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17

第17章 武则天与铜匦

武则天在垂拱二年六月,曾铸造铜匦置于朝堂,让天下人投匦言事。关于铜匦的形制与制作目的,历史作用,至今尚无专论。故本文从如下三方面谈些看法,以求指教。

一、关于铜匦的形制,几种史书都有明确记载。《资治通鉴》二〇三卷载:“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以开窍的方位分东、南、西、北四个口,“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仰者投之;北日‘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密计者投之。”《旧唐书·刑罚志》载:“垂拱初年令熔铜为匦,四面制门,各依,方色,共为一室。”无需多论,已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完善的“意见箱”,四面开口,包罗万象,容得下各阶层的意见。这样,给下层官员的进谏和庶民百姓的伸冤开了方便之门,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所以《旧唐书》称之为“盖古善旌,诽谤木之意也”。

有的文章称武则天制了四个铜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铜匦是一个匦体,以开窍方位分称四匦,它把所投表疏自然地分为四大类,这种做法今天看来也是科学的,《唐会要》匦字条有“置匦四枚,共为一室”之说,如果仅看前面四个字,好像是置了四个铜匦,但后面又补充说明“共为一室”,可见还是一个铜匦四个口儿的意思。铜匦究竟有多么大呢?

从《旧唐书·职官志》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个庞然大物,而是“每日暮进内而晨出之”的移动方便的招谏用具。

二、关于武则天铸铜匦的目的,《资治通鉴》载:太后欲周知人间事……”《旧唐书·刑罚志》载:“则天临朝,初欲大收人望。”职官志又说:“所以伸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三种说法大体上相同。垂拱二年,武则天政权正处在一个高宗死去,儿子又无能的政治危机中。她需要用铜匦收集各阶层人士与官员对朝政的看法与要求,以便权衡利弊采取对策。

当时,武则天已清楚地看出李家宗室旧臣的不服,与部分官僚的不安,内政局势是韩、鲁诸王身居要职而心怀两端。顾命大臣裴炎,在新君初立就以片言只语谋废新君。徐敬业起兵后又要狭武则天还政,可见其另有志趣。另一些官员如卢思德等人,出于李家江山只该李家坐的观点也劝她还政。假如武则天还政引退了,以李显的昏庸,李旦的软弱,能保证唐高宗的天下不落入皇叔皇兄或徐敬业之手吗?显然是成问题的。

武则天和韩、鲁诸王的斗争,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它既不能用具体的法律条款量刑处罚,又不能无辜地杀掉它们,所谓地尊望重,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都是唐太宗的儿子,都有做皇帝的条件和可能。只要他们掌握了国家实权,废除一个无能的皇帝,由他们取而代之都是易如反掌的事。大臣中的阻力是不会太大的,因为这样的政变没有改变李家江山。文武大臣都可以拥护新君依旧做官。杀头的只是被废除的无能皇帝和他的子女亲族,心腹部下。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远则如吴王阂闾之得政,近则如荆王遗爱之造反。武则天自幼涉猎文史,更有亲身经历,对此类内部争夺当然更加清楚。所以她要临朝问事,拼命抗争,直到击败所有的政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武则天采取设铜匦,纳告密等多种手段使拥护自己的人走上台来,组成新的官僚队伍,对韩,鲁诸王的起兵反抗给以镇压,在这场斗争中,武则天利用铜匦和一班酷吏帮助她度过了危机。

由于铜匦本身的经历,后来人们把它和纳告密相提并论。其实,它和纳告密是有些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说其有些联系,是因为它产生的时间和纳告密是同一时期,告密者既可以上殿面奏,也可以封奏投匦。说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因为设钢匦是当时一项改革政治的好措施,而纳告密只是在非常斗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政治手段,从意义上与使用时间上都不相同。

三、关于铜匦的历史作用,它本身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初设铜匦,让平民百姓随意投匦,也有不逞之徒以投匦表状攻奸阴私谤讪朝政。为避免这种情况,武则天设知匦使,令中书门下官一人专监其所投之状,投匦表疏必须请官员作保,才允许投入匦内,采取这一措施,既保证了投匦表状的政治质量,又消除了攻奸谩骂的表状。从此,铜匦成了武则天政治事务中的一项内容,多年不变为之所用。终武周王朝,这一制度和皇位一并传给了唐中宗李显。由于多年太平无事,铜匦曾一度被人们遗忘,加之请官作保等等限制,使投匦人数极大减少。所以唐中宗下昭称,“官人百姓等,有冤滞未申或狱讼失职,或贤才不举,或敬献谋猷,如此之流任其投匦。”这样,解除了责识官的一层麻烦,使投匦进谏的路子进一步打开,恢复了铜匦的作用,唐玄宗天宝九年改铜匦名称为“献纳”。到唐肃宗乾元元年复名为铜匦。传至唐代宗时,知匦使先看表状然后许投匦的状况再度造成人们投匦的不便。宝应元年唐代宗敕匦使不得看投匦人状,再度放宽了对投匦表疏的限制。以后一直传到唐末,传入五代,传至北宋。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匦院为捡院。景德四年以登闻检院与登闻鼓代替了铜匦的职能。至此,铜匦完成了在朝堂的使命。据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考证,到清代我国西藏地区仍然使用着铜匦。这样看来铜匦的历史就一直传沿至近代,几乎与现代使用的意见箱连接起来了。

铜匦的使用,从武则天垂拱二年开始,传至北宋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若算至清代则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生命力何以如此强大呢?其主要原因是铜匦并不仅仅是个告密工具,而是武则天在治理国家中的一大创造。它不仅帮助了武则天广开言路灵通耳目,也为后代统治者接受延用。统治者能用铜匦听到百姓的呼声,不断调整阶级关系,顺应历史潮流,起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所以,铜匦能和殿试、武举等制度一样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