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07

第7章 真实的关公(6)

“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就是不断清除关羽部队设置的防御工事,拼死向前推进。刘备一方的部队,由刘备和张飞带领一部在江陵前线协助周瑜,另一部分随诸葛亮、赵云去攻略江南四郡,关羽率领部队的数量和受到的压力,我们可想而知。但是,为了保证周瑜攻下江陵,把曹操的势力赶回汉水以北,保证大部队攻略江南四郡的顺利进行,关羽独撑危局,拼死搏杀,决不让敌人的援军前进一步。这情形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时的塔山阻击战。在关羽的阻击下,李通终于未能及时增援曹仁,最终病死在战斗中。而曹仁盼不到救兵,也只好放弃了江陵,弃城逃走。

江陵这个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终于夺到了联军手中。占据了江陵,就拦截了曹操日后南下的道路。曹操横扫江南的野心,由于江陵的失守再也没有实现。

关羽为扶汉抗曹事业的巨大贡献,是谁也无法比拟的。

按照诸葛亮的策划,在曹兵败退之后,刘备军队迅速袭取了原荆州属地武陵(今湖南常德)、长沙(今湖南长沙)、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州)四郡,分兵驻守。后来因兵力甚众,地面狭小不足容纳,两家协商,把孙权占领的南郡一部借给刘备。至此,荆州七个郡(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的广袤地区,曹操占有南阳,孙权占有江夏,刘备占领了五个郡(其中南郡的部分领土和首府江陵是借孙权的)。长期飘泊的刘备终于有了一大块根据地,才开始不再四处流浪,依附别人。刘备被孙权表封为荆州牧,即荆州的军政首长,把大本营设在公安(刘表时代荆州首府所在地原在襄阳,现襄阳还为曹操占据,刘备把荆州首府设在公安,即今湖北公安县),晋封有功元勋,封关羽为荡寇将军,遥领襄阳太守,驻军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当然这时候襄阳还在曹军手里,襄阳太守只是个名义,实际任务是驻扎长江北岸相拒曹操。刘备集团的主要成员这时候都在长江南岸驻扎:刘备驻公安,张飞驻秭归,赵云驻桂阳,诸葛亮总揽行政军需等管理工作,新近加入本集团的庞统在耒阳县,只有关羽在北岸。曹操在襄阳留下重兵把守,领兵大将就派了三位:曹仁、徐晃和乐进。这三位都是第一流的将军,在曹营军阶甚高。曹仁是曹操的堂弟,更是曹营的第一战将,后来担任了曹军总司令(大将军)。这样三位将军驻守曹操势力范围的南方前线,可见曹操对刘备集团防范的重视。而关羽一人镇守边防,也足以证明关羽的军事实力和声威,足以证明关羽国家干城的军事地位——当然这时刘备集团还不是国家,但三足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与西凉马超、韩遂会战潼关,取得胜利,把马、韩势力驱逐到甘肃以西,占据了关中(今陕西西安以西)地区,威胁汉中(今陕西南部)和益州(今四川,首府在成都)。益州北部的汉中军阀张鲁也在伺机挑衅。益州的一些着名官员张松、法正、孟达等建议请刘备帮助抗击张鲁和曹操。益州首领刘璋就派出使者,邀请刘备带兵入蜀,这个使者正是法正。益州刘璋是刘备同宗,夺取益州,以刘备的仁义作风,是有一定顾虑的。但在随即召开的战略讨论会上,关羽和诸葛亮、庞统都表示了严正的态度:曹操取得关中胜利,在朝廷已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就是没有一点做臣下的样子了,就是已经根本不把汉朝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了。篡汉的企图更加明显,篡汉的步伐已经加快。我们以匡扶汉室为旗帜昭告天下,就要抓住历史机遇,力争占据益州。荆州经过多年战争,人力财力都消耗很大,短期难以发展;而益州地势险峻,物产丰富,人口达七百二十四万之多,是打败曹操的物质基础,是复兴汉室大业的最理想的根据地。这是国家民族大义,同宗小义要服从这个大义。我们知道,占领荆、益,是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战略规划的第一步,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刘备集团终究是会统一认识的。而关羽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明朗,对刘备的最后决策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他们很快决定,立即组建西征兵团,开赴益州腹地。而作为一个老练的军事家,刘备把他的部队主力还是放在荆州驻守。我们看一下刘备对西征益州和留守荆州的干部分配情况,就会明白荆州对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意义了。西征兵团,主帅为刘备自己,大将为庞统、黄忠、魏延等。庞统、黄忠都是最近加入的新干部,魏延、霍峻、冯习、张南等还只是些中下级军官,另外就是一些文职官员如简雍、蒋琬、马谡等人了。而荆州留守兵团主帅则是在“赤壁之战”中得到充分战术锻炼而且作出重大贡献的诸葛亮,大将是关羽、张飞、赵云和子侄辈的后起之秀刘封、关平,文职官员糜竺、马良、向朗等,他们多数都是刘备集团的发起者和老资格,相当于后世中国工农红军的井冈山干部。

工作重心和战略重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首先保证驻守和经营好荆州。文武两位副统帅都留守荆州,可见荆州兹事体大。

刘备入蜀,事情很不顺利。一年多时间,刘备与刘璋因为益州官员的抵触情绪终于反目,而且内应败露,张松被杀,又在进攻雒城(今四川广汉县)时牺牲了军师将军庞统。非常可惜,庞统牺牲时才三十六岁,与诸葛亮一样年轻(诸葛亮这年三十三岁)。庞统在刘备集团中职位已与诸葛亮平级,为并列军师中郎将,是很有谋略的战略家,战术决策和实际行动比起诸葛亮来还要果决,是刘备西征的总参谋长。他的过早逝世,是刘备集团一大损失,对扶汉大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后世历史学者评论,如果庞统不死,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这样,刘备在蜀地,就面临非常困难的处境:雒城久攻不下,而益州军队又要迂回切断他的退路。一旦包围形成,刘备的西征兵团就很危险了。

刘备不得不命令诸葛亮率领大军援助。

荆州留守的重担,历史地落在关羽的肩上。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文武兼资威望最高的是关羽。张飞性格粗暴(后来他竟然义释严颜,智败张颌,那是大家都没有意料到的事),宜于攻坚而不宜驻守;当年驻守徐州被吕布轻易夺取,是他的档案污点,大家还记忆犹新,当然不是守城人选。赵云虽然忠诚勇猛,但资望比起关羽,还是有一定差距。诸葛亮决定要两路入蜀,张飞可将一军;自己是一文职,另一军只有与赵云一起带领。根据当时的情势,镇守荆州,只能是关羽。诸葛亮带走了张飞、赵云、刘封,还有文职官员简雍等,留给关羽镇守荆州的官员,就只有马良、糜芳、士仁(一说为傅士仁)、赵累、廖化、潘浚、关平,都是一些中下层干部。我们读完《三国演义》,这些人物的名字大多都记不住,可以想见他们的能力和地位。我们清楚地看到,荆州的留守班底,力量大大减弱了,特别是缺少领兵的大将。关羽身上的担子,重如千斤,承担的责任,举足轻重。

这一年,是建安十九年(214年),关羽五十四岁,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关羽独自承担镇守荆州大任,北拒曹操,南和东吴,加强防务,训练士兵,使荆州得到很好的治理。荆州的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粮食丰收,经济发展,成为刘备西征部队的大后方,为西征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辎重军需供应。荆州坚如磐石,也是刘备集团的战略支撑和西征军事的心理倚仗。西征的胜利消息不断传来,最后又取得了全部胜利,当然是刘备、庞统、黄忠、魏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等战友们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取得的,但不能不说也有着关羽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有刘备他们的一半,也有关羽的一半。刘备集团的主要兵力和主要干部都去了益州,作为刘备集团的主要成员,只有关羽一个留在荆州,远离集团领导集体,他的心理重负是可想而知的;听到战友们不断建立战功,他的精神生活也是寂寞的,也是不甘的。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责任,明确自己的战略任务。他的工作,是本集团第一步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入蜀西征夺取益州是一致的,都是扶汉大业的战略准备。任务再艰巨,担子再沉重,心理再煎熬,精神再寂寞,关羽都任劳任怨,都是要努力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的。

当年,刘备西征兵团得到马超的加入,力量更加强大,对益州集团产生了巨大威慑和心理压力,刘璋终于率部投降,成都终于到了刘备的手里。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关羽为“督董荆州事”。

刘备的事业,关羽独自承担了一半。

关羽单独留守荆州,从建安十九年(214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约六年多时间。作为刘备集团的战略后方,关羽的成就是显着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于落实诸葛亮“两步走”复兴汉室的战略,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期间,曹操无时不想要报赤壁败仗之仇,无时不想要夺回得而复失的荆州。但是,面对关羽无机可乘的军事准备,面对关羽巨大的军事震慑,面对关羽这样一个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战略存在,曹操一直没有对荆州采取任何行动。五年多时间,曹操当然没有闲着,也没有因为赤壁之战的失利而一蹶不振。他东进合肥,西攻汉中,忽东忽西,千里奔波,不惜耗费军力进行大跨度的战略转移,都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只是慑于关羽的声威,不敢轻易挑衅荆州,没有从中间突破罢了。

荆州,保持了六年多难得的安定。

刘备集团,赢得了六年多难得的战略拓展时间。

刘备集团,终于完成了“隆中战略”的第一步。

这一切,都是因为关羽驻守着荆州。

因为有诸葛亮,同时也因为有关羽,昔日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刘备集团,终于开了新局面。

振兴汉室,已然遥遥在望。

令人叹息的是,问题出现在同盟者之间,出现在东吴孙权集团。既无扶汉兴刘之心,也无统一天下之志,只想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方称王称霸的东吴孙权集团,乘刘备西征之机,多次向关羽索要荆州。刘备借荆州,借的仅仅是长江北岸南郡的一部分地区,也就是这时候关羽的荆州首府所在地江陵,是与曹兵对峙的前沿。而孙权索要的,竟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夺取的江南三郡:长沙、桂阳和零陵,而且单方面派员接收。关羽守土有责,当然不会拱手相让,而是理直气壮地驱逐了东吴派来的接收官员。孙刘两家的关系为此几乎破裂,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不久,东吴方面竟然派出数万人马武装夺取,刘备不得不亲自带兵返回,准备收复失地。

借荆州给刘备的主张是鲁肃提出的,现在他受到了孙权和同僚的一致指责,这时候也只好改变一贯的态度,提出与关羽谈判,实际上已经做了谈判不成就要对关羽下手的准备。谈判地点安排在东吴军队驻地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大渡口),一些对借荆州耿耿于怀,对关羽心怀叵测的重要将领如吕蒙一伙,虎视眈眈,摩拳擦掌,是要乘机武力解决的。这场会见当然是“鸿门宴”,其险恶的用心是明显的,其巨大的危险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让出领土不行,不去谈判也不行。不去谈判,是示弱于敌,而且两家关系就会立即破裂。真要去谈判,就是蹈虎狼之地,就要冒极大的风险,就会有生命之虞。

去,还是不去?

历史把关羽推到了风口浪尖,关羽就不会示弱,就不会犹豫,就不会临阵退缩,就不会贪生怕死!就算龙潭虎穴,就算刀丛剑树,比袁绍的十万大军如何?比曹操的雄兵猛将如何?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泰山压顶,才见豪杰壮志。追随刘备以来,几十年枪林箭雨,纵横天下,凛凛之躯,堂堂正气,怕过谁来?

关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只带了少数随从,单刀赴会,去了戒备森严的东吴防区。他正义在手,豪气在胸,威风凛凛,毫无惧色,视强敌如草芥,视敌营如无人之境。面对东吴的无理要求,关羽的答复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鲁肃辩解后,史书记载“羽无以答”,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样的话,不是关羽“无以答”,而应该是鲁肃“无以答”才符合当时的实际。关羽没有理屈,也不是没有争辩能力,为什么“无以答”呢?其原因,只能是当时曹操大军威逼汉中,形势紧张,从大局考虑,实在不允许和东吴撕破面皮。关羽这一段话的答复,于情于理,都无懈可击:赤壁之战,华容追曹,刘备(即左将军)亲赴战场浴血奋战,我们全部官兵英勇杀敌,战斗胜利后就不应该得到一点胜利果实,得到一块土地吗?这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说是有悖情理。

就是到了现代,以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来衡量,能说关羽的话有什么毛病吗?

无怪乎清代着名学者赵翼把这段话誉为“不易之论”。(见《廿二史札记》卷七,《借荆州之非》)

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这一事件的记载,以及后来有些论者的评论,似乎都指责关羽破坏了与东吴的统一战线。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道理的。

后来,鉴于曹操亲临汉中战场,刘备出于战略考虑,派代表与孙权谈判,进行外交斡旋,最后商定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平分了荆州,达成了和解。荆州的领土,损失了一半。这是牺牲局部来保证大局,这道理关羽太明白了。刘备指示一到,关羽就遵照执行,进行交割。

国家领土,寸土不让,一有侵犯,关羽就誓死与阵地共存亡。事关大局,需要牺牲,关羽就放弃局部服从整体利益。说关羽不理解联吴抗曹的战略意义,破坏了与东吴的统一战线,那是历史的误会,那是对关羽的误解。

拼死扞卫也罢,委曲求全也罢,一切为了隆中战略,一切为了扶汉大业。大局至上,大略为重,个人名利,个人意气,全都不以为意。

古今名将,孰能如此?也不过如此。

4、北伐曹魏,威震华夏的巨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