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21

第21章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羽形象(5)

宋代绘图的关羽造像碑有两通。一通是着名画家马远所绘的《关夫子像》,是一幅正面侧身骑马像。碑高1.07米,宽0.6米。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会稽李尚石镌石,碑藏于当地长庆寺。碑的左上角有明洪武皇帝敕封齐天护国大将军全文,右上角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董煌题词。另一通是南宋着名将领岳飞所绘的《关圣帝君像》。为正面侧身骑马挥刀像。碑高1.07米,宽0.47米。河南洛阳市关林现保存有此像碑刻。

其他九幅多是明、清时期绘刻的,有:

《关壮缪像》。碑高1.03米,宽0.52米。为正面侧身骑马挥刀像。上有摹篆文方印,文曰:“汉寿亭侯之印”,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扬州浚河时得到的,还有镇江吴拱宸的赞词。

《义勇武安王神像》。碑高0.67米,宽0.33米,明正德八年(1513年)2月镌刻,并有像记。

《关壮缪像》。碑高1.13米,宽0.63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当阳县知县李应魁刻石,上刻有辞曹操书。

《关王辞曹操之图》。碑高1.57米,宽0.63米,碑正面上部为关羽的辞曹书全文,下部为灞陵桥挑袍图。关羽跨马横刀伫立在灞陵桥上,与赶来送行的曹操搭话。碑的背面为《关王辞曹归刘图记》,叙述了关羽的生平及辞曹经过。此碑镌立于明代宗景泰6年(1455年)。此碑保存完好,现藏于河南省许昌市关羽故居的春秋楼下。

《关圣帝君像》。碑高1.4米,宽0.67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长安卜桢镌刻,上有钱塘秦骏生集诗经、书位像赞。

《关圣帝君像》。碑高1.07米,宽0.6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进泰刻。为正面侧身骑马像。上有“汉寿亭侯之印”方印。

《关夫子像》。碑高1.67米,宽0.63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达礼善刻。为正面坐像,上书像赞。

《许昌灞陵桥挑袍圣迹图》。碑高1米,宽0.5米。骑马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刘仕伟绘刻。像下刻有《许昌灞陵桥挑袍古迹》七言律诗一首。

大勇原从集义生,挑袍小□怯疑兵。

灞陵桥上期为别,祖饯樽中合自倾。印绶践言鼎汉叶,千金洁志辞曹轻。单骑到处谁能阻?吩咐车轮缓缓行。

《关壮缪像》。碑高1.16米,宽0.64米。为正面坐像。新安江兰刻石。上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桂馥书的关羽《明圣经》。

《关壮缪像》。碑高1.1米,宽0.6米。为侧身之像,劳杏庄摹高且园画本,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劳丙堃刻石。

《关夫子像》。碑高1.03米,宽0.55米。上有解县印,并有《关夫子像赞》:

今古浩然,正大刚毅。山西一人,并立天地。像存故乡,惠千万祀。

此外,还有数行说明词:

此先圣五十三岁遗像,藏于解庙,相传至今,面有七痣,须髯稀疏而满颐,瞻仰之下,肃然生敬焉。

此像未着刻石年月。此造像碑现收藏于山西省运城市博物馆。

《关圣帝君像》。碑高1.16米,宽0.58米,1922年镌刻。为正面侧身骑马挥刀像。上方有印一方。下方有昆明马向庆书写的赞词:

义存汉室,致主公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师同功。圣神文武,百世所崇。

此造像碑是摹刻前人的,现收藏于山西省运城市博物馆。

这些造像碑较之碑文,对于群众有更大的影响。它往往被拓摹装裱广泛流传于民间。在广东一带,还有些造像被临摹辗转刻印,被商家、店户供奉起来,视为财神。

五 关羽在民间文学中

中国的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十分多彩。经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等民间文学,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审美观念。民间文学由于来自人民群众,具有质朴、浑厚、简练、幽默等特点。众多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因为它具有这些特点,而被人民群众喜爱,并一代又一代地经人们口头流传下来。

笔者在研究关羽这个历史人物而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每到一地,都能听到有关他的神话、传说、故事……这足以说明,关羽在正史、小说、戏曲等等之外,还在民间文学这个海洋中,据有重要的地位,被平民百姓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寒夜灯下作为谈说的话题,评论的英雄。

关羽在民间文学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就是说,从他出生,征战到逝世,直至身后,每一个时期都有流传下来的或神话、或传说、或故事,十分丰富多彩地表现着关羽人生历程中的方方面面。我辑录了一部分在这里。

(一)青龙下凡

清代康熙年间刊印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有一幅“乌龙生圣”图,并附有文字解释说:

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有乌龙见于村,旋绕于道远公之居,遂生圣帝。瑐瑨民间传说:关羽就是青龙下凡托生的。

青龙原在天界,是玉皇大帝驾前的一尊神。因为解县地面百姓受妖魔蛊惑而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便下令要在解县地面大旱三年,并要施放天火三天,烧掉解县地面生灵。这个决定是相当残酷的。青龙体察百姓疾苦,劝说玉皇大帝收回成命,玉皇大帝没有答应。青龙便私下凡间,变作一个老翁,想法救助百姓免此劫难。他在河东盐池边的一条路上,碰见一位青年妇女带着两个孩子,那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大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走不动,一路哇哇直哭,妇人也不理,只是抱着大的走。这种反常情况,使青龙甚为不解,便上前去搭讪,问其情由。那妇人说:“我怀里抱的不是我的亲生儿子,是我家兄嫂双亡后留下的一滴骨血;小的是我的亲生儿子;对这个侄儿,我看得比亲生还重,要好好将他养大成人……”这一番话,使青龙十分感动。他觉得解县人很善良,玉皇大帝惩罚解县人的做法太过分。于是,青龙决心救助这一位善良妇女。他告诉那妇人,这里将要遭遇天火,要她在正月十五日到十七日的三天晚上,在自己家院里点起大火,可以避除天灾。青龙还私下里去请求东海龙王为解县地面布雨除旱。

那位妇女心地极为善良。她听了青龙的话便牢记心上,到了正月里,她不愿只顾自己一家免灾,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于是,很快传遍了城乡。因为大家都得到了这个消息,到了正月十五晚上,解县城乡家家点火,户户生烟,一连三个晚上,大火燃烧,烟云冲天;玉皇大帝还以为是施放了天火,惩罚了解县百姓。

青龙请东海龙王布雨除旱,又让下界施放烟火,一时瞒过了玉皇大帝,救助了一方百姓。但是,后来,玉皇大帝还是知道了真情。他十分恼怒,本该严惩青龙,只是念他眷顾下界群生才犯了天条,所以,从轻发落,让他投生到解县一处人家。关羽出生的时候,有青龙出现,就是这个缘由。

从那个时候起,解县百姓每年到正月十五日,就要连续三天晚上施放烟火,久而久之,就成了这里群众的一种民俗。这民俗,也是对救助他们的青龙的一种怀念。

(二)捉蛇得剑

关羽小时候家里很穷,靠父亲卖豆腐过日子。他也时常帮父亲做豆腐,学会了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

关羽父母本来无力让他上学,只是他聪明好学,老人家不忍心误了他,便省吃俭用,送他去解县城里念书。

关羽每天上学,从来不和别的孩子同行,总是独来独往,抄小路,走近道。原来,关羽人小心事大,他不只是一心学文,他还想习武;除了上学堂念书外,他还拜了一位老人为师学习武功。

每天放学后,他都要赶到中条山下的一个山坡上跟老人练习武功。由于他勤学苦练,力气一天天大起来,武功也一天天强起来。

有一天,关羽放学后,又放开大步去找老人练武。当他经过一个叫五里堆的地方时,忽然发现路当中盘着一条大蛇。关羽早先就听人说过,这里有一条毒蛇出没,经常伤人家畜。关羽心想,这必定是那条毒蛇了。他要除去这条毒蛇,使这里的百姓不再遭祸殃。关羽人小胆大,他大喝一声,便赤手空拳向毒蛇扑去。那条大蛇见了关羽,便有些害怕,一展身,便哧溜溜地顺着草丛跑了。关羽紧追不舍。追呀,追呀……眼看关羽就要追上了,忽然,前边出现了一口水井,那大蛇情急,便一头往井里插下去。关羽赶到井边时,正好大蛇的尾巴还露在井外,他伸手抓住大蛇的尾巴,使劲往上一拽,便把大蛇拽了上来。眨眼工夫,关羽愣了,他手里拽的那条大蛇竟然变成了一把带鞘的宝剑。

关羽得了一把宝剑,心里好生高兴!他试着想把剑从剑鞘里拔出来,但是,不管他用多大的劲,使多大的巧,那剑就是从鞘里拔不出来。关羽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便把剑举到眼前细细地验看了一番,发现剑鞘上刻着一行字:遇济民之时,剑出。

关羽这时才明白,这剑不是一把寻常的宝剑,它是轻易不出鞘的,要到需要的时候,它才会自己出来。可是,它什么时候才会出来呢?

关羽得了这个宝剑,十分喜爱,便把它带回家中,挂在自己卧室的墙上,每天早晚,关羽都要取下剑来,把玩一番;只是那剑总是不出鞘,关羽也没奈何!

后来,突然有一天,那剑却自动从鞘里跳出来了,关羽惊喜万分!他举起宝剑,只见剑锋锐利,寒光四射。他知道,宝剑自动出鞘,是必然要他有所作为了。

(三)杀熊出逃

《关圣帝君圣迹图志》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圣帝止旅舍,闻邻人哭甚哀。叩之,乃韩守义也。遭郡豪吕熊荼毒。吕党连七姓,黠猾事珰,蔑职纪。圣帝眦裂发竖,命守义导至七所,悉斩刈之。莹原来,关羽那天回到家里,看见挂在墙上的宝剑自动出鞘,心里一动,便佩了宝剑,去到解县城。当时,天下大乱,汉王朝摇摇欲坠。他想见郡守,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图报效汉王朝。可是,郡守因为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旅舍里,便听到了韩守义的哭泣声。询问之后,关羽才知道韩守义的女儿被解县城里的一个恶霸吕熊强占蹂躏。

吕熊是个员外,家里很有钱。因为他勾结京宦官,又连接当地七姓富豪,无恶不作,所以,人称“凶虎”员外。这个吕熊所做的坏事很多。别的不说,单就他霸占奸淫妇女的丑行来说,就令人切齿。解县城由于靠近运城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人畜不能食用;仅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供人畜食用。吕熊是个色狼,为了满足他的淫欲,霸人妻女的目的,他叫手下的人将城里各处的甜水井都填塞了,仅剩下他自家院里一口甜水井。因此,城里人要吃水,都得到他家院里来挑。吕熊便规定了一条:凡是来他家院里挑水的人家,有女人,不准男人来挑水;有青年妇女、妙龄姑娘,不准老妇老婆来挑水。年轻女子去吕熊家挑水,不是被调戏,就是被强行扣留奸宿。吕熊糟蹋的妇女不知有多少。因为他勾结官府,又连接七姓,有权有势,群众十分愤恨,也奈何他不得。

韩守义的女儿就是进吕家挑水,被吕熊霸占了,不让出来。

关羽正是血气方刚的年华,他听了韩守义的哭诉,了解了吕熊的罪恶,便怒火中烧,眦裂发竖。关羽让韩守义连夜带路,指认出吕熊的家门,他便仗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人,解救了韩守义的女儿和其他被霸占的妇女。关羽杀了吕熊一家还不解恨,想到与吕熊勾结七姓恶霸不除,终究是百姓的祸害。于是,他又让韩守义带路,一一闯进这些恶霸之家,挥剑劈杀,斩草除根。关羽这次宝剑出鞘,开了杀戒,一下子就杀了吕熊和七姓恶霸一百零八口人,给解州老百姓除了大祸害。

关羽杀了这么多人,他知道这可是闯了大祸,非同小可;若是让官府抓住,那准是没命的了。他也不敢回家,便出了解县城西门,连夜逃往他乡去了。

(四)指关为姓

关羽连夜逃出解县城,一路向黄河岸边的风陵渡方向奔去。

吕熊七姓恶霸一下子就被杀了那么多人,自然惊动了官府,县官便派出大批吏卒,四处搜捕关羽;有一路人马就尾随着关羽追捕而来。

关羽跑着,跑着,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东方发亮,天色大明;忽然听到身后马蹄声声,喊声阵阵;他心里一惊;不好了,一定是官府追兵到了。他情急生智,便慌忙躲到路边的一座小桥下。到了桥下,关羽才发现有个老太婆正在桥下的小河里洗衣服。老太婆见他手提宝剑,浑身上下沾有血迹,面色又十分惊慌,便问道:“客官,你这是怎么了?”

关羽是个诚实人,便不隐瞒,将在解县城里杀人的事一一说了,便道:“眼看后边追兵到了,求老母救我!”

老太婆听了,只是一笑,便叫关羽脱下身上的衣服,在河水里漂了几下,拽了出来,抖了几抖,衣服就干了,血迹也没有了,又让他穿上。老太婆又挥掌朝他鼻子上拍了一下,登时打出许多鼻血来,顺势抓了一把,在他脸上抹了抹;还扯下了他几缕头发,粘在了他的嘴唇上,关羽顿时变成了红脸长髯汉子。

这时,追捕关羽的官兵已经来到桥上,他们看见一个老太婆和一个红脸长髯汉子在桥下,便没生疑心,只是问:“可曾见一个白面青年小伙子从这里过去?”

老太婆回答说:“过去多时了。”

官兵听了,喊了一声:“快追!”便急忙向前追去。

关羽眼看着官兵去远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便回转身来,要叩谢那位搭救他脱险的老太婆。哪知道,洗衣老太婆已经无影无踪,不知啥时节去了。

原来,老太婆是观音大士化变的,特地来到这里,救他脱险。

关羽望空拜谢后,便上了路。没有几个时辰,他便来到了黄河边的风陵渡口。他搭船过了黄河,就到了潼关。潼关是个紧要的关隘,追捕他的官兵早已来到这里,一方面在关口张挂他的画像,让人辨识;一方面严密盘查行人,以防他混过关去。关羽看看自己的模样,已经不同于画像上的形影了,便壮着胆子走到关前。守关的兵卒仔细地将他打量了一番,又和那在关口上张挂的画像再三对照,便问:“姓什么?”

关羽心里想:这可不能照实说给他。于是,便伸手一指关隘,脱口而出道:“我姓关!”守关的兵卒又盘问了多时,问不出什么名堂,挑不出什么破绽;又看他模样和画像上要捉拿的人不同,就挥一挥手说:“走吧!”

关羽暗暗舒了一口气,好不喜欢。他迈开双腿,大步流星地走过了潼关。

关羽原本不姓关,他到底姓什么?有人说他姓张,有人说他姓冯,又有人说他姓佗,还有人说他姓夏。他原本姓什么,这都无关紧要了,自他在潼关关前指关为姓后,他就一直以“关”为姓,扬名四海了。

关羽闯过了潼关,他想追兵不会赶来了,就来到黄河岸边,用手掬了河水洗脸上的血迹。洗呀,洗呀,黄河水本来是清清亮亮的,关羽洗来洗去,直把黄河水都洗得发浑了,他脸上的血迹都没有洗净,连嘴唇上粘的哪些头发,也扯不下来了。从此,关羽就成了红脸长髯汉子。黄河的水也就从此浑浑的,再也没有变清过。

关羽在解县城里杀吕熊七姓,为民除害,时间是在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这年,关羽19岁。

(五)七级塔墓

关羽杀死吕熊七姓一百零八口之后,就逃往他乡。

关羽在解县城里闯下大祸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宝池里下冯村以后,他的父母知道这事非同小可,官府不但要追捕关羽,而且要株连他的家庭。老两口不愿被官府捉去受凌辱,就双双跳到祖居院里的一口水井里自溺身亡。关羽的妻子胡玥带着儿子关平也逃走了。关羽的同族人也纷纷外逃到现今运城市北边的西古村去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