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关羽:名将·武圣·大帝
5293400000012

第12章 驰骋沙场(4)

吕蒙与已故的周瑜都不同于鲁肃,他们均不主张孙、刘结盟,而是力主吞灭刘备,壮大自己的势力,以与曹操抗衡。这种主张是建立在他们对东吴集团实力过高估计的基础上。

吕蒙在孙权的支持下,采取了两面派的手法,一方面,继续向关羽表示友好,以麻痹他;另一方面,积极策划,伺机袭取荆州。

吕蒙首先给孙权写了一封密信,建议说: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瑏瑨吕蒙以治病为幌子返回建业,让名望不高的陆逊代他驻守陆口。陆逊到任之后,就写了一封信辞卑肉麻地恭维关羽:

“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旅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权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瑏莹吕蒙的托病去往建业,蒙住了关羽的眼睛,陆逊的一封书信,麻痹了关羽警觉的神经。他随即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即:将留在后方警戒东吴进犯的军队调了一部分去襄樊前线,形成后方空虚;又因为得到于禁降卒数万人,粮食乏绝,轻率地取了孙权在湘关的粮米自用,给孙权以用兵荆州的口实。

孙权得知这些消息后,就趁机用兵。他亲自率队沿江西上,以吕蒙、陆逊为前部。为不使关羽巡江的部属察觉,吕蒙把战船改扮作商船模样,士兵隐藏在船舱中,摇橹的士卒都穿上白色衣服,扮成商人,白天黑夜,不停地进发。遇到关羽岗哨,都予以收伏。东吴大军直逼南郡。关羽这时在襄樊前线,还被蒙在鼓里。

此时,如果关羽的守将在发觉东吴兵犯境后,即起抵抗,也许可以拖延时日,待关羽从襄樊前线撤兵回来求援,内外夹击,尚有挽回败局的可能。然而,不幸的是,关羽留守的南郡太守糜芳,因为南郡军营失火事件,受过关羽的责罚。关羽出征后,让糜芳和公安守将傅士仁负责大军粮草供应,他们有时供应不上,关羽很恼火,扬言还兵之后要惩治他们。糜芳、傅士仁一向因为关羽看不起他们,心里早有怨恨情绪;又因粮草供应不及时,听说关羽要惩治他们,便恐慌不安。孙权兵临城下,派人去劝说,他们不作抵抗,便开门投降。

后方失守,是关羽所没有料到的。与此同时,在襄樊前线,曹操派来救援樊城守军的平寇将军徐晃与关羽对阵,关羽失利;因此,关羽不得不从襄樊前线撤军。

吕蒙进占江陵、公安后,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都被掌握在他手中。吕蒙很有政治头脑,对他们不加伤害,而予以安抚。关羽从襄樊撤军以后,曾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听情况,吕蒙又厚待他们,允许他们在城中周游,互通书信。吕蒙的怀柔政治攻势是成功的,关羽将士得到家属平安无恙,生活得到照顾的消息便失去了斗志,无心与东吴争战。

关羽势孤力弱,便带着少数兵卒西去,退守于麦城(现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孙权一面派人进城诱降,一面派潘璋、朱然截断他的归路。关羽突围后,与其子关平等在临沮(今湖北省远安县)罗汉峪里遭伏击,被东吴兵俘获。其地被后人名之为回马坡。新编的《远安县地名志》说:

回马坡,位于远安县鸣凤镇西北18.5公里,罗汉峪沟中游地段,为洋坪公社所辖。罗汉峪沟东西走向,峪谷段长约10公里,地势险要。两崖峭壁悬岩,沟水长流,清澈见底;古为通往蜀地要道。

三国时,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麦城被困,欲取临沮小道,由罗汉峪沟去四川求援。吴国吕蒙命部下朱然、潘璋预先于罗汉峪沟岔中设下伏兵,关羽至此觉察,勒马撤回;吴兵一声号令,长钩套索,一齐并发,绊倒战马,关羽父子被擒,后人因此将此地命名为回马坡。

回马坡的地形的确是十分险要,真有一夫当道,万夫莫过之势。现在,这里傍山建有一通清同治七年(1868年)镌立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19个大字:

呜呼,此乃关圣帝君由临沮入蜀遇吴回马处也。

碑阴刻有“汉寿亭侯像”,是骑马像,下边刻有一段文字:

汉末,三国鼎立。建安二十四年冬,吴蜀大战,蜀将关羽兵败,至此回马被擒,亡年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曰: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2月,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同时遇害于当阳章乡。关羽时年59岁。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陨落了。

对孙权、吕蒙的破坏孙、刘联盟,突然袭击关羽后方,致使关羽败走麦城,父子因之不幸亡命,后世之人多有愤慨、惋惜、悲叹之词:

南宋着名学者朱熹说:

学者但知曹氏为汉贼,而不知孙权之为汉贼也。若孙权有意兴复汉室,自当与先主协力并谋,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才整顿得起,便坏倒,如袭取关某之类是也。瑐瑠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

呜呼,篡汉者瞒也,成瞒篡者权也。瞒名汉臣也,实汉贼也。权阳瞒敌也,阴瞒翼也。帝批吭于前,而不虞奸于掖。七军甫淹,六师随厄,使永安之恨,不在许昌,而在公安。瑐瑡这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代表性观点:曹操是汉贼,孙权也是汉贼。曹操欲置关羽死地而不能;孙权则用奸谋而毙关羽之命。他的罪责尤在曹操之上。

也还有人认为:关羽失败的责任在于刘备和诸葛亮。王世贞说:

世以失荆州为关侯罪。吾以为非关侯之罪,乃昭烈之失也。昭烈之失在委侯以为操角而不为之继也。夫操猾虏也。割天下之三垂,而以戎马据其吭,侯虽获于禁七军,能保操之不自至乎?操至,侯保其能胜乎?即胜能孤军乘而深入乎?不胜其何以退乎?夫胜而不能退,是胜亦危也!不胜而不可以退,是不胜更危也!俱非所以有荆州之道也。当是时,昭烈或自出,或以委子龙、翼德率三万之众而驻江陵为侯声援,侯进可以籍其威以挟操,退可以有所就而无他虞。虽百蒙、逊,其何能为?而荆州固于泰山矣。夫以昭烈之明,孔明之智,而计不能及此,天也。瑐瑢也有人不同意王世贞的观点,认为:刘备当时初定汉中,诸葛亮方理内政,无力分师支援关羽。因此,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刘备和诸葛亮是没有过失的。

更有人认为如果关羽不死,他必将“并魏吞吴”。元人胡琦说:

于是,威震华夏,莫不响应……当是之时,义师之气可谓振矣!非有勇者能如是乎?不幸衅生于邻国,祸起于萧墙,堕吴儿计中,使其不死,历以岁月,并魏吞吴必矣。瑐琐清人卢湛更有论说:

曹操之死,去章乡之难,仅一月。而丕(曹丕)即以操死之年篡汉矣。使阿蒙(吕蒙)无掣肘之谋,荆州无破巢之患,虽曹仁坚守,徐晃力战,而操死可待,帝师可整,吾知逆丕之众,方旰食不!而敢从容肆志以图禅代乎?是帝之一身,实四百年汉业所系焉者。而吴人为鬼为蜮,务有以害之而后已,则其得罪高光,诚不可复赎矣。故并以操丕篡之年月附之,以见汉之亡,由于帝之亡,而吴之贼甚于魏之贼也。瑐瑶这当然是一件良好的愿望,也是过高估计了关羽的能量,而缺乏对三国时期各个集团斗争的历史辨析。

后人还用许多诗句表达他们对关羽亡逝的痛惜情绪。“惜我壮缪功不就,竟令豺狼还纷纷。”(金·张诗句)、“欲除曹氏眼前害,岂料吴儿肘后欺。报国忠心千载着,复仇遗恨几人知。”(元·何溟诗句)、“三分鼎据今犹恨,不恨曹瞒恨仲谋。”(明·袁翔诗句)、“孤忠凛凛犹生色,三国茫茫竟逝波。地下应含千古恨,雄心未复旧山河。”(明·张京安诗句)、“中原父老瞻依日,西蜀君臣倚重时,何事苍天厌炎祚,至今遗恨使人悲。”(明·侯加采诗句)、“千秋遗恨在,谁与问东风。”(清·张鹏翮诗句)等等。

关羽在荆州的失败,有外因也有内因。

从外因来说,首先,他面对的曹操是强大有力的,不可能一举而摧垮。所以,关羽虽然在襄樊战役中取得水淹七军、俘禁斩德、威震华夏、许都仓皇的辉煌胜利;但是,曹操还是有力量抗击的,因此,樊城便久攻不下,关羽无力前驱中原。

其次,正如曹操的谋士们所预料的,关羽的成功是东吴所不愿意的。关羽在襄樊前线的胜利,使孙权不惜破坏脆弱的孙、刘联盟关系,出兵荆州攻击关羽的后方,从而,直接地导致了关羽的失败。

从内因来说,首先,关羽的出兵襄樊,缺乏战略上的通盘考虑。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策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种东西夹击战略,使曹军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对曹操威胁是很大的。可是,关羽师出荆州,而刘备在汉中却没有动静,这只能说明事前没有进行周密的策划。明人王世贞对关羽孤军北征失利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刘备军内的潜在矛盾,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暴露出来,使关羽孤掌难鸣。当关羽在樊城久攻不下时,曾召驻兵上庸的刘封、孟达率兵来支援,但遭到拒绝。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瑐瑥刘封、孟达的拒不援助行为,是不能原谅的。尤其使世人慨愤的是糜芳、傅士仁的临阵叛军,祸起萧墙,从内部断送了关羽。糜芳、傅士仁与关羽的矛盾由来已久,关羽的“刚而自矜”性格是形成其矛盾的一个因素。

关羽被害后不久,吕蒙便发病死去,曹操也于延康元年(220年)正月逝世。他的儿子曹丕于当年10月废除汉献帝,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国号魏,改元黄初。刘备在黄初二年(221年4月)也即皇帝位,国号改为汉,一般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孙权在黄初三年(222年)接受魏文帝之封为吴王,到229年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关羽被东吴孙权杀害,对刘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也失去了一个“恩若兄弟”的大将;他当然不甘心失败,决意要出征东吴,夺回荆州,也为关羽报仇雪耻。对他这次东征行动,其政权内部有很多人不赞成。但是,刘备固执己见,不听劝阻,他于章武元年7月亲率5、6万大军约同张飞一道东征孙权。结果是,张飞在受命之际,被手下将领张达等杀害。刘备于次年(222年)带兵至(音哮)亭与东吴对阵,结果,刘备战败,损兵折将,逃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4月,刘备病逝。至此,当年“桃园结义”的三弟兄都离开了人世。

刘备的东征孙权,无论从政治上或军事上考虑都是不明智的。但是,他的这一行为却被世人所赞赏,因为,他打着为他的结义兄弟报仇的旗帜,是很能触动人心的。所以,虽然他以东征失败而告终,却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再加上小说、戏曲的渲染,刘备重恩义的形象便深入人心了。

关羽败走麦城的麦城,位于当阳的东南。

当阳在荆州与襄樊之间,是军事要地,历来是古战场。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时,刘备从新野兵败南行,曹操穷追不舍,就在当阳长坂坡展开了一场恶战。至今,那里还流传有长坂坡之战的众多故事,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资料。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常来当阳,这里也留有他频繁的足迹,和与他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溪、河溶、脚东、黑土坡、跑马坡、落帽冢、载起帽、连三包、关兴坡、呼儿山、拖刀石等等。可见,关羽在这里民间传说中的影响并不次于荆州。当然,在这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最引人关注的当是麦城。

麦城遗址在现今当阳市东南40里处西河乡境内的麦城村。麦城村又名群利村。闻名于世的麦城仅剩下一段南北长约600米,宽约100米,高30米的残垣断壁,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一段遗迹,极可能是麦城的西门。当地群众把现存的遗址称为朝阳山。

麦城在东周时就是楚国的重要城邑。楚国有位名将伍子胥,他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都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辗转逃亡到吴国,当了吴国大夫。为报杀父之仇,他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率领吴国兵马攻入楚国郢都,在攻打麦城时,他筑了一座驴城和一座磨城,驴城在东,磨城在西。所以,当地至今还流传有民谣:“东驴、西磨,麦城自破。”驴城和磨城早已荡然无存。

关羽退守麦城后,内缺粮草,外无援兵,形势非常困难,关羽便决定留下部将周仓和王甫固守麦城,他自己则带了儿子关平和都督赵累及少数兵马突围出城,西去益州搬兵,再图恢复。

关羽去益州,有通行大道,也有山间小路。关羽生怕东吴孙权会在大道上设伏,所以,他选择了走小路。这条小路从沮河东边的山峦中蜿蜒向西北伸展,沿途所到之处,都很艰险难行。

关羽是夜间出走麦城的。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当阳西北40里处的百宝寨时,皓月当空,映照得那沮河水、白虎头山夜色如画。关羽骑在马上,举目四望眼前的绿水青山,不由得想到他镇守荆州多年,苦心经营的美丽、富饶的荆襄宝地,转眼之间就要落入他人之手,心里便顿觉凄然,很是伤感。他勒马石壁前,沉思良久,便举起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含悲忍泪,用刀锋在石壁上刻下了“绿水青山”四个大字。当他刻到“山”字时,突然狂风骤起,月昏星暗,那壁竟然坠一块来,使个“山”字残缺不全。关羽心里便生出了不祥的感觉:“半壁江山,大抛去矣!”荆州失守,无疑是汉中王刘备丢掉了半壁江山!

“绿水青山”,寄托了关羽对荆襄宝地山山水水无限眷恋之情。

镌刻在石壁上的“绿水青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很有气势。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当阳民间传说,现在保存下来的字,不是关羽当年刀刻的,而是东汉着名书法家蔡邕书写的。

关羽从百宝寨继续前行,从而进入了临沮罗汉峪,闯入了东吴的埋伏圈。

关羽父子在临沮罗汉峪失事遇害,消息传到麦城,奉命固守待援的周仓和王甫没有记载,民间传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倒是周仓有葬处。

周仓墓在两河乡,距麦城遗址4里远。墓前有清同治七年(1881年)镌刻的一通墓碑,上书“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武烈侯是明神宗对周仓的封谥。

对周仓这个人,有不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