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武则天往事求真
5255000000012

第12章 关于武则天生年与生地的反思

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年代与出生地,60年代曾有过一场热烈的讨论。以郭沫若先生为首认为她于武德七年生在利州,即今天的四川广元市。认为武士彟可能有两任利州的经历。以南京大学卡孝萱先生与山西大学罗元贞先生为首认为她于武德七年生于长安而非广元。继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依碑文石刻的记载为依据提出武则天是贞观三年生于广元,实际享年77岁。由于多年来关于这个问题两说并存,故近年本人对各家见解作了对比,在置身事外的情况下反思其中真伪。又觉得武则天生于广元说是我们的前人有意无意地张冠李戴,把武则天的妹妹生在广元的事实加在武则天头上。造成几种武则天是贞观年间生于广元的传说,并先后于五代,宋代铭之金石记于典籍,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加了层层迷雾。以下作点分析与推算,力争在比较中看清历史真相。

杨氏在贞观初年究竟生了谁,是武则天还是第三个女儿?我的看法是生了第三个女儿,后来嫁给郭孝慎,夫妇早亡,未能见到武家的发迹。这个姑娘的出生与存在未引起史家重视,但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她的存在。这位三女儿生于何年?贞观时。生于何地?利州。

按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八月二日,享年92岁。逆推至贞观元年,杨氏是49岁。这一年她与丈夫到利州任职。按《攀龙台碑》记载,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死于贞观九年,享年59岁,逆推至贞观元年是51岁。这一年他由豫州都督调任利州都督。由于原利州都督李孝常是贞观元年十二月三十日被杀,故武士彟到利州应该是贞观二年正月,杨氏50岁,武士彟52岁。

武士彟夫妇在利州任职四年,到贞观五年底调任荆州大都督,在四年中,留下记载最多的是关于袁天罡为全家相面的经过。

关于袁天罡相面,大唐新语记:贞观初,敕召赴京,途经利州,时武士彟为刺史,使相其妻杨氏,天罡曰:“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遍召诸子令相之。见元庆、元爽,曰:“可至刺史,终亦遁否。”见韩国夫人,曰:“此女大贵,然亦不利。”则天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罡大警曰:“此郎君神采奥澈,不易可知,试令行。”天罡曰:“龙睛风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曰,“若是女,当为天子”。

《新唐书》载:“贞观初,太宗召见曰:‘古有君平,朕今得尔,如何?’对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武后之幼,天罡见其母曰:‘夫人法生贵子。’乃见二子元庆、元爽,曰:‘官三品,保家主也。’见韩国夫人,曰:‘此女贵而不利夫。’后最幼,姆抱以见,绐以男,天罡视其步与目,警曰:‘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是女,当作天子。’”

旧唐书袁天罡传载:“则天初在襁褓,天罡来到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罡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服,天罡曰:‘此郎君子神色爽澈,不易可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罡大警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警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从上述记载表明两个事实:一,武士彟贞观二年到利州,武则天已能走路;且表现得神采奥澈,气度非凡,应该是4-5岁的幼女。二,至贞观二年在利州,袁天罡相面之时,杨氏还未生下第三个女儿。全家人中最小的是武则天。

依据人的生理规律,杨氏在利州,只能在50-53岁时即贞观二年至四年之间生下第三个女儿,而不是生了武则天。

关于武则天的出生时间按两唐书的记载推算应是武德五年与七年,《资治通鉴》取两书之中,记载为神龙元年卒(705年),享年82岁,以此推算应生于武德六年,这些资料是出自唐代则天实录或出自唐代国史,其可信性无庸置疑,至于享年的计算则存在着足岁与虚岁之差,有如现在的周岁与虚岁之差。以如上资料推论,到贞观二年武则天是4-5岁的幼女,既可抱出又能走步且能表现得神采奥澈,气度非凡,令袁天罡见之惊讶。这样看来她的生地只有长安。

广元的五代广政22年碑刻与宋代的《元丰九域志》等资料载有武则天于贞观年间生于广元的资料与正史有较大差异,显系出自民间传说。有的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武则天生于贞观三年,享年77岁,如果把武则天生年定为贞观三年就成为杨氏于51岁的天命之年才生出次女,第三个女儿出生时她更是53岁以外的老夫人,相反,在婚后的42-51岁十年之间却只生了一个女儿。这既不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也不符合唐实录的记载。

关于武士彟是否有过两任利州都督的经历,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从攀龙台碑文中可以查到,武士彟于武德三年官拜工部尚书,稍后又进爵应国公。之后是修订律令,整顿朝纲。同时又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封武士彟的两个长兄武士棱为宣城郡公,次兄武士逸为安陆郡公。第二件是皇帝令武士彟总留台事,兼知南北衙兵马,判六曹尚书。第三件是唐高祖亲自主婚,为武士彟重新娶妻。查《资治通鉴》唐王朝于武德七年三月,初定令,规定了三公、六省、九寺、十四卫。东官置三师、三少、三寺、十率府等官衔。4月庚子,颁新律令,比开皇旧制增新格53条。初定均田,租、庸、调法等规章制度,两处对照记载相符,可见武士彟在这四年中是参预了内政修治的。另外,从唐王朝当时形势看,主要麻烦是在扬州叛乱的辅公柘与在河北叛乱的刘黑达、徐园朗等人。利州都督李寿,在贞观元年前既无外乱也无牵连,无需更换。到武德六年春正月杀刘黑达,二月平徐园朗。武德七年三月,赵郡王李孝恭与李靖、李·等灭辅公柘平定江南。3月29日封赵郡王孝恭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长史,同年因孝恭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镇远、筑宅于石头,所以有人告孝恭有变,召回京师拜宗正卿,李靖封安州大都督。武士彟以本官权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这是武士彟首次出任外职。按攀龙台碑的记载,武士彟在扬州任职是一年半,到武德八年12月以李神符为扬州大都督。武士彟又与李神符合作半年。武德九年6月上旬,玄武门政变结束,李世民立为太子,召武士彟回京,封为豫州都督。贞观元年是利州的多事之秋,正月17日因李艺叛变,利州都督李寿连坐被杀。到12月底又因新任都督李孝常在京城谋反被杀,所以群臣以为非武士彟去不可,于是封武士彟为利州都督。由如上资料可知武士彟没有两任利州都督的经历,武则天也不会在武德七年或九年生在利州。

武则天随父母在利州居住,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因为60年后武则天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且对故乡文水与利州百姓给以恩泽。这一举动在当地人看来皇恩浩荡,认为当今皇帝就是当年生于利州的都督府千金,是她对生身故土施恩相报。这样各种各样的传说应运而生。如则天姐妹当年住处被叫做则天乡或则天坝、则天婆婆梳洗楼。袁天罡当年走过的地方称为朝天关、望云铺。相信这些纪念建筑、纪念地,都是产生在武则天称帝之后的大周朝。因为此时距贞观初年不过60余年。当地老人记忆犹新。在感念皇恩的同时,这些纪念性实物与传说会被好事老人越传越神,加入浓厚的神话色彩。如龙潭感孕的传说便可能是把感孕三小妹的游河湾,传为黑龙感孕生女皇。又如袁天罡相面,不仅有民间传说、小说描述,还写入正史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贞观年间绝无此说。如果有,或者袁天罡把为武则天全家相面的内容告知唐太宗,因秘记流传而遭杀的就不会是李君羡,而是武则天一家。

正因为武则天生于广元的传说,源于武周朝的利州地方,所以唐代以后的一些典籍与碑刻中出现了武则天贞观年间生在利州的记载。如生活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的李商隐诗注“感孕金轮所”也只能是以民间传说而写。因为他虽曾攫进士及第,但多在下层活动,短期内作过太学博士亦未参预史籍,故不能认为他的诗注比《唐实录)《国史》等典籍更可信。唐代以后的碑刻典籍,乃至诗文所记都显系来自地方传说,不能与历史典籍相提并论,只能以地方文化而受到重视。

在利州(广元)确有不少武则天的遗迹。这一点连武则天曾统治过数十年的洛阳与唐都长安也望尘莫及。为什么?因为四川广元地处偏远,有秦岭阻隔,以蜀道难行,历代政治统治薄弱,所以历代贬责武则天的思想在此影响不深,能使这些古迹与传说完整地保留下来。今天看来它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更是研究武则天的最珍贵的实物资料。不论她是否生于此地,传说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同时,作为她曾居住过的则天乡、梳洗楼及皇泽寺、望云铺等都是武则天的肇迹之处,有着永久的纪念意义。它反映出川中百姓对女皇武则天的爱戴与尊重。

武则天对于广元感情深厚,因为她家在这里增人添口又加官。广元先民也未辜负女皇,一千多年来保存了武则天的多数遗迹与传说。至60年代以来,已为全国所公认,皇泽寺巳作为国内文物名胜之瑰宝闪烁在宝成铁路上。从现实中看,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何珍贵遗留。像武则天的一生,发迹文水、留芳川北、登基洛阳、归宿长安,也属历代皇帝中前所未有的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