步组建了自己系统的军队,南征北战,而终于得称雄一方。

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是关羽历史中不光彩的一页。但是,历史地看问题,对关羽参与镇压黄巾军也无须苛责。因为,关羽在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战争中,他只是极为普通的一员,他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像有些文人所颂扬的那样,有什么显赫功绩。刘备仅以功绩,得到任安喜尉的奖赏,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一名走卒,并未得到什么赏封。关羽、张飞,甚至刘备,在镇压黄巾军中的作用,是不能与皇甫嵩、卢植、朱俊以及曹操等将领相提并论的。

四 身困在曹营

腐朽的东汉政权已走向末路,因此,它虽然镇压了黄巾起义,保住了它的统治,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这个政权,动摇了它的基础。在镇压黄巾军中冒出来的一些野心家、军阀,从此展开了一场长期的、频繁的政治和军事纷争,战乱不已。东汉王室的皇帝已经徒有其名。中央统治实权不断更易。后来,被称为“乱世之奸雄”而实际是有雄才大略的曹操,把逃亡在外多年的汉献帝迎到许都,以东汉这个末代皇帝为招牌,形成了“扶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凭借他不断发展的军事力量,称雄中原。

刘备在参与征讨黄巾军时仅有一小股军事力量。后来,他当安喜尉、下密丞、平原令、豫州刺史、徐州牧时,拥有的兵力不过千余人,后来充实到数千人,最多时达到万余人。刘备在各路拥军自重的军阀中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当他刚立足徐州时,又遭到袁术、吕布的先后攻击。刘备兵败后便投靠了曹操。但是,刘备尽管当时还很不得意,在势力强大的众军阀中游弋,却被曹操视为可以与他并立于世的“英雄”,争衡天下的“人杰”。曹操在认识刘备这一点上,是准确的。刘备是潜伏的蛟龙,是一代枭雄。他在等待机会。对曹操这个已经大权在握的人,刘备也想除掉他。他在许都参与了车骑将军董承奉汉献帝密诏谋诛曹操的计划。这时,发生了袁术在寿春称帝的事件。袁术是个野心很大,却没有什么本事的人。他称帝后不久,由于奢淫极欲,弄得资财空尽,人心涣散。袁术在寿春的日子很不好过,便想经过徐州去河北投奔他的从兄袁绍。曹操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派遣刘备和大将朱灵去徐州邀出袁术。袁术不得过徐州,退兵到江亭时,呕血而死。大将朱灵回了许都,刘备却留在徐州。他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带领张飞屯兵小沛,让关羽驻守下邳城,兼行太守事。小沛与下邳成犄角之势。附近郡县都背叛曹操,依附刘备。一时间,刘备又聚众数万人,声势大振。

徐州位于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四省交接处,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东临黄海,西接中原,自古有“五省通衢”之称。它又是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诗咏道:

自古彭城到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在许都,董承谋杀曹操的计划败露,董承和他的同党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等都被曹操处死。而参与其谋漏网的刘备,却占据军事重镇徐州,聚众数万,勃然兴起,使曹操很不放心。认为是心腹之患,要趁刘备立足未稳时,进行征讨,以消除这个敌手。他先派遣了将军刘岱和王忠去攻击刘备,结果兵败而归。曹操这才决定亲自统兵去东征刘备,时在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这次征讨刘备很顺利。他首先攻破了刘备和张飞据守的小沛。刘备兵败后逃往河北去依附袁绍,张飞也落难于山野间,曹操俘获了刘备的两位夫人。接着,曹操便引兵包围了下邳城。

下邳城在徐州市东。下邳古城现在已经不存在,它是在清康熙七年(1665年)山东郯城发生大地震时受到波及,致使全城沉陷覆没的。大灾后,仅留下来一个孤岛般的土丘被困在水中。关羽统兵据守时,下邳城池坚固,而且,环城一周有护城河,凭借这种易守难攻的形势,关羽本可以固守城池与曹操进行对抗、周旋。但是,老谋深算的曹操用计辱骂关羽,引诱他出城交兵。关羽中计举兵出城交战时,曹操便趁机攻进下邳城。关羽前后受敌,只得退兵据守在下邳城北的一座土山上。那座土山实际上称不得是山,只是一个高土岭。不过,居高临下,可以遥瞰下邳城。土山位于现今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里。

关羽在土山被曹军团团围困的形势下,他的山西同乡张辽奉曹操之命出面劝降。关羽当即写信给张辽,予以拒绝。信说:

鲁仲连,东海之匹夫耳,为齐下士,然且耻不帝秦职。为通侯,列汉元宰,独可使负汉耶子且休矣!关羽在这封信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样子,但是,他后来还是投降了。据说,这是经过张辽的劝说,关羽约以三事,《三国演义》说关羽约定的三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