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20

第20章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羽形象(4)

演“关公戏”的演员,尽管恪守着一定的清规戒律。但是,他们在塑造关羽这个舞台艺术形象时,都从自己对这个人物的不同理解、认识,从脸谱、扮相、唱腔、作工等方面,都不断予以改革、创新,以达到他们自认为美好的程度,并赢得观众的认可。前代众多的戏曲工作者,在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红脸关羽形象,是成功的,具有典型意义;使关羽这个人物成为戏剧舞台上的一个偶像,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心中。

四 诗词楹联碑刻对关羽的描绘、赞颂

对关羽典型形象的构筑,小说、戏曲等的作用是非常突出、明显的。但是,在文学艺术的其他方面,诸如诗词、楹联、碑刻、序跋、文论等等,对关羽的描绘、宣传、颂扬,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不能低估的。在关羽“独为妇孺所称”中,它们也极为广泛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只不过是,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诗词

历代的官僚、诗人、学者写有大量的诗词颂扬关羽。这种诗词到底有多少?很难说清。仅从笔者手边的两部书来说,在《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收录的就有160多首;《关帝志》收录有120多首(其中收录有重复)。散存在各地方志或个人集子中的还有不少。这种经历许多朝代,有很多人为之写诗的历史人物是不多的。这些诗词基本上都是一个倾向,歌颂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威震华夏,彪炳史册的功业;哀伤其中道败亡的不幸。

诗词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众多的诗人,倾向一致地赞颂关羽,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郎士元,写有一首《壮缪侯庙别友人》五言古诗。

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谁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离宴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宋人张商英,曾任尚书右仆射,他写有《咏辞曹事》一首。

月玦不改光,剑折不改铓。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势利寻常事,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

金人张写有《义勇行》诗。

忆昔天下初三分,猛将并驱谁轶群。桓桓胆气万人敌,卧龙独许髯将军。威吞曹瞒欲遣许,中兴当日推元勋。惜我壮缪功不就,竟令豺狼还纷纷。血食千年庙貌古,岁时歌舞今犹勤。

君不见天都、灵武巢未覆,抚髀常思汉寿君。

元代人火鲁忽达的一首《谒解州关庙》诗写道:

来谒崇宁庙,遗容古貌寒。奋戈扶汉祚,斩将报曹瞒。忠烈条山并,英烈解土安。未能并吴魏,常使后人叹。

元人李写有一首《题大王冢》诗。

炎汉安范佩此身,垂成功业委枯榛。傅糜惧罪生狂计,蒙逊阴谋谬见亲。自许以南皆失望,吞吴而下岂无因。三分往事成陈迹,椽笔称量自有神。

明人王世贞,曾任刑部主事。他写有《题关帝四画》诗四首,叙述关羽生前事迹,死后传说。

首或颜良

辕门黑纛草头靡,渔阳突骑俄已矣。豁然一声如裂兕,刀缨挂发锋血洗。白马城头鼓初起,北人魂夺南人喜。兖州冀州两国贼,委质酬恩竟谁是;有身终为豫州死。

破七军

鲸破涨天天为赤,鼍鼓毁城城欲坼。

七军肉臭鱼不食,于禁吞声庞德叱。尔庞七尺殉汉贼,碧眼小儿黠于鼫。麦城将星忽中堕,离庙帝灵扶不得;有血还作西川碧。

创玉泉

金支翠旗掩霭中,忽有赤骥腾秋空。山都木客争趋工,驼石白象鞭丰隆。幻出七宝须弥念,有为之迹无为功。永宁同泰虚争雄,可怜南北民力尽;一炬赢得都城红。

平蚩尤

鼎湖龙髯久上天,妖魄再作修罗颠。快意一扫骑池穿,彼髯何为扼我咽。玄女再授轩皇权,七家铲削沈青烟。宁惟吾人脂其口,度支岁岁饶金钱;一奠北卤三千年。

明代着名文学家袁宏道在《谒帝墓》诗中写道:

白衣岂至计,竖子偶成功。天将移汉祚,先忌绝伦雄。

明代另一位着名书画家文徵明写有《关帝读麟经》诗。

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无文不丈夫。谁似将军文复武,战袍不脱夜观书。

清代写关羽的诗更多。

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的介孝畴写有《常平关帝庙》诗三首。

旧宅千余载,君侯去不归。英雄轻昼锦,田舍薄征衣。古墓离槐合,遗龛细草霏。西梁双燕子,还似汉时飞。

最爱陈登卧,萧然百尺楼。当时天下士,羞与里中游。四海波涛立,三巴组练浮。丈夫江汉去,桑梓亦千秋。

万里桥南路,千年杜宇悲。招魂兄弟在,遗墓鬼神疑。杉落惠陵庙,莺啼丞相祠。古人遥望处,南北共残碑。

清代举人乔寿恺写有《谒帝庙》诗一首:

条山毓秀古河东,绝伦超群孰与同。心契麟经昭大义,志维汉鼎矢孤忠。明威远镇云山外,灵爽常凭渤澥中。盛世追崇同阙里,至今千载仰雄风。

还有些人填词来表达他们对关羽的敬仰之情。田茂遇写有《酹江月》。

对图画里,是三分虎将,千秋人杰。硕盻(音系)英风天生就,山岳男儿发发。眼底周郎,耳边魏操,尔尔成何物?丹衷赤手,重扶炎汉时节。

一烛半卷《春秋》,古今表尽,了雄心欲绝。兔马龙刀转瞬间,铁索铜台相接。几点烟沉,群方云扰,战骨堆如云。掀髯微笑,尘世几番花月。

刘涛的《满江红——夜观<春秋>图》写道:

鲁史《春秋》,近千载,何人解说?开函静对,精义发越。一盏孤灯当案照,满腔浩气横空揭。最留青,汉贼要分明,眦将裂。

杼商惨,刀溅血;盾止绞,急扑灭。究生平得力,春王正月。道脉源流接泗水,香烟辉灿垂千叶。大恨事,吴狗附何瞒,麟经绝。

这里辑引的一些诗词,是大量写关羽诗词中的一少部分。从作者笔端流泻出来的那种情感,对关羽精神品质的美好讴歌,无疑要感染许许多多的读者;诗词中的关羽形象,也无疑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偶像。

(二)楹联

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形成于两宋,风行于明、清,沿袭至今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有统治阶级的倡导,文人雅士的推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所以,使这一文学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人文化、精神生活一个每每触及的部分。它既是阳春白雪,能够进入大雅之堂;又是下里巴人,在寻常市井巷陌中也有广泛的位置。在全国各地的皇城宫阙、馆阁楼宇、名山古刹、园林胜地、鼓楼牌坊、官私宅第、酒肆茶座等等处所,都有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装饰、点缀,为之增色添辉。不仅如此,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到时会佳节,婚丧庆吊,朝会庆典等等活动,楹联的制作者和应用者,既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有工农商贾、市井细民、乡野牧竖。人们运用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抒发思想感情,评说历史、人物,描绘山川、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人们把由诗词文赋、书法雕刻构成的楹联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就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楹联起到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应,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秀的楹联,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和国家的瑰宝。

由于关羽声名的广泛传播,从人而为神,庙祀遍寰宇,所以,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楹联也非常多。

传说,关羽曾经为自己自制了一副楹联。

数定三分扶炎汉,讨吴伐魏,辛苦备尝,未了生平事业;

志存一统佐熙朝,伏魔荡寇,威灵丕振,祗完当日精忠。

这副关羽自制楹联是怎样来的呢?据说是:

山左诸生张世美,病死未殓。幽魂号泣冥途。适经关帝殿前。关帝召而问之曰:“死生有命,哭之何益?”对曰:“上有八旬老母,无人奉养,是以悲耳。”问:“有子否?”曰:“甫四岁。”帝曰:“少待。”即退殿。顷刻复出殿前曰:“念尔孝心,已奉上帝,增寿一纪矣。”赐茶一杯,世美不敢饮。帝曰:“尔来路远,渴矣;此阳间物,但饮无妨。”遂饮之。即出,召语曰:“世间奉我殿宇,必有对联,俱未道明我生平之事。此联可为我布传于世。”即醒,备告其母以及亲交。偶邻近有一帝君古庙,遂修葺之。因时日遣延,竟忘联语,忧思成疾。一日,其母晨起,忽有青衣扣门,手持一函付之日:“汝子见之,病即愈矣。”母授之于世美,起视,则圣联也。急向青衣,不知所在。瑐瑧按以上的说法,关羽的这副自制楹联,是由于他对人世间供奉他的殿宇中所制的楹联都不满意,因为“俱未道明我生平之事”,所以,他便亲自动手制作一联,托山左(山东)生员张世美传布于世。这幅楹联既概括了他的生平事迹与愿望,也写出了他壮志未酬之恨。实事求是地说,这幅楹联并不精彩,很一般。

所谓这副楹联是关羽死后成神自制而流传于世的说法,无疑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其实,毫无疑问,这是世间好事之徒,将自制的一幅楹联借着“神话”,强加于已经成“神”的关羽,而流传于世。

后人制作了大量楹联,对关羽的生平、功业进行了评说。笔者在这里只选辑有代表性的一些楹联,以窥其貌。

午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

——明神宗朱翊钧

亭侯旧所封,冉冉桃花增汉色;帝子今何在,萧萧枫树起秋’。

——吕纯阳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平阳府庙

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主玄德,友翼德,仇孟德,威震华夏,眼中汉贼最分明。

——许昌市灞陵桥关帝庙

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讨乱讨贼,志在春秋。

——柯九思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已矣乎,吾未之信,到终有憾三分鼎世;义不可废,节不可夺,强哉矫,至死不变,平生不愧一部春秋。

——王阳明

称皇呼帝号天尊,庙貌与恒河沙比数,尽忠诚而食厚报者,万年仅见关夫子;贱霸崇王扶汉室,心胸与旸谷日争光,读春秋而明大义者,百世堪追孔圣人。

——佚名

产于解,则一乡之士;仕于蜀,则一国之士;忠于汉,则天下之士。而义为君臣,序为兄弟,交为生死,历千年鼎建弘祠,则亘古之世,浩气英风,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表于献,有荡寇之封;谥于刘,有壮缪之封;褒于宋,有崇宁之封。而佛曰伽蓝,道曰伏魔,王曰武安,迄万历晋升帝位,有协天之封,旌功显德,浩浩孰知其始,孰知其终穷。

——程震

功烈振当年,体纲常,敦伦礼,重名分,轻死生,立百代帝王之准则;威灵昭圣世,扶社稷,保黔黎,示吉凶,垂福德,树千秋神圣之规模。

——卢邦植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于右任

钦崇历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实惟知有汉;徽号或为侯为王为君为帝当日只不愧称臣。

——自贡市西秦会馆(关帝庙)

这些楹联都对关羽的生平、功世进行了描绘、颂扬,脱不开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表述,这是创作者受历史、阶级的局限所使然;我们自然需要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历史地去认识、分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贡市西秦会馆(亦称关帝庙)的那幅对联,是出自清乾隆年间,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在这副楹联中,隐含着“无清”、“维汉”的意思,无疑是创作者借颂扬关羽之名,发泄其反清排满思想。这副楹联历尽清代而没有被鹰犬发现,向官府报密,而导致灾祸,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就广泛地出现于全国各地的这些楹联来说,对于关羽形象、精神的描绘、宣传,其影响是要超过诗词歌赋一类的;因为,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文学艺术形式,较之诗词歌赋一类,更贴近群众,它大多公开陈悬于庙堂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被群众直观接触、欣赏,使人们对关羽其人有更多的了解。

(三)碑刻

碑刻也是我们国家很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它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因此,许多碑刻既是重要的文史资料,又是名贵的文学艺术珍品,有很高的史学、艺术、审美、观赏价值。

有关关羽的碑刻也很多,几乎在全国各地的关庙中,都有这种碑刻。其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字碑,一类是造像碑。

文字碑。这类碑多是因为修建关庙或其他特殊事件而撰写、镌刻的。内容包括建庙因由、经过,并对关羽的生平经历、功世进行评述;或者记叙某种特殊事件的前前后后。在《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收录的碑记有22篇;在《关帝志》中也收录有34篇。在这些碑记中,有许多碑文是由名家撰写,且由有名的书法家书丹,刻工也很讲究,所以,颇有价值。

据现有的资料看,最早的关羽碑刻是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重建(玉泉寺)关帝庙记》,由大理寺评事董撰文。宋代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尚书右仆射张商英撰文的《重建关帝庙(玉泉寺)记》,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河东路解州解县尉郑咸撰文的《重修关帝庙(解县关庙)记》。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解梁军知州田特秀撰文的《重修关帝庙(解县关庙)记》。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翰林院侍读学士郝经撰文的《重建汉义勇关帝庙(顺天府)记》。明代大儒方孝孺撰有《关帝庙(浙江海宁)记》。王世贞撰有《关帝庙(江苏太仓州)记》。清代有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知州王朱旦撰写的《汉前将军壮缪关圣帝君祖墓碑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李士桢撰写的《关帝庙(广州)重修记》等等。

在众多的碑刻中,确有一些精品。如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着名学者、翰林院修撰焦竑撰文,着名书画家、庶吉士董其昌书丹的《正阳门关帝庙(北京)碑记》,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有神韵,而且,镌刻也很精美;三者合为一体,就成了一个艺术珍品,被人称为“三绝”。

从碑记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体的颂歌。赞扬关羽的忠、义、仁、勇。所谓“义烈英灵,炳蔚万古。”(胡启麟:《关帝庙碑记》)、“纲常义勇,垂日月,弥宇宙。上匡王国,下福苍生。”(王维珍:《阳城县重修关帝庙碑记》)、“忠而远识,勇而笃义。事明君,抗大节,收隽功、蜚英名。磊磊落落,挺然独立。“(田特秀:《重修关帝庙记》)”、“熊虎奇气,单敌万人;义烈高风,雄视三国,世之魁杰。”(喻时:《光州关帝庙记》)、“迹其生平之大节,出处之光明,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关圣帝君祖墓碑记》)。还有一些碑文记叙了他成神后显灵济世故事。如:《河南府孟津县关帝灵感记》和《摹勒关圣帝君宝像碑记》等,都记载了一些关羽显灵的趣事。有些碑文对关羽的不幸遇害发出一些感叹之词,并有严厉斥责“曹贼吴寇”之句。所谓:“天不祚汉”、“功勋垂成,貉夏为厄,有志之士,盖深悲之。”(冯子振:《广陵关帝庙碑》)、“如帝不死,与武侯戮力;武侯治内,帝治其外,汉贼可诛,孙氏可卤;而高祖之天下可复也。”(方孝孺:《关帝庙碑记》)等等。

这些碑文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对群众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相比之下,它似乎要较之诗词、楹联的影响小一些。

造像碑。关羽的造像碑在各地也很多。是以绘画镌刻的形式,表现关羽形象的英姿、豪气。据1961年香港广信印务公司版《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收录的关羽造像碑拓片就有14幅,关羽的形态各异。这些造像碑置于大江南北各地,分布极广。

最早的一通关羽造像碑是《关壮缪像》,是一幅正面骑马挥刀像。高1.33米,宽0.57米。上刻有篆书赞词:乾坤正气,日月精忠,满胸义气,万代英雄。此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

在河南许昌市灞陵桥关帝庙亦有一幅吴道子画的关羽像碑。碑高1.59米,宽0.51米,也是横刀骑马像。只是赞词不同于前者,为:丹心贯日,赤马斯风,两间正气,千古英雄。这个赞词是写关羽在许都曹营期间的情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