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18

第18章 武则天时代的天枢

在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曾有过一个铸造业上的创举,即用三百万斤铜铁铸成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立于端门之外,在当时应该是世界瞩目的工艺杰作;关于天枢的外形与结构,史书中至少有三处记载:

一、《资治通鉴》卷二百五记载,“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二、《新唐书·则天皇后传》记载,“延载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寿护作。及大裒钢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置端门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镵怪兽环之。柱颠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高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乃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

三、《大唐新语》卷八载:“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两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纪革命之功,贬皇家之德,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载,狮子、麒麟围绕,上有云盖,盖上施盘龙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围三丈,金彩荧煌,光侔日月。”

综合上述三处记载,可以取长补短说明天枢概貌。但也有几处未写清楚:l、云盖的厚度是多少?2,狮子麒麟围绕在何处?3、铁山底面是圆面的还是方形的?按一般规律,上面取圆珠圆盖,下面铁山基趾必然是正方形,所谓天圆地方,理应如此。一般建筑中,枉础周围多刻动物图案,其狮子麒麟也应围绕在铁山下部。1987年秋,笔者在河南嵩山见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公颂”大碑,立即联想到天枢造型。这一石碑造于天宝三年,距开元二年毁坏天枢仅有三十年。它在造型上确有一些天枢的特征。首先碑的最高处二狮捧珠,基本上是天枢顶端四龙人立捧火珠的缩影,只是因石碑主分前后两个面,所以减为二龙捧珠并改龙为狮子。其次,碑首作长方体云盖,长与高约三比一。尽管其造型非圆盖,但那浮雕的腾云图案确实使人有腾云致雨露珠欲滴的感觉。石碑两侧与前后也围绕有麒麟腾龙浮雕图案。我认为借此碑石的部分特征可以补充史书记载之不足。按如上资料,分析天枢的造型,我们可以勾画出一个基本轮廓。

天枢以总高105尺计,其下有铁山20尺,上有火珠高10尺,珠下有四龙承珠体高12尺。若腾云承露盘按高与直径1:3计。其高度应有10尺。如果把火珠和四龙承珠体之间相重叠部分计为2尺,这样上下四件共有50尺。总高105尺减去50尺,中间八棱铜柱的高度应该是55尺才对。这样看来这个高大的天枢像一座纪事的经幢,其主体是八棱铜柱,因为棱八铜柱部分是用来铭刻文字与记载人名的,所以盘龙的位置也不能是在八棱铜柱的全身,而是如《新唐书》与《大唐新语》所记的“铜龙负载”或“负以铜龙”,应在八棱铜柱的底部作为柱础用。

如果我们把唐代长度1尺为31厘米与重量一斤为693克都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进行一点计算,又会发现其中有新的奥秘。总高105尺应为32.55米,火珠直径3.1米,四龙承珠体高3.72米,云盖高3.1米,直径9.3米,中间八棱铜柱高17.5米,下面铁山高6.2米,底部周长52.7米。按用铜总量50万斤,用铁330万余斤,应合铜346500公斤,铁2286900公斤。我们按铜的比重为8.9来计算,铸成这样一个铜柱和铜火珠需用铜1399199公斤。按铁比重为7.8来计算,铸成一个边长为13.18米,高为5米的铁块需用铁7574703公斤。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史载其用铜铁重量的数倍。毫无疑问,铁山、铜柱等所有构件都是中空结构,如果用这些铜只铸八棱柱和铜火珠,其壁厚也不能超过15厘米,这样看来,要把一个壁厚不过15厘米而直径却有3.75米,高有17.5米的庞大的空心铜柱铸成又竖于铁山之上,确是一个技术上的大难题,更何况其顶端还要有三件既庞大又沉重的物件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武则天当政期间国内铸造技术的高超。

当天枢铸成之后群臣赋诗赞美,其中以李峤的诗最为出色。他写道:“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每句都描述了一个天枢构件的形象特征,通过诗句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天枢的存在,更可以感觉到火珠、仙盘、高柱、铁山四个构件的恰当配合与整体观感的雄伟。

开元二年唐玄宗李隆基毁掉天枢,史载消烁铜铁历月不尽。可见,销毁这样一个庞大的铸件也确是很不容易的。唐玄宗所以要毁天枢,首先是因为天枢之上有纪武周革命之功,贬李唐皇家之德的文字;其次,天枢八棱铜柱下端是“铜龙负载”,压着一条蟠龙。换句话说,铜柱之下压着“龙基”,其谐音正是唐玄宗的名字,所以李隆基做皇帝就容它不得。在毁天枢时也有不少人赋诗歌咏,其中李休烈的一首短诗写道:“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计合一条丝绦挽,何劳两县索人夫”。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玄宗皇帝可能有过手挽丝绦拽倒天枢放出“龙基”的迷信动作。否则,在毁坏天枢中就不应该出现丝绦挽天枢的概念了。另外,上述两首诗中都着重写了火珠,也足可看出火珠的庞大和在天枢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铸造天枢多被批评为劳民伤财,耗竭国库,其实不如看作是当时世界最高铸造技术的发挥,它应该作为当时最高技术的标志留传于世;天枢铸造始于延载二年,(694年)倡议者是四夷酋长,出资者是外蕃诸国。《资治通鉴》载:“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从字面上看赋民间农器好像是伤害农业,其实并非如此。从大授元年之后,内外战争基本上平息下来。人民能安居乐业。武则天整顿内政,国威大振,先后杀掉人们共恨的酷吏,罗告之风平息。长寿元年三月,五天竺国并遣使朝贡。二月乙亥,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附。五月,吐蕃酋长曷苏帅部落请内驸。六月,别部酋长咎捶帅羌蛮八千余人内附。冬十月。敕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安西四镇,发兵戍守。这一系列事件都是国力强盛的表现,加之武则天重视人才,使各方面的人才得以发挥,所以从声望国威上,有人要请铸天枢;从技术财富上能够做成天枢,只有这多方面条件具备,才能铸成这件当世瞩目的工艺杰作。以后的事态发展更说明这一点。次年,用56万7百斤铜铸造成九州鼎;神功元年铸造成十二神,神功三年给突厥农器三千事,铁四万斤等。如果说铸天枢之时已耗尽国内铜铁,靠农器充数,以后又何能完成这么多铸造工程呢?

天枢

高105尺,合当今32.55米。铁山高6.2米,周长52.7米。中间铜柱高17.5米,直径3.75米。8面,面宽1.55米,云盖直径9.3米,高应为3.1米。火珠直径3.1米。四龙高度3.7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