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是用兵的重要方面,一部千百年的战争史告诉我们,许多胜利是走出来的,古代战争讲求的是进退自如,而现代战争则有了运动战。因此,行军、处置和判断乃是用兵的三项重要法则。
【原文】
孙子日: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鸟集者,虚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瓿,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孙子说:凡是处置军队、判断敌情应当是:行军时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宿营时要选择进退方便的高地;作战时敌居高处不要仰攻;这是山地战处置军队的方法。横渡江河之后要在离河稍远的地方设防;敌渡河来攻,不要迎击于水边,等敌渡过一半再攻,这样对我有利;如果要与敌交战,不要在敌人一接近江河就迎击;设营布阵应选择向阳的高地,不要迎着水流驻在敌军的下游;此为河川战处置军队的方法。通过盐碱沼泽地带,必须急去不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交战,必须近水草而背依林木;这是沼泽战处置军队的方法。平原地带要在平地设营,而且主要侧翼要背依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平原战处置军队的方法。凡是这四种处置军队的好处,是黄帝之所以战胜四方氏族首领的原因。
凡是驻军总是好高而恶低,贵于向阳而贱于背阴,便于供给有利于攻守;军队百病不生,这叫做必胜,在后陵堤防地带,必须占据高阳之地,而主要侧翼有所依托。这对作战有利,是得到地形的辅助。
上游大雨,水面冲来草木碎沫,要想徒涉的,应等待水势稳定下来再过。
凡地形有溪涧深峻,难以通过的绝涧,群山环抱、大谷深邃的天井,三面绝壁、易进难出的天牢,林深草茂、出入两难的天罗,沼泽连绵、车骑易。陷的天陷,峭崖陡壁、天成一线的天隙,遇到它必须尽快离开,不要靠近它。我军远离它,迫使敌人靠近它;我军面向它,迫使敌人背靠它。
行军中遇到险山阻绝、内涝积水、芦苇丛生、深山老林、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仔细地反复搜索,这是埋伏敌人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较近却安静不动,是敌人向我进军;敌人在草丛中设下障碍物是迷惑我军。雀鸟突然飞起,是敌人在那里设下了埋伏;野兽惊骇猛跑,是敌人从那里向我偷袭。飞尘直上时,是敌人战车来攻;飞尘低而宽阔时,是敌人步兵开来;飞尘散乱而细长时,是敌人割草打柴;飞尘稀疏而时起时落时,是敌人准备设营。
敌人使者辞言谦卑而暗地里加紧战备,是准备发动进攻;敌人使者言词强硬行动上向我进逼时,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摆在侧翼时,是布列阵势;敌人未经约会而与我求和时,其中必有阴谋;敌人往来奔走而摆出兵车时,是期望与我交战;敌人半进半退时,是诱我出击。
敌兵扶着兵器而站立时,是已经饥饿无力;敌兵打水而急于饮用时,是已经干渴至极;敌人发现有利战机而不前进时,是已经疲劳不堪;敌人营寨之上鸦雀群集时,是已经空虚;敌兵在夜间惊呼时,是恐惧的表现;敌人内部不稳时,是其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敌军旌旗乱动时,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官吏易怒时,是士兵疲倦不听指挥;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畜吃肉,部队收起炊具不返营舍时,是穷困之极的表现。敌将言之谆谆而敌兵听之藐藐,上级对下级讲话低声下气时,是失去军心的表现;敌将一再犒劳士卒的,是没有办法的表现;先是对士兵粗暴,后又怕众叛亲离时,是治军不精明到了极点;敌人派来人质谢罪时,是想休兵息战。
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只在于不恃勇轻进,能集中兵力、判断敌情、取胜于敌就行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人,必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
士卒还未亲近依附时就处罚他们,他们就不服,不服就无法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而不执行军法,这种军队也是不能使用的。所以要用政治教育士卒,用军法整治部队,这就是战必胜攻必取的军队。平时能用认真执行命令来教育士兵,战时士兵就能服从指挥;平时不能用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兵,战时士兵就不会服从指挥。平时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的,是将领与士兵关系融洽的缘故。
一、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为:士卒未亲近依附时就对他们实行处罚,那他们会不服;士卒不服就难以使用他们去作战。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仍不执行军纪军法,也是不能使用他们去打仗的。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统一他们思想,用军纪军法的手段使他们整齐一致,这种军队才是必胜的军队。平时认真执行法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向来不注重执行法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时法令能够认真执行时,这表明将帅与士卒之间关系相处得很好。
本段文字提出“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就是要用政治、道义的宽厚的态度来教育、使用士兵,用法纪来整饬部队,使士兵“亲附”并服从将帅指挥。他主张教与罚、宽与严并用,恩威兼施而求得“与众相得”,让士卒信服,将帅与士卒关系相处得好,才是一支必胜之军。这表明恩威并举、宽严相济,是孙子治军的基本思想。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关于军队管理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军队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合”与“齐”,就是团结一致,协调统一。管理的方法,应该是文武并济,即用道理说服教育部队和士卒,使之自觉地执行命令,同时要以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做就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部队就能有效地治理。
孙子“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思想,与奴隶主所奉行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奴化思想相比较,无疑是一个大的进步。而且其中体现了说服教育与执行纪律相结合的精神,更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的人民军队的管理原则,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处罚制裁为辅,不仅吸收了孙子思想的合理成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他的思想。
东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春,晋文公回国掌握政权后,为了争霸中原,积极准备对外作战。他首先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对军队,他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约束士卒。他以尊奉周王室的行动来争取各国的同情。他又派兵攻打周天子赐给他的封地——原。出兵前,宣布只打3天。3天没有攻下,虽然根据情报知道原的人很快就要投降,也不等待,还是按照预先宣布的期限,自动退兵30里以示言而有信,并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门机构,来办理官吏的官爵等级和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后来,他看到晋国人民对政府已有了信任,人民在彼此交往中也很讲究信义,并能自动遵守秩序,认为教育已经成熟,就在公元前632年出兵,在城濮与楚国作战获得全胜,因而称霸天下。
要使企业具有活力,关键在内部机制科学性,根本因素在于人。企业管理得好,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这个企业就有希望,能够创造最佳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者权力越来越大,更应注意对职工队伍的管理和教育。
企业从长远发展考虑,为提高职工、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科技和管理素质,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
中日合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十分强调人的作用,总经理提醒各级:“一个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一个企业在制造产品之前必须培养人才。”他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把一半精力放在做人的工作上,一是培养职工的企业精神,即工业报国、实事求是、改革发展、友好合作、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礼貌谦让、自觉守纪和服务奉献等十大精神。每周一全厂职工集合升国旗,唱公司歌,激发职工的凝聚力。二是沟通与职工的感情,并通过制度加以实施。职工生日、结婚、生孩子,领导亲自到现场道喜送礼。同时,公司重视对职工行为的规范教育,颁布了39条《职工行为准则》。公司还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成为公司评定职工业绩和升级、奖励的重要措施。三是重视职工教育,定期举行技术学习班,输送技术能手到高校进修。该厂的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1989年7月投产以来,产量大幅度上升,产品合格率达93%以上。
二、与众相得,让士卒信服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为:平时认真执行法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服从;向来不注重执行法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不会服从。平时法令能够认真执行的,这表明将帅与士卒之间关系相处得很好。
本段论述将帅应将教与罚、宽与严并用,使士卒都能服从,将帅要能“与众相得”,让士卒信服,关系才能处得好。
“与众相得”是孙子关于与军兵和爱、使内部团结一致的带兵思想。他认为“上下同意”,内部团结,是战争取胜的基础。要做到内部团结一致,除了国君政治开明,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外,各级将吏都应注意爱抚士卒。对待士卒,将吏要宽厚仁慈,要把士卒看做亲人,看做“婴儿”和“爱子”,这样,士卒就会为君主“与之赴深谿”,“与之惧死。”将吏对士卒爱抚在先,取得士卒的信任之心,才能在士卒中有威严。否则,仅凭惩罚士卒不服,也不会为己所用。孙子认为,那种先施暴虐,失去民心后又害怕部众的将吏是最愚蠢的人。孙子爱兵的目的在于用兵,因此还提出带兵要做到爱抚而不娇惯,亲附而不放纵,否则会造成“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地形篇》)的局面。
爱兵附众是军队团结稳固的重要条件。所谓爱兵,只是像爱护工具一般,没有真正超阶级的爱可言。即使有一些名将爱兵的传说佳话,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无产阶级人民的军队,以人类的解放为目标,有共同立场、目标、理想,才有真正的阶级友爱,“爱兵”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1932年10月,红军供给部出纳科长李景文给了传令兵一记耳光,触发了平日温和厚道朱德同志的雷霆之怒。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朱德和副主席王稼祥、彭德怀联合发布通令:“肉刑制度——打人是军阀压迫士兵、群众的一种残酷行为,红军中早已通令禁止,李景文此种行为完全是军阀残余习气,是破坏了红军纪律,记大过一次,以示警戒!”真是掷地有声。正因为红军有阶级爱,真正“爱兵”,红军才越战越勇。
日本的“汽车大王”本田宗一郎的成功秘诀,在于能做到“与众相得”,“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本田有一条铁的原则:公司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公司的兴衰荣辱与每个工人包括装配线上的工人都息息相关。在本田公司的厂房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穿机械工作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一丝不苟地干活;在本田公司的职工食堂里,人们又经常可以看到这个老人在排队就餐;在工休时间人们也可以看到这个老人与其他工人一起谈笑风生。他就是当今世界赫赫有名的亿万富翁、本田公司的大老板——本田宗一郎。本田总结说:“人不是机器,如果一个企业把人同自动化机器同等看待,这个企业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在本田的影响和倡导下,全公司上下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铸就了打不垮的“本田精神”。“本田精神”,也就是“与众相得”。
武汉锅炉厂职工过生日时,厂里派人送去象征性的贺礼;逢年过节,厂领导纷纷到下属和曾闹过别扭的职工家里登门致贺,共叙家常,消除隔阂。一位政工干部说:“靠这份情感,我们创造了全厂齐心协力的局面。”有一年冬季的一天,下了一场大雪,冰天雪地,行走十分困难。全体领导早早起床,分别到离厂较远的汉口、汉阳各主要车站去接职工上班。这一天,全厂3000多工人竟无一人迟到。
“与众相得”,在于培养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使全体职工和睦一致,同心协力,共同振兴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归根到底要由人来完成。对职工可以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来督促其完成生产任务。但这些手段还不足以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众相得”的策略是从培养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忠心入手,使职工以厂为家,自觉自愿地为企业效力。这样,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全体职工团结得像一个人,大家各显其能,企业自然兴旺发达。
三、寻找战机,半济而击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半济而击之”是孙子关于军队横渡江河,与敌遭遇时的作战原则。孙子认为,军队需要渡江过河时,应该远离水流驻扎。如果敌军渡河找我求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要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对我军更为有利。同敌人决战时,不要迫近水边列阵,应该让开一定空间,以便于我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