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19

第19章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羽形象(3)

在关公戏里,只有清代的剧目,大部分出自《三国演义》。(以京戏为例,一百四十八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的戏有二十出,只有四出不是出自《三国演义》。《斩熊虎》来自《关帝外纪》,其余十六本皆本《三国演义》,甚至结构台词也和《三国演义》相近。)而在《三国演义》以前的元杂剧或者是时代相近的明杂剧(以《孤本元明杂剧》的剧目为例)里,写到关公的,像关汉卿的《单刀会》,郑德辉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阙名作者的《千里独行》,都是《三国演义》以前的作品(很可能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的有关情节的参考书),明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单刀劈四寇》《怒斩关平》,有的和小说的情节有很大出入;有的则是《三国演义》里根本没有的故事。瑐瑡可见,京剧的“三国戏”和其中的“关公戏”所采取的故事范围更宽阔一些。李希凡先生还正确地概括指出:

无论是在受小说影响的三国戏里,或者是在和小说无关甚至影响过小说的三国戏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关羽的形象,都是被歌颂的“忠义”完人。这说明了关羽成为偶像,在文艺作品里,也并非只是“小说标榜之力”,而是在小说未写成之前,关羽的性格和品质就已有了定型。这个定型恐怕是在传说和口头艺术中间早已形成了。《演义》只不过是在这定型的基础上给它增加了更多的“光圈”而已。瑐瑢在戏剧舞台上,关公的形象均都是完美的英雄形象,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还要显灵报仇,英雄豪气不减当年,诚可谓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杂剧》是很有名的剧作。(据有研究者说:关汉卿是汉解人。与关羽同属一乡。他是否是关氏后裔呢?)它是写三国时,东吴鲁肃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作为立足之地。孙权、刘备联合,共同对付中原的曹操。后来,刘备取得益州,又占有汉中,势力日盛;孙权便想索回荆州。但是,荆州守将是关羽,执行孙权索要荆州使命的鲁肃知道关羽是不肯轻易归还的,便想邀请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中以三条计对付关羽。这三条计:一是在宴席上以礼索要荆州;二是礼索不成时,便拘留关羽,不让他回去,迫使他归还荆州;三是于席间暗藏甲兵,趁机活捉关羽,迫使刘备归还荆州。这三条计谋得到孙权的赞同,却遭到乔阁老的极力反对。鲁肃为实现他的三条妙计,便去请曾与关羽有过交情的司马徽参加宴会作陪客。司马徽得知他是设计对付关羽时,便拒绝参加,并劝鲁肃要小心谨慎,不可鲁莽从事,因为关羽等五虎将个个厉害,又有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惹不起的。鲁肃并不死心,便差人送书信给关羽,邀他赴会。关羽之子关平认为东吴兵多将广,鲁肃诡计多端,此番邀请,绝非善意,便劝关羽不要赴会。关羽虽然也料到鲁肃的邀请赴宴非同寻常,潜藏着相当的危险,但是,他自信能够折服鲁肃,不会让他阴谋得逞,因此答应了要亲自去赴宴。届时,关羽带着周仓,单刀赴会。在宴席上,关羽和鲁肃,各为其主,舌枪唇剑,进行了一番较量。待到鲁肃发号让埋伏着的士卒一拥而上欲捉拿关羽时,关羽便趁机一把扯住鲁肃,拖住他送自己到江边船上。这时,关羽预先安排的关平也带领众将前来接应,关羽便扬帆逐浪返归荆州。鲁肃的计谋失败了。

在这出戏里,鲁肃向关羽索取荆州是矛盾的焦点,鲁肃与关羽面对面的激烈冲突、交锋是关键的情节。但是,剧作者关汉卿的创作意旨并不拘泥在荆州的归属上,不是去单纯表现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刻画、表现关羽豪迈的情怀,关羽雄壮的气度;不畏强暴,不惧艰险的胆略,机警聪明的智谋;因此,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

关羽无疑是全剧的主人公。但是,在全剧的四折中,关羽在第三折中才出场,第四折中出现高潮。在前两折中,关羽虽然没有露面,但是,故事却紧紧地围绕他展开、渲染、铺垫,使关羽不在台上,而又在台上;观众不见其人,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表现手法是很巧妙的。

第一折,主要是通过乔阁老来对关羽进行描绘。

[鹊踏枝]他诛文丑驰粗,刺颜良显英豪,向百万军中,将首级轻枭。那赤壁时相看的是好,他每都喜孜孜地笑里藏刀。

[金盏儿]上阵处三绺美须飘,将九尺虎躯摇。五百个操关西簇捧定个活神道。敌军见了,唬得七魂散五魄消。你每多披取几副甲,剩穿取几层袍。凭的呵敢荡翻那千里马,迎传那三停刀!

[醉扶归]你当初口快将他保,做的个胆大把身包。你待暗暗的埋伏,紧紧的邀?

你若是请得他来到,若见了那勇烈威风相貌,那其间自不敢把荆州要。

[金盏花]你道三条计决难逃,若是一句话不相饶,那其间使不着武官粗卤文官绞。那汉酒中火性显英豪,圪塔的腰间{扌(左)咎(右)}住宝带,项上按着钢刀。虽然你岸边头藏了战船,却索与他水面上搭起伏桥。

乔阁老历数关羽征战沙场,斩将夺关的英雄事迹,极尽渲染之能事,将一个活生生、威风八面的关羽推将出来。随之,在第二折里,又借司马徽之口,从另一个方面描绘了关羽。

[倘秀才]你子索躬着身将他来问候,跪着膝愁愁劝酒。他待吃后吃,侧后侧,哪里交他受后受?他道东你随他东向,他道西呵你随着西流,他醉时节你便走。

[滚绣球]他樽前有半点儿言,筵前带二分酒。那汉酒性懆不中调斗,你是必挂口儿则休提着那荆州。圆睁开杀人眼,轻舒开捉将手。那神道但将卧蚕眉皱,登时教五蕴山烈火难攻!若是他玉山低趄你则频斟酒,若是他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八十一座军州!

[滚绣球]黄汉升勇似彪,赵子龙胆如斗,马孟起是杀人的领袖。那杀汉虎牢关立伏了十八镇诸侯。骑一匹千里骓,横一条丈八矛,当阳坡有如雷吼,曾挡住曹丞相一百万带甲貅。叫一声混天尘土纷纷的桥先断,喝一声拍岸惊涛厌厌的水逆流。这一伙怎肯干休!

[煞尾]……他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人似爬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他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拔锟%坏文丑,麾盖下颜良枭了首,蔡阳英雄立取了头。这个避是非的先生决应了口,那杀人的关公更怕他下不的手!

司马徽这一番晓以厉害的说教,也是长关羽的志气,灭鲁肃威风的。一句话:关羽是惹不得的,而且,他断然拒绝去参加宴会作陪客。但是,鲁肃不死心,差人过江去请关羽赴宴。在第三折里,关羽登场了,表述了他不惧东吴,不怕阴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心赴宴的英雄气魄。

[斗鹌鹑]安排下打风捞龙,准备着天罗地网。那里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的战场!他每诚意诚心便休想,全不怕后人讲,既然他谨谨相邀,我与你亲身便往。

[小上楼]你道他兵多将广,人强马壮?大丈夫双手俱全,一人拼命,万夫难当!你道隔汉江,起战场,急难亲傍?交他每鞠躬躬送的我来船上!

[幺篇]你道先下手强,后下手殃。一只手{扌(左)咎(右)}住宝带,臂展猿猱,剑扯秋霜。他待暗暗藏,我索紧紧防,都是狐朋狗党,小可如我千里独行五关斩将!

[鲍老儿]战鼓才过斩了蔡阳,血溅在沙场上。刀挑了征袍离了许昌,瘫了曹丞相。向单刀会上,对两朝文武,更小可如三月襄阳。

[剔银灯]折末他雄纠纠军挑成杀场,威凛凛屯兵合虎帐。大将军气锐在孙吴上,倚着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题起厮杀去摩拳擦掌。

[蔓菁菜]他便有快对兵,能征将,挑戈戟列旗枪。对阵,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豪气有三千丈!

关羽赴东吴鲁肃宴会前的这番表白,充满了胆正气壮,豪情满腔,蔑视东吴,自信自负的英雄气概。

待到第四折,关羽乘舟航行在大江上,看江水滔滔,滚滚东流去,便不由地追忆当年,赤壁鏖兵,风火满天,金戈铁马,战鼓声促;而今,江水犹然,浪涌千叠,逝者如斯;他不禁发出一阵心情惨切的感慨来。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一舟一叶。不比九重龙凤阙,这里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就觑的单刀会似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掳当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交我心惨切。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

待到他与鲁肃见面,酒席之间,针锋相对地斗争,关羽始终处于一种优势地位。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把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皇亲合情受汉家业,则你那吴天子是俺刘家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的先生自说!

[搅筝琶]闹吵吵军兵到,上来的休遮挡莫拦截。我都交剑下为红,目前见血!你好似赵盾,我饱如灵辄。使不着你谝口张舌,枉念的你文竭!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咱慢慢的相别!

[离亭宴带歇指煞]见紫袍银带公入列,晚天凉江水冷芦花谢,心中喜悦。见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去帆扯,重管待多承谢,道与艄公且慢者。早缆解放岸边云,船分开波中浪,棹揽碎江心月。笑谈有甚尽期,欢会分甚明夜?两国事须当去也。随不了老兄心,去不了俺汉朝节。瑐琐东吴鲁肃三条计落空,关羽慷慨而去,安然而归,完全是一个胜利者的英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杂剧》,可以说是众多“关公戏”中的代表作,因此,这个剧目得以流传下来。

“三国戏”中的“关公戏”很多,而且,在传统剧目中占有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笔者不能一一去加以分析。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由于关羽在这些戏曲中,总是以庄严、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出现,扮演关羽这一人物又有独特的装扮,独特的唱法,独特的功架身段;因此,红脸关羽就成为戏曲舞台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典型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众多的“关公戏”久演不衰,并且能保留下来。戏曲这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所塑造的红脸关羽形象,在群众心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亚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在形成关羽“独为妇孺所称”的文化现象中,戏曲的渲染作用也是决不可低估的。前人对戏曲的教化,影响作用曾有这样的议论:

明刘宗周《人类谱记》卷下有云:“今之院本,即古之乐章也。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激烈悲苦,流离患难,虽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不能自已。旁观左右,莫不皆然。此动人恳切,最神速,较之老生拥皋皮,讲经义;老衲登上座,说佛法,功效更倍。”大儒王阳明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门人请问之,先生曰:“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纪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返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祗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与风化有益。瑐瑶刘宗周和王阳明都讲到了戏曲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就“关公戏”来说,除了戏曲故事情节本身所体现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给予观众以教化之外,就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来说,也在观众心中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关羽的忠义仁勇的化身出现在舞台上,面对万千观众,必有益于风化。

戏曲本来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为了娱乐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但是“关公戏”却有遭禁演的事。

明、清两朝及前代都曾禁演“关公戏”。

清人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中称:

昔金章宗禁优人不得以前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最为得之。今都中演剧,不扮汉寿亭侯。表演三国传奇有交涉者,即以关将军平代之。

清人董俞之在《冈识略》中说:

明洪武二十二年榜文云:“娼优演剧,除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问拿究。”

清人杨恩寿在《词余丛话》中云:

关帝升到中祀,典礼綦隆,自不许梨园子弟登场扮演。京师戏官,早已禁革。湖南自朗轩督部陈臬时,始行示禁。瑐瑥这种禁演“关公戏”,是统治阶级从关羽是“圣”、是“帝”,由娼优扮演做戏,实为亵渎的考虑;从现今的眼光来看,当然是可笑的;而在那个时代,却又被视为是神圣的、严肃认真的。对圣贤,对大帝,谁敢大不敬?谁敢当作儿戏?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禁戒并没有被很好地实施,因为,“关公戏”终究还是长演不衰,而且有些剧目还成为保留剧目就是明证。

在演出“关公戏”时,各个不同的剧种都很重视,有许多讲究,有一些清规;这也与关羽这个人物被神化有密切的关系,演员对他扮演的这个角色,有着一种崇敬与畏惧交织的复杂心态。如蒲州梆子演“关公戏”,关羽的脸谱就有严格的规矩,即全红脸勾鼻线,表示人物忠勇、正直、豪迈、坦荡的性格特征。在演出时,每届开场关羽登台亮相,要由戏班的拉场在出将口点燃一张加有松香的黄表纸,名为“火彩”,既表示对关羽的敬重;也表示一种祈愿,希望演出吉利,顺利成功,不要出现什么意外的闪失。而关羽登场演出时,眼睛总是闭着好,因为,据说关羽只要一睁眼就要杀人。这种种讲究,长期沿袭,剧团、演员都自觉地、虔诚地恪守着,不敢破坏规矩。演“关公戏”的演员,为了表现关羽“刚、正、义、勇、节”的道德精神,常常是连续演出《屯土山》、《赠赤兔》、《挂印封金》、《挑袍》、《出五关》、《古城会》、《华容道》等七本戏,把关羽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舞台上。

在其他一些剧种中,演出“关公戏”也有一些讲究,扮演关羽的演员要沐浴,要焚香,要燃放爆竹等等。

梨园子弟扮演关戏,必是斋戒沐浴。京剧演《走麦城》,有更名为《活捉潘璋》,于散班戏始敢为之。但有演《走麦城》曾烧剧院。粤剧无人演此戏。如演《单刀会》、《守华容》、《水淹七军》、《释貂蝉》等剧,先于内场奉祀关帝像,燃香烛于案前;扮关公者开面后,不能与人谈话;拜完关帝像,大放爆竹,方告出台。一时戏场内外气氛非常严肃,常见妇人跪台下,与看风流戏大异其意。瑐瑦这种现象,充分表现了演员,甚至包括一些观众对关羽这个被神化了的文学艺术形象的神秘、敬畏的心态。而且,据说,有些演员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恪守这种“戒律”,在演出时就会失手,出现意外事故。30年前有位粤剧演员新珠擅长演“关公戏”,从来没有失手出事。有一次,他演出《水淹七军》时,在舞台上挥舞青龙偃月刀,突然脱力。新珠当即自知其身不洁才有这般失误。他立刻到关帝像前认错,改换别刀,才顺利演完。从此之后,新珠再演任何“关公戏”都不敢马虎,总要一一认真从事。1949年,关氏后裔、名演员关德兴在越南三多戏院演出《守华容》,由于赶场紧,他来不及沐浴,便着装登台演出,结果,他一登场就马步不稳,一膝跪下,盔头与髯口都跌落,膝盖也受伤。关德兴当即认罪自身不洁后,才将戏演完……这些演员在演出中偶然失手的现象,是常见的,并不足怪。我们完全可以用“偶然巧合”来解释,但是,扮演关羽的演员,由于存在对这位人物的敬畏心理,所以,在失手后,便从自身找原因,自认为是自身对关羽不敬,受到冥冥之中的关羽神灵的不满,才造成这些失误。他们有过一次失误,在以后的演出中就更加小心谨慎,一丝不苟,不再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