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认为在敌国威胁存在的条件下,必须备战。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在战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一个国家对敌国的威胁要保持高度警惕,要有戒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提出“以虞待不虞者胜”(《谋攻篇》),以自己有准备之军去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够取胜。这种“待”、“备”,既有物质准备,又有精神准备,防止“无备”和“不意”两种过失。应当明白,这个思想不仅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一切作战行动要谨慎从事,不可恃武、恃勇冒进,麻痹轻敌就会成为敌人的阶下囚。
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有国家利益的存在。为了保护国家利益,防止外敌侵略必须要加强战备。孙子有关有备无患的论述,一直成为教育人们加强国防观念的警世名言,对今天仍有重大意义。
平时、战时注重“有备无患”,做到“以虞待不虞”,就能取胜;否则便不能取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又说:“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话千真万确。这也表明,孙子深刻感知到预先准备是制胜之要诀。这也是从实践的经验中作出的宝贵总结。
三国之时,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随同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的魏将满宠率军进至精湖宿营,与敌人夹水相对,当时正值大风,满宠料定吴军必来烧营劫寨,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到了半夜,吴军果然前来偷袭烧营。满宠率军突然出击,大败吴军。这一战例,清楚地看到,满宠根据敌可能借风力纵火烧营的判断,早有思想准备,早早做好战前准备,以虞待不虞,有备无患,战胜了吴军。
一部《三国演义》,不知描绘了多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虞待不虞”的精彩场面。虽然是文学作品,我们从中看到了精妙的作战思想。其中,诸葛亮智算华容,伏击曹军,堪称最为精彩的一章。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又巧妙摆脱周瑜追杀,由赵云接回夏口,他便调兵遣将,准备伏击兵败赤壁的曹操兵马。诸葛亮早做准备,巧布伏兵,派赵云领兵三千,设伏乌林;派张飞领兵三千,设伏葫芦口外;第三路,就是派关羽领兵五千校刀手设伏于华容道。三路设伏,地点的选择,军兵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智慧过人,准备充分,料事如神的本领。
第一路、第二路领命之后,诸葛亮作了具体部署,各自领兵去了。第三路设伏,诸葛亮料定关羽讲义气,可能会“放曹”,与关羽互立军令状:如果曹操败走华容道,必定将其拿获,否则,“愿依军法”;诸葛亮也立下军令状,曹操兵败之后,必走华容小道奔荆州,否则甘愿受罚。诸葛亮要求关羽“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关羽大吃一惊,问道:“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诸葛亮笑答:“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关羽将信将疑而去。
第一路军,赵云杀得入伏的曹兵夺路而逃。第二路军,又如诸葛亮妙算,曹军入伏,被张飞杀得人仰马翻,诸将“多已带伤”。
当曹操带领残兵败将摆脱张飞追杀后,来到一个岔路口。这里有两条路通往荆州:一条是大路,虽较平坦,但要远50里;一条是小路,虽近50里,却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曹操没有马上决定走哪条路,而是先派人上山观察,当得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而“大路并无动静”后,曹操决定取华容小道直奔荆州。诸将弄不明白,纷纷发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为何反走这条路?”曹操自鸣得意地说:“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此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中他的计!”于是一群焦头烂额的残兵败将走上了坎坷难行的华容道。由于雨后道路泥泞,加上败兵自相践踏,曹操又折了七成人马,方才走过了崎岖的山路,来到了较为平坦的地段。曹操见身边只剩下300余人,且“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忍不住又“在马上扬鞭大笑”。他笑诸葛亮之流“到底无能之辈”,如在此处“设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话音未落,就听“一声炮响”,华容道两边,500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面对此情此景,曹操欲战不能,欲逃不得,只得“纵马上前”,向关云长低头求饶。华容道上,关云长虽然放过了曹操,但诸葛亮有备无患,虚实结合,“以虞待不虞”,指挥作战是十分成功的。
1936年2月,徐海东率红十五兵团渡过黄河,到了山西,吸引太原敌军,以自己充分准备调动敌人。阎锡山急忙调动主力10多个兵团,向红十五军团扑来。阎锡山还悬赏:“凡击毙徐海东者,赏洋五万元。”徐海东采取老办法调动敌人,“先疲后打”,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布下天罗地网,在徐海东指挥下,以充分准备之军等待仓促赶来的敌人,把两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连全部歼灭。徐海东是一员十分出色的虎将,他“以虞待不虞”,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商战中,“以虞待不虞”,也是一种策略。怎样为自己商品定下合理的价格,使顾客既愿意买,企业又赚钱,这也是一种“有备无患”的学问。美国商界的传奇式人物,被誉为“推销怪杰”、“商界奇才”的吉诺·鲍洛奇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定价高手”。他的经销办法就是一条:“高质高价。”20世纪50年代,鲍洛奇创办的重庆公司就是这样,保质保量,优质高价。当市场上各种食品竞相降价销售时,鲍洛奇仍坚持高质量,不仅不降价,有时反而涨价,从而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他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产品始终保持过硬的质量和特色,以有准备对付无准备,以“有虞待不虞”,无论市场如何动荡,他都保持不败。
三、相信自己,敢违君命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提出“君命有所不受”,是根据古代交通、通讯落后,君主不可能随时掌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局发展变化,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去执行君主的命令而说的。事物、事态是变化的,我们应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僵化拘守成命,一成不变。这一点在汉简佚文《四变》中作“君令有所不行”就更明确,它是以“四变”为条件来说的,不是无条件的。有违背“四变”原则的,才不执行;对“君命”不是一概“不行”,只是“有所”不行,应当正确理解。
将帅指挥作战,是受命于君的;将帅征战的目的是安国辅君。因此,对君主负责是将帅的职责。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将帅受命之后。不能时时拘谨地机械固守成命,应根据战场实际状况有所权变;对君主的正确命令要坚决执行,对君主的错误命令,要敢于“违抗”,要善于权变,这才是真正对君主负责的态度。任何片面的强调都是不对的。要从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和君主利益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善于视情况变化而行动。
运用“君命有所不受”是有原则的,有条件的,这就是《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讲:“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便是采用此谋略的基本原则。从战场实际看,君命违背“四变”原则,可以不执行;从根本原则上讲,君命不合于利国、利民、利于战争全局原则,将帅就应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高度敬业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敢于违抗“君命”。从这里看得很清楚,“君命有所不受”是从根本上同君主、国家保持一致的最高原则,不能以此作为违抗命令的借口。
1948年华野副司令粟裕积极向中央建议,改变中央原来部署,暂停渡江,在中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对于后来淮海战役、全国解放都具有重要意义。粟裕不是机械、死板地执行中央命令,而是根据战场实战情况,“敢违君命”,积极向中央献策,采取更好战略,是一种对党、对革命、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
东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九日。吴楚两国军队在柏举摆开阵式,阖庐的弟弟夫概王,早上请示阖庐说:“楚国令君子常不仁,他的部属没有誓死拼战的意志。我们先向他进攻,他的士兵一定会逃跑,而后我军接着追击,必获全胜。”阖庐不同意。夫概王说:“做人臣的看到合理的事,应当立即去做,不必等待君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今日我决心死战,楚军可破。”于是,夫概王不顾阖庐反对,自行率部下5000人首先攻击子常之军。楚师溃败,子常奔郑。此战,吴军深入楚国,劳师远征,应速战速决。夫概王见到有利时机,建议吴王阖庐进军未准,“敢违君命”,自行果断决定向楚军进攻,一举而破楚军。这是一个深知“君命有所不受”的精义之举。“不受”不是一概不受,而是不受君主不合实际情况的命令,这正是为了完成君主所给予的战胜敌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