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5266300000045

第45章 风雨和阳光一样美丽——情商培养中的心理学(4)

将孩子的爱慕对象朦胧化。青春期孩子的爱慕对象比较朦胧,常常是某一类型的理想化人物或是生活中的近似人物。家长往回拉一拉,就可以拉回到友谊上来;推一推,就可能推向早恋。如果孩子接到的情书,正是他(她)所喜欢的对象,我们用近似人物将爱慕对象模糊化、群体化,是有效果的。比如对所有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评价,将每个同学的优点帮孩子进行一下分析,让他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对方不过是大众中的一个。

采取接纳的态度,认真听取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信任父母了,才有可能采纳家长的意见,接受父母的影响。平时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畅通的沟通渠道。经常制造亲子密切交流的机会,多倾听、多了解孩子的心声。注意不要有偷看孩子的日记和跟踪孩子等不适当的行为。

本节笔记:

既然我们能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为什么不能尊重孩子的感情呢?情感本身就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是孩子成长中自然流动的一种生命气息和情绪。

试一试:

表达出你为他的成长而感到欣喜,和孩子共同探讨对方,尝试着让孩子分享你自己的初恋故事及结局。

(第8节)电脑那端的小朋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早恋成为家长万分头痛的难题;几年前,我们似乎还在对“网恋”瞠目结舌;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另一种高科技形式的“早恋”,以更加隐蔽、更不易为家长所察觉的方式,大举入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它就是——“网婚”。

“网婚”,即“网络婚姻”。在家用电脑的基础上,只要有一条电话线和一只“猫”(调制解调器),“网络婚姻”之路即成通途。利用语言、图片所创造出来的刺激场景和虚拟温情,使那些尚不知婚姻真谛的少男少女,热衷于这种虚假的“卿卿我我”,毫无遮拦地谈“情”说“性”,其造成的危害,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日益显露出来。

而这种新兴网络游戏的高明之处,在于成功地摆脱了家长、学校的监控。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到底有多少青少年网民参加了“网婚”游戏,但有一个事实足可以反映这个游戏在青少年中的风行程度。2005年,上海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的“爱情公寓”创办仅一个月左右,“入住”用户已达到10万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15~20岁的青少年,最小的只有10岁。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青少年喜欢“网婚”?

寻求释放压力是主因。当前,升学、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他们渴望逃避现实生活,并通过“网络同居”来找到心灵伴侣,释放情感,放松自己。除此以外,当今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弱,责任感淡薄,也在为“网络婚姻”的流行推波助澜。

其次,好奇心的驱使。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对新奇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和探究的渴望。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通过敲击键盘产生“恋情”的新的“恋爱”形式,其本身就有较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加上各种媒体对“网恋”或褒或贬的报道,更是激发了对爱情充满憧憬与渴望的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把童话变为现实,美梦成真。在这种好奇心驱使下,许多中学生掉进了网络虚拟世界编织的美丽谎言的陷阱——“网恋”中。

再次,性成熟的心理需要。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从十岁到十七八岁),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加,性器官明显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女子初潮和男子第一次遗精的出现,意味着中学生已进入性成熟期,他们的性意识迅猛觉醒,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有了接近异性、了解异性的愿望和需要,甚至对异性产生爱慕。他们开始探索和尝试相恋的奥秘和甜美。但由于学校对中学生恋爱的各种禁令及家长的约束,使他们在恋爱的问题上多了一些渴望,少了一些行动。而网络的虚拟性所提供的隐蔽而安全的环境,无疑为中学生驰骋自己的爱情幻想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第四,排遣孤独与寂寞的心理需要。现在的城市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的往往只是父母的说教和无尽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许多父母为了生计,在激烈竞争的现实面前已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孩子难得与父母谈心,甚至见面也很难,而学校对中学生的关心侧重于学业而非情感,这样伴随孩子的必然是内心的孤独、寂寞。上网聊天便成了他们解除寂寞和孤独的途径。网上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尽情倾诉,如果网友是异性,日久便会生情,发展为“网恋”。当然,也有些中学生为了摆脱孤独与寂寞,刻意到网上寻找“网恋情人”,甚至“网婚”。

在“网婚”中,青少年普遍认为“在虚拟社区里可以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理想化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将造成人格分裂,这对人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一是造成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的模样似乎相差无几,可以说现实婚姻所需的要素几乎都可以在“网络婚姻”中找到,但惟独没有责任感。参加“网婚”的青少年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们衡量能否“结婚”的标准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两人觉得合适就“结婚”,出现问题就“离婚”,丝毫不讲责任,这会使青少年对家庭、婚姻的理解产生扭曲。青少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锻炼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为将来真正的婚恋做准备,而“网络婚姻”提供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准,这会让青少年在今后真正选择伴侣时有误解,对真正的婚恋失去责任感。

二是“网婚”易导致现实婚姻破裂。“网络婚姻”处于一种相对完美的状态。虽然也需要照顾家庭、料理家务等等,但这仅仅需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与现实婚姻中所要遇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问题完全不同。在“网络婚姻”中,少男少女们更多的是诗情画意,手拉手逛街、看电影,充满浪漫。这会使婚姻在青少年心中形成超现实的模式,造成今后在现实婚姻中产生巨大落差,从而导致婚姻破裂。

三是意志薄弱,更易沉迷。一些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容易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世界,尤其是家庭缺少温暖或学习压力较大的孩子,网络中的美好和虚幻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可能会同意与网友有进一步的接触,当一切回到现实中时,美好不再存在,就容易产生冲突,使孩子受到伤害。

四是受伤感强。由于网上谈恋爱看不到对方,往往无所不谈,赤裸裸地把心掏出,所以感情发展神速,而且也更深入,一旦他们失去网上情人或被遗弃,所承受的内心痛楚不是外人所能想象,伤心失望的程度也许会比真正失恋还大。

支点招:

留心观察你的孩子。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当孩子提出一些与婚姻或性有关的问题时,这表示孩子有可能已经涉足“网婚”。此外,涉入“网婚”的孩子上网时间会比较固定,因为“网上家庭”也是需要经营的。

注重交流和引导。

发现孩子“网婚”不要震惊,更不要粗暴地阻止,交流和引导最重要。父母可根据孩子与自己的亲密程度,由一方或双方与孩子一起进入“网婚”,要以理解的心态和孩子共同探讨,例如母亲可以向子女提出在网上见一见他们的小朋友;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解决,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感觉。家长应该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次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契机,这样也有利于提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婚姻教育。

给孩子提个醒。

要让你的孩子充分认识网络世界存在着的虚拟性和险恶性,对“网络恋情”多一分清醒、少一分沉醉,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告诉孩子不要轻易和网友见面,不要泄露私人的秘密,比如:学校、家庭地址以及电话号码。

摆正心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产生变化,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向家长提出些问题。例如:我是怎么来的?什么是爱?婚姻、性行为是怎么回事?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不要逃避,可以先自己模拟情景,然后再与孩子进行探讨。当婚姻对孩子不再神秘,当两性生活的面纱揭开后,他们会主动从其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天性。

让孩子上网的时间没有规律。

这是帮助孩子防人防己的一招。上网时间没有规律,就让人等不到,或者不会在固定时间碰到什么人。我们想想,如果两个人经常碰到,一聊二聊,当然容易聊出问题了。

为孩子构筑起一道预防“网恋”陷阱的“防火墙”。

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成绩,还要与孩子交流。要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判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不要让孩子把上网作为惟一的兴趣爱好。

本节笔记:

在“网婚”中,青少年普遍认为“在虚拟社区里可以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理想化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将造成人格分裂,这对人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试一试:

发现孩子“网婚”不要震惊,更不要粗暴地阻止,交流和引导最重要。

(第9节)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小金在一家报纸做“性情”版的编辑。可是自报纸开设这个版面之日起,她就陆续接到一些读者电话,反对开设“性情”版,每次他们都要把“性情”撕掉,这样就能避免家里的孩子看见。虽然,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必要,但有了认识未必能带来正确的行动。从家长们撕掉报纸的“性情”版,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这件事,不难发现家长对性问题的敏感和恐慌。

事实上,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以何种态度对待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性的认识及相关的人格发展。青少年是通过体验社会、家庭对其性活动的反应(奖励或惩罚)和给予他的有关信息、知识,来建立符合社会赞许标准的性唤起和性行为的模式。这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称为“性欲社会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并不像一架编好程序的计算机那样只是一个消极的接受的工具,他们的个人好奇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这很可能对他今后的一生都有影响,也就是说,父母和社会成年人的与性有关的活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演示,都是提供给他们的无数行为模式的一部分,他们在有意无意中会有一定的接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行为模式就会通过正面的、反面的种种作用方式,使他们对性活动的态度产生广义的决定性影响。所以青春期是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此教育之好处在于——

一是有利于身心健康。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发育的日臻成熟,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现象,如少男的遗精,少女的月经初潮,伴随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而突如其来的性冲动等。如能及时进行性教育,男女青少年就能正确对待、处理这些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对于促进他们身心正常发展,防止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有利于培养性道德。在青春期及时进行性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少年遵守性爱、性行为的社会道德,做一个性道德高尚的人,可有效防止早恋、婚前性行为、少女怀孕及性变态、性犯罪等问题的发生。

三是有利于预防性疾病。男女生殖器官的各种疾病和性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是由于不注意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引起的。对青少年加强性教育,防患未然,可大大降低婚后性疾病和性障碍的发生率。

四是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的和谐美满与个人、婚姻、家庭、社会都有密切关系。一些已婚青年的精神痛苦、夫妻不和、婚外恋以至家庭解体,以及因此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都与青少年从小缺乏必要的性教育有关。

五是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的性罪错行为。加强性科学知识的指导和教育,可以抵御黄色淫秽读物、音像制品和西方社会“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对青少年的诱惑和腐蚀,有效防止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谈起性呢?青春期教育大体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个方面。教育内容的安排与选择是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性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教育为重点。通过性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注意保护身体,养成卫生习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正确对待男女之间的友谊,珍惜青春年华。

支点招:

采取开明的态度。

性知识解除性愚昧,带来性道德。封锁这方面知识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其实也封锁不住,孩子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非科学性知识,家长更不放心。

给孩子一本关于青春期的科普读物。

如果你观念确实很传统,认为很难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有关性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尝试买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读物,让孩子自己看,开开窍,启启蒙。孩子自己阅读自己琢磨,比咱们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学多了。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书的选择一定要适当,选成《性知识手册》就超量了,应选针对青春期孩子的科普读物;二是书选好,不一定当面交给孩子,可以好像是无意一般放在桌上,不必叮咛,他自会拿去阅读。要给像含羞草一样敏感的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通过琐事对孩子进行观念渗透。

所谓观念渗透,是为了避免生硬灌输、直接说教而采取的一种议论生活中其他教育素材,以传递性道德教育观点的暗示方法。这对初中生是有明显导向性的。例如看电视,一位姑娘轻率地许身于人,我们家长叹息一番、议论一番,还可以假设姑娘婉言谢绝的情节来续编后面的故事;再例如,将报纸上受骗少女、误入歧途少年的一些案例作为一家人谈论的话题,在议论中,表明成年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意识。这显然比叮嘱孩子、耳提面命要有更好的接受效果。

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对他们的变化予以肯定。

少男或少女在上厕所、洗澡或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身体。而父母作为他们最亲近的人,也可以在有意或无意间观察到他们的体象。这时,父母的表态相当关键,其所起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对孩子今后的观念形成影响很大。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变化,对他们的第二性征给予肯定和赞美,可以谈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理卫生、心理需求,并引导他们能正视自己。

本节笔记:

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以何种态度对待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性的认识及相关的人格发展。

试一试:

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对他的变化予以肯定;将一本关于青春期的科普读物放在家中,让他偷偷地阅读;看电视的时候坦然面对亲热镜头。

(第10节)懂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