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
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虽然青少年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但是,他们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恋爱问题上一般会相当慎重。
误解五: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资料表明,在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美国都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做一个难题。在观念相对保守,而且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充满偏见的中国,不难想象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据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反映,我国青少年来电来信所寻求帮助的问题中,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支点招:
支持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和共同的集体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淡化初中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进和形成健全的友谊关系,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中学生处于求知的黄金时代,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对宝贵的时光要倍加珍惜。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崇高而远大的追求目标,就不会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是防止和纠正早恋行为最有效的办法。
充实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内容。
在家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充实、兴趣多元化。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作风不检点容易导致青春期的孩子好奇模仿。
使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让孩子学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西方称“限制性原则”,苏联称“分寸感”。我国传统认为“礼”有“节”和“文”的双重作用。“节”就是节制,交往总是通过语言、动作、仪式等表现出来,“节”可以对过分的情感和欲望加以节制;“文”就是文饰,即让行为美化,使伦理具有了艺术形式。告诉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1.不宜过分亲昵。过分亲昵不仅会使自己显得太轻佻,引起人们的反感,而且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即使是有一定亲缘关系或非常熟悉的异性同学之间也不要随意流露热情和过分的亲昵。比如,在异性同学面前忸怩作态、举止轻浮,或异性同学之间拉手、拍肩,更有甚者,与异性同学进行亲吻、拥抱等。
2.不宜过分冷淡。因为冷淡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会使人觉得你高傲无礼,孤芳自赏。如对异性同学歧视或轻视;异性同学跟她(他)说话,爱理不理等。
3.不必过分拘谨。在和异性的交往中,要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忸怩作态反而使人生厌;反之,过分随便也不好,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开,这都是要注意的。
4.不要饶舌。故意卖弄自己见多识广而讲个不停,或在争辩中强词夺理不服输,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当然,也不要太沉默,老是缄口不语,或只是“噢”、“啊”,容易使人扫兴。
5.不可太严肃。太严肃叫人不敢接近,望而生畏;但也不可太轻薄。幽默感是讨人喜欢的,而“二百五”地故意出洋相,还自以为幽默,就适得其反了。
本节笔记:
异性友谊与“早恋”和“堕落”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完全禁止孩子们的正常交往,反而会强化其好奇心。
试一试:
通过与孩子散步、看电影电视、游戏娱乐和读书看报等活动,使其生活丰富多彩,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各种健康爱好上。
(第6节)别担心,他只是孩子的“死党”
很多学生喜欢将自己谈得来的同性伙伴称为“死党”,他们往往是同班同学,有着相同的性别和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整天形影不离。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女生或两个男生特别要好的情形,尤其是女生更为显著。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介入还会产生嫉妒。对父母、老师、亲戚都不说的秘密,他们相互交流。应该说,同伴中“死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话不谈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伙伴兼“亲信”。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多半属于青春少女(少男)的同性依恋情结。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开始时是效法,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一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显得自然和安全,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容易带有爱慕色彩,进而出现依恋情结。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区别,我们决不能把学校里的男女同性间比较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不正常。
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两性爱慕期。同时,同性依恋并不等于同性恋。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能促膝长谈,倾吐心中的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排斥异性。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诚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所以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少年时期这类同性相依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异常密切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和异性进一步交往的年龄时,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交往接触,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同性或独身。所以说同性依恋现象对孩子身心发展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支点招:
判断孩子依恋的原因。
拿出一张纸来,让孩子想想如果和依恋对象分开,自己会怎样。不要单纯地让孩子写出:焦虑、伤心、难过等情绪,要让孩子写的是,比如和他(她)分开自己就只有一个人,和他(她)分开他(她)就会和张三好……通过其写下来的线索,你可以知道孩子的依恋到底是出于哪种原因:对独立的恐惧?对父母依恋的转移?逃避异性爱?这样,你就可以知道在孩子的依恋后面真正需要的东西;一般来说,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着手解决就很容易。
帮助孩子通过同性得到成长。
因为孩子依恋的对象都是具有孩子自身没有而希望有的一些品质,现在,将孩子最欣赏他(她)的东西写下来,并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也能够拥有这些品质。当孩子也具有这些品质以后,你会发现,你和他的关系变得自然轻松了。
扩展孩子的同性交往圈。
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识地介绍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同龄人给子女,让他们共同学习、娱乐、交往,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
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
让孩子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感受到异性的优点,即便起初孩子因羞涩或者由于某些特定习惯觉得异性不好,做父母的也不应斥责或者冷眼相待,而应该鼓励孩子与异性继续交往下去,通过慢慢熟悉达到慢慢理解的地步。
鼓励孩子以独立心态交友。
告诉孩子:同学之间关系亲密很正常,不过即使两个当事人之间没有问题,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能否被周围环境认可。同性间的交往,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这样,周围的人也才会感到自然。同时,要注意以独立的心态、独立的人格来进行活动与交往,不要对对方言听计从,要让孩子学会保留自我。
本节笔记:
放轻松一些,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单纯。请呵护孩子的同性朋友,因为在他的“死党”身上,你能看到孩子所渴望及向往的自我。
试一试:
想办法扩展孩子的同性交往圈,同时让孩子开展与异性的交往,在其中感受到异性的优点。
(第7节)走过路过也要错过
青春期,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幼稚与成熟同在,烦恼与希望并存。青春期是直接关系和影响一个人一生荣辱与成败的关键时期。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少年时,确实会面临许多烦恼,充满迷惘、感到困惑甚至手足无措,这是每个人成长都要经历的。
中学孩子早恋的常见心理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种是精神空虚型。青春期正是人的精力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光。但是一部分孩子未能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这部分过剩的精力,于是,早恋便来到了他们空虚的心灵之中。有的甚至同时与几个人“谈朋友”。
第二种是爱慕虚荣型。这种类型以女孩子居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加上流行的爱情歌曲和表现性爱的影视及书籍的诱导,少男少女的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渴望被认可、被赞美甚至被追求的冲动。如果她平时在学校里因成绩好或表现好常受到表扬,或在家里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分心的危险也就小些。如若不然,加上外部因素的诱惑,比如,有人向她表示好感,甚至自认为别人在向自己表示好感,或遇到居心不良者出面介绍撮合,她就会分心。
第三种是盲目钟情型。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异性的好奇、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怀春的萌芽。大多数人的这种感觉如浮光掠影,一闪即逝。不过还有一部分多愁善感的孩子被它困扰。
第四种是好奇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及性的逐渐发育成熟,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异性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理,并且时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的愿望。他们积极观察异性,并试图通过同学、朋友、报刊、影视等途径寻求答案,或者用不正常的方式发泄和尝试。
第五种是模仿心理。有的青少年并不明白爱情的真正含义,但看见别人在谈“恋爱”,自己也跃跃欲试;而且群体之间有着“平行影响”,一个班级只要出现一对,马上就可能会有第二对、第三对。
第六种是逆反心理。有一种心理效应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青少年在恋爱初期,外人越反对,两个人的关系越紧密。外界越不让怎么做,自己越要怎么做,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掉进情感的旋涡。因为家长有一套理论:孩子对异性发生兴趣,就一定要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前程。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情感方面的蛛丝马迹,不是搞侦察追究,就是围追堵截,采取各种手段防患未然。
对于青春期的男孩子长胡子、变声了,女孩子来月经、乳房发育了等现象,所有的家长都极其平静,将其视为生命成长的一种自然。但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喜欢跟异性交往了,家长就立刻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惶恐不安。
为什么我们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却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把情感看做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看做是孩子成长中自然流动的一种生命气息和情绪。其实,此时的孩子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爱情的本质。在他们的感情世界中,具有和爱情截然不同的感情特点:
1.朦胧性。越是紧张的时候,恋情越容易点燃。因为情绪太紧张了,人的感情变得异常脆弱,需要宣泄。这种情况下,谁能理解孩子,孩子就容易跟谁亲近,恋爱可以给人情感以暂时的安慰,也可以让人逃避紧张带来的压力,还可以给害怕竞争的人以借口。孩子以为这是在恋爱,其实,他们还分不清在这种情感中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2.变异性。18岁之前的“爱情”的特点是:主要是被异性的外貌吸引居多,其次是性格或专长的吸引,因此常常很不稳定。也许孩子今天对一个人迷恋得茶不思、饭不想,几天之后又觉得他(她)一无是处。
3.单纯性。孩子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很愉快,没有成年人谈恋爱时对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理智考虑。
4.矛盾性。面对感情变化的漩涡,孩子无法自拔,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支点招:
理智面对。当你发现孩子的情绪有了波动时,不要慌张,也不要“横刀立马”挡在孩子面前,请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并对他的长大表示祝贺,它说明你的孩子已经被人关注、被人欣赏了。但同时,也要提醒孩子,这其中的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它是青春期性发育成熟时的性意识萌动,它飘忽不定,很难长久。
让孩子正确对待,敢于说不。必须让孩子明确,此情暂不宜接受。可以告诉孩子,此时两个人前途未定,可变性还很大,实际最终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从情感上说,大都是一时的冲动,难保永久;在意志上,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从经济上看,远未具备恋爱的经济基础;从精力和时间上看,必然出现与学习争精力、争时间的矛盾现象,从而影响前途、丧失机遇,那真是得不偿失。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宜贸然接人家轻率抛来的绣球。
帮助孩子进行冷处理。自己和孩子一道注意保护对方的自尊心。告诉孩子不宜轻易嘲讽、训斥、谩骂对方;或随意报告老师,向同学公开,使人家难堪。这样是不理智,也是不文明、缺乏修养、不尊重人的表现。对方写信、递纸条多半是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进行的一种试探,对此,可以让孩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照常与之正常交往,既不过于疏远和回避,也切不可过于热情、亲近,可略冷淡,让对方了解孩子的心意。这样既不伤害人家,也让对方知道,这只是一厢情愿,有个“鸣金收兵”的下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