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06

第6章 真实的关公(5)

在新野,刘备集团招兵买马,扩大军事势力,加强训练,养精蓄锐;他们团结当地士族,礼聘人才,广结民心,深得人民拥护,渐渐又成气候。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利用了这个相对安宁的机会分析了过去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考虑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论起民望,刘备集团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刘备宽仁厚德,诚信待人,深得人心,有着高度的社会威望。徐州牧陶谦一见到他,就要把属地让给他,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投曹操,曹操“厚遇之……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还承认“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联合袁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见《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曹操部下第一智将程昱和第一谋士郭嘉都认为“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见《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放眼天下群雄,只有刘备最忠于汉献帝,只有他不怕牺牲参加了谋刺曹操的正义行动,在政坛和民间都有巨大的号召力。论起作战能力,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天下着名的“万人之敌”(见《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时人誉之为“熊虎之将”(见《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当然他们起点低,起步迟,力量弱,但有时也发展到几万人的势力,也曾拥有过徐州那样大的地盘。但是,他们愈战愈败,十年征战也还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也没有扩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作为集团首脑,刘备是困惑的;作为这个集团的主要骨干,关羽也是不解的。

他们在寻找解答这个问题的历史机遇。

就在新野驻扎期间,历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的人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战略规划家。当然这不是历史的恩赐,而是他们匡扶汉室济世救民的正义旗帜的感召力决定的。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们终于了解到距他们驻地不远的地方隆中,隐居着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扶汉济民之志的天下奇才——诸葛孔明先生。孔明当时只有二十七岁,比刘关张都小得多,几乎是他们的晚辈,但他们听到人们对孔明的评价和介绍,立刻就意识到这是苍天的赐予,是历史的机遇。天下正处于混乱时期,聪明的人,明哲保身的人,都选择了隐于山林,以待天下平静,孔明也不例外。但是,刘备的事业和抱负,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才啊。这一点,刘备是有充分认识的,关羽也是有着一定认识的。他们决定亲顾茅庐,登门礼聘。一连两次,诸葛亮都没有露面,而正是这样,才又使他们加深了对这个人才的理解。性格粗鲁的张飞早已不耐其烦了,以关羽的性格,也是心中不快了,但凭着对刘备政治见识的信任,为了配合刘备的人才战略,为了扶汉事业的最终实现,关羽还是一次次地说服了张飞,随同刘备第三次亲自登门拜访。跨过了一个年度,他们才与诸葛亮实现了历史性的会见,完成了“三顾茅庐”这一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

应该说,关羽雄才大略,兼资文武,是刘备集团的副统帅,地位仅次于刘备,性格也是很自负的。而且他也知道,有了这样一位战略家,以通常的领袖集团的设置,一般要排名在武将之前,也就是说这一位人物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将要高于自己和张飞、赵云。今后自己和张飞、赵云这样的老革命家,都要听从这个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军师的号令。但是,他知道谋划方略,不是自己所长,而他们的共同的事业,是多么需要这样一位谋划方略的军师啊!他胸怀天下,志在扶汉大业,为了这个远大的政治理想,什么名利地位,什么排名先后,都可以置之度外,关羽还有什么计较的!礼聘诸葛亮这样一位文职谋士,这样一位军事政治谋划专家,来参加自己的队伍,来协助自己的事业,关羽是很同意的,是很欢迎的。只要能为匡扶汉室大业贡献力量,只要能聚集在扶汉济民的旗帜下,聚集在刘备的旗帜下,都是自己的同志,关羽都会引为知己的。

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他们的会见中,诸葛亮提出了自己对当时天下大势的正确分析,也为刘备提出了“占领荆、益,联吴抗曹,两路北伐,统一天下”的战略设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策”: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隆中对”是历史上的着名事件,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对它的内容耳熟能详,我们就不必用现代语言复述了。

这是中外古今着名的战略规划,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光辉典范,是政治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是创建新的历史局面的建设蓝图。它的意义,不亚于西汉开创基业时萧何为刘邦制定的“约法三章”,也不亚于后来抗元复汉时朱升为朱元璋提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国纲领。它对于刘备延续汉朝国祚开创天下太平伟大理想的实现,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因为有了它,中国的历史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没有它,中国历史就得改写,就成了另外的样子。“隆中对策”改变了历史进程,为刘、关、张等等英雄人物伸张人间正义建造了大展身手的平台。刘备集团经过十多年在黑暗中的摸索,终于有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有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纲领,有了发展的方向。虽然他们现在还相当困难,但只要有了正确的目标和路线,没有人就可以有人,没有枪就可以有枪。对于刘关张弟兄来说,虽然还走在泥泞坎坷的道路上,前面终于出现了曙光。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关羽当然在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他当然是高兴的;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也使他顿开茅塞,使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胜利的前景。当时,大家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憧憬着扶汉事业的远大前程,而他,而且也许只有他,已经对其中“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设想有所预感。也许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将要落在自己的身上。

关羽跟随刘备在新野驻扎的七八年时间里,他的军事领导能力和经验大大增强,已经成为刘备集团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在随后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关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集团在新野坚决抵抗,多次打败曹军前锋部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局部胜利。可是,在这军情紧要之际,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瞒着刘备暗中投降了曹操。刘备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大军已经迫近。力量悬殊,形势紧迫,后方已无战略支撑,刘备只好急忙从樊城撤军。荆州军民留恋刘备的仁德,随军逃离的就有十万之众,而刘备不忍抛弃随行百姓于曹军的铁蹄之下,乱军之中,也就影响了行军的速度,“日行十余里”,甘与赴义之士同生共死。

为了战略预备,为了做好军事接应,需要派出一员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和策应全局能力的将领分兵撤退。张飞性格粗率,赵云担任保卫司令部的重任,诸葛亮还处于军事实习阶段,又是文职人员,其他几位部属能力和威望更不足任,只有关羽能担当这样的重担。关羽率领一支部队提前从水路进军,去联络刘表不愿投降曹操的大儿子刘琦,去安排刘备大军的去路和全面抵抗的阵地。

每天只行军十多里的刘备司令部,在逃亡的路上缓慢行进,而曹操亲率五千轻骑日夜紧追,日行三百,到了当阳,终于追上。刘备的部属和家人妻小也被曹操的大军冲散,幸有赵云大战长坂坡,张飞独当当阳桥,迟滞了曹军追击的速度和气势,其领导成员和夫人幼子才幸免于难。

千钧一发。这时候,刘备的生命和事业很有可能即将终结。

危急关头,关羽率领刘琦的水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及时接应,刘备败军才得以摆脱曹兵的追击,安全向城防坚固容易守御而与敌相持的夏口(今湖北汉口)转移。在面临全军覆没的情势下,是关羽挽狂澜于即倒,力撑危局,挽救了扶汉力量和扶汉大业。没有关羽这支战略方面军,没有关羽这一位政治军事都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级将领,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次关乎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战斗,是一次同样决定刘备集团前途命运的战斗。

这也是一次刘备集团遭到严重失败和打击而终于脱离险境的战斗。这次战斗,刘备慌慌然如漏网之鱼,尊刘抑曹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不多提及,要提及也只是津津乐道张飞、赵云优秀的战术表现,因而关羽在战略上的重要作用没有被人们予以应有的重视。

实际情况是,这次战斗是靠了关羽重大的战略贡献才避免了刘备集团的彻底败亡:

与刘琦联络,而且要借用人家的部队,不具备高度的政治水平、社会威望和圆熟的社交手段是不可能成功的。刘备率领司令部不能脱身,而除了刘备,具备这样的水平和声望的只有关羽。

带领一支不是自己部属的客军,而且要打的是一场以弱对强挽救败局的战斗,没有极高的军事声威和统兵能力,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刘备军中具备这样军事实力和军中声望的,只有关羽。

要成功接应狼狈溃逃的主力部队,又要经营好退却部队的安置并且随即进入阵地进入抵抗状态,没有行军布阵谋划全局的统帅之才,也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人物能是谁呢?当然还是关羽。

没有关羽,没有关羽的全部素质、能力和努力,这一仗,刘备集团就失去了一切。

要真的是这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还来不及施展,他为刘备集团规划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会牺牲在乱军之中,扶汉大业和三国历史在还没有正式展开前就很有可能戛然而止,中国历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野心的较量、忠诚信义与阴谋险恶的较量就会付之阙如。

那是多么令人遗憾的历史缺失?那会造成多么巨大的历史空白!

关羽这年四十八,正是男儿建功时。

因了关羽挽救了败局,刘备才得以安全撤退,得以喘息休整,而且还得到了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他们在当阳与东吴的重要官员鲁肃不期而遇。鲁肃在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对诸葛亮“联吴抗曹”方针最给予战略认同的人物。鲁肃实际上是有备而来,是专程来与刘备联系以求合作的。因为曹操的战略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他已拥有了荆州之地,收降了荆州之众,解决了刘备,得胜之军的下一个目标,当然就是孙权了。在刘备退败的路途中,在刘备大军被曹兵冲散后渐渐向夏口聚拢的关键时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两位战略家会面了。鲁肃和诸葛亮对联合抗曹战略英雄所见略同,达成相当共识,提出了联合抗曹的意向和设想。而同样具有了战略意识的刘备当机立断,立即派诸葛亮去东吴面见孙权。

刘备集团的武职副统帅关羽完成了重要战略任务,现在轮到文职副统帅诸葛亮去驰骋疆场了。关羽知道,诸葛亮的任务比自己也并不轻松。

应该说,这时候关羽的战略意识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了。

文职副统帅诸葛亮的战略行动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孙刘两家经过诸葛亮和鲁肃的共同努力,达成联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一带与曹兵对峙。当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着名战役“赤壁之战”打响了。孙刘联军由诸葛亮和周瑜鲁肃共同进行战略谋划,东吴总司令周瑜统帅水军三万江面攻击曹军船队,刘备统帅自己所属部队二万兵力追击曹军地面部队。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是一场大智大勇的生死较量。东吴将领黄盖献苦肉计,诈降曹操,带领满载柴草的船只当先攻入曹营,放火烧了曹军战船,并延及岸上陆军营寨。曹军二十多万人马(对外号称八十万)被烧得死伤大半,狼狈逃窜。善于陆地作战的刘备集团与东吴集团水陆并进,于乌林(长江北岸)击败曹军陆地部队,紧追不舍。关羽张飞赵云率军赶杀,各各取得大功,获得了重大胜利。“赤壁之战”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这一战役迫使曹操向北撤退五百多里,作出了战略性的退缩,从此就再也没有能力逼迫进而消灭刘备集团了,也就没有能力最后消灭抵抗势力进而篡夺汉室政权了。关羽作为这次战役中的重要成员,率领着刘备集团的主力部队,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

在赤壁之战的后期,吃了大败仗的曹操大军退回襄阳,而南征战役的重要战果——荆州重镇江陵还不肯放弃,由曹营第一战将曹仁驻守。孙刘联军火烧战船打败曹操大军后的战略目标,即是夺取江陵,才能从战略上保证随后夺取曾被曹操占领的荆州广大地区。具体部署是周瑜主攻,刘备协助。在襄阳喘息未定的曹操回过神来,立即又派出三位得力大将,以求保住江陵:徐晃兵团进入江陵协助曹仁,乐进兵团布防江陵以东阻截刘备,李通兵团随后南进接应曹仁大军。作为赤壁之战的尾声,江陵争夺战一点也不比火烧赤壁轻松。火烧赤壁,孙刘联军的水军占了优势,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军的优势未曾发挥就全面失败。而这时候双方进行的陆军对抗争夺战,曹军的战斗力就绝不弱于联军了。在这夺取赤壁之战最后胜利的紧要关头,关羽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刘备和周瑜包围江陵发动攻势的时候,曹操当然会派出得力战将增援,联军方面当然也要派出得力战将进行阻击。

是关羽在江陵以北,打了一场最艰苦卓绝的阻击战: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曹军赶来增援和接应曹仁的是将军李通。李通是曹营名将,名次仅在“五良将”(“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张辽、乐进、张颌、徐晃)之后。这场战斗和这位李通将军《三国演义》里没有描写,多数读者就很不熟悉,感觉不到这个李通的分量,但只要知道了他的名字排在许褚、典韦之前,就会了解他的厉害了。当时孙刘两家的战将,也只有关羽能抵挡了李通。这个李通果然不好对付:

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同上